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滄浪

鎖定
小滄浪,亦稱小滄浪亭。在鐵公祠庭院內西南隅,出自《楚辭·漁父》。
中文名
小滄浪
別    名
小滄浪亭
來    源
《楚辭·漁父》
朝    代
清乾隆五十七年

小滄浪濟南大明湖小滄浪

小滄浪亦稱小滄浪亭,在鐵公祠庭院內西南隅。
大明湖小滄浪 大明湖小滄浪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阿林保重修鐵公祠時,參照蘇州滄浪亭建成。其名之典取自於《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其亭坐北朝南,半浸水中,長方形式,歇山飛檐,外設圍廊坐欄。檐下懸山東巡撫覺羅崇恩題書的“小滄浪亭”匾額。亭周,三面荷塘,四面柳浪,小橋流水,蓮花溢香。亭南連東西向長廊,西段廊上,闢古典式小門,面湖,門額懸“小滄浪”匾額。整個建築,採用借景手法,把湖光山色借入園內,於內正可欣賞。清朝著名小説家劉鶚曾在《老殘遊記》中描繪在這裏所看到的景色:“到了鐵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裏面,彷彿宋人趙千里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十里長的屏風……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已澄淨的同鏡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裏,顯得明明白白。那樓台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千佛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後人將此景稱為“佛山倒影”,為明湖一大景觀。這裏風景秀美,是人們品茗吟詠的勝地。清嘉慶九年(1804年)夏,山東提督學政、歷史學家劉鳳誥與山東巡撫、書法大家鐵保,曾在這裏宴飲,興致勃然,劉氏即席賦得聯語:“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鐵保即席書寫。此聯石刻,至今嵌在庭園西廊壁洞門兩側,己成為形容濟南古城風貌的名聯佳句。

小滄浪蘇州拙政園小滄浪

“小滄浪”取自《楚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之意。小滄浪取北宋蘇舜欽“滄浪亭”名為閣名,寓意遁世歸隱。
拙政園小滄浪
拙政園小滄浪(5張)
小滄浪是一座三開間的水閣,南窗北檻,兩面臨水,跨水而居,構成了一個閒靜的水院。從小滄浪往北看,廊橋“小飛虹”倒映在水裏,水波盪漾,猶如彩虹。這裏是觀賞水景的最佳去處。只見藕香榭前各路水源匯聚一池,似乎“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到了香洲前,突然分流四去,其中一條支流彎彎曲曲,撲面而來,經過“小飛虹”,過“小滄浪”,有一種餘味未盡的感覺。這樣的理水手法,符合蘇州古典園林關於“水面有聚有散,聚處以遼闊見長,散處以曲折取勝”的要領,可稱的上是一絕。
小閣面闊三間,南窗北檻,兩面臨水,外形十分別致,似房非房,似船非船,似橋非橋,完全是架在水面上的一座水閣。水閣橫跨池上,將水面再度劃分,把到此結束的中園水尾營造得貌似綿延不斷,藝術手法高超。亭廊圍繞,構成開敞的幽靜水院。從前蘇州古城文人雅士、官宦人家眾多,無論是華屋巨宅還是一般住房,都特別注意小空間的修飾,這小空間就是庭院,而水庭院則是這絕無僅有的小滄浪,一方面,它體現了江南水鄉風情,另一方面,因水造景,院落內外互相借景而構建了一個特別清涼的環境,讓人心情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