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兒細菌性痢疾

鎖定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由志賀菌屬引起的常見腸道傳染病。各年齡組小兒均易感,多見於3歲以上兒童。全年均可發病,多流行於夏秋季節。以發熱、腹痛、腹瀉、裏急後重、黏液膿血便為臨牀特點。本病可分為:急性菌痢、非典型菌痢、慢性菌痢及中毒性痢疾,其中中毒性菌痢病情經過極為兇險,起病急驟,突發高熱、驚厥或休克,如搶救不當,可迅速發生呼吸或循環衰竭而死亡。
中醫病名
小兒細菌性痢疾
別    名
菌痢
就診科室
小兒內科、感染科
多發羣體
3歲以上兒童
常見病因
痢疾桿菌感染
常見症狀
發熱、腹痛、腹瀉、裏急後重、黏液膿血便

小兒細菌性痢疾病因

病原是痢疾桿菌,屬於腸桿菌的志賀菌屬,分A、B、C、D四羣(志賀菌、福氏菌、鮑氏菌、宋內氏菌),我國以福氏志賀菌多見。志賀菌屬經口進入胃腸道,侵入結腸上皮細胞,並生長繁殖,細菌裂解後產生大量內毒素與少量外毒素,志賀菌內毒素從腸壁吸收入血後,引起發熱、毒血癥及急性微循環障礙。

小兒細菌性痢疾臨牀表現

潛伏期:數小時至8天不等,大多為1~3日。臨牀分型,根據病情及病程可分為:
1.急性細菌性痢疾
典型病例,起病急,發熱、腹瀉、大便性狀為膿血便或黏液便,伴有陣發性腹痛、裏急後重,有時有熱性驚厥,腹部可有輕壓痛,可觸及痙攣性乙狀結腸,腸鳴音亢進。
2.非典型菌痢
不發熱或只有微熱,也無中毒症狀,輕度腹瀉,糞便內只有黏液而無膿血,只有大便培養陽性才能確診。
3.慢性菌痢
急性菌痢病程超過2周稱為遷延性痢疾,超過2個月則為慢性菌痢。急性菌痢未得到合理治療,或發生於有營養不良、佝僂病或貧血小兒。
4.中毒性痢疾
是菌痢的一種嚴重類型,起病急驟,病情兇險,高熱可達39~40℃或更高,伴全身中毒症狀,如治療不及時可很快發展為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
(1)腦型(腦微循環障礙型)以腦水腫為主要表現,出現精神萎靡、嗜睡、驚厥等,嚴重時可出現昏迷、頻繁或持續抽搐、瞳孔不等大、對光反射遲鈍或消失,甚至中樞性呼吸衰竭(呼吸深淺不勻、節律不整、甚至呼吸停止),此型較嚴重,病死率高。
(2)休克型(皮膚內臟微循環障礙型)表現為感染中毒性休克,患兒煩躁、精神萎靡、面色蒼白、末梢循環差、四肢厥冷、脈細速、血壓下降、少尿或無尿。
(3)肺型(肺微循環障礙型)又稱呼吸窘迫綜合徵,以肺微循環障礙為主。表現為煩躁不安、呼吸加快、進行性呼吸困難。嚴重時胸部X線可見肺部大片狀陰影或廣泛實變,血氣分析表現為低氧血癥和高CO2血癥。
(4)混合型上述2型或3型同時存在或先後出現。由於全身嚴重的微循環障礙,組織缺氧缺血嚴重,極易發生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極高。
嚴重病例常合併DIC,腎功能衰竭,偶可合併溶血尿毒綜合徵。

小兒細菌性痢疾檢查

1.大便常規
病初可正常,以後出現膿血黏液便,鏡檢有成堆膿細胞、紅細胞和吞噬細胞。
2.大便培養
可分離出志賀菌屬痢疾桿菌。
3.外周血象
白細胞總數多增高至(10~20)×10/L以上。中性粒細胞為主,並可見核左移。當有DIC時,血小板明顯減少。
4.免疫學檢測
目前已有應用熒光物質標記的痢疾桿菌特異性多價抗體來檢測大便標本中的致病菌,方法各異,都較快速,但特異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5.特異性核酸檢測
採用核酸雜交或PCR可直接檢查糞便中的痢疾桿菌核酸,具有靈敏度高、特異性強、快速簡便等優點。

小兒細菌性痢疾診斷

1.普通型菌痢
夏秋季發病,有腹瀉伴發熱、糞便帶黏液膿血,大便鏡檢每高倍視野膿細胞>15個並見有紅細胞,即可臨牀診斷。但確診要靠大便培養,應取新鮮糞標本,及時接種,可提高培養陽性率。
(1)侵襲性大腸桿菌腸炎也表現為發熱、腹瀉和膿血便,鑑別主要依靠大便培養,本病糞培養痢疾桿菌陰性,但發現有大腸桿菌,再用此大腸桿菌菌液滴入豚鼠眼結膜囊內24小時後如發現豚鼠結膜充血有炎症反應,即可確診。
(2)空腸彎曲菌腸炎糞培養為空腸彎曲菌(需採用微需氧43℃培養法)。
(3)沙門氏菌腸炎本病以小嬰兒多見,準確鑑別也需要糞培養。
2.中毒性菌痢
發展快,突發高熱,糞便(可用肛拭子或灌腸取糞便)檢查發現較多白細胞及紅細胞,具有以下情況之一併排除其他疾病,即可診斷:
(1)有中樞神經系統中毒症狀如精神萎靡、嗜睡、躁動、譫妄、抽搐伴昏睡或昏迷等。
(2)循環系統症狀如面色蒼白、四肢發涼、脈弱、脈壓變小,血壓下降等。
(3)呼吸系統症狀如呼吸淺快不規則、嘆息樣呼吸、雙吸氣、呼吸減慢、呼吸暫停等。

小兒細菌性痢疾鑑別診斷

1.熱性驚厥
既往有熱性驚厥史,驚厥後神志清楚,一般狀態好,常可找到引起本症的其他疾病。
2.大葉性肺炎
X線檢查肺部可有大葉或節段性炎性病變。
3.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多發生於冬春季節,70%以上可見皮膚和黏膜的出血點或淤斑等。
4.流行性乙型腦炎
流行季節相同,但驚厥的發生時間不同,中典性菌痢多在起病當天發生驚厥,乙腦則多在起病後3~4天才發生驚厥,且多有病理徵陽性。糞培養和腰穿腦脊液檢查可鑑別。

小兒細菌性痢疾治療

1.急性細菌性痢疾
(1)一般治療隔離、卧牀休息、半流質易消化飲食。
(2)支持和對症治療退熱、止吐以及止痙藥緩解腹痛等,另外應該按脱水程度給予液體療法。
(3)抗菌治療近年來對氨苄西林、慶大黴素等耐藥的痢疾桿菌菌株日益增多,最好根據藥敏試驗選用抗生素,可選用阿米卡星、第三代頭孢菌素、含酶抑制劑的第三代頭孢菌素或碳青黴烯類等藥物。
2.中毒性菌痢
(1)降温止驚可綜合使用物理、藥物降温或亞冬眠療法。驚厥不止者,可用地西泮肌內注射或靜脈注射;或用水合氯醛保留灌腸;或肌注苯巴比妥鈉。
(2)抗休克治療擴充血容量,糾正酸中毒,維持水與電解質平衡,改善微循環。
(3)防治腦水腫和呼吸衰竭保持呼吸道通暢,給氧。首選20%甘露醇降顱壓,每6~8小時一次,療程3~5天,或與利尿劑交替使用,可短期靜脈推注地塞米松,劑量同上。若出現呼吸衰竭應及早使用呼吸機。
(4)抗菌治療同急性細菌性痢疾。
3.慢性菌痢
(1)一般治療適當休息,生活規律,避免過飢過飽,以少渣易消化的食物為主。
(2)抗菌治療選用藥物見急性細菌性痢疾,採用間歇療法(7,4,4,4,4),即用藥7天,停4天,再用4天,停4天,再用4天,總療程23天。若大便次數不多,但性質不正常者,有黏液膿血便,或細菌培養陽性,可選用中西藥保留灌腸。
(3)對症、支持治療如補充多種維生素、糾正營養不良性貧血等。
(4)微生態療法雙歧桿菌製劑等。
(5)腸黏膜保護劑如蒙脱石散、谷氨醯胺等。
(6)中藥辨證施治。

小兒細菌性痢疾預防

做好個人衞生,喝開水不喝生水,用消毒過的水洗瓜果蔬菜和碗筷及漱口;飯前便後要洗手,不要隨地大便;剩飯菜要加熱後吃;做到生熟分開,防止蒼蠅叮爬食物;得病後要及時治療。
注意:痢疾桿菌最適宜生長温度為37℃,在水果、蔬菜中能生存10天,牛奶中能生存24天,不耐熱,加熱60℃10分鐘即可滅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