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松

(唐代杜荀鶴創作的七言絕句)

鎖定
《小松》是唐代詩人杜荀鶴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首句勾勒小松外形的特點。次句極寫小松的巨大變化。三、四句筆鋒一轉,發出深深的嗟嘆:不識的“時人”,是俗人,是愚人,是見識短淺的人。這是一首託物言志的小詩,它借松寫人,託物諷喻。全詩語言精練,含蓄藴籍,極富哲理。 [3] 
作品名稱
小松
作    者
杜荀鶴
創作年代
唐代
出    處
《全唐詩》
作品體裁
七言絕句

小松作品原文

小松
自小刺頭深草裏,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6] 

小松註釋譯文

小松詞句註釋

①刺頭:指長滿松針的小松樹。
②蓬蒿[hāo]:兩種野草。
③直待:直等到。
④凌雲:高聳入雲。
⑤始道:才説。 [4] 

小松白話譯文

從小刺頭藏在深深的草叢裏,到如今才漸漸覺得超出蓬蒿。
當時人不識得它是凌雲之木,直到它高聳入雲霄才説它高。 [3] 

小松創作背景

杜荀鶴出身寒微,雖有才華,卻屢試不中,一生潦倒。因此,對於被埋沒在深草中的小松,他有特殊的感情。 [2]  他以小松自比,託松以申明遠大志向。創作時間不詳。 [1] 

小松作品鑑賞

小松文學賞析

松,樹木中的英雄、勇士。數九寒天,百草枯萎,萬木凋零,而它卻蒼翠凌雲,頂風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雲巨松是由剛出土的小松成長起來的。小松雖小,即已顯露出必將“凌雲”的苗頭。《小松》前兩句,生動地刻畫出這一特點。
“自小刺頭深草裏”——小松剛出土,的確小得可憐,路邊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沒在“深草裏”。但它雖小而並不弱,在“深草”的包圍中,它不低頭,而是“刺頭”——那長滿松針的頭,又直又硬,一個勁地向上衝刺,鋭不可當。那些弱不禁風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敵的。“刺頭”的“刺”,一字千鈞,不但準確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點,而且把小松堅強不屈的性格、勇敢戰鬥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畫出來了。一個“刺”字,顯示出小松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暫時的,相對的,隨着時間的推進,它必然由小轉大。
“而今漸覺出蓬蒿。”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腳底下,可如今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當然更不在話下。這個“出”字用得精當,不僅顯示了小松由小轉大、發展變化的情景,而且在結構上也起了承前啓後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結果,也是未來“凌雲”的先兆。事物發展總是循序漸進,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從“刺頭深草裏”到“出蓬蒿”,只能“漸覺”。“漸覺”説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誰“漸覺”的呢,只有關心、愛護小松的人,時時觀察、比較,才能“漸覺”;至於那些不關心小松成長的人,視而不見,哪能談得上“漸覺”呢。故作者筆鋒一轉,發出深深的慨嘆。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這裏連説兩個“凌雲”,前一個指小松,後一個指大松。大松“凌雲”,已成事實,稱讚它高,並不説明有眼力,也無多大意義。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樣貌不驚人,如能識別出它就是“凌雲木”,而加以愛護、培養,那才是有識見,才有意義。然而時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這個“識”字,故詩人感嘆道:眼光短淺的“時人”,是不會把小松看成是棟樑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於“時人不識”,而被摧殘、被砍殺啊。這些小松,和韓愈筆下“駢死於槽櫪之間”的千里馬,遭到同樣悲慘的命運。
由於詩人觀察敏鋭,體驗深切,詩中對小松的描寫,精煉傳神;描寫和議論,詩情和哲理,幽默和嚴肅,在這首詩中得到有機的統一,字裏行間,充滿理趣,耐人尋味。 [6] 

小松名家點評

原陝西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霍松林:寫的是小松,闡發的卻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大道理,可謂詞約而義豐,言近而旨遠。(《霍松林選評唐詩360首》) [7]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李定廣:這是一首七絕詠物詩。作者以松喻人,託物以諷,就像時人在松樹幼年時不知它將來會長成凌雲木一樣,世俗之人也難有及早發現人才的慧眼。最後兩句尤其富於哲理,意指有才能之人起初往往無人賞識,直到他功成名就之時才會受到關注和讚揚。這也是作者的自況。(《中國詩詞名篇名句賞析 下》) [5] 

小松作者簡介

杜荀鶴,字彥之,自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縣)人。出身寒微,早得詩名,然屢試不第。大順二年(891年)登進士第,為宣州節度使田頵幕僚。入後梁,得後梁太祖(朱温)賞識,於開平元年(907年)授翰林學士,遷主客員外郎,五日便卒。其詩多諷時刺世之作,時人贊其詩多“壯言大語”,能使“貪夫廉,邪臣正”。在藝術上,杜荀鶴專攻近體,尤長七律,不重辭藻,善用白描手法,詩風質樸自然,明快有力,後人稱之為“杜荀鶴體”。曾自編《唐風集》三卷,錄詩三百餘首。 [1] 
參考資料
  • 1.    齊海英,韓建華編著.詩性智慧 中國古代理趣詩詞曲概説與賞析.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8.05:第242-243頁
  • 2.    張曉蕾,張志烈著.傳統文化經典讀本 唐詩.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1:第24頁
  • 3.    曾凡玉編著.唐詩譯註鑑賞辭典.武漢:崇文書局,2017.02:第1257頁
  • 4.    高濱,秦素潔.文學欣賞.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8.01:第58頁
  • 5.    李定廣評註.中國詩詞名篇名句賞析 下.北京:華文出版社,2020.01:第77頁
  • 6.    蕭滌非等撰寫.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04:第1361-1362頁
  • 7.    霍松林.霍松林選評唐詩360首.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7.07:第4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