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峯鄉

鎖定
小峯又稱曉峯。2001年,隨着行政區域規劃的調整佈局,小峯鄉、上洋鄉、黃花鄉三鄉合併組建為新的黃花鄉,小峯鄉這一名詞消失了。但是,小峯鄉的人民被沒有忘記她,無論是出門在外的遊子、還是求學他鄉的俊才,都會向別人自豪的説起:我是宜昌小峯的,小峯,她已經超出了一個地域名詞的概念,她已經成為了一個文化符號,鐫刻在我們的記憶中。在此,筆者劉斐依據由宜昌市夷陵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主編、湖北省政協副主席李佑才作序的《宜昌縣誌(1979-2001)》,整理出了小峯鄉簡介。
中文名
小峯鄉
別    名
小峯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宜昌縣

小峯鄉地理位置

小峯鄉位於宜昌縣境西北,東連上洋、黃花鄉,西接樂天溪鎮下堡坪鄉,北抵霧渡河鎮,總面積159平方公里,距離縣城小溪塔鎮25公里。

小峯鄉建制沿革

清初屬於廣仁鄉小峯鋪。民國5年(1916)屬第四區大峯鄉,民國19年(1930)屬第四區,區公所設張家口。1951—1955年屬南邊區,1956—1975年屬蓮沱區。1975年11月為小峯公社,1984年2月為小峯區。1987年9月,改區為鄉。2000年,小峯鄉轄23個行政村,201個村民小組,6002户,18345人。行政村有:新坪村、太山廟村、張家口村 [1]  [2]  小峯河村、登嶺坪村、杜家坪村、東埡村、聶家河村、 [3]  楊家河村、崔家山村、南邊村、尋子頭村、盧家塝村、大坪頭村、奶子頭村、鄧家埫村、大梁山村、牛坪埡村、臍帶溝村、天子墳村、王家埫村、孫家河村、曹家畈村、下牛坪村。

小峯鄉自然環境

地勢由東南向西北逐漸升高,平均海拔550.5米;最高點天鵝池1042米,最低點新坪180米。氣候為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同時山上山下温差較大,年平均氣温15℃,年降雨量900—1100毫米。土壤以黃壤為主,PH值為4.5—6.4,適宜種植水稻、玉米、油菜、蔬菜、茶、柑、慄、桃、銀杏等。主要礦產有磷、硫、硅、鉀長石、重金石、白雲石、花崗岩等,其中花崗岩儲量約1億立方米。溪河縱橫,落差較大,適宜開發水電。有寒武紀國際標準岩層、溶洞、暗泉、懸棺、兵寨、古民居、朝陽觀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適宜發展旅遊業。

小峯鄉經濟

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491萬元,人均總收入496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80元。工業總產值15254萬元,農業總產值2522萬元,第一、二、三產業所佔比重分別為10%、85%、5%,財政收入244萬元,人均純收入2280元。
農業 1993年,柑橘面積333.33公頃,茶葉20公頃,乾果66.67公頃,奈李53.33公頃。1994年,制定多種經營發展新規劃,即5年內實現山上萬畝乾果、山下萬畝水果、建成林特名鄉。到2000年,耕地1241.4公頃,柑橘受益面積161.8公頃,小水果244公頃,茶葉157公頃,板栗224.47公頃,多種經濟種植總面積2159.2公頃。
林業 1988年,有森林面積1600公頃,森林覆蓋率15%,人均佔有森林面積0.09公頃。1995—1999年,實施長防林工程,造林305公頃,封山育林3369公頃,改造低效林100公頃;發展多種經濟林2155公頃,用材林200公頃,退耕還林100公頃,到2000年,森林面積8000公頃,森林覆蓋率20%,人均佔有森林面積0.4公頃。
鄉鎮企業 1988年,有企業112家,其中集體企業72家、私營40家,年產值420萬元。1992年3月,鄉屬企業實現同行業組合,組建花崗岩工業公司、水電公司、農機廠、砂石廠、茶葉公司、建築公司、汽車隊、柑橘場8家單位。1993年,確立以建材業為全鄉支撐性企業,包括花崗岩板材加工、預製業、建築業、砂石、防水材料、水泥製品、軋鋼7個項目,以花崗岩生產加工為建材業核心;4月,年產5萬平方米的花崗岩板材廠投產,開闢荒料採石場33個,當年企業淨增產值379萬元。全鄉企業總產值2320萬元。
境內水利資源豐富。1988年,有水電站7座,裝機容量最大250千瓦,最小3千瓦。到1994年,易家壩電站和孫家河一、二、三級電站相繼建成,裝機總容量達到4255千瓦,有高低壓輸電線路500公里,配電變壓器總容量10820千伏安,年發電量1600多萬千瓦時,年創利税280萬元。電力覆蓋小峯全境及上洋、下堡坪、柏木坪、樂天溪部分村組,供電範圍200平方公里,户通電率98%,用電保障率98%。
2000年,小型水電站相繼關閉裝機總量3615千瓦,年發電量1500萬千瓦時,年創利税70萬元。是年,全鄉企業784家,其中鄉屬企業4家,集體企業91家以石材加工的企業15家,就業人員2620人,企業總產值15254萬元,利税總額3336萬元。
交通 1987年,公路通車裏程75.6公里,公路通村16個,通村率67%。至2000年底,公路總里程210公里,公路通村率100%,通組率90%。有縣級客運線路1條,鄉級客運路線2條,過境客車遠通宜昌、興山、秭歸、巴東、神農架。
集鎮建設 鄉中心集鎮張家口距縣城25公里,規劃面積1.08平方公里。1991—1995年,修建排水溝3條600米、排洪溝5條70米。1996—1998年,硬化道路1200米,架設路燈、植樹3萬株。2001年,集鎮總人口6000餘人。
財政 1987年,財政收入為50萬元。1998年,首創“零户統管”管理模式,其經驗做法在全縣試行、全省推廣。2000年,財政收入245萬元,其中國税、地税收入204萬元,農業税收30萬元,特產税10萬元。財政支出368萬元。

小峯鄉社會

文化、宣傳 1979年,成立文化站,主要從事民歌收集、組織文藝宣傳隊演出。有電影放映隊4個,人員8人,每年放映達1000餘場次,創收入2萬餘元。每逢盛大節日,文化站組織舞獅、採蓮船、剪紙、講故事等民間文化活動。1996年,農村創建“十星級文明户”,與“雙文明”創建、婦聯的“巾幗建功”、“五好文明家庭”、共青團的“優秀團員”、“青年標兵”等活動,覆蓋各行各業。1998年,10個文明單位和30個文明户受到鄉政府表彰,縣委、縣政府授予小峯“文化先進鄉鎮”稱號,2000年4月,小峯河村舉辦宜昌市首屆村級民間藝術節,成立“小峯民間藝術團”。
科技、教育 1990年, 推廣優質雜交水稻391.53公頃,佔水稻面積的91%,單產400餘公斤;同時兩段育秧、寬窄行、旱育秧、軟盤育秧、拋秧等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推廣玉米地膜育苗、地膜覆蓋栽培技術689.33公頃,普及率91%,當年玉米總產量3748噸,比1989年增產925噸。下牛坪技術員吳庭雨以牛坪玉米為母本、三鬥坪玉米為父本,試製出“牛3”系列雜交玉米優良品種,在全鄉及全縣得到推廣種植。到2000年,雜交稻、雜交玉米、“雙低“油菜種植普及率100%、”糧套錢“、化學除草、配方施肥等新技術普及率90%以上。
小峯鄉有初級中學1所—小峯初級中學,小學11所—張家口小學、新坪小學、小峯河小學、牛坪小學、東埡小學、南邊小學、聶家河小學、楊家河小學、崔家山小學、鄧家淌小學、泰山廟小學(截止到2001年數據)。1993年10月,通過省政府高標準掃盲驗收。1994年,實現“普六”目標,1998年實現“普九”目標。
衞生 鄉衞生院下轄23個村級衞生室。1990—1994年,衞生院連續5年獲縣白求恩金盃獎;1996—1999年,連續4年獲縣文明單位稱號;1998年,達到“愛嬰醫院”各項指標;1999年,被宜昌市人事局、衞生局聯合表彰為“衞生先進集體”;2000年,被國家衞生部納入全國“鄉村衞生管理服務一體化”試點鄉鎮衞生院之一。
民政 1998—2001年,民政部門解決苦難户特困户522户,發放救濟款10.1萬元、救濟糧1.7萬公斤、衣服260套、被子140牀。解決軍烈屬、特困户、五保户及救災救急苦難資金累計16.8萬元,其中國家撥款10.1萬元,鄉政府撥款6.4萬元、社會捐助3000元。2000年,有重點優撫對象117人、特困户128户,福利院1所,供養五保人員13人。

小峯鄉旅遊名鄉

境內山川奇峭險峻、河谷縱橫秀美,人文資源豐富,風景點星羅棋佈,其中有懸棺、天河龍宮、情人泉、古兵寨、古民居、野人谷漂流,有三峽大瀑布、滴水巖、龍潭瀑等瀑布10餘條,還有川漢鐵路遺址、抗日野戰醫院和將士陵園遺址,適宜發展旅遊業。1992年、1994年,開發懸棺、馬鈴巖兩處景點,1995年,小峯鄉規劃開發旅遊資源,建設旅遊度假休閒風景區。風景區東接宜昌市、南依大三峽,西通昭君屈原故里和神農架原始森林公園,規劃面積100平方公里,擬開發景點58處到2000年,已開發懸棺、情人泉、銀谷度假村、白果樹瀑布、馬鈴巖、三峽古兵寨、全國青小年夏令營活動基地、天河龍宮、野人谷漂流等景點10處,形成尋懸棺古迷—探情人奇泉—觀華中大瀑一日遊;訪巴人—登兵寨—遊天河—宿銀谷二日遊;探情人—訪巴人—觀馬鈴——住銀谷—遊古龍—宿貴苑三日遊的旅遊戰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