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年夜

鎖定
小年,中國傳統節日,即傳統的祀灶日。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祭灶在我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小年通常被視為忙年的開始,意味着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掃塵、祭灶等,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達了人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1]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風俗有很大的差異,由於南北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南方大部分地區,小年(掃塵、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北方地區在清朝中期以前也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如《清嘉錄》記載:"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念四夜,是夜送灶。"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百姓也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2] 
中文名
小年夜
外文名
New years Eve
北方地區
臘月二十三
南方地區
臘月二十四
江浙滬贛
除夕前一天
南京地區
正月十五(元宵節

小年夜歷史背景

祭灶是小年的主要習俗,源於古人拜火習俗。《釋名》:“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祭灶在我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祭灶,是小年這一天重要的活動,掃塵把舊的灶神畫像揭下的同時,也都要"請"回來一張新的灶王像。在中國民間諸神中,灶神是個非常重要的居家神,掌管着人間衣食與禍福大權,人們自然而然對之產生敬畏感和依賴心理。
小年臘月二十四,是古老的傳統,這從歷代詞的題詠中,也能得到印證。比如,流傳頗廣的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便明確了臘月二十四是小年。
《祭灶詞》——宋·范成大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
乞取利市歸來分。
范成大的詩中,詳細説明了宋代的祭灶神場景,可謂十分詳細,趣味橫生。大意是:古人傳説臘月二十四日,灶王爺要向天庭報告人間事。那一天,灶王爺乘着雲車和風馬,騰雲駕霧在人間行走一圈,家家户户擺上美食和美酒來祭祀,向上天祈福。老百姓獻上爛熟的豬頭肉和兩條魚,另有甜美的豆沙糰子和粉糕,家中男子斟酒祭拜,家中女子臨時迴避,燒紙錢、灑上酒讓灶王爺開心愉快。丫鬟之間的爭吵您不要聽,貓狗的打鬥您也別管,您酒足飯飽登上天門,家長理短的事不過問,向上天討來大吉大利,回來一起分享。
范成大的詩,寫出了祭灶的日期、祭品和風俗,也反映出宋人對於祭灶已有一套規範,比如“男兒酌獻女兒避”等民間傳統,可謂研究古代民俗的一手資料。古人云:“民以食為天”,把灶王爺恭敬地奉為一家之主,足見對祭灶的重視。
在清朝中期之前,祭灶日一直是臘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時期,都是臘月二十四祭祀。《清嘉錄》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念四夜,是夜送灶。”《清朝野史大觀·清宮遺聞》中説,乾隆一朝,每年臘月二十四晚上,祀灶神於坤寧宮。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上行下效,北方地區的百姓也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着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傳統。 [1] 

小年夜各地日期

祭灶日期,由於各地方風俗習慣不同,其日期也不盡相同:
南方:
南方大部分地區:臘月廿四
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祭祀灶神的那天稱為“祭灶”,而把“除夕前一天”稱為小年夜,與除夕當天“大年夜”相對,這裏的“大年夜”和“小年夜”都是指一整天,並不一定是夜晚,也沒有“小年”這種説法。
台灣地區:除夕前一天
南京地區:正月十五,即元宵節
部分地區有臘月二十二送灶神的習俗,這天也成為該地區的小年。
北方:
北方大部分地區:臘月廿三

小年夜習俗

小年夜掃年

掃年即掃塵,實際上就是大搞家庭環境衞生。南方人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稱“撣塵”。北方人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稱“掃房”。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乾淨徹底的衞生大掃除。小年的前幾天,家家打掃房屋,意為不讓灶王爺把土帶走。當時它是先民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後“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這既指庭院內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

小年夜祭灶

祭灶即祭送灶神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節。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鄭玄注《禮記·記法》説:“(灶神)居人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也。”這説明至少在漢代,祭灶習俗已經在我國北方中原地區流傳。清代以前,南北各地多數地方祭灶是定在臘月二十四這天。如晉周處所作的《風土記》記載:“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又如范成大的詩《祭灶祀》:“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還有明代于謙的《臘月二十四夜口號》。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灶一直是臘月廿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時期,都是臘月廿四祭祀。《清嘉錄》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念四夜,是夜送灶。" [1-2] 
坊間流傳:“官三民四船五”,意思是説,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其實,小年不分“官小年”、“民小年”,只是在不同地方小年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同地方的官、民小年是相同的。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