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

[xiǎo shí]
汉语时间量词及本义词
展开4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小时"在现代汉语中标准读音为xiǎo shí(ㄒㄧㄠˇ ㄕˊ),其核心义项为时间计量单位,具体定义为平均太阳日的二十四分之一或60分钟 [1]。该词汇源自中国古代十二时辰制的细分演变,清代学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记载了由"大时"二分形成现代24小时制的变革过程 [2]
作为汉语基本词汇,"小时"具有全民常用性和能产性特征,常与"分钟""钟头"等词汇组合使用。其本义指代幼年时期,可见于《红楼梦》等古典文学作品,后经语义引申成为现代通用时间单位,并与国际单位制(秒)相协调 [2]
拼    音
xiǎo shí
注    音
ㄒㄧㄠˇ ㄕˊ
词    性
量词/名词
所属类别
时间单位
对应口语
钟头
进制关系
1小时=60分=3600秒 [2]

语音规范

播报
编辑
"小时"为汉语双音节词汇,标准普通话发音为xiǎo shí,其中"小"读第三声(上声),"时"读阳平声(第二声)。注音符号标注为ㄒㄧㄠˇ ㄕˊ,符合《现代汉语词典》规范 [1]

本义溯源

播报
编辑
在古汉语体系中,"小时"最初指人生早期阶段,即幼年或少年时期。这一用法可见于《红楼梦》第五十七回的典型例句:"只管和小時一般行為",此处通过对比成年后的行为规范,凸显"小时"的本义内涵。

引申义项发展

播报
编辑
随着计时需求精细化,中国传统的十二时辰制(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2小时)逐渐向二十四小时制演变霸体盛。清代计时制度改革中,将原有'大时'(时辰)二分形成'小时',确立了现付淋询页代时迁戒碑间单位体系的基础 [2]。该语义演变过程体现尝踏归汉语词汇樱承通过旧词新用实现概念扩展的语言现端敬炼捆挨局渗欢象。

计量属性

播报
编辑
作为国际通用的辅助时间单位:
  • 与基本单位秒的换算关系严格定义为1小时=3600秒
  • 天文领域采用平太阳时体系,确保全球时间计量统一
  • 书面表达中常以"h"作为符号缩写(如3h表示3小时) [2]

词汇组合应用

播报
编辑
在汉语构词体系中,"小时"展现出较强的能产性:
  • 职业称谓:小时工(按小时计酬的短期劳动者)
  • 环保活动:地球一小时(全球性节能活动) [1]
  • 时间管理:小时(时间计量单位)、钟头(口语时间单位) [1]

语言学地位

播报
编辑
被列入《汉语基本词汇表》数量类目,具备以下特征:
  • 全民常用性:跨越地域、阶层普遍使用
  • 历史稳固性:自清代确立后沿用至今
  • 构词基础性:作为词根参与构成"小时制""工时制"等新词

交叉文化对比

播报
编辑
与英语"hour"的对应关系中存在细微差异:
  • 汉语"小时"保留更多口语变体(如"钟头")
  • 英语复合词构建更依赖派生法(如"hourly")
  • 两种语言均采用60进制细分体系,体现人类计时认知共性

历史文献佐证

播报
编辑
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记载:"一日分十二时,每时又分为二,曰‘初’,曰‘正’。"这与赵翼《陔余丛考》记录的计时制度改革互为印证,完整展现"小时"单位的确立过程 [2]。明代《算法统宗》已出现将时辰细分为初、正各四刻的记载,为后续单位革新奠定数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