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口擬角蟾

鎖定
小口擬角蟾,無尾目鋤足蟾科。體長28-36mm。吻短口小,頭尖而高;吻端盾狀,前突;吻稜角狀,頰部內斜;後肢纖細,背部皮膚淺棕色,較光滑,有小痣粒,痣粒頂部具角質顆粒。眼間具三角形斑,體側和腹面有棕斑,股和指端肉紅色。雄蟾第一、二指具有絨膜狀豆形婚墊。
中文學名
小口擬角蟾
拉丁學名
Ophryophryne microstom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兩棲綱Amphibia
無尾目Anura
鋤足蟾科 Pelobatidae
擬角蟾屬 Ophryophryne
小口擬角蟾 O. microstoma

小口擬角蟾簡述

吻短口小,頭尖而高;吻端盾狀,前突;吻稜角狀,頰部內斜;鼓膜圓而大;瞳孔橫置;上頜及犁骨均無齒;舌呈梨狀,後端無缺刻。後肢纖細,左右跟部相遇。無趾緣膜,趾間具蹼跡。雄蟾第一、二指具有絨膜狀豆形婚墊。體長28—36mm。棲於海拔220—1200m山林溝旁的短灌叢和蕨類植物上。5月繁殖。蝌蚪唇呈漏斗狀,無唇齒和角質頜。該種主要分佈於雲南、廣西。 [1] 

小口擬角蟾基本資料

小口擬角蟾 小口擬角蟾
·中 文 名:小口擬角蟾  ·物種分類:兩棲類→無尾目→鋤足蟾科
·拉 丁 名:Ophryophryne microstoma
·英 文 名:Lesser-oral Mimic Mogophrys
·屬中文名:擬角蟾屬
·國內分佈:雲南、廣西
·是否藥用動物:否
·是否經濟動物:否
·生 境:棲息於海拔220-1200m山林溝旁的短灌叢和厥類植物上。
小口擬角蟾 小口擬角蟾
·體 型:體長28-36mm。
·繁 殖:5月繁殖。
·保 護: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小口擬角蟾形態特徵

小口擬角蟾 小口擬角蟾
雄蟾體長28~36 mm,雌蟾體長47~49 mm。頭小而高,頭長寬幾乎相等; 吻部短呈盾形,吻端遠超出下唇,吻稜呈稜角狀,口很小; 瞳孔橫橢圓形,鼓膜大,有耳柱骨; 上頜無齒,無犁骨齒。頭體和四肢背面均有對稱的膚稜,其間有痣粒; 背部膚稜從眼間至體後排成 “M” 形,體背部和體側有疣粒; 四肢背面膚稜斜置; 體腹面光滑; 腋腺小,位於胸側,股後腺明顯,白色。前臂及手長不到體長之半,掌突不顯; 後肢較短,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鼓膜後緣,左右跟部僅相遇; 趾間無蹼或略顯蹼跡,趾側無緣膜。體背面顏色變異頗大,多為棕黑色或棕黃色,兩眼間多有深色三角形斑,背部膚稜部位色深,體側有棕色斑點,股、脛部各有4條深色橫紋; 腹面咽胸部深灰紫色,腹後部和股部腹面淺黃色有灰色花斑。雄性第一、二指具婚墊,有單嚥下內聲囊。第27~29期蝌蚪全長 36 mm,頭體長10 mm左右,尾長約為頭體長的270%,體尾細長,尾鰭較低平,尾肌發達,尾末端鈍圓; 口位於吻前端,呈漏斗狀; 頭體棕色,具深棕色斑,背部及尾肌上方色淺,兩側鑲以深色紋。即將完成變態的幼蟾,體長14 mm左右,其特徵與成體基本相同。 [2] 

小口擬角蟾生物學資料

該蟾生活於海拔220~1 200 mm的山區小溪邊及其附近。成蟾在5月多棲於流溪旁灌叢、蕨類植物上或石縫內,夜晚發出 “唧、唧、唧” 的連續鳴聲。5月的雌蟾,腹內卵粒呈乳白色,卵徑1.8 mm左右。在成蟾棲息的流溪內可見到各期蝌蚪,並在溪旁落葉下可見到具四肢、即將完成變態的幼蟾。 [2] 

小口擬角蟾種羣狀態

該蟾棲息地的生態環境質量下降,其種羣數量很少。受脅等級:瀕危EN。 [2] 

小口擬角蟾分佈

廣東 (陽春) 、廣西(防城、龍州、靖西、田林縣岑王老山)、雲南(河口、屏邊); 國外分佈於越南(北部)、老撾、柬埔寨和泰國。 [2] 
參考資料
  • 1.    劉明玉,解玉浩,季達明 主編.中國脊椎動物大全:遼寧大學出版社,2000:第477頁
  • 2.    費梁,葉昌媛,江建平 編著.中國兩棲動物及其分佈彩色圖鑑: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第2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