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冀背樁

鎖定
小冀背樁是北方地區十分流行一種地方傳統舞蹈藝術。每年正月的十五、十六,許多人都會走上街頭觀看民間慶典,許多人看過背樁,但很少有人知道背樁的來歷,更少有人知道背樁。 明末清初,小冀鎮是新鄉非常繁華的縣屬要地,其盛況在當時的中原地區都首屈一指。那時候的人們很敬重“火神爺”,每到正月初七(火神爺生日)鎮上的人們都會在大街小巷上載歌載舞.也正是那個時候,鎮上的曹老三、王舉人、王懷慶等有識之士將扮演古代人物的樁背在肩上,並起名為背樁(有碑文記載)。
中文名
小冀背樁
分    類
舞蹈
地    區
小冀鎮

目錄

小冀背樁簡介

到了咸豐年間,這種“揹着大人”的慶典活動改為“揹小孩兒”,每到慶典時候人們都會在整個小鎮裏精心挑選出一些4--6歲的兒童打扮成戲劇人物,在小冀寨牆內行走穿花.逐漸的這一種地方民間藝術便被傳播到了整個北方、乃至神州大地。作為一種地方民間藝術,在小冀,自古以來全鎮只設一個“背樁會”,其中"總會首"是在民主形式下由羣眾自發推舉的德高望重者擔任。同樣只設一個職位。小冀背裝會另外的一個習俗,就是被挑選到的小孩要連續三年“上樁”,這些孩子不僅要求年齡在4—6歲、長相俊美,而且他們在表演時候的衣冠道具、招待吃喝全部由自己開支。但在數百年的迷信歲月中,鎮上流傳着這麼一個歌謠:“小妞上過裝,婆家不用相,男孩上過裝,媳婦挑着相。”因此,雖然在上樁過程中的幾年花費不少,但“採”小孩時黃裱貼子下到哪家,哪家都是百分之百服從,並且會感到榮幸和自豪,時至今日,記者在現場仍能感受到這些孩子家長的歡愉和興奮。採訪其間,小冀背樁會的傳承人閆定保説:“至少就目前來看,小冀背樁會這一歷史文化還不愁無人承接”

小冀背樁主要特點

樁高達五六米之多,設計奇特、有驚無險、重心穩定、造型呼應。上樁孩童均身着成人服飾,表演時載歌載舞,充滿天真樸素的地方民間情調。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