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南海石室

鎖定
小南海石室,俗稱龍游石窟,為一地下石室羣,分佈於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小南海鎮和湖鎮境內衢江北岸。東至湖鎮曹壠村,西至小南海鎮翁船頭,長16千米,北至塔石鎮交界,南至衢江,長5千米。 [2] 
小南海石室石室總數為60座左右。其中小南海鎮周紅畈村石巖背自然村分佈最為密集,達25座。小南海石室數量眾多,構造奇特,引發人們謎一般的猜想,吸引了無數中外遊客、專家學者、文人墨客前來參觀考察。 [2] 
2013年3月5日,小南海石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小南海石室
外文名
Xiaonanhai Stone Room
地理位置
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小南海鎮和湖鎮境內衢江北岸
所處時代
宋至清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全天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181-1-181

小南海石室歷史沿革

1992年6月,發現小南海石室2號洞。同年10月,龍游縣政府將2號石室開發為“南海靈洞”,成為龍游第一個對外營業的旅遊景點。 [2] 
2000年5月至2002年10月,實施石室保護工程,總投資2611萬元對石室保護範圍內的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對3、4、5號洞室進行加固保護,工程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學院設計。 [2] 
2001年10月19日,在小南海石室2號洞內水池進行清淤泥時發現漢代釉陶殘片。 [2] 
2001年12月17日—2002年1月20日,對石室2號洞進行發掘清理,揭露面積93平方米,深4米,清理時相繼發現漢代高温釉陶壺的殘片,現代藍邊白釉瓷碗、塑料紙等,表現該地層系石室廢棄後沖刷形成。 [2] 
2002年1月6日,2號洞口南壁下方發現嵌入石縫中的鐵櫻子(俗稱“石老鼠”)。同年1月9日,5號洞上部清遊泥時發現梭狀鐵短鑿,頭方尖,尾回形,中腹粗大,呈梭形。 [2] 
2008年4月至10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龍游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龍游石窟研究所,龍游縣博物館對“小南海石室”遺址羣中的翠光巖、梵鷺巖、激波巖和第6、7號“小南海石室”進行了為期近七個月的考古發掘。 [2] 
2008年11月19日,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龍游縣人民政府特邀國家文物局專家黃景略、張忠培、徐蘋芳、徐光冀、李伯謙、楊晶六名專家來龍游舉行“龍游石窟考古彙報會”,專家們參觀了1—5號洞,考察了6、7號洞,初步明確龍游石窟的開鑿年代為宋代前後,6、7號洞性質為採石場遺址。 [2] 
2012年,實施石室搶救性加固工程,總投資約560萬元。對1—2號洞窟實行鋼結構支護加固,13號洞背卸載防滲,同時對18、21、24號洞開展搶救性保護。 [2] 

小南海石室建築格局

小南海石室結構

石室總數為60座左右,已對1—7號石室進行考古清理,其中1—5號石室已對外開放。 [2] 

小南海石室特點

  • 平面佈局
小南海石室每座洞室都是經過精心測量設計營建的,洞室與洞室之間互不連通。即使是僅隔十幾釐米亦不曾打通,定位精確令人驚歎。1號洞室與2號洞室朝向正好垂直,其餘2號、3號、5號洞室雖然入口方向不盡相同,但每座洞室朝向基本一致,朝南偏西10°左右。單體平面絕大部分呈長方形或近似方形,個別的如3號洞室平面則為“刀字形。 [2] 
  • 空間營造
根據其入口的結構,可將洞室分為三大類:一類為豎穴小口洞室結構,另一類則為橫穴散開式洞廳,第三種為院落式結構,可能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 [2] 
  • 橫穴石室
小南海石室開鑿於江北岸的懸崖上,洞廳橫向散開,洞頂斜弧遞進,形如一隻箕。這種橫向散開的洞室約佔總數的十分之一。其中最具代表的洞室有“洞天一堂”,此洞系自然形成。“洞天一堂”的彎頂上還鑿有用來吊掛什物的“牛鼻”穿。 [2] 
  • 小口豎穴石室
在小南海鎮石巖背村的25座洞室,均以豎穴石室為主已開發的石室單個規模最大者是2號、4號洞室。2號洞室底部長約35米,寬約33米,面積近1200平方米。入口處較小,為長方形,20平方米左右。洞口最高處與洞底最低處在4號洞裏高差達30餘米。從洞口西隅設台階延伸至洞底,但台階級差最高的達到2米多,因此這種台階顯然不是用來出入行走的。開鑿者又在原台階用小塊紅砂岩條石砌壘成可以用來供人步行的通道。每座洞室皆預留有二至五根三角形巨型撐柱,洞室底部留有不規則台階層層遞進採石遺痕。 [2] 
  • 預留撐柱
小南海石室獨一無二的弧邊三角形撐柱,也有學者稱“魚尾柱”“船形柱”。每座洞室無一例外皆預留有數根碩大的弧邊三角形立柱支撐着龐大的斜弧坡頂(體量大的則為雙坡頂),每根形狀完全相同。立柱有的一字排列,有的前後兩排,有的則呈等邊三角形排列。最大立柱要五人合抱,截面為二弧邊三角形(二號洞中心立柱弧邊長3米,底邊1.53米)。柱頭與坡頂交接處呈喇叭狀展開,具有良好的承載功能。立柱作側腳,向外傾斜7°左右。這種二弧邊三角形柱子較為罕見,是龍游石室顯著的標誌據初步分析,洞室所採用這種“魚尾形”柱,是具有科學依據的。首先,為了較好地發揮立柱的作用,使立柱的長邊方向與石室的長邊基本上平行,而與短邊垂直;立柱長軸方向與斜頂傾向方向一致,且寬而方的一端位於斜頂的高處,所以它們能較好地支撐石室的斜頂;柱與洞頂和底座由同一巖體刻鑿而成,渾成一體。因此在受力和變形過程中各部分之間能較好地協調在一起;柱與頂板之間科學地採取了“弧形過渡”方式的斜託,從而較好地避免了局部應力集中的問題。 [2] 
  • 鑿痕浮雕
洞室裝飾簡潔、拙撲。內壁通體鑿刻水平帶狀條痕,條痕甚為規則,整座洞室渾然一體,較富韻律。條帶間一般用線狀條痕3—5條間隔。這些鑿痕為開鑿時所形成的。 [2] 

小南海石室主要建築

小南海石室1號石室

1號石室為矩形小口。底面積約300平方米,長方形。朝向西。因支撐面小,只預留一根撐柱。北壁鑿刻有“天馬行空圖”浮雕,長約1500釐米、寬50釐米。洞檐下設有長方形蓄水池。 [2] 
1號石室浮雕 1號石室浮雕

小南海石室2號石室

2號石室為矩形小口。不規則方形,朝向南偏西10°,長寬分別為35米、33米,面積近1200平方米,南壁與1號石室僅隔0.5米。有立柱四根,最粗一根需5人合抱,是開鑿得最規整的一座石室。 [2] 
2號石室內局部 2號石室內局部

小南海石室3號石室

3號石室面積約1400平方米,朝向南,有三根撐柱呈南北向一字排列。洞口矩形規範,洞口設檐。 [2] 
3號石室撐柱 3號石室撐柱

小南海石室4號石室

4號石室面積約2000平方米,朝向南,入口極小似壺嘴。三根撐柱近似等邊三角形分佈。從洞口至洞底階道長達50米。洞深逾30米,頂部二坡頂斜交,交接處呈弧形彎隆。 [2] 
4號石室撐柱 4號石室撐柱

小南海石室5號石室

5號石室面積700平方米。朝向南,三根撐柱一字排列呈南北向。洞檐下設長方形蓄水池,以防雨水流入洞室。 [2] 
5號石室長方體蓄水池 5號石室長方體蓄水池

小南海石室6、7號石室

  • 地層與出土物
小南海石室堆積自南向北逐漸減薄,並至距離北壁約16米處中斷。整個地層厚度為0.6米—5.5米,並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系洞室廢棄後的近現代堆積層,其中近洞口處堆積最厚,均由生活和建築垃圾所組成。厚2米—4米。下層:原生堆積層。厚2米—3米。該層出土有個別的韓瓶和少量的青花碗殘底。
此外,在洞室東部後端,即最低注處約300平方米的範圍內,尚有厚約0.6米的淤泥層。從現場分析,該範圍原無其他堆積,系洞室內最後的工作面。 [2] 
  • 結構
洞室總面積約650平方米。平面呈東部長、西部短的不規則曲尺形,其中東部長47米、北端寬17米;西部長30米、南端寬18.3米、北端(以與東部的轉折處為基點)寬12米。中部的最大跨度(即東、西部轉折處)為27米。剖面呈南高北低的台階形下降,以東壁為例,其水平點南端為99.52米、北端為83.23米,南北高差為16.29米。整個洞室分別由洞口、通道、支撐柱、頂部、底面、引水和蓄水槽所組成。洞口,開鑿於洞室的東南角,平面作長方形,東西長8.5米、南北寬3.2米。通道,自洞口南壁,至西壁折而緊貼西壁向北至洞室西部的終端,寬約1.3米,系用大小石塊壘築,其中洞口部分通道下有一堵高約3米的基岩。通道表面現已改為水泥台階,系當時村民為開發洞室所為。據當事人介紹,原路面為斜坡式。支撐柱,共3根,自南向北分別編為柱1一柱3,均位於跨度較大的洞室南部,並呈縱軸線狀態分佈與洞室東、西部的交界線上。其中1號柱距洞室南壁6米,距2號柱6.8米;2號柱距3號柱8.8米;3號柱距洞室西部的北壁3.2米,距洞室東部的北壁23米。各柱截面均顏似現代的熨斗形狀,即南端寬平、北端弧窄。頂部,整個頂部自南向北呈不規則狀逐漸下斜,以西側為例,南端高6.24米、近南端高5.67米、中部高7米、近北端高6.76米、北端高3.14米。在支撐柱分佈的軸線位置,東、西兩部的頂部存在明顯的高差,其最大落差為0.6米。由於頂部的下斜,覆蓋於頂上的表土和基岩亦隨之增厚,其中洞口部分的厚度為2.5米左右。底面,整個洞室的底面具有台階形下降的特徵,台階長短不一,但寬度普遍在1.2米左右;高度基本在0.5米—0.6米左右。局部面上留有尚未完成的工作面。引水槽位於洞口表層的北壁和西壁上,自西向北逐漸傾斜,並注入蓄水槽中。蓄水槽位於洞口偏北處,平面呈長條形,東西長3.3米、南北寬0.6米。
此外,在洞室壁上均留有整齊的斜向和平行兩種鑿痕。前者自右上方向左下方傾斜,排列均勻,前後間隔為1釐米—2釐米,有的鑿痕中間略帶弧狀,每層高約50釐米;後者間隔與斜向鑿痕中,由二至三條橫線組成,上下相隔2釐米—3釐米。 [2] 
  • 性質與年代
面積略有大小但結構基本相同的6、7號洞室,其功能應基本一致。發掘時在堆積層中出土的韓瓶造型為浙江地區宋墓中所常見,而青花瓷碗屬明代之物。宋代韓瓶和明代青花瓷的出土,既表明了這兩個洞窟至遲在宋代已經開齒,同時亦説明洞窟的開鑿和廢棄具有較長的時間跨度。 [2] 

小南海石室歷史文化

小南海石室相關詩詞

元·張正道《翠光巖》
百尺蒼崖水氣昏,我來避暑動吟魂。
千年盡露波濤色,萬古猶存斧鑿痕。
倒跨蒼龍探月窟,醉騎老鶴躡雲根。
天心水面無窮意,日日乘舟到洞門。 [2] 

小南海石室發現過程

小南海石室的發現純屬偶然。石巖背村有許多長方形的石質水潭,水面約20平方米,深淺不一,有的深不可測。潭水是村民的唯一生活水源,但潭水無論怎麼用,都清澈如一,且不會變淺,即使大旱也是一樣,被村民稱為“無底潭”。這引起了部分村民的好奇,村裏吳阿奶等四人聽説周邊的金華雙龍洞、建德靈棲洞等天然溶洞旅遊生意紅火,又有傳聞“文革”時,竹林禪的鎮寺之寶唐代玉石觀音被扔入一口無底潭中。為了開發旅遊和尋寶,1992年6月,他們用了17個晝夜,抽乾了其中一個潭內的積水(即2號石室)。 [2] 

小南海石室相關謎團

  • 開鑿年代
新石器時期
認為開鑿於新石器時期的專家主要是基於三種推測:
一種是石室石刻“天馬行空圖”中鳥的形狀,與1988年餘姚出土的一隻長頸鳥比較接近,而馬的造型與內蒙古百盆河新石器時期的鹿巖畫中的一幅馬較為相似,因此,推斷石室可能也是形成於該時期。
一種是從用途上推測,有專家學者認為,石室是古人為穴居所需而開鑿的,是一人們羣居之所。從石窟羣可容納數萬人推斷,是個不小的羣居部落。從構造看,石窟洞口位置高,有利於防止洪水漫入,也可防猛獸的襲擊。除作為出入通道外,還可採光、通風。洞廳的水池主要用於彙集從洞口飄入的雨水和地下滲水,維持洞底乾燥,便於鋪草躺卧。穹頂的弧形和洞廳呈角矩狀,這是人類最早樸素的“天圓地方”思想的反映。
還有一種認為小南海石室與世界巨石文化的遺蹟顧有相似之處。世界各地有許多巨石遺蹟,如埃及金字塔、蒂瓦納科神廟的太陽門等。小南海石室就如同地下金字塔羣,形狀基本上是倒鬥形,與地上金字塔有些差異,但基本形狀相似。 [2] 
春秋時期
有較多專家認為,石室開鑿於春秋時期,均是根據對石室用途的猜測,所得出的結論,但對於春秋時期石室用途的看法又各不相同,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倉儲説。浙江大學的褚良才博士推論,古代龍游處於交通要道,商賈雲集,運輸繁忙,在江邊(特別是商埠碼頭)開醬許多地下建築用於儲存物資。石窟大致是春秋至漢代前後開菌的出於經濟目的的倉庫。
一是宮殿説。有專家則認為,龍游春秋時屬姑蔑國。龍游石窟從勘察、設計到施工應該是一氣呵成的,如此巨大的工程,非以國力從事殊難完成。因此,很有可能是姑蔑國建築的宮殿,其宮殿構造特徵主要體現在:整個石窟在採鑿之後,對壁頂均進行了紋飾,以達到某種審美的要求;從建築結構來説,它的柱子考慮得很科學、很合理,又很牢固;根據南方建房的需要,考慮“五分水”,便於排水,而且洞的構造可以達到冬暖夏涼的效果。
一是藏兵説。有專家認為,龍游縣在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戰役,石室羣地處縣以北的江北岸,正是攻取縣城的必經之地,守城方在此開鑿石窟作為藏兵之用。這些石室,無論是單體形制還是總體佈局,都按照既定的統一規劃設計施工。它表現出絕對權威者出於某種特殊需要而不惜工本的營造決心。而在春秋戰國時代,吳越之戰中,勾踐戰敗,想打敗吳國報仇雪恨,就需要一個大規模的戰略基地,在越國本土絕對不可能。當時姑蔑與越國是友好鄰邦,兩國有江河相通,由姑蔑順流而下,僅半日航程即可到達越國都城。姑蔑與吳之間也有歷史積怨,姑蔑為東夷集團蛋尤部族的後齋,原在山東,後來成為商的方國,因受到西來周人的征討,而遷至太湖西岸。太湖西岸這一帶本是荊蠻吳地,自然引起了與吳的衝突。吳與周迫使姑蔑南遷到龍游。越國戰敗後,借姑蔑之地秘密鑄造武器,屯練兵士,是很自然的事。地下石室羣不但滿足了軍事機密的隱蔽性及軍事運輸的便捷性,而且眾多大空間的石窟還可以滿足戰備所需的各種不同的使用要求,如戰鬥人員的軍事訓練,武器裝備的生產儲藏等。 [2] 
漢代至明代之間
有專家認為從石室鑿痕判斷為鐵器所為,開鑿年代應在漢代百鍊鋼技術出現以後,至明代之間。 [2] 
三國時期
有專家認為,石室是三國時期用於倉儲而開鑿的。在東漢建安元年(196年)至東漢建安十年(205年)期間,強大的東吳在富庶的江南挖鑿了不少秘密石窟屯積糧草。龍游石窟高度均20米以上,要不是為儲藏糧草層層架開,便於通風,作他用都較難解釋。將儲糧石窟建在龍游,主要優勢在於龍游位於浙江省中西部,緊挨江面,可將糧草等通過上饒的信江輸往周瑜訓練水軍的鄱陽湖,水上航程比從長江運輸近一半左右。 [2] 
  • 工程組織
彼此相連而不相通的地下建築羣,決不是短期內、少數人所能完成的。需要有統一的規劃,統一的組織、指揮。如此浩大的工程,按常規必須有成於上萬人工投入,必須有組織者統一指揮協調。通過種種跡象得知,這些石室是同時開鑿,又同時未完工便停止了。能夠召集這麼多的人力物力同時施工,其組織者是一個謎。 [2] 
  • 石室用途
如此眾多的石室,結構相似,大小回異,關於開鑿出來的用途,主要有采石、藏兵、宮殿、陵寰、道家福地、伏龍治水,專家學者們對石室用途有百餘種猜想,謎團重重。 [2] 
  • 台階階距
一般來説,台階應為當年開鑿石室運送石料所設,應修成適合人們行走的形制和高度,但是實際上卻是鋸齒狀的且台階高達2米—3米,常人根本無法行走。不但如此,台階自窟底通往崖口,沒到窟頂開口處便中斷了,常人不利用其他工具根本走不出石篇。這説明內台階並不是為內挖鑿作業所設,其用途是一個謎。 [2] 
  • 石室總數
現經初步勘探,共有石室約60座,但真正有多少座,很難下定論。 [2] 
  • 石料去處
據估算,現已發現的石室開鑿石料量應在86萬立方米以上。這麼多的石料的去處、用途,一時難以考證。 [2] 
  • 石室石刻
1號洞的石壁上有一處刻有鳥、馬、魚的浮雕圖案,有專家研究稱其為“天馬行空圖”。其究竟為何寓意,不得而知。洞內水池,已開放的5座石窟底部靠近中心部位均有一個面積約20平方米的矩形水池,而且兩側是開醬而成,另兩側則是砌石而成,其用途是一個謎。 [2] 
  • 魚去何方
石窟羣在發現之前被稱為“無底潭”,以前作為寺院放生池,養有大魚,當地村民還常在此釣魚,但當村民抽乾水後,竟找不到一條魚,魚的去處是一個謎。 [2] 

小南海石室文物價值

小南海石室科學價值

小南海石室具有高超的工程測量、工程勘探、規劃設計和施工水平,是中國古代修建的一處全部用人工開鑿完成的超大型地下建築羣,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地下建築工程史和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都具有較大的意義。用立柱支撐斜坡頂巖面,以保證圍巖的穩固,體現了現代地下工程施工力學的基本構思。立柱截面採用三角形式,其長軸方向與洞室的長軸方向平行,非常符合立柱結構的受力特徵,立柱頂部設置“斜託”是一種非常科學的構造形態,類似於現代建築中的無樑樓蓋柱子,它既有利於洞頂圍巖的穩定,也增添了美感。有些立柱有意做成了斜柱,其傾向與斜坡頂相一致,這對整個圍巖的穩定和增大立柱的安全度都是有利的。並且石室頂很薄,上面是砂岩、泥土巖,材質不好,柱斷面又小,工程能夠做完又保存到現在,是一個特殊的地下工程。 [2] 

小南海石室歷史價值

就小南海石室規模、數量、精緻程度等而言,尚未發現有與其相媳美的同類遺存。因此,其自身已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價值。石室遺址羣藴含豐富的歷史信息,如開鑿年代與古代人類對其利用的過程,石室遺蹟展現了開鑿的工具和二次加工技術,排水的措施,等等。通過這種種信息,有助於學者對某個歷史階段或歷史事件瞭解和掌握。 [2] 

小南海石室文物保護

1998年6月20日,小南海石室被龍游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05年3月22日,小南海石室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五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2013年3月5日,小南海石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小南海石室旅遊信息

小南海石室地理位置

小南海石室分佈於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小南海鎮和湖鎮境內衢江北岸。 [2] 

小南海石室開放時間

全天。

小南海石室交通線路

龍游縣內乘公交8路至石窟停車場站下車,即可到達小南海石室。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