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熊貓

(小熊貓科小熊貓屬下的一種動物)

鎖定
小熊貓(學名:Ailurus fulgens):是小熊貓科、小熊貓屬的一種動物。雌雄相似,不存在二態性。外形像貓,但較貓肥大,全身紅褐色。圓臉,吻部較短,臉頰有白色斑紋。耳大,直立向前。四肢粗短,為黑褐色。尾長、較粗而蓬鬆,並有12條紅暗相間的環紋;尾尖深褐色。蹠行性;前後足均具5趾;無性二型。頭骨高而圓;聽泡相對扁平;眶後突不完全發育或缺失;矢狀嵴低;具翼碟骨;上齶高聳拱形,中間凹陷;中翼骨齶縊縮;冠突明顯呈鈎狀。
小熊貓生活在2500-4800米的落葉和針葉林中的温帶氣候中。棲居於大的樹洞或石洞和岩石縫中。早晚出來活動覓食,白天多在洞裏或大樹的蔭涼處睡覺。成年小熊貓在交配季節之外很少互動。吃漿果、花朵、鳥蛋、竹葉和其他植物的小葉子。 竹子的葉子是小熊貓的主要食物來源。食物被前爪抓住並在坐着、站立或仰卧時送入口中。以這種方式抓住的食物被插入嘴巴的一側,剪斷,然後在吞嚥之前廣泛咀嚼。生活在緬甸北部、尼泊爾、印度錫金地區以及中國四川西部和雲南地區海拔2200至4800米的喜馬拉雅山脈中。
2013年CNN評選的世界最可愛物種排行榜上排名第十三。 [13]  每年9月的第三個星期六是國際小熊貓日 [28] 
(概述圖參考來源: [12] 
中文名
小熊貓
拉丁學名
Ailurus fulgens
別    名
紅熊貓、紅貓熊、九節狼、金狗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食肉目
亞    目
裂腳亞目
小熊貓科
小熊貓屬
小熊貓
亞    種
2亞種 [7] 
命名者及年代
F.G. Cuvier, 1825
保護級別
瀕危(EN)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6] 
同義學名
Ailurus styani Thomas, 1902
外文名
英文 Red Panda, Lesser Panda, Red Cat-bear
法文 Panda roux, Panda éclatant, Petit panda
西班牙文 Panda Chico, Panda Rojo
德文 Katzenbär, Kleiner Panda

小熊貓動物學史

小熊貓命名史

小熊貓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當地名稱。絨巴族人稱它為“sak nam”;在尼泊爾,這種動物被稱為“bhalu biralo”(“熊貓”)和“habre”;尼泊爾和錫金地區的夏爾巴人稱之為“ye niglva ponva”和“wah donka”;蘇努瓦爾語中,“wậː”一詞代表熊;塔芒語中,一種小體型、紅色的熊被叫做“tāwām”;尼泊爾東部干城章嘉峯保護區的林布族人稱小熊貓為“kaala”(“黑暗”),因為它們底側皮毛是黑色的;藏族村民則把它們叫做“hoptongar”。 [22]  [25] 
此外,雷金納德·英尼斯·波科克列出了以下俗名:ye和nigálya ponya(尼泊爾語);thokya和thongwa(林布語);oakdonga、wakdonka或woker(不丹語);saknam sunam(雷布查語)。Nigálya可能是源於尼泊爾語中的निङालो, niṅālo, nĩgālo,意為一種特殊的竹子,即北美箭竹族青籬竹屬,但也是對一種豹或是一種貓熊的描述。詞語pónya也可能是來源於尼泊爾語中的詞語पञ्जा, pajā,意思是爪,或者是r पौँजा, paũjā,表示一種動物的爪。Nigálya pónya也許可以譯為竹爪或爪。Nigálya pónya, nyala ponga, poonya據説是一種吃竹子的生物。熊貓的名字可能起源於panjā。 [23-24] 
小熊貓也被稱為紅熊貓。許多其他語言會使用紅熊貓或者是華麗的、小的作為這類物種的命名。比如,保加利亞語中的червена панда、法語中的panda roux和西班牙語中的panda rojo都是紅熊貓的意思。早在至少1855年,它的一個法語名就是panda éclatant(華麗的熊貓)。在芬蘭,它被叫做kultapanda(金色的熊貓)。它有各種不同的叫法:法語中petit panda(小熊貓),西班牙語中的panda menor(小熊貓),荷蘭語中的kleine panda(小熊貓),俄羅斯語中的малая панда(malaya panda,“小熊貓”),朝鮮語中的애기판다(“小型熊貓”),還有日語中的“レッサーパンダ”。其他相關的名字還有“fire cata”、“bright pandaa”和“common pandaa”。 [25] 

小熊貓分類史

小熊貓的生物分類自其被發現起就存在爭議。法國動物學家弗列德利克·居維葉在1825年最先描述了小熊貓,將其歸類為浣熊浣熊科)的近親,又基於小熊貓類似家貓的外表將其屬名命名為“Ailurus”(取自古希臘語“αἴλουρος”,“貓”)。小熊貓的種加詞是拉丁語形容詞“fulgens”(“閃閃發光的”)。 [14] 
在不同時期,小熊貓曾被分別歸類為浣熊科和熊科,又曾與大熊貓屬(大熊貓)同在熊貓亞科(直到該科目被移到熊科下),最終被歸入自己單獨的科目小熊貓科。其歸類之不確定性源於無法定論小熊貓的某些特徵是來自於演化上的保守,還是從有相近生態習性的其它物種所學習和趨同而來。 [15] 
基於化石血清學核型、行為、解剖學和繁殖的證據表明小熊貓更親近浣熊科而非熊科。然而,與現代浣熊科相關的生態學特徵、覓食特徵和不同的地理分佈範圍皆支持了小熊貓科的單獨分科。 [15]  [16] 
最新的分子系統發生學脱氧核糖核酸研究亦支持將小熊貓歸入獨立的小熊貓科,與臭鼬科、浣熊科和鼬科同屬鼬總科。 [16] 
小熊貓並非是一種熊,和大熊貓沒有密切關係,也不是浣熊,也非某個分類未定物種的後代;相反,它是一個具有悠長曆史,獨立於其近親屬科(臭鼬、浣熊、水獺、鼬、獾),屬於鼬總科的基礎血統。 [17] 

小熊貓演化史

小熊貓被視為活化石,僅僅是大熊貓的一個遠親,反而與鼬總科下的其他物種有着更密切的親緣關係。小熊貓和大熊貓的共同祖先——同時也是所有現存的熊科動物、鰭足類動物(如海豹、海象)和鼬總科動物(如鼬、水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數千萬年前的古近紀,並曾在當時廣佈歐亞大陸。 [25] 
東到中國、西至英國都曾發掘出過已滅絕小熊貓品種“Parailurus anglicus”的化石。1977年,考古學家在美國華盛頓州的上新世地層中發現了古小熊貓屬(Parailurus)的單齒;這一首例於北美髮現的標本與歐洲先前所發現的標本幾乎相同,説明了它是來自亞洲的遷移物種。2004年,一個從未在北美被發現過的小熊貓物種的牙齒,在美國田納西州的格雷化石遺址被發現,這顆牙齒可以追溯到4.5至7百萬年前。這類被描述為“Pristinailurus bristoli”的物種,説明了在中新世時,已有另一種更原始的小熊貓屬血統居住在北美。支序分類學的專家分析認為,古小熊貓屬(Parailurus)和小熊貓屬(Ailurus)為姊妹羣。2010年和2012年,更多“Pristinailurus bristoli”的化石在格雷化石遺址被發現。如此頻繁地在格雷化石遺址發現熊貓化石説明了這類物種在這塊地區整個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地位。 [18-21] 
在西班牙發現的小熊貓在中新世的親屬物種“Simocyon batalleri”的顱骨遺骸,説明了小熊貓和熊之間存在姊妹羣關係。這一發現亦説明小熊貓的“假拇指”是對樹棲運動的一種適應(而不是像大熊貓那樣為了控制竹子),是脊椎動物趨同演化中最為戲劇性的例子之一。 [21]  [25] 

小熊貓形態特徵

小熊貓頭骨

小熊貓整個頭骨輪廓高而圓。鼻吻部較短,鼻骨明顯向前傾斜。額骨高而隆起,中央略凹下。眶間距較寬,具眶後突,幼年個體眶後突不太明顯,越老的個體眶後突越突出。顴弓粗大,後端顯著向上拱起,頜關節強化變大。矢狀嵴一般不發達,只有年老的個體才有,嵴前部低呈稜狀,後部薄而高。齶骨成拱形,前端比較平緩,中段穹形,後段低斜,中間有一縱狀溝。齶骨向後延伸,超出最後一個臼齒後緣。在翼碟骨基底部,卵圓孔與圓孔之間,內部有一通道,稱為翼碟骨溝管。此為小熊貓頭骨上的特徵之一。該特徵在大多數頭骨上兩側均存在,但也有個別頭骨上,只一側有,而另一側缺乏的現象。聽泡不發達,稍呈膨脹,外耳道長長管狀。副枕突顯著長於乳突。下頜較短,約為顱全長的三分之二。冠狀突高,關節突強,角突大而低。 [1] 

小熊貓四肢

小熊貓軀體肥壯,身上被有粗的長毛。體長40-63釐米,尾長為體長的一半以上,體重一般約為5千克左右。頭部短寬,吻部突出,圓臉,頰有白斑。眼睛前向,瞳孔為圓形。鼻端裸露,皮膚表面顆粒狀。耳大而直立,向前伸。耳廓尖,耳內有毛,耳基部外側生有長的簇毛。四肢粗短,後肢略長於前肢,前後肢均具五趾,蹠行性。足掌上長有厚密的絨毛,蓋住蹠墊。爪彎曲而鋭利,能伸縮。尾粗長,不能纏繞物體,尾上帶有深淺相間的環紋。 [1] 

小熊貓牙齒

門齒有3對,中間2對小,外側一對較大。犬齒呈圓錐形,上犬齒內外側各有二條縱溝,下犬齒各有一條。前臼齒與臼齒為低冠型,多尖齒。上頜第一前臼齒常缺失,第二前臼齒小而尖鋭,中間的一個齒尖極為突出。第三、四前臼齒都比較寬大;外側有3個齒尖,中間一個齒尖較高,前後二個齒尖較低。內側也為3個齒尖,但與外側相反,前後2個齒尖較高,中間一個齒尖低而小,第四前臼齒無裂齒的明顯特徵,其構造與第一臼齒相似,但較小,臼齒每側有2個,第一臼齒大於第二臼齒,咀嚼面寬,橫徑大於直徑。每個臼齒有4個齒尖,並有若干由齒帶所形成的小尖(附尖),下頜第一前臼齒很小,前臼齒與臼齒形成狹長,直徑大於橫徑。齒式為:
(顆)。 [1] 

小熊貓毛色

成體毛色:小熊貓成獸全身被有紅褐色粗的長毛,但有的個體在臀背部有鮮亮的橙黃色毛尖,絨毛灰褐色,甚為豐厚。鼻端、眼圈為黑褐色,鬍鬚為白色。嘴周圍,鼻上部、兩頰、眼眉上都有白斑。頭部前額為棕黃色或淡黃棕色。耳殼外緣及耳內長有白毛,耳背黑褐色,耳基部外側有一簇白色長毛。頸下及腹部為黑褐色,腹部毛短,色稍淺。四肢和足掌都為黑色,足底有黃色絨毛,蓋住蹠墊。爪為乳白色。尾毛粗短而蓬鬆,上有紅褐、黃白、或紅褐、黑褐色相間的環紋。尾端為黑褐色。小熊貓的毛色無冬夏毛的差異。 [1] 
幼體毛色:初生幼體毛色較淺,為灰黃色,絨毛蓬鬆。頭部白色,沒有臉斑。耳朵前面白色,耳背黑褐色。四肢色較深為褐灰色。尾灰白色,不顯環紋。數日後毛色逐漸變深,體背上棕黃色的針毛逐漸增長,四肢變為黑褐色。頭臉部色較淺,沒顯臉斑。約一個月後,尾環才隱約顯出。至2個多月後,幼獸臉斑逐漸與成獸相似,耳基部長出簇毛。伴隨着季節的變化,當年秋季幼獸逐漸長出紅褐色的長針毛,雜於蓬鬆的灰色絨毛之中。至冬羽幼獸的毛色就與成獸一樣了。 [1] 

小熊貓棲息環境

小熊貓是一種喜温濕而又比較耐高寒的森林動物。生活在2500-4800米的落葉和針葉林中的温帶氣候中。主要生活於海拔3000米以下的針闊混交林或常綠闊葉林,通常有竹子和空心樹的林下。這些地區常年氣温夏季一般在25℃以下,而冬季則在0-10℃之間,平均氣温10-25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350釐米。活動區域較大,在夏季小熊貓多在陰坡有溪流的河谷活動,而到冬季則在陽坡河谷盆地,在降雪後甚至下到村莊附近的草坡、灌叢活動。尤其喜好在向陽的山崖或大樹頂上曬太陽,故四川當地羣眾習稱“山悶敦兒”。 [1]  [2] 
小熊貓與山地森林(橡樹混交林、闊葉針葉樹混交林和針葉樹混交林)以及茂密的竹林灌木叢有着密切的聯繫。針葉樹或冷杉林似乎是首選。鑑於小熊貓基本上是樹棲動物,樹線以上的棲息地一般不會長期居住佔用。在中國藏南地區4325米的海拔高度是小熊貓的死亡線,該物種通常遠離任何典型的大熊貓棲息地,大概是自然的物種分散和隔離。 [6] 

小熊貓生活習性

小熊貓平日棲居於大的樹洞或石洞和岩石縫中。早晚出來活動覓食,白天多在洞裏或大樹的蔭深處睡覺。睡時好把頭蜷縮在四肢中,前肢抱住頭部,以尾覆蓋在身上。有時兩腳下垂高卧於樹枝上。善於攀爬,往往能爬到高而細的樹枝上休息或躲避敵害。由於它腳底長有厚密的絨毛,因此也適於在林下滑濕的苔蘚地、或岩石上行走。走路時前足內彎,步態蹣跚,與熊相似。平時行動緩慢,性情較為温馴,很少發出叫聲。聽覺與視覺較遲鈍,嗅覺也不特別靈敏。一般單隻或成對或集小羣活動。無冬眠習性,下雨、雪時多在岩石縫隙中或大樹樹蔭深處躲避雨雪。 [1]  [9] 
小熊貓在種內互動過程中表現出幾種肢體和視覺表現,包括拱起尾巴和背部,緩慢抬起和降低頭部同時發出低強度的喘氣,轉動頭部同時拍掌,左右搖頭,雙足前腿伸過頭頂的姿勢,並凝視。 [8] 
喜食箭竹的竹筍、嫩枝和竹葉,各種野果、樹葉、苔蘚、以及捕食小鳥或鳥卵和其它小動物、昆蟲等,尤其喜食帶有甜味的食物。在它們活動的地方,常見有許多草綠色的糞便,與浣熊一樣頗愛清潔,在固定地點排便。取食後有用掌揉擦嘴臉或用舌頭把嘴邊添洗乾淨的習性。
天敵有青鼬、豺和金錢豹等。 [1] 

小熊貓分佈範圍

原產地:不丹、中國、印度、緬甸和尼泊爾。 [6] 
在中國主要分佈於西藏(喜馬拉雅山南坡)、雲南、四川等省。 [1] 
小熊貓分佈圖 小熊貓分佈圖

小熊貓繁殖方式

成年小熊貓在交配季節之外很少互動。在交配季節,氣味標記增加。雄性和雌性在一個繁殖季節可能與不止一個伴侶交配。交配季節是初冬,一般是3-4月。在發情期雌雄往往都發出特有的求偶聲,並常在石頭上或樹樁上摩擦外生殖器。雌獸在這期間還會排出帶有氣味的分泌物。小熊貓的妊娠期約為134天。雌性在分娩前6周左右變得明顯沉重和昏昏欲睡。分娩前幾天,雌性開始將築巢材料(樹枝、草、樹葉)帶到合適的築巢地點。在野外,巢穴可能是空心樹或岩石裂縫。 [8] 
妊娠期為117-122天,出生在春季和夏季,於5-7月產仔,大多數新生兒在6月出生。所有的分娩都發生在下午4 點到上午9點之間,這是最活躍的時期。每胎產2-3仔,偶有4仔的。由於小熊貓繁殖力較強,所以在自然情況下,種羣的比例往往是幼體多於成體,年青的多於年老的。 [8] 
幼獸初生時,長滿絨毛,毛色淺淡。閉眼。頭部灰白色,沒有臉斑。身長約20釐米,體重100-150克左右。尾很長,約5釐米,但尾環不顯。約21-30天開始睜眼,能發出吱吱的叫聲,前後肢都能緩慢移動,體色逐漸變深。幼獸隨母獸共同生活約一年,往往在第二年母獸臨產前才將幼獸攆開,幼獸開始獨立生活。幼獸在12個月左右達到成年大小,並在18個月左右性成熟。 [1]  [8] 

小熊貓亞種分化

小熊貓指名亞種 小熊貓指名亞種
小熊貓指名亞種(學名:Ailurus fulgens fulgens
命名者與年代:Hodgson,1847
全身為棕紅褐色,臀背部有鮮亮的橙黃色毛尖。額部為淺黃棕色。尾部環紋為紅褐與黃白色相間。
棲居的海拔高度在2000米以上,最高可達6960米左右。分佈於尼泊爾、中國西藏和雲南、不丹、印度東北部的錫金和阿薩姆邦。 [9] 
小熊貓川西亞種 小熊貓川西亞種
小熊貓川西亞種(學名:Ailurus fulgens styani
命名者與年代:Thomas,1902
全身為深紅褐色,臀背部沒有鮮亮的橙黃色毛尖。額部色較深,為棕紅色。四肢為黑褐色,有的黑色區域可延伸至肩部,尾環為紅褐色與黑褐色或黃白色相間。
生活在1400-3400米之間。棲息地的植被類型為山地常綠闊葉林、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林、針闊混交林和針葉林帶。分佈於緬甸、中國西南部的四川省。 [9] 

小熊貓保護現狀

小熊貓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5年 ver3.1——瀕危(EN)。 [6]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版 二級。 [11] 

小熊貓種羣現狀

在原產地東部,尤其沿雲南和緬甸邊界分佈更為普遍,但並非常見物種(Roberts and Gittleman 1984)。一份基於最低平均種羣密度(4.4平方千米/1只)以及潛在棲息地總面積(142000平方千米,實際使用面積僅有一半)的數據估算顯示,該物種全球種羣約為10000只(Choudhury and Yonzon pers)。過去50年,由於棲息地大規模減少以及人類狩獵活動的影響,該物種的種羣數量減少了40%(Wei et al. 1999)。中國的小熊貓種羣數約3000-7000只(Wei et al. 1999),印度約5000-6000只(Choudhury 2001)。 [6] 
每年9月的第三個星期六是國際小熊貓日 [28] 

小熊貓文化內涵

小熊貓在1990年代被錫金視為國獸,在英國伯明翰自然中心,一隻名為“巴布”(Babu)的雄性小熊貓逃跑,並且在它被捉回之前一度躥紅媒體。它隨後被選為“Brummie of the year”,即伯明翰年度最具影響力的事件,它是第一隻獲此殊榮的動物。2013年,華盛頓特區美國國家動物園裏的一隻名為“Rusty”的雌性小熊貓,也有着類似因為逃跑經歷而躥紅網絡。 [26-27] 
小熊貓在社會、科學和經濟上都很重要。它們是大吉嶺國際茶節的吉祥物。小熊貓皮用於製作帽子,尾巴用作撣子。此外,在當地的中式婚禮中,新郎可能仍然穿着小熊貓皮。小熊貓在熊科和小熊貓科的分類學研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小熊貓被非法獵殺並出售給動物園或被殺死以換取皮膚。很少有動物園購買這些非法標本,這使得這成為一項相當低效的業務,但在當地村莊可以找到毛皮並用於文化儀式。 [8] 

小熊貓相關報道

2015年6月24日,生活在日本北九州市一家動物園裏的一隻名叫“楠”的小熊貓剛過完它24歲的生日,對於一隻小熊貓來説,這個年紀已相當於人類108歲,所以有報道稱它是世界上有記載的年齡最大的一隻小熊貓。但就在7月15日的早上,飼養員卻發現它安靜地死在了自己的籠子裏,初步認定應是“因年老導致其器官衰竭而死”。 [3] 
2016年8月,雲南野生動物園裏的小熊貓家族又多了一個新成員“蟲蟲”。這也是雲南首次成功人工繁育的小熊貓。 [4] 
2021年6月19日,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以下簡稱:熊貓基地)傳來好消息,一隻小熊貓母獸成功產下4只新生幼仔,這是熊貓基地有記錄以來小熊貓第二次產下四胞胎。熊貓基地小熊貓數量已達163只,是全球最大的人工圈養小熊貓種羣。 [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