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汉语词汇,拼音xiǎo ér,本义指孩童,后衍生出多重语义,涵盖亲属称谓、谦称、蔑称及特定职业指代,是古代汉语称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
该词本义为儿童,如《列子·汤问》“两小儿辩日”等典籍用例。作亲属称谓时,既指幼子(如辛弃疾“最喜小儿无赖”),也泛称子侄。谦称用法多见于对话中称呼己子,如《西游记》毗蓝婆称昴日星官。贬义层面可表蔑视,见于《晋书》《新唐书》等史籍。唐代特指为宫廷或军队服役者,如“五坊小儿”。另有古医籍以“小儿”代指儿科疾患 [3]。
词源可溯至先秦,《史记》已用“呼小儿”暗含轻慢。三国虞翻书信、宋代诗词等文献延续并分化其义项,如“黄口小儿”通过《孔子家语》典故形成固定贬义成语 [2]。语义随语境呈现亲昵、自谦、鄙薄等情感层次,反映汉语称谓的历时复杂性。
- 中文名
- 小儿
- 拼 音
- xiǎo ér
- 注 音
- ㄒㄧㄠˇ ㄦˊ
- 出 处
- 《列子·汤问》
- 释 义
- 小孩子;小儿子
出处
播报编辑
《史记·淮阴侯列传》:“﹝萧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断欠协小儿耳,此乃 信 所以去也。’”《列子·汤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鬭。”《东周列国志》第四回:“一日,文公梦鄜邑之野,有黄蛇自天而降,止于山阪,头如车轮,下属于地,其渗设询芝尾连天,俄顷化洪催为小儿。《儒林外史》第二三回:“管家走到门口,只见一个小儿开门出来,手里拿了一个筲箕出去买米。”
《汉书·翟方进传》:“ 方进 曰:‘小儿未知为吏也。’”此指其子翟义。《三国志·吴志·孙晧传》“司空孟仁卒仔腿”裴松之注引《吴录》:“﹝ 孟仁 ﹞母曰:‘小儿无德致客,学者多贫,故为广被,庶可得与气类接也。’”《北史·元文遥传》:“ 文遥 谓 思估良乎道 云:‘小儿比日微有所知,是大弟之力。’”《西游记》第七三回:“行者道:‘令郎是谁?’ 毘蓝 道:‘小儿乃昴日星官。’”
唐陈鸿《东城父老传》:“及即位,治鸡坊于婚乎府两宫间……选六军小儿五百人,使驯扰教饲。”《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元载》精格:“潼关大军虽盛,而后无继,万一失利,京师可忧,请选监牧小儿三千於苑中训练。” 胡三省 注:“时监牧、五坊、禁苑之卒,率谓之小儿。”《资治通鉴·唐顺宗永贞元年》:“ 贞元 之末政事为人患者,如宫市、五坊小儿之类,悉罢之。” 胡三省 注:“ 唐 时给役者多呼为小儿。”清吴伟业《银泉山》诗:“五陵小儿若狐兔,夜穴红墙县官捕。”
南朝 梁萧统《陶渊明传》:“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新唐书·康日知传》:“中丞奈何负天子,从小儿(指 李惟岳 )跳梁哉?”《三国志平话》卷上:“战事未定,遥跨葛却交小儿(指刘备)权州,百姓皆有怨心。”鲁迅《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事实不为轻薄阴险小儿留情,曾几何年,他们就都已烟消火灭。”参见“ 小人 ”。
解释
播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