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卷柏

鎖定
小卷柏(Selaginella helvetica (L.) Spring),莖伏地孽生,柔弱,多回分枝,各分枝處生有細根。葉二型,疏生,淡綠色;側葉向兩側平展,斜卵狀,長圓形,長約1.6毫米,寬1~1.2毫米,先端鈍尖,邊緣有微齒;中葉狹小,卵狀披針形,交互斜向上,長約1.2毫米,寬約0.7毫米,先端漸尖,邊緣有細齒;葉草質。孢子囊穗單一或成對的生於有葉的小枝先端,條狀長圓形,長4.5~5.5釐米;孢子葉一型,排列鬆散,卵狀披針形,漸尖頭;大孢子囊生於孢子囊穗的下部;孢子囊卵圓形,着生於子葉腋處。
生於山坡陰濕處。中國分佈於東北地區及安徽。俄羅斯(西伯利亞)、朝鮮、日本、土耳其、瑞士及歐洲中部一些國家也有分佈。
中文名
小卷柏
拉丁學名
Selaginella helvetica (L.) Spring [2] 
植物界
石松門
石松綱
卷柏目
卷柏科
卷柏屬
小卷柏

小卷柏形態特徵

小卷柏
小卷柏(5張)
土生或石生,短匍匐,能育枝直立,高5-15釐米,無遊走莖。
根託沿匍匐莖和枝斷續生長,自莖分叉處下方生出,長1.5-4.5釐米,纖細,直徑0.1-0.2毫米,根少分叉,無毛。
直立莖通體分枝,不呈“之”字形,無關節,禾稈色,莖下部直徑0.2-0.4毫米,具溝槽,無毛,維管束1條;側枝2-5對,不分叉或分叉或1回羽狀分枝,分枝稀疏,莖上相鄰分枝相距2-3釐米,葉狀分枝和莖無毛,背腹壓扁,莖在分枝部分中部連葉寬3-3.8毫米,末回分枝連葉寬2-3.6毫米。
葉全部交互排列,二形,多少較直徑(葉脈不明顯),表面光滑,邊緣非全緣,不具白邊。分枝上的腋葉近對稱,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1.4-1.6毫米x 0.4-0.8毫米,邊緣睫毛狀。
中葉多少對稱,分枝上的中葉卵形或卵狀披針形,1.2-1.6毫米x 0.5-0.8毫米,緊接或覆瓦狀,背部不呈龍骨狀,先端常向後彎曲,先端具長尖頭到具芒,基部鈍,邊緣具睫毛。
側葉不對稱,側枝上的側葉長圓狀卵形或寬卵圓形,外展或略下折,1.6-2.0毫米x 0.8-1.2毫米,先端急尖和具芒(常向後彎),上側基部擴大,加寬,覆蓋小枝,上側基部邊緣不為全緣,上側邊緣具睫毛,下側邊緣不為全緣,具睫毛。
孢子葉穗疏鬆,或上部緊密,圓柱形,單生於小枝末端或分叉,12-35毫米x2.0-4.0毫米;孢子葉和營養葉略同形,不具白邊,邊緣具睫毛,略呈龍骨狀,先端具長尖頭;大孢子葉分佈於孢子葉穗下部的下側或大孢子葉與小孢子葉相間排列。大孢子橙色或橘黃色;小孢子橘紅色。 [1]  [3] 

小卷柏生長環境

生於林中陰濕石壁或石縫中,同苔蘚混生,海拔(200-) 2600-3200(-3780)米。 [1] 

小卷柏分佈範圍

產北京、甘肅(迭部、舟曲)、河北、河南(林縣)、黑龍江、吉林(長白山)、遼寧(鞍山、本溪、北鎮、凌源、瓦房店、千山、營口、義縣)、內蒙古(呼倫貝爾盟、大青山、興安盟)、青海(樂都)、陝西(眉縣)、山東(艾山、嶗山、沂山、蒙山、泰山、西營)、四川(稻城、都江堰、九龍、九寨溝、理縣、馬爾康、汶川)、西藏(波密)、雲南(德欽、貢山、麗江、巧家、漾濞、中甸)、安徽(金寨)。 [1] 
也分佈到蒙古、朝鮮半島、日本、歐洲、俄羅斯、喜馬拉雅。模式標本採自歐洲。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