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家鼠

鎖定
小家鼠是齧齒目鼠科小鼠屬哺乳動物,又稱鼷鼠、小鼠。體型小;尾長等於或短於體長;耳短,前折達不到眼部;頭顱小,呈長橢圓形;吻短;眶上嵴低;鼻骨前端超出上門齒前緣,喉段略為前頜骨後端所超越;頂間骨寬大;門齒孔甚長。毛色變化很大,背毛由灰褐色至黑灰色;腹毛由純白到灰黃;前後足的背面為暗褐色或灰白色;尾有時上下明顯兩色,尾毛上面的顏色較下面深,有時上下二色不明顯;體側面毛色有時界限分明。自然壽命一般不超過1.5年。 [9] 
小家鼠起源於印度次大陸北部,伴隨人類活動擴散到世界各地。在居民區喜棲居於倉庫、住室、廚房等處;在野外喜居於雜草中和種子植物生長茂密之處。以夜間活動為主,密度高時白天也活動。為雜食動物,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尤其喜好麪粉及面制食品,有時吃少量昆蟲。繁殖力很強,條件適宜可一年四季繁殖。春、秋各有一次繁殖高峯。孕期約3周,全年可繁殖6—8胎,平均胎仔數4—8只,最多的可達10只以上。 [9] 
小家鼠危害所有農作物和水果,對農業的危害很嚴重,在大發生年代,常給農業造成很大損失。還能傳播鼠疫、丹毒、副傷寒、狂犬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 [10] 
別    名
鼷鼠
小鼠
小耗子
米鼠仔
家鹿
中文學名
小家鼠
拉丁學名
Mus muscul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齧齒目
亞    目
鼠形亞目
鼠科
亞    科
鼠亞科
鼠族
鼠屬
家鼠
亞    種
小家鼠
分佈區域
棲息環境非常廣泛,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小家鼠的蹤跡。

小家鼠物種學史

小家鼠化石材料

小家鼠化石目前在中國僅發現於10個地點之中 , 分別是周口店第1地點、金牛山遺址、周口店第4地點、周口店東嶺子洞、大連古龍山遺址、福建清流縣狐狸洞化石點、清流縣龍津洞化石點、將樂縣巖仔洞和湖南花垣縣楊二洞化石點等。
小家鼠骨骼生長的主要特徵在化石材料和現生標本上,其描述特點是比較一致的。上、下顎各有1對鋤狀門齒,上門齒唇側為紅色,門齒前端咬合面有顯著的缺刻(唇側釉質層厚並呈尖鋭的突出狀,內側齒冠咬合面明顯內凹)。下顎聯合部很短;下顎骨水平支比較短、高度比較低,冠狀突較發達;下顎齒隙較長,較淺;下門齒齒冠較高,頰齒齒冠較低,頰齒齒尖不太尖鋭;齒冠面前窄後寬,無下前中尖;舌側下前邊尖位置靠前,並且比唇側下前邊尖略粗壯;唇側無附尖;在下齒列中,下齒列所有齒冠均為白色,等等。在小家鼠現生標本中,人們對其體質特徵有更多描述。如認為它們的頭骨呈長橢圓形,形態較小;鼻骨前端超過上門齒前緣;無眶上脊;頂間骨寬大;聽泡小而平川,等等。

小家鼠起源與早期遷徙

地層古生物學相關研究資料顯示,中國小家鼠化石材料中以周口店第1地點為最早,該地點小家鼠化石距今30萬~40萬年;其後,年代稍晚的是遼寧金牛山遺址,距今約28萬年。遞次以降,中更新世末期時,周口店第3地點發現有距今約13萬年的小家鼠。晚更新世早期時,周口店東嶺子洞有距今約11萬年的小家鼠。而在晚更新世中後期,以福建省清流縣狐狸洞、將樂縣巖仔洞為代表。晚更新世末期時,大連古龍山遺址、湖南省花垣縣楊二洞地點有所發現。其中古龍山遺址距今時代約1.7萬年,楊二洞距今約1.2萬年。小家鼠化石在中更新世中期出現以後,至晚更新世早期時,它們也一直僅分佈於中國北方。在晚更新世中、晚期以後,小家鼠才開始遷徙於中國南方。至晚更新世末期時,小家鼠在中國南、北呈現較廣泛的分佈趨勢,其發現地點包括東南沿海、西南地區和東北地區等。進入全新世以後,可能由於農業經濟的開發和人口分佈區域的大擴散,小家鼠的數量暴發並隨着人類分佈範圍擴大而廣泛遷徙。 [2] 

小家鼠形態特徵

體形小,體重12~30克不等,體長60-90毫米,尾長等於或短於體長,後足長小於17毫米,耳短,前折達不到眼部。乳頭5對,胸部3對,鼠蹊部2對。 [3]  和其它體形差不多大的鼠種(如黑線姬鼠小林姬鼠)主要區別特徵是:小家鼠上頜門齒內側,從側面看有一明顯的缺刻。毛色變化很大,背毛由灰褐色至黑灰色,腹毛由純白到灰黃。前後足的背面為暗褐色或灰白色。尾毛上面的顏色較下面深。 [4] 

小家鼠近種區別

小家鼠
褐家鼠
體形小,體重12~30克不等,體長60-90毫米。
中型鼠類,體粗壯,雄性體重133克左右,體長133~238毫米,雌性體重106克左右,體長127~188毫米。
尾長等於或短於體長。
尾長明顯短於體長。
毛色變化很大,背毛由灰褐色至黑灰色,腹毛由純白到灰黃。前後足的背面為暗褐色或灰白色。尾毛上面的顏色較下面深。
褐家鼠背毛棕褐色或灰褐色,年齡愈老的個體,背毛棕色色調愈深。背部自頭頂至尾端中央有一些黑色長毛,故中央顏色較暗。腹毛灰色,略帶污白。老年個體毛尖略帶棕黃色調。
小家鼠 小家鼠
褐家鼠 褐家鼠

小家鼠生活環境

小家鼠為人類伴生種,棲息環境廣泛。小家鼠主要是家棲性鼠種,然而,來自不同地理環境和不同研究者的報道差異較大。有文獻報道,在規模較大的家禽養殖地,往往可以捕獲到數量較多的小家鼠,而農田以及農田和牧場邊界的小家鼠往往是沿着河岸從家禽養殖地遷移達到的。據報道,在美國密西根州等地,在農作物成熟和收割期間,由於豐富食物的誘導,小家鼠常常頻繁活動在高粱地、玉米地和大豆種植區等農業耕作區,尤其喜歡棲息在收割後的作物堆中。科學家比較各種地理景觀和生境後發現,小家鼠更傾向於棲息與活動在人工建築和人造景觀的環境。
在小家鼠與其他鼠類(如姬鼠屬,Apodemus)的同域分佈區,小家鼠在城鎮的數量較多,而姬鼠類在鄉村環境較多見。有對比研究發現,在城鎮居民住宅區和建築區附件的空地(面積約500m2,除了植物外,還有垃圾堆、磚瓦片、木材和金屬碎片等生活垃圾和廢物)捕獲到大量的小家鼠,夏秋季節最高,且這些小家鼠可以全年繁殖;而在城鎮空曠區域(僅有植物,沒有任何建築物和生活垃圾等,面積至少10000m2的空曠區域),小家鼠的數量稀少,雌性小家鼠幾乎沒有繁殖活動,無法建立小家鼠的穩定種羣。該項研究結果提示,小家鼠主要棲息與活動在人類干擾較大的居民生活區及其附近區域,而在人類干擾較少的城鎮空曠區域往往數量較少,繁殖受限,難以建立穩定的種羣。來自英國學者的研究表明,小家鼠生活習性比較靈活,既能與人類共生棲息,又能與人非共生棲息,這一特性使之能夠適應和擴散不同環境,成為遍佈全球的鼠種之一。 [1] 

小家鼠分佈範圍

小家鼠原本是古北界種類,但通過它與人類的密切關係得到在全球範圍內廣泛的分佈。該品種普遍分佈在所有大洲(除南極洲外),並已進駐北美、南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以及澳大利亞和許多大洋島嶼。
原生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亞美尼亞(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巴林;白俄羅斯;比利時;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克羅地亞;捷克共和國;丹麥;埃及;厄立特里亞;愛沙尼亞;法羅羣島;芬蘭;法國;格魯吉亞;德國;直布羅陀;希臘;梵帝岡;匈牙利;冰島;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韓國;吉爾吉斯斯坦;拉脱維亞;黎巴嫩;利比亞;列支敦士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前南斯拉夫共和國;馬耳他;摩爾多瓦;摩納哥;蒙古;黑山;摩洛哥;尼泊爾;荷蘭;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阿拉伯敍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突尼斯;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烏茲別克斯坦;也門。
引入地:阿根廷;澳大利亞;玻利維亞;巴西;汶萊;柬埔寨;加拿大;智利;哥倫比亞;塞浦路斯;厄瓜多爾;根西島;印度尼西亞;馬恩島;澤西島;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新西蘭;巴布亞新幾內亞;秘魯;菲律賓;新加坡;南非;中國台灣;泰國;美國(格魯吉亞-原生);烏拉圭;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越南。 [5] 

小家鼠生活習性

小家鼠屋棲

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小家鼠的蹤跡。住房、廚房、倉庫等各種建築物、衣箱、廚櫃、打穀場、荒地、草原等都是小家鼠的棲息處。

小家鼠遷徙

小家鼠具有遷移習性,每年3~4月份天氣變暖,開始春播時,從住房、庫房等處遷往農田,秋季集中於作物成熟的農田中。作物收穫後,它們隨之也轉移到打穀場、糧草垛下,後又隨糧食入庫而進入住房和倉庫。

小家鼠食性

小家鼠為雜食動物,但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尤其喜好麪粉及面制食品。最喜食各種糧食和油料種子,初春也啃食麥苗、樹皮、蔬菜等,在蘋果貯藏庫,晝伏夜出,到處亂竄,對塑料袋小包裝、紙箱等破壞性較大。有時吃少籽草籽及昆蟲,食量小,對食物水分條件要求不嚴格。 [6] 

小家鼠夜行

小家鼠晝夜活動,但以夜間活動為主,尤其在晨昏活動最頻繁,形成兩個明顯的活動高峯。

小家鼠社會

小家鼠營羣居生活。雄性首領會在它的領土內和若干雌性組成家庭,並和它們的後代一起生活;有時雄性間會發生領地的爭奪。在一個小家鼠家族中很少看到相互爭鬥,但是它們會一致抵禦陌生的外來者。 [7] 

小家鼠繁殖方式

小家鼠繁殖力很強,一年四季都能繁殖,雖然野鼠可能只有四月到九月的繁殖季節;以春、秋兩季繁殖率較高,冬季低。小家鼠一般全年均能繁殖,體重7克時即能性成熟,發情週期為4-6天之久,持續時間不到一天;雌性生產後又會經歷長達12-18小時的發情期。每窩一般可產5~8只幼仔,甚至多達14只幼仔。孕期20天左右,但如果遇到雌性哺乳的情況,可能會延長數天;一年可產仔6~8胎,每胎4~7只。初生鼠於當年可達到性成熟並參與繁殖。一般能活到兩歲,但也有部分小家鼠擁有四年以上的壽命;野生小家鼠的壽命為12~18個月。 [7] 

小家鼠危害及防治

小家鼠
小家鼠(3張)
小家鼠危害所有農作物,盜食糧食。主要危害期為作物收穫季節。危害時一般不咬斷植株,只盜食穀穗,受害株很少倒伏。而在居民區內的危害很大,無孔不入,往往齧咬衣服、食品、傢俱、書籍,其他家用物品均可遭其破壞和污染。同時大量出入於人類的住所,可傳播某些自然疫源性疾病
文獻記載,新疆小家鼠是鼠疫、野兔熱(土拉菌病)、蜱傳回歸熱(螺旋體病)、北亞蜱傳斑點熱(立克次體病)、脈絡叢腦膜炎、狂犬病及一些腸道傳染病病原體的天然宿主。所幸上世紀北疆小家鼠歷次暴發未引起疫病流行。但隨着人口密度和流動性增加,對人獸共患病的潛在危險必須提高警惕。鄰國哈薩克斯坦上世紀曾在小家鼠體內分離到鼠疫桿菌,而北疆小家鼠與該地小家鼠正是同一亞種;好在小家鼠染鼠疫後會在幾天內急促死亡,不能成為鼠疫菌常備宿主,可是它會經常參與黃鼠、沙鼠等主要宿主的動物病流行,因而仍有可能當“二傳手”傳染人類。 [8] 
小家鼠的特殊性不在於形態上,而指的是其生態適應性甚強,一般滅鼠方法難以湊效。其生態適應甚強,主要表現在:雜食;運動方式多樣化,能跑、跳、攀登;造巢條件不高,在牆洞、壁縫中可棲息,在衣被、傢俱、雜物及草堆中也可營巢繁殖;活動規律和節奏可隨環境條件而很快地改變;雖嗜温,但化學調温能力甚強,對較低温度也能耐受等。此外,其攝食行為是間歇性的,每次取食量很少,給毒餌滅鼠帶來一定困難。

小家鼠生物防治

在野外,小家鼠在世界各地都有天敵,包括貓,狐狸,黃鼠狼,白鼬,鼬,大蜥蜴,蛇,鷹,隼,貓頭鷹等。在藥物控制鼠害的基礎上增加小家鼠天敵數量,如鷹架招鷹、放養沙狐等方法,是有效控鼠途徑。

小家鼠環境防治

因小家鼠棲息條件不高,很小的縫隙裏即能棲居,少量食物即能維持生命,因此,生態學滅鼠措施對它的影響較大,但工作必須細緻、深入,諸如做到室內無洞,無縫隙,經常清除雜物,整理抽屜、書櫃等;否則,它仍能維持一定的數量。

小家鼠器械滅鼠

小家鼠型小體輕,對所用捕鼠工具的靈敏度一定要高,鼠夾用小號,布放地點之間小於2m;用鼠籠時籠網眼要小。羣眾使用的碗扣、壇陷等方法效果也好;用粘鼠膠或粘蠅紙捕捉,安全有效。

小家鼠其他除鼠方法

小家鼠秋季多聚集在稻草堆下,可翻開草堆捕殺;機械捕殺,一般捕鼠工具都適用,用捕鼠籠時網孔不能太大。將室內小家鼠能夠隱蔽的縫隙皆予堵塞;室內櫃子、箱子也予墊高,並使其離牆有一段距離,傢俱、櫥櫃、糧倉等關嚴,不留縫隙。户外的草堆墊高。小家鼠便無處藏蔽,而易於發現和消滅。農田應剷除不必要的雜草。
姚偉蘭等人則探討了不同環境小家鼠的防制方法。他們分別在三種環境中採用不同的防制方法和效果測定,以探討城鎮小家鼠的防制措施:倉庫類環境選用0.2%敵鼠鈉鹽稻穀毒餌和0.015%溴敵隆水劑進行防制;辦公室環境利用粘鼠膠進行防制;住宅類環境則採用小家鼠防制箱進行防制。實驗結果表明,溴敵隆水劑防制效果達88.22%以上,而敵鼠鈉鹽稻穀只有40%-50%的效果;粘鼠膠及小家鼠防制箱均能達到安全、長期有效的控制效果。

小家鼠主要價值

小家鼠是當今實驗小鼠的祖先。目前所用的小白鼠等實驗小鼠主要是從小家鼠馴化和培育出來的。小家鼠在遺傳特徵上與人類存在部分相似性,且生長繁殖快,培育容易,培育成本低,在醫學科學研究中,小家鼠常作為人類疾病的模型而廣泛被使用。1902年,哈佛大學布塞研究所的William Emest Castle首次將小家鼠作為遺傳變異相關研究的研究對象,使得小家鼠正式從寵物農場進入實驗室。目前從小家鼠馴化和培育出來的實驗小鼠品系很多,根據其遺傳特性分為:近交系(純品系)、突變系、雜交一代和封閉羣(遠交羣)。由於近交系小鼠具有基因型和遺傳特徵一致、個體間差異小和反應性一致等優點,它已成為現代醫學科學研究的理想實驗材料之一。 [1] 

小家鼠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