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港區

鎖定
小港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省高雄市南端,北臨鳳山區,東鄰大寮區,西北連前鎮區,西南濱台灣海峽,南接林園區,為高雄國際機場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的所在地。
小港原名港仔墘,位於高雄瀉湖南岸的鳳山港畔而得名。民國九年(1920年)鳳山港淤塞後,成為不通舟楫的小港灣,故改稱為小港。
中文名
小港區
外文名
siaogang
別    名
港仔墘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台灣高雄市
地理位置
台灣高雄市南端
氣候條件
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5.3 萬(2005年5月)
機    場
高雄國際機場
火車站
高雄車站
方    言
台灣話

小港區簡介

小港區位置 小港區位置
本區地形平坦,地質以珊瑚石灰岩為主,氣候上則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温約為24.7℃,年雨量約為1750~1800公釐。
面積 39.8573平方公里
户口數 58460 户
人口(2005年5月)153022人
行政區類別 區
下轄行政區 43裏714鄰
區長 孫榮文
郵遞區號 812

小港區歷史沿革

小港區 小港區
小港區舊名“港仔墘”,系因村落位於高雄舄湖南岸之鳳山港畔而得名。本區開發甚早,早在荷據時期荷蘭人就在此建立港口明鄭時期鄭成功部將吳燕山負責開墾,清朝時則屬鳳山縣(台灣)管轄。
日據時期因鳳山港淤塞,成為不通舟楫的迷你港灣,故改稱“小港”。1920年台灣地方改制,在此設置“小港莊”,劃歸高雄州鳳山郡管轄,戰後改設高雄縣小港鄉。1979年高雄市奉準升格直轄市,並將原高雄縣小港鄉劃歸高雄市,改為小港區至今。近年來由於高雄國際機場及臨海工業區的設置,使得小港區成為國際門户及工業重鎮,迅速的邁向都市化發展。
又據“台灣古地名”一書雲,港仔墘,即港畔之義,也即鳳山港畔之部落。按閩南語的“”字,是專用於湖、潭、溪、圳、陂埤之邊畔。往昔鳳山港又稱鹽水港,撰修於光緒二十年的鳳山縣採訪冊,港澳項下有“鳳山港即鹹水港”之記載,是打狗港南方的支助港。鳳山港原是打狗港東南水陸交通之要衝,船舶經常輻輳港內,後來港底日趨壅塞,至清朝末期已經淤廢,因之被前鎮港所取代。此時的鳳山港,已成為不通舟船的排水溝,或“迷你”型的小灣,故民國九年地方制度改正時,改稱港仔墘為“小港”。

小港區開發建設

小港區 小港區
小港的開發早在荷據時期就已開始,在明鄭時期屬萬年縣,為國姓爺鄭成功部將吳燕山所墾拓。清朝時代先後隸屬鳳山莊、鳳山裏,其後又分為鳳山上、下兩裏。日據時代因地方行政區域經常變更擴張,先後隸屬於鳳山支廳、鳳山小港莊管轄的有小港、二苓、大人宮、店仔後、鹽水港、中林子、鳳鼻頭、大林蒲、紅毛港、中大厝、空地仔、莿葱腳、中廓、大坪頂、二橋等十五個部落。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後,將所有的街莊改為鄉鎮,小港鄉隸屬於高雄縣。直至1979年七月一日高雄市改製為直轄市時,小港鄉由高雄縣歸併為高雄市的行政區之一,並改為小港區。
小港區 小港區
小港區位在高雄市的最南端,東與大寮鄉毗鄰,南接林園鄉,北鄰鳳山市,西北與前鎮區接壤,西南瀕臨台灣海峽。其總面積三九·八五七三平方公里(佔高雄市總面積的二五·九五%,約四分之一強),轄內共有四十三里,七二九鄰。地形上,東有鳳山丘陵的天然屏障,不僅地勢雄偉,且加上汪洋碧海,景色更加優美。
小港地區的居民過去原以漁業為生,但自從高雄港第二港口、高雄國際機場、臨海工業區的開闢、中鋼、中船、中油、台電等重工業相繼設廠、擴建於此,早已使小港地區今非昔比,其產業結構也由農漁業轉變為工業,而近幾年來小港區在各方面的迅速發展及政府積極推動之下,已成為國際重要門户及重工業核心,目前更進而朝向“亞太營運中心”這個目標邁進。
外部連結
高雄市小港區公所

小港區區劃沿革

小港區 小港區
小港區在荷據時期已經開發,有紅毛港的地名可以為證,明末清初所謂的“紅毛”,是指荷蘭人。荷蘭人在此建紅毛港與安平港成為犄角之勢,本區在明鄭時期屬小竹橋莊,為鄭成功部將吳燕山所墾拓。入清後,劃為鳳山裏屬。日據時期行政區域迭有變更,光緒廿三年(1897,明治卅年),屬鳳山辦務署管轄,宣統元年(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隸屬台南廳鳳山支廳,下設港仔墘區、大林蒲區及空地仔區等三區:(圖為日據時代高雄州廳圖,小港名稱已經正式出現)
港仔區:轄草衙莊、佛公莊、港仔墘莊、二苓莊、大人官莊、店仔莊等。
大林蒲區:轄紅毛港莊、大林蒲莊、中林莊、鳳鼻頭莊等。
空地仔區:轄下莊、空地仔莊、山?莊、大坪頂莊等。
嗣後地方政制變革頻繁,本區先後隸屬於鳳山支廳、鳳山縣、鳳山辦務署、鳳山廳等。
小港區 小港區
民國九年(大正九年)合併港仔墘、大林蒲、空地仔三區設置小港莊,隸於高雄州鳳山郡,本莊計轄有草衙、佛公、小港、二苓、大人官、店仔後(今店鎮裏)、鹽水港(今臨海工業區)、中林仔、鳳鼻頭、大林蒲、紅毛港、中大厝、空地仔、荊葱腳(今高松一帶)、中?、大坪頂、二橋等十七個部落。
民國廿九年(昭和十五年),高雄市擴大行政區,將小港莊的草衙及佛公兩地劃歸高雄市前鎮區。民國卅四年台灣光復,台灣行政長官公署頒佈縣市鄉鎮組織規程,本區改稱高雄縣鳳山區小港鄉,稍後廢除區署制,直隸於高雄縣政府。
1979年七月一日,本市改製為直轄市,小港鄉亦隨其舊屬草衙與佛公的後塵,改隸本市,更名為小港區,成為本市第十一個行政區。

小港區交通

中山四路
沿海一路

小港區教育

小港區大專院校

高雄餐旅學院

小港區·高中職

高鳳高級工業家事職業學校

小港區·初中

高雄市立小港中學
高雄市立中山中學
高雄市立明義中學
高雄市立鳳林中學

小港區·小學

小港區小港小學
小港區太平小學
小港區青山小學
小港區坪頂小學
小港區鳳林小學
小港區二苓小學
小港區海汕小學
小港區桂林小學
小港區漢民小學

小港區旅遊

小港區有乾隆年間創建的古廟兩座,其一為興建於乾隆十二年(1747)的鳳宮裏鳳儀宮,供奉温、朱、池三王爺,經多次重修,主事者尚知利用舊有材料,維持古蹟原貌,如現有的廟柱石礎、雕花大石柱及花崗階等,經鑑定均為初期建廟時唐山運來的原始材料,誠屬可貴。廟之正殿有乙丑年(1805)石香爐一對,風貌古樸,誠值鑑賞。
小港區是王爺信仰很盛的地方,王爺是福建省泉州府民間信仰的神祇之一。小港區的另一座王爺廟是鳳林裏的鳳林宮,據該廟沿革碑記載,系創建於康熙卅六年(1697),供奉温府王爺及朱王爺靈旗,香火鼎盛,信眾普及於鄰近各地。廟內存有三百年前的明代香爐一個,及英國蘇格蘭晨鐘一個與浙江温州編造的藤製古扇等物尚有道光年間建造的兩座朝鳳寺,一座供奉觀音佛祖;另一座除祀奉觀音外,還供奉天上聖母。另有濟天宮,建於乾隆年間,祀奉尊王公;飛鳳寺,建於光緒十六年(1890),供奉福建南安的守護神廣澤尊王。可見小港區的古廟,在本市亦屬寺廟較多的區域之一
鳳儀宮
鳳林宮
吳宅古厝
高字塔藝術文化園區

小港區小港美食

小港區烏魚子

產地:中國台灣高雄。
烏魚子 烏魚子
工藝:漁民獲得烏魚以後,即將雄烏魚售到魚市場,雌烏魚則剖出魚卵,與魚肉分別出售。專門加工烏魚子的工廠收購後,先將卵子縝密漂清,除去附帶物,放在木板下壓去水分至相當程度,把它壓為扁平形;再取出整形、整理,用麻繩紮好,掛起來涼幹。成品後烏魚子表呈琥珀色為上品,幾乎透明,卵形肥大,豐美堅實,而軟硬適度。最後,以各種樣式的紙匣裝盛,每匣至少兩對。到吃時,再將魚卵切成薄片,在炭火上微炙,直到成熟為度,再配以各種佐料,便可食用了。烏魚子本是烏魚卵,經烘烤後,蘸以醬油,拌以姜葱,便為佐酒妙品。看,賞心悦目;吃,異香味味道留存良久。烏魚子還能做為新年禮品,饋贈親朋好友。

小港區高雄家鱷

產地;中國台灣高雄。
特點:鱷,俗稱鱷魚,但不屬於魚類,他是爬行動物的一種。鱷魚四肢短,尾巴長,全身有灰褐色的硬皮,大的鱷魚身體長達3米到6米。鱷魚善於游泳,以捕捉魚、蛙和鳥類為食,如果人不小心,也會成為它的一頓美餐,可想而知鱷魚是面目可憎、性情殘暴的動物。鱷魚的生活習性和生理構造非常奇特。它沒有舌頭,卻是地道的肉食動物,吃東西時只一兩口就吞下去,不用擔心消化不良。3歲以上的成鱷,可以把鐵釘消化掉。鱷魚沒有,卻有一副功能優異的肺,成鱷可以每次潛水1-2小時。壽命約70-80年,適於棲息在26°C以上的淡水中,低過這個温度,很快就會死亡
功用:鱷魚肉是一種獨具風味的佳餚。加工後的鱷魚皮柔軟,豐厚,色澤美觀。

小港區可可椰子

台灣古古椰子(可可椰子
可可椰子 可可椰子
產地;中國台灣高雄
特點:高幹晚熟種,樹高35米左右,樹齡長達百年,定植後15年開花結果,盛產期50餘年,果實碩大;矮幹早熟種,樹高15-20米,樹齡約30-40年,定植後4-5年開花結果,果實略小,呈三稜形,重1500-2500克,防治病蟲害和採摘均較易。

小港區美濃的油紙傘

產地:中國台灣高雄。
工藝:油紙傘製作方法完全是用手工。細長的傘骨,都是用從台中運來的“孟宗竹”經浸水後削成,竹身硬而富有彈性,因為本身具有的糖分全部去除,所以不會惹蟲遭蛀。再經過鑽孔、穿線,一頂圓形的紙傘骨架就此成型。接着將成扇形的綿紙,用棉子油一片片粘在骨架上,曝曬之後,塗上防水桐油。油紙傘就製作成功了。上過桐油的紙傘,既有防水的功能,又可增加棉紙的韌性,更使原本單調粗俗的棉紙變得亮麗透明。
風俗:在製作油紙傘的師傅家裏,都供奉着“巧聖先師”的牌位,傳説是春秋魯班(一説是魯班的妻子,又一説是古代一位王侯的夫人)發明製作油紙傘。“巧聖先師”的牌位旁還有一副對聯,上聯是“一竿樹立拓天空”,下聯是“片片彌逢遮雨露”。現如今油紙傘不僅僅可以“遮雨露”,而且已成為一種精美的工藝品了。

小港區抗日英雄

林少貓 林少貓
林少貓,一個陌生的名字。後壁林,一個陌生的地名。然而在日據時期,這個人名,這個地點卻讓日本軍隊大傷腦筋,也使小港人永世引以為傲。
當時武裝抗日時期,反抗日本政權的武裝力量此起彼落,而其中有三股勢力被稱為“台灣三猛”。分別是簡大獅、柯鐵虎和林少貓,而其中又以林少貓為最具影響力!
林少貓,鳳山縣阿猴(今屏東市)人,有人説他是劉永福的部下,也有人説他本業是殺豬的。在清廷割讓台灣後,他起而抗日。率領數百名手下,往來高、屏、南三地,與日本軍憲展開武力對抗。屢有勝績。逼使日本總督採取懷柔政策,林少貓雖不願屈服,但因幼子被日軍逮捕,其友人均遭監控。重義氣的他,只有出面與日軍妥協。日本總督同意林少貓居住在後壁林一帶(即今大林蒲、鳳鼻頭到餐飲學院一帶),每年給他資金,並同意他享有後壁林一帶的治外法權,不受日本法令控制。由此可知,日本當時對林少貓的忌憚。三年內,後壁林自給自足,釀酒、製糖,儼然成為獨立王國。在1902年,日本調集大批軍隊,圍剿後壁林,大炮轟擊使後壁林成為一片火海。林少貓仍負嵎抵抗,最後身中五槍而死。整個後壁林青壯男丁罹難兩百人,幾乎全面被滅。而後壁林的失敗也代表了台灣對日武裝時期的結束。
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由於日本統治者的刻意扭曲,使得林少貓一直被定位成打家劫舍的強盜,雖然目前已平反併入祀忠烈祠,但他的事蹟不只多數的高雄人不清楚,連許多土生土長的小港人也已淡忘。走在後壁林過往的土地上,踩着隱沒不顯的烈士鮮血,怎不令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