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熱昏

鎖定
小熱昏,又名“小鑼書”,俗稱“賣梨膏糖的”,是廣泛流行於江浙滬一帶的諧謔曲藝形式。 [1] 
小熱昏以説、唱結合,形式自由、簡潔,常以單檔或雙檔表演,表演者自操小鑼、板等樂器伴奏。説唱內容以時事新聞和故事笑話為主,唱詞通俗、詼諧,不時加以插科打諢,表演風趣、幽默,深受民眾喜愛。代表曲目有《水果笑話》《清和橋》《火燒豆腐店》等。 [2] 
2006年5月20日,浙江省杭州市申報的“小熱昏”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38。2011年5月23日,江蘇省常州市申報的“小熱昏”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38。 [1] 
中文名
小熱昏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經典曲目
《水果笑話》《清和橋》《火燒豆腐店》
流行地區
江蘇、浙江、上海
遺產類別
曲藝
遺產編號
Ⅴ-38
代表人物
徐長根,周志華,安忠文,葉莉莉
始興年代
清末民初
藝術流派
蘇派、浙派、海派

小熱昏歷史淵源

小熱昏 小熱昏
小熱昏是一種民間説唱藝術,是伴隨着梨膏糖產業的興起而產生的。梨膏糖產業經歷了元、明、清三朝的數百年時間而不衰,清光緒初年,有人為了維持生計開始走街串巷叫賣梨膏糖,之後出現了在街口、碼頭、集市、村頭、廟會、節日等人口密集地擺攤售賣梨膏糖的小販。為了吸引路人的關注,聚集人氣,賣糖人開始以己之長表演些小節目供人觀賞,開始是講笑話、説故事和新聞,之後不斷改進、完善,加入當地的民歌、小調和戲曲音樂,説、唱結合進行表演,表演一段後趁機賣些糖塊,然後再表演、再賣糖,直到賣完梨膏糖為止。後來,這種以説唱來賣梨膏糖的方式被廣泛採用,其表演形式經過不斷加工、提煉,演變為成熟的曲藝藝術。
小熱昏始於清末民初,“熱昏”在吳方言中的意思是“因高燒發熱、頭腦發昏而胡言亂語”,有貶義。最初,“小熱昏”藝人説唱的內容大多揭露社會時弊,嘲諷當局的陰暗面,有時也有表演者隨意杜撰的內容和情節,以增加趣味性。為了逃避當局的問責和迫害,賣糖人便稱自己是“熱昏”了,別把説唱的內容當真。杭州賣糖藝人杜寶林自取藝名“小熱昏”,由於杜寶林説唱技藝出眾,表演逼真、生動,在杭州、上海兩地演藝界有着極高聲望,弟子遍及江浙滬地區。於是,各地的賣糖人均稱自己表演的是“小熱昏”,久而久之,“小熱昏”便成了這種藝術形式的稱謂,並一直沿用至今。
20世紀初至20年代期間,小熱昏先後傳入上海、蘇南和浙北廣大地區,經與各地民間藝術的融合和藝人的傳承、發展與創新,形成了蘇派、浙派和海派“小熱昏”支系。由於所處的人文環境存在差異,各派“小熱昏”出現了不同的嬗變軌跡。蘇派“小熱昏”保持了“小熱昏”的傳統與古樸,浙派“小熱昏”在發展中不斷創新、與時代同步,海派“小熱昏”被姊妹藝術借鑑和吸收,逐步演化成獨角戲、滑稽戲和清口藝術。 [2] 

小熱昏藝術特色

小熱昏表演方式

小熱昏 小熱昏
杭州小熱昏的表演多在露天,一個放箱子的架子,箱子上一般會寫上藝表演唱腔人的藝名,箱子裏是梨膏糖及一面小鑼、一副三巧板。表演前把汽油燈點着,然後站到條凳上開始招攬觀眾,先敲小鑼,邊敲邊説一些零星笑話,待觀眾聚攏藝人就會表演一段完整的“賣口”(類似於相聲、獨角戲)來定場子,隨即會唱一段“鑼先鋒”——也就是我們現在還能看到的“小鑼書”;接下來藝人會根據自己的特長盡情發揮,三巧賦、東鄉調、方言説唱、滑稽京劇、地方小調……整個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它的新聞性,脱胎於唱朝報的杭州小熱昏絕對需要新聞性,優秀的藝人可以現編現唱,句句押韻。至此,杭州小熱昏完成了一次升級——從唱朝報説新聞到帶有創作性的唱新聞;緊接着就是吃飯問題——賣梨膏糖,藝術水平的高低會決定銷量;最後是送客——長篇故事,説三、四十分鐘,類似於評話,説到緊要處賣關子——“明日請早”,向書場靠攏。 [3] 

小熱昏樂器道具

小熱昏 小熱昏
小熱昏伴奏樂器為小鑼和竹板。杭州小熱昏藝人在街頭巷尾作場時,先在架子上擺好剩放梨膏糖的木箱,箱子上放一面小鑼或小鑼片,以及三巧板(三塊毛竹板),另加一把扇子、一塊醒木,還有蓮花板、小鼓等。藝人在表演時穿長衫,頭戴折帽,小鑼一敲打,馬上招攬來了聽眾,然後開始他的説唱表演,當講到激動之處,醒木一敲,用來穩定大家的情緒。另外他手上的扇子也別有用途,當扇子一扇,便進行插科打諢,使其表演充滿滑稽的成分。 [1]  [4] 

小熱昏表演過程

杭州小熱昏的表演過程分為五部分:小賣口,即藝人説零星笑話做為開場白,以吸引觀眾;鑼先鋒,即“小賣口”後,就唱“羅先鋒”,以唱為主,間有説白,內容為日常生活中的熱鬧事;賣口,即賣糖後再講一段有趣的笑話;説唱,即是其最拿手人的段落,如果京劇唱得好,就唱滑稽京劇,方言説的好,就搞方言説唱;長篇(送客段):即為説唱長段連續性故事。 [4] 

小熱昏藝術流派

小熱昏 小熱昏
小熱昏主要分為蘇派、浙派、海派三大流派。蘇派小熱昏唱腔音樂多源自“無錫景”“哭七七”“茉莉花”等地方小調和錫劇、蘇劇、灘簧、滬劇、越劇、滑稽戲等民間戲曲,演唱曲調有梨膏糖調、三七賦、三蹺賦、小鑼賦、新聞調、楊柳青、蘇武牧羊調、相思調、四季調、十勸世人、醒世曲、賣貨調等幾十種之多以《水果做親》《賣梨膏糖》《除四害》《一條黃瓜三扁擔》等傳統曲目為主。浙派小熱昏的流傳區域較廣,尤以杭州小熱昏最具代表性。杭州“小熱昏”的代表人物首推杜寶林,他一改過去賣糖藝人單純唱小曲與説笑話的謀生方式,把説唱的內容由新聞朝報和生活趣事變為有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的説唱藝術。海派小熱昏由蘇派小熱昏逐漸演變而成,杜寶林的弟子江笑笑和鮑樂樂參與文明戲的表演與創新,與上海文明戲名家王無能、劉春山等人一道以文明戲為基礎,吸納“小熱昏”的説唱形式與滑稽表演精髓,創立了“獨角戲”藝術。 [2] 

小熱昏經典曲目

小熱昏作品在發展中遺失,2014年以來小熱昏的新作少之又少。長篇代表劇目有《家庭惡產》《淞滬游擊隊》等,獨腳戲節目有《清和橋》等,滑稽戲代表劇目有《水果笑話》《前朝不接後代》《社會滑稽搓麻將》《刀劈三關》《紹興人乘火車》《大鬧名人堂》《火燒豆腐店》等。 [3]  [5] 

小熱昏流行地區

小熱昏主要流行於江蘇省的蘇州、無錫、常州、揚州四市,浙江省的杭州、嘉興、湖州、寧波、金華等市,以及上海市全境。 [2] 

小熱昏傳承保護

小熱昏傳承現狀

截至2006年,小熱昏已有六代傳人,雖然還活躍在舞台上,但大都年事已高,急需培養接班人,演出市場萎縮,而且大量傳統曲目也需要記錄和整理,搶救、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1] 

小熱昏代表人物

小熱昏 小熱昏
安忠文,男,漢族,1925年2月生,浙江杭州人。杭州滑稽藝術劇院退休演員。10歲拜梁卓洲為師學習杭曲,17歲跟隨俞笑飛學唱小熱昏。其嗓音洪亮,表演惟妙惟肖,引人入勝。1958年獲杭州市第一屆曲藝匯演創作獎、演出獎;同年,省曲藝會演獲優秀演員獎、創作獎。1990年,《水果招親》獲全國匯演演出三等獎、創作三等獎。代表作品有:《淞滬游擊隊》《比媳婦》等。2017年8月10日,安忠文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小熱昏代表性傳承人。 [6] 
周志華,男,漢族,1945年12月生,浙江杭州人。杭州滑稽藝術劇院一級演員。1961年,參加杭州曲藝團説唱隊專業表演説唱、小熱昏、獨腳戲;1963年師承陳錦林,專工杭州小熱昏説唱;1978年師承杭州評話家陳俊芳從事杭州評話表演。曾創作表演的作品《便宜貨》獲1986年浙江省曲藝比賽創作表演一等獎、杭州文藝獎,《沒有拆遷的拆遷户》獲浙江省曲藝新作展演創作一等獎、表演一等獎,及第四屆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2017年8月10日,周志華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小熱昏代表性傳承人。 [7] 
徐長根,男,漢族,2018年5月16日,徐長根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小熱昏代表性傳承人。 [8] 
葉莉莉,女,漢族,2018年5月16日,葉莉莉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小熱昏代表性傳承人。 [9] 

小熱昏入選非遺

2006年5月20日,浙江省杭州市申報的“小熱昏”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38。 [1] 

小熱昏保護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保護單位杭州滑稽藝術劇院演藝有限公司、江蘇常州市曲藝團評估合格。 [10] 

小熱昏曲藝價值

小熱昏不但自身深得觀眾喜愛,而且影響了姊妹藝術的形成與發展。後來,有人根據小熱昏表演時敲擊小鑼伴奏的特點,稱之為“小鑼書”。小熱昏不僅自身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也是蘇南滑稽戲、常州道情和獨腳戲等藝術形式的重要孕育母體。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