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康

(生活水平)

鎖定
小康,一個漢語詞彙。拼音讀作xiǎo kāng,小康是指為中國廣大羣眾所享有的介於温飽和富裕之間的比較殷實的一種生活狀態。主要靠工資及薪金謀生。
中文名
小康
外文名
Well off
最早出現時間
西周
釋    義
生活比較安定的意思

小康小康水平

小康生活的界定,類似於國際上通用的生活質量的涵義,包括物質生活狀況——食品、衣着、住房、交通等物質條件;生活環境狀況——包括空氣、交通、水質、綠化等方面;社會環境狀況——包括社會秩序、生活安全感、社會道德風尚等內容。1991年黨中央、國務院制定的《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中,把小康社會界定為兩個方面:其一是小康的社會屬性方面,即“是適應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體現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其二是小康的實現水平方面,它“既包括物質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實;既包括居民個人消費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會福利勞動環境的改善”。

小康詞彙簡介

小康即“中產”,或中等財富(包括物質財富精神財富),是指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滿足,且中等層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較好滿足,但達不到追求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的人;由於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且大部分人的財富是以家庭為單元擁有的,所以小康(或中產)也稱“中產家庭”。
小康(或中產),大多從事腦力勞動,主要靠工資及薪金謀生,一般受過良好教育,具有專業知識和較強的職業能力及相應的家庭消費能力;有一定的閒暇,追求生活質量,對其勞動、工作對象一般也擁有一定的管理權和支配權。同時,他們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識及相應修養。換言之,從經濟地位、政治地位社會文化地位上看,他們均居於現階段社會的中間水平。
中產階層(或中產階級),是社會穩定的基石;能否形成以中產階層為主體的“橄欖型”社會結構,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能否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實現高品質民主的前提條件。中二代,是世界各發達國家高科技人才的主要來源(中一代,大多為自身的發展而錯過了創新年齡;富二代,大多隻圖享受而缺乏進取心)。
中產階層的主要來源:主要是教育和能力發展正常的中產子女(二代或多代),部分接受了良好教育並有較強職業能力的“貧二代”,以及少數“返貧”的“富二代”。
中產階層發展的主要障礙:部分國家的社會制度,阻礙了貧困階層子女的上升通道,使社會階層固化。在中國,城市一胎化的人口政策,嚴重地阻礙了中產家庭的正常發展,已經成為中產階層的最大風險,並使現有的中產階層快速減少(流失)。

小康釋義

“小康”一詞,古代共有三種解釋。
早在西周時候,小康一詞即已出現。《詩經》上的《大雅·民勞》中有“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句子。在這裏,小康是生活比較安定的意思。
儒家把比“大同”思想較低級的一種社會稱為小康。《禮記·禮運》上説:“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貴族世襲)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設置)田裏……是謂小康。”這裏描繪的是在夏商湯、周代的文王、武王、成王周公治理下出現的盛世。
家庭經濟比較寬裕。如宋人洪邁所著《夷堅志》卷一就有“(劉)癢……久困於窮,冀以小康”的話。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用小康這個詞,十分形象地描述了未來我國將要出現的廣大人民安居樂業,家庭經濟生活比較富足的喜人景象。(材料摘自《應用寫作》雜誌 2003年第9期 寫作雜談 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