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灰山椒鳥

鎖定
小灰山椒鳥(學名:Pericrocotus cantonensis):體重16-26克,體長162-202毫米。是一種羽毛是黑、灰及白色的山椒鳥。前額明顯白色,與灰山椒鳥的區別在腰及尾上覆羽淺皮黃色,頸背灰色較濃,通常具醒目的白色翼斑。雌鳥似雄鳥,但褐色較濃,有時無白色翼斑。虹膜褐色;嘴黑色;腳黑色。
棲於高至海拔1500米的落葉林及常綠林。常成羣在樹冠層上空飛翔,邊飛邊叫,叫聲顫音似灰山椒鳥,鳴聲清脆。停留時常單獨或成對棲於大樹頂層側枝或枯枝上。飛翔呈波狀形前進。遷徙期間有時集成數十隻的大羣,冬季形成較大羣。主要以叩頭蟲甲蟲蝽象、螻蛄等鞘翅目、鱗翅目、同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繁殖於中國華中、華南及華東;於東南亞越冬。分佈於柬埔寨、中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泰國、越南。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外文名
Brown-rumped Minivet
中文學名
小灰山椒鳥
拉丁學名
Pericrocotus cantonens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雀形目
亞    目
鳴禽亞目
山椒鳥科
山椒鳥屬
小灰山椒鳥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與年代
Swinhoe, 1861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3] 

小灰山椒鳥形態特徵

小灰山椒鳥
小灰山椒鳥(10張)
小灰山椒鳥雄鳥額和頭前部白色,有的向後延伸至眼後,形成一短的眉紋,眼先黑色。頭頂後部、枕、背暗灰或灰黑色,背褐灰或灰黑色,腰至尾上覆羽沙褐色。兩翼黑褐色,大覆羽具窄的白色羽緣。內側初級飛羽中部至基部和次級飛羽基部具黃白色或灰白色翼斑,有的標本此斑不明顯。中央尾羽黑褐色,次一對同色具白色端斑,此白斑從第二對中央尾羽起向兩側逐漸擴大,到最外側一對尾羽時幾全為白色。眼下方、臉頰、耳下方和側頸白色。下體頦、喉、腹亦為白色。胸和兩脅亦為白色綴有淡褐灰色,翼緣白色。 [4] 
雌鳥和雄鳥大致相似,但額和頭頂前部白色而綴有褐灰色,或僅額部綴有白色。頭頂暗褐灰色,背較雄鳥稍淡。餘同雄鳥。 [4] 
虹膜暗褐色,嘴、腳、爪均為黑色。 [4] 
大小量度:體重♂16-24克,♀18-26克;體長♂162-198毫米,♀164-202毫米;嘴峯♂11-13毫米,♀11-13毫米;翅♂86-93毫米,♀81-94毫米;尾♂88-102毫米,♀83-104毫米;跗蹠♂13-16毫米,♀14-16毫米。 [4] 

小灰山椒鳥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樹林中,無論次生雜木林、闊葉林、混交林或針葉林均見於棲息。 [4] 

小灰山椒鳥生活習性

小灰山椒鳥在中國主要為夏候鳥,其他地區為旅鳥。每年 3月未至4月初遷來中國繁殖,北部稍遲,秋季多在9月末10月初開始南遷。 [4] 
常成羣活動在高大的喬木樹上,有時亦見在樹叢間飛翔,邊飛邊叫,鳴聲清脆。停留時常單獨或成對棲於大樹頂層側枝或枯枝上。飛翔呈波狀形前進。遷徙期間有時集成數十隻的大羣,但多呈鬆散的隊形邊飛邊鳴叫或分散在樹上活動和捕食,很少下到地面活動。常緩慢地向前飛行。有時亦在村落中少有的幾棵孤立大樹上停息。 [4] 
主要以叩頭蟲甲蟲蝽象、螻蛄等鞘翅目、鱗翅目、同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 [4] 

小灰山椒鳥分佈範圍

小灰山椒鳥世界

分佈於柬埔寨、中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泰國、越南。 [3] 

小灰山椒鳥中國

分佈於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省區,西至四川、貴州、雲南,北至陝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南,東至長河下游、浙江、福建,南至廣西、廣東和海南島。 [4]  [5] 
小灰山椒鳥分佈圖 小灰山椒鳥分佈圖

小灰山椒鳥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有的4月中下旬即開始營巢。通常營巢於松樹或其他高大喬木樹上,巢多置於高大樹木側枝上。巢呈碗狀,主要由細的草莖、草葉、枯草、細根、纖維、松針等材料構成,巢外壁還敷有苔蘚、地衣、蛛網等。距地高15米,巢隱蔽很好,周圍多有濃密的枝葉掩蓋。巢的大小為外徑6.5-7釐米,內徑4-5.5釐米,高2.5-3.5釐米,深2-3釐米。每窩產卵3-4枚。卵淡藍灰色或淡綠色,被有土黃色、紫色、褐色或紅褐色斑點或斑紋,卵的大小為20.5毫米×16毫米。 [4] 

小灰山椒鳥保護現狀

小灰山椒鳥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3]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6] 

小灰山椒鳥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