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年

(中國傳統節日)

鎖定
小年(Xiao Nian [21]  ),中國傳統節日,也稱“交年節”、“灶神節”、“祭灶節”、“小年下”、“小年節”等。中國幅員遼闊,南北各地風俗有較大差異,由於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 [16]  南方大部分地區是臘月二十四,北方大部分地區是臘月二十三江浙滬地區把“臘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雲南部分地區小年是正月十六,西南北方個別地區小年是除夕。“過小年”是漢族滿族蒙古族等民族的傳統習俗 [4]  [7-8]  [25] 
小年起源於古人對火的崇拜,屬於祭祀節日。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秦漢時期,中國就開始祭祀灶神魏晉以後,灶神有了姓名;宋代祭灶較為隆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着老式土灶逐漸消失,祭灶儀式逐漸沒落,人們對灶君的信仰減弱。但是過“小年”的傳統被保留了下來,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習俗。民間供奉的灶神,是一對老夫婦並坐,或是一男兩女並坐,就是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畫像。一般貼在鍋灶牆上。 [17-18]  [20]  [32] 
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通常被視為忙年的開始,在這一天人們要剪窗花、掃塵土、理髮洗浴吃灶糖、煮湯圓等。 [18]  小年意味着人們開始準備過年,表達了人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5-6]  [18] 
中文名
小年
外文名
Xiao Nian [21] 
別    名
交年節”、“灶神節”、“祭灶節”、“小年下”、“小年節”
節日類型
中國傳統節日
節日起源
古人對火的崇拜
節日活動
祭灶王、掃塵土、剪窗花等
節日飲食
吃灶糖餃子面花
節日意義
民間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小年節日名稱

小年歷史淵源

關於小年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載:“臘明日更新,謂之小歲,進酒尊長,修賀君師。” [14] 

小年民間祭灶

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如《釋名》中説:“灶。造也,創食物也。”《論語》中説:“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辭海》對“灶君”一詞,有這樣一段記錄:《莊子·達生》灶有司馬彪註釋:“髻,灶神,着赤衣,狀如美女。”《抱朴子·微旨》: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告白人罪狀。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 [2]  [11-13] 
民間供奉的灶神,是一對老夫婦並坐,或是一男兩女並坐,就是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畫像。一般貼在鍋灶牆上,有“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之類的對聯,橫批是“一家之主”。 [17] 
灶神 灶神

小年小年別稱

古時候,小年也叫“交年節”,意為立春前後,年節之交。小年通常被視為忙年的開始,意味着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掃塵、祭灶等。 [9-11] 
小年又稱小年下、小年節。這天主要是送灶神上天言事,稱送灶、辭灶、醉司命。灶神稱東廚司命定福灶君,俗稱灶君、灶王、灶王爺,主管人間飲食,是一家之主。 [17] 

小年節日日期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各地風俗有較大差異,由於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 [16]  在民間,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説法,也就是説,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過小年。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大多在臘月二十五。 [18] 
地區
日期
俗稱
簡介
南方
臘月二十四
傳統小年
南方大部分地區小年在臘月二十四。早在晉周處的《風土記》以及宋代范成大的《祭灶詞》等均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着這天過小年的傳統。
北方
臘月二十三
北方小年
北方地區在清朝中期以前也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如《清嘉錄》記載:"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念四夜,是夜送灶。"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百姓上行下效也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江浙滬地區
除夕前一天
小年夜
江浙滬地區習慣稱除夕為“大年夜”,與其對應,除夕前一晚則被稱為“小年夜”,這一天也被稱為小年。歷史上,臘月二十四夜,吳人稱二十四夜,是送灶的日子,因稱此夜為小除夕。
南京等地
正月十五(元宵節)
小年
相傳明成祖朱棣篡權奪位後,南京百姓對其殘忍和苛政怨聲載道,藉由正月十五的燈會懷念上一位帝王的寬政,於是元宵節成了南京的小年。
四川、貴州部分地區
除夕夜
小年
在中國西南的部分地區,人們會在除夕夜過小年,他們的大年則多在正月十四或正月十五。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1]  [3-4]  [15] 

小年歷史沿革

小年先秦時期

小年起源於古人對火的崇拜,屬於祭祀節日。 [20]  夏朝時,灶王爺就已經成為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西周時期,各種禮儀制度逐漸規範化。周朝的“五祀”祭拜時間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門,冬祭井”。《禮記·月令》中也有記載:“孟夏之月……其祀灶,祭先肺”。 [32]  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 [18] 

小年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中國就開始祭祀灶神。 [17]  東漢時,灶神地位提高,成為降福消災、保佑平安的一家之主,而它的身份則由“帝”轉化為“平民”。這時,開始出現灶神向天帝報告民間情況的傳説,《淮南子·萬畢術》:“灶神晦日歸天,白人罪。”意為灶神每月三十日(晦日)要上天向天帝述説人之短處。《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祀後,暴至鉅富。” [24]  此後,祭灶之舉逐漸蔚成風氣。後灶神由每月晦日上天改為每年小年上天,這是由於人們不便於頻繁祭灶的緣故。 [20] 

小年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以後,灶神有了姓名。西晉周處風土記》記載:“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 [13] 

小年隋唐五代時期

隋朝杜台卿玉燭寶典》稱,“灶神,姓蘇,名利,婦名搏頰”。 [17]  唐代,祭灶較為簡單,羅隱《送灶》:“一盞清茶一縷煙,灶君皇帝上青天。” [20]  李賢注引《雜五行書》又稱,“灶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披髮,從灶中出”。 [17] 

小年宋遼西夏金時期

宋代,則較為隆重,據《東京夢華錄》載:“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請僧道看經,備果酒送神,燒閤家替代錢紙。帖灶馬於灶上,以酒糟塗抹灶門,謂之醉司命。夜於牀底點燈,謂之照虛耗。”此外,是月還要供膠牙糖,即灶糖,以黏灶神之口,使之不能説壞話;小年將灶神送走後,臘月三十日要“接灶”。 [20]  范成大祭灶詞》:“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13] 

小年清代

清代前期和中期,祭灶一直是臘月二十四;清雍正年間開始,帝王家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百姓上行下效也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後逐漸改為改為“官三民四船家五”。 [13]  [15]  [24]  《敬灶全書》稱:灶君姓張,名單,字子郭,男神。 [17] 

小年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教育普及和城市化進程加速,老式土灶逐漸消失,祭灶儀式逐漸沒落,人們對灶君的信仰減弱。但是過“小年”的傳統被保留了下來,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習俗。 [32] 

小年節日風俗

小年綜述

“過小年”不僅是漢族的習俗,滿族、蒙古族等一些少數民族也過這個節日。漢族、滿族在這一天“送灶王爺上天”,而蒙古族這一天則是“送火神”。打掃房舍、宰殺年豬、張貼對聯是漢族、滿族“過小年”的民俗傳統,而蒙古族則在這一天佈置蒙古包內外,給駿馬備新鞍、扎紅纓,把放上哈達的牛羊送給親朋好友。 [25] 

小年節日活動

祭灶王 祭灶王
小年這天,也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間傳説,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裏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等到家家户户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18] 
  • 掃塵土
過了臘月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掃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几淨。粉刷牆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18] 
  • 剪窗花
剪窗花 剪窗花
在過年的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鬧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 [18] 
  • 理髮、洗浴
民間認為,小年時,除了家裏要煥然一新,每個家庭成員都要理髮、洗浴,把上一年的塵埃晦氣除去,把新一年的好運帶來,開啓新年吉祥順利的好兆頭。 [18]  [31] 
  • 趕亂婚
過了臘月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説法。 [18] 
  • 吃灶糖
古話説“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灶糖是一種麥芽糖,黏性很大,把它抽成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作“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裏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 [18] 
  • 煮湯圓
很多的南方家庭在過小年夜的時候都會吃湯圓,象徵着“甜甜蜜蜜,團團圓圓”的意思。湯圓種類繁多,在餡料上有甜有鹹,甜口湯圓有芝麻餡,豆沙餡,以及黃桃,草莓,香橙等水果,鹹味湯圓有鮮肉、玉米、蘿蔔等。 [22] 

小年節日食物

關東糖 關東糖
關東糖,又稱灶王糖、大塊糖,是用麥芽小米熬製而成的糖製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新做的關東糖,放在嘴裏一咬,又酥又香,有黏性,具有一種特殊風味。 [18] 
  • 餃子
小年夜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 [15] 
山東魯西地區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謠,粘糕黃米紅棗等為原料,香甜軟糯,有“年年高”的吉慶之意。 [15] 
面花 面花
小年,膠東沿海一帶會蒸制“大棗山”祭祀灶神,還會製作團圓餅壽桃、魚兒果子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團圓,日子過得年年有餘。 [15] 
  • 甘蔗和荸薺
福州用甘蔗和荸薺祭灶,甘蔗被看做灶王爺登天的梯子,寓意“節節高”,荸薺則取其福州方言諧音,寓意“好運從頭到尾”。 [15] 
爆米花糖 爆米花糖
廣西等地有小年做米餅的習俗,以糯米粉為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壓成圓形後蒸煮,有“團團圓圓”的美意。 [15] 
  • 爆米花糖
江西民間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説法,人們用麥芽糖爆米花製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甜甜蜜蜜”。 [15] 
  • 雜拌兒
雜拌兒”是由多種乾鮮果品摻在一起拌和而成的食品。據説清代時,將一些乾果蜜汁加工,成為色味俱佳的蜜餞食品,傳説慈禧太后吃時很高興,隨口給起了個“雜拌兒”的名字,從宮內傳到民間,成了北京一種獨特風味的食品,也曾流向國內外。 [29] 

小年節日禁忌

  • 古書記載
在古人的思想意識裏,崇拜和敬畏是並存的,有關灶神禁忌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灶王經》和《安灶經》,後來又出現了《敬灶全書》《灶王新經》等。其中記載的關於灶神的禁忌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 不乾淨的柴木不能用來燒火做飯,灶前灶後要保持乾淨;
  2. 不準在灶上烘鞋,甚至不可以將腳放在灶門前烤火;
  3. 不準在廚房內踐踏五穀糧食;
  4. 不準在灶前吵架、鬥毆,刀、斧等兇器不得置於灶台上;
  5. 小孩子不可以在灶前灶後亂哭、吵鬧等;
  6. 在廚房裏不準衣冠不整,且對婦女有更嚴格的要求。
總之,一切污穢不潔之物不得靠近灶台,而且在廚房內的行為要得體。 [32] 
  • 地區禁忌
小年的禁忌,不同地區各有不同。湖北部分地區,小年忌宰殺。河南有些地方忌諱搗蒜,認為小年搗蒜會把家裏搗窮了。台灣稱小年為“送神日”,禁忌舂米,據説能把風神搗下來,會給來年帶來風災。小年後的幾天,農村都會蒸饅頭準備過年,但是不宜施捨給他人,因為這些饅頭是要先用來祭祖祭天的。 [30] 

小年節日健康

  • 飲食調節
小年養生由冬藏轉春生,飲食應減鹹增苦,適當吃甜。中醫認為甜入,食甜可以補養氣血、補充熱量、緩解疲勞、調胃解毒。老人和孩子由於脾氣相對較弱,可以在小年前後適當吃甜食,給脾胃做一次按摩,為春季預防疾病打下良好基礎,而且吃甜食能很好地補充脾陽、調和脾胃氣血。
過小年時還應多食用黃綠色蔬菜,如胡蘿蔔、油菜、菠菜等。適逢春節,一般家庭都會準備豐富的過年食物,更要注意避免飢飽失調。 [26] 
  • 中醫養生
按照中醫理論,人的體表有一層衞氣,這層衞氣對預防疾病非常關鍵。小年前後,人體陽氣減弱,體表衞氣虧缺,且在室內温度條件下腠理舒張。此時體表衞生不好,病邪容易進入人體。室內空氣的清潔、減少外邪的侵入就顯得格外重要。除了開窗能達到這一目的外,清掃衞生是另一個重要手段。通過這種方法,外邪減少,致病危險會大大降低。有句俗語:“小年遇見春,送灶多趕婚”。也就是小年的時候,春天已經到來了。此時,肝陽肝火處在了上升的勢頭,需求適當地釋放。肝喜疏泄厭抑鬱,生氣發怒易使肝臟氣血淤滯不暢而導致各種肝病。遇到不順心的事情,要學會調控不良情緒,以保持心態平和。剪紙是小年裏的習俗之一,也是一種難得的精細運動。過程中,需要人集中注意力,均勻呼吸、靜心凝神、神情愉悦,因此對氣息的調節作用不亞於書法、繪畫,與氣功有異曲同工之妙。 [26] 

小年文化作品

小年綜述

關於小年的文化作品包括詩歌、小説、戲曲等多種形式。這些作品通過不同的藝術手法和表現形式,將小年的文化內涵和價值觀念傳遞給人們。明代詩人于謙在《臘月二十四夜口號》中寫道:“金爐銀燭夜生春,爆竹聲催節候新。自笑中年強隨俗,買餳裂紙祀廚神。” [13]  老舍在《北京的春節》中寫道:“二十三日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彩排’。” [10] 

小年文學作品

古詩詞
作者
朝代
作品名稱
宋代
祭灶詩
宋代
宋代
《平江臘月二十五夜作》
宋代
宋代
孫緯
宋代
獻壽詩
宋代
《小年》
宋代
祭灶詞
元代
《祭灶詩》
明代
清代
《祭灶詩》
謝學墉
清代
《祭灶詩》
周勤補
清代
《祭灶》
-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10]  [13]  [18]  [28] 
散文
作者
作品名稱
《北平年景》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10] 

小年民謠

二十三、祭罷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過六七天,大年就來到。辟邪盒、耍核桃,乒乒乓乓兩聲炮。五子登科乒乓響,起火升得比天高。
有錢沒錢,剃頭過年。 [27] 
灶王爺本姓張,家住順義張各莊。 [29] 

小年節日傳説

小年張灶王

古代有一名叫張灶王的泥水匠,因其高超的壘灶技藝而遠近聞名。他不僅擅長技藝,更善於調解鄰里糾紛,備受尊敬。在他去世後,家中的混亂和紛爭使得他的畫師弟弟想出了用“顯靈”的方式來震懾子女和侄媳,以恢復家中的安寧。這個故事隨後傳開,家家户户開始在灶台上貼灶王像,形成了祭灶的習俗。這種風俗後來被列入皇宮的祭典,流傳下來。 [18] 

小年大年與小年

很久以前,大年與小年兩位神仙對立。大年善良,撒下面粉給人們充飢;小年邪惡,將麪粉變為雪籽,使人們受凍。小年化身為猛獸吃人,吃飽後睡360天,醒來再吃。人們求大年主持公道,最終兩神同歸於盡。人們將大年掛在樹上,每360天為其燒香,並仿照小年的空殼製作燈籠驅邪。 [19] 

小年平民張生

傳説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有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彙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彙報。於是,漢族民間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22] 

小年灶君爺上天稟報

民間傳説灶君爺上天專門告人間罪惡,一旦被告,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在《太上感應篇》裏,又有“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的記述。司命即指灶君,算為一百天,紀指十二年。在這裏,重罪判罰又增加到減壽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時,要打點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貴手。 [23] 

小年三尸神

傳説人的身上都附有一個三尸神,常向玉帝打小報告,稱人間欲反。玉帝怒,命三尸神標記謀反人家,蜘蛛結網掛屋檐。王靈官除夕夜下界,斬標記人家。灶君發現陰謀,勸百姓於送灶後至除夕前打掃乾淨,避免被斬。玉帝得知三尸神冤枉好人,將其永押牢中。百姓感激灶君,每年臘月二十三祭灶,二十四掃塵成習俗。 [23] 

小年河南民間傳説

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灶的習俗源於一個淒涼的民間傳説。一對老夫婦讓兒子去挖煤,久去不歸。老漢遇到光腳片的人,得知他要收回一百名礦工。老漢乞求他留下兒子,光腳片答應了。老漢裝病,兒子得以倖免。後來,老漢忍不住告訴了灶君,玉帝懲罰了光腳片,收走了老漢的兒子。人們祭灶君,希望他不要搬弄是非。這個習俗逐漸流傳下來。 [23] 

小年節日意義

小年是進入春節全民慶祝活動的一個重要節點,到了小年這一天,舂米磨面、殺豬宰羊、縫製新衣、準備祭品,一切都要準備妥當。這才能讓“灶神”上天彙報,一家人祈禱新的一年萬事如意。 [25] 
小年是大年的前奏,小年文化中藴含着深厚的精神意藴。小年的習俗可以被看作“年”文化的一部分,小年提前烘托了春節的氣氛,豐富了人民羣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中華民族悠久民俗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32] 
灶神信仰是民間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2]  [11-12]  人們賦予灶君“司命”的職責,通過一送一迎的神聖祭祀儀式,教育主灶之人和家人不要鋪張浪費,要勤儉持家,從而達到弘揚民族優良傳統美德的目的。 [2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