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型浮游生物

鎖定
小型浮游生物是指懸浮在水層中常隨水流移動的海洋生物。這類生物缺乏發達的運動器官,沒有或僅有微弱的遊動能力,絕大多數個體很小,須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其構造,只有個別種的個體甚大,如北極霞水母(Cyaneaarctica)最大直徑可達2米;種類繁多,隸屬於植物界和動物界大多數門類;數量很大,分佈較廣,幾乎世界各海域都有。
中文名
小型浮游生物
外文名
Plankton
概    念
懸浮在水層中常隨水流移動的海洋生物
特    點
缺乏發達的運動器官
1887年,德國浮游生物學家V.亨森首先採用“Plankton”一詞專指浮游生物。該詞來自希臘文,意為漂泊流浪。研究簡史對海洋浮游生物的研究,自1828年英國J.V.湯普森和1845年德國J.米勒算起,迄今已有100多年曆史。第一階段偏重於採集觀察、形態分類,其中1889年德國北大西洋浮游生物調查隊及其編寫的《浮游生物調查成果》,為海洋浮游生物的研究奠定了基礎;意大利那不勒斯(那波利)海洋生物研究所的《那波利灣動植物誌》和摩納哥海洋研究所的《摩納哥王子科學調查成果》,對海洋浮游生物的分類和形態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20世紀20年代以後為第二階段,海洋浮游生物自然生態的研究成為主要內容,着重研究它們的時、空分佈及其與海洋環境的關係,各種環境因子對各類海洋浮游生物生長、發育及繁殖的影響等,代表性著作有《飛馬哲水蚤的生物學》等。60年代以來為第三階段,海洋浮游生物自然生態的研究密切結合實驗生態進行,並發展到現場大容器控制生態系統的實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