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珠山遺址

鎖定
小珠山遺址,又名土珠子遺址,位於遼寧省大連市長海縣吳家村西,為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的貝丘遺址,面積約5000平方米。 [4] 
小珠山遺址南北長約100米,東西寬約50米。2006~200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再次發掘小珠山遺址,提出小珠山文化劃分為五個文化期。為遼東地區新石器文化年代序列的研究提供了地層證據,對研究遼東半島新石器時代聚落形態和佈局、史前時期人類的社會分工以及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遼東半島新石器時代的經濟模式等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珍貴的資料。 [5-6] 
2013年5月,小珠山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小珠山遺址
地理位置
遼寧省大連市長海縣吳家村西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別    名
土珠子遺址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083-1-083

小珠山遺址歷史沿革

小珠山遺址發掘現場 小珠山遺址發掘現場
1978年,遼寧省博物館、旅順博物館和長海縣博物館對小珠山遺址進行了小規模的調查和試掘。 [3-4] 
1980年代初,提出遼東半島新石器文化分為三個文化類型,也即三期,即小珠山上層、中層、下層文化,初步確立了遼東半島新石器文化序列。 [3]  [6] 
2006年5~8月初、2008年4~7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小珠山遺址進行了發掘。根據出土遺物分析,遺存可分為五期。 [3-4] 

小珠山遺址遺址特點

綜述
小珠山遺址南北長約100米,東西寬約50米,遺址面積約5000平方米。發掘主要在遺址的中部和南部進行,發現房址、灰坑、野外灶址和柱洞。同時,出土了陶器、石器、玉器、蚌器、骨器等。 [1]  [6] 
地層堆積
小珠山遺址 小珠山遺址
小珠山遺址是典型的貝丘遺址,各個文化層大多以大量的貝殼堆積而成。文化層堆積厚度不均,遺址中部較厚,南部較薄,厚為30~175釐米。貝殼層大部分形成堆狀堆積,每層堆積分佈範圍較小,貝殼層之間有較薄的土層堆積。以遺址中部的T1612東壁剖面為例,劃分為17個文化層。根據出土遺物分析,遺存可分為五期。 [4]  [6] 
房址
房址均為半地穴房址,平面形狀呈圓角方形或橢圓形。
小珠山遺址房址 小珠山遺址房址
圓角方形房址以F2為例,F2位於遺址中部,打破F3,面積接近20平方米。房內中心有灶址,為地面灶,平面呈橢圓形。出土石網墜,骨錐等。橢圓形房址以F6為例,F6面積較小,約為4~5平方米,穴壁最深處僅存18釐米。室內地面雖有明確的踩踏痕跡,卻無明顯的加工跡象。
灶址位於房址內北部,為地面灶,平面為不規則的橢圓形,灶底下凹呈鍋底狀。除灶址外,室內地面多處經火燒烤並遺留有大量炭灰。居住面上出土了石器、石塊和少量陶片。未見門道和柱洞。遺址的中部發現了一座制骨作坊,編號為F3,被F2打破。作坊平面基本呈方形,面積達10餘平方米。穴壁最深處僅存23釐米。室內地面未經加工,僅存踩踏痕跡。灶址位於房址中部,為地面灶,平面近橢圓形。柱洞沿穴壁分佈。靠房址北壁一側存放有大量獸骨,房內中部偏北出土了骨器或角製品及其半成品,室內偏南部出土了石錘、刮削器、礪石等石器和骨、角器。在房址東北部還出土了疊放在一起的石磨盤和磨棒。 [6] 
灰坑
灰坑,多為圓形或橢圓形。以H1為例。H1位於遺址中部偏南,平面呈橢圓形,近直壁,平底。坑內堆積為含土的貝殼堆積。堆積層出土玉墜。 [6] 
野外灶址
野外灶址,多為不規則的圓形,除個別灶址外,絕大多數使用時間不長。以Z6為例。Z6位於遺址中部,平面呈橢圓形,灶底下凹呈鍋底狀。最大徑為83釐米。灶面上堆積有質地較細膩疏鬆的黃灰色土,應為灰燼。 [6] 

小珠山遺址文物遺存

綜述
小珠山遺址出土文物 小珠山遺址出土文物
小珠山遺址出土文物豐富,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等遺物,其中陶器、石器數量最多。 [5]  [6] 
陶器
小珠山遺址筒形罐 小珠山遺址筒形罐
陶器,各個時期的特徵較為明顯。早期以夾砂含滑石紅褐陶為主,器壁較厚。器類多為筒形罐,器形和器底較大。紋飾的施紋方法多為壓印紋,紋飾有之字紋、席紋、不規則弦紋。還有少量刻劃紋陶器。中期則以夾砂含雲母的紅褐陶為主,器壁較薄。器類仍以筒形罐較多,但器形和器底變小,還發現鼎、壺、缽、器蓋。紋飾多為刻劃紋,有平行短斜線紋、人字紋、葉脈紋、網格紋等,也出土紅底黑彩陶片。晚期以夾砂含雲母黑褐陶為主,出土少量泥質陶器。施紋大多為素面紋、附加堆紋,個別為刻劃紋。器類有筒形罐、鼓腹罐、壺、缽、豆、三足器。 [5]  [6] 
石器
石器,以磨製石器為主,有磨盤、磨棒、石杵、石錛、亞腰形石鏟、石錘、石刀、石鏃、網墜等。此外,還出土少量的打製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敲砸器等。 [5]  [6] 
玉器
玉器,出土了斧、鑿和墜等器形。 [5]  [6] 
骨器
骨器主要有骨錐、骨針、骨鏃、魚卡、骨鑿、骨匕、魚鈎和骨料。蚌器有蚌勺、蚌飾、蚌環。此外,還出土了大量魚骨。 [5]  [6] 

小珠山遺址歷史文化

小珠山文化
小珠山文化是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因遼寧省長海縣廣鹿島小珠山遺址而得名。主要分佈在大連和丹東地區。20世紀80年代初,遼寧省博物館等通過發掘小珠山遺址首次提出遼東半島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劃分為小珠山下、中、上層文化。2006~200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再次發掘小珠山遺址,提出小珠山文化應劃分為五個文化期。第一期,陶器多見夾砂陶,含滑石。器形基本為直口簡形罐,器壁厚。紋飾主要為壓印紋,有之字紋、席紋、網格紋,還有少量刻劃紋。年代相當於趙寶溝文化或稍免一些。第二期,陶器仍然盛行夾砂,器形多為敞筒形罐。紋飾主要為刻劃紋,紋飾刻劃比較粗而深,通體施紋。第三期,陶器仍以簡形罐為,,器體變小,器壁薄。紋飾幾乎全為刻劃紋,紋飾淺而小主要在上腹部施紋。還出土鼎、鬹、紅底黑彩的三角渦紋彩陶片等山東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年代相當於山東大汶口文化階段。第四期,陶器多見鼓腹罐,此階段最大特徵是流行附加堆紋,並在附加堆紋上飾刻劃紋。年代相當於三堂一期文化階段。第五期,陶器有夾砂陶和泥質陶、蛋殼黑陶。器表多經磨光處理。器形有罐、環足器、鼎、盂、豆、盆等。紋飾以素面居多,有少量刻劃紋,附加堆紋基本消失,年代相當於山東龍山文化階段。 [4]  [5]  [6] 

小珠山遺址研究價值

小珠山遺址是大連地區新石器時代典型的代表性遺址,文化層疊壓清晰,遺物豐富,代表了大連地區新石器時代5文化時期,成為大連地區原始文化編年的重要依據,也是大連地區其他新石器遺址的重要參照物。 [1] 

小珠山遺址保護措施

2013年5月,小珠山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小珠山遺址旅遊信息

小珠山遺址地理位置

小珠山遺址位於遼寧省大連市長海縣吳家村西。

小珠山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遼寧省大連市長海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小珠山遺址,路程約54.6千米,用時約1小時30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