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兒常染色體隱性小腦性共濟失調

鎖定
常染色體隱性小腦性共濟失調這類疾病中,較重要的有Friedreich共濟失調、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症等。Friedreich共濟失調(FA)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臨牀特點是兒童起病,進行性共濟失調、心肌病、下肢深感覺喪失、腱反射消失,以及錐體束徵,常伴骨骼畸形。現已知本病累及多個系統,臨牀表現複雜多樣。
就診科室
神經內科
多發羣體
兒童
常見病因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常見症狀
進行性共濟失調、心肌病、下肢深感覺喪失、腱反射消失,以及錐體束徵等

小兒常染色體隱性小腦性共濟失調病因

本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少數為散發,致病基因(FRDA)定位於9q13。

小兒常染色體隱性小腦性共濟失調臨牀表現

1.典型Friedreich共濟失調
起病年齡2~16歲,平均11歲,絕大多數在20歲以前起病,首發症狀為軀幹和下肢共濟失調,步態不穩,跑步困難,Romberg徵陽性(兩下肢併攏不能站穩),以後累及上肢,表現為震顫,指鼻試驗陽性,輪替運動不良等,少數病例以脊柱側彎,肢體笨拙或心臟病為首發症狀,早期不一定有構音障礙,錐體束徵或深感覺減低或消失。數年後這些症狀都相繼出現,跟腱和膝腱反射消失,多數患兒上肢腱反射也消失或減弱,雙側巴氏徵陽性,但肌張力不高,下肢振動覺和位置覺減弱或消失,觸覺減退,痛、温覺正常,大多數患兒有脊柱側彎,嚴重者影響心肺功能;常見弓形足或內翻足,晚期可見肢體遠端肌肉萎縮和無力,下肢較上肢明顯,晚期還可見視神經萎縮,白內障,眼球震顫。少數患兒有感覺神經性耳聾,眩暈。晚期表現為智力發育遲緩,心理過程減慢和情緒不穩等。心肌病常為進行性。心律不齊,心力衰竭可在共濟失調症狀以後出現,也可在以前出現。晚期有心力衰竭。
2.不典型的Friedreich共濟失調
常可見到,可能是由於不同的等位基因,也可能是其他疾病造成。確診常需基因分析。
(1)遲髮型Friedreich 30歲左右起病,進展較慢,症狀較輕。
(2)腱反射保留的FA 15歲以前起病,膝,踝腱反射存在,早期心肌病,病死率高。
(3)伴有維生素E缺乏的FA 有典型FA的臨牀症狀,維生素E缺乏。
(4)其他 不伴心肌病、骨骼異常,肌萎縮的病例。
(5)檢查 MRI顯示脊髓變性輕而小腦變性重。
(6)共濟失調伴眼球運動失用症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進行性小腦性共濟失調,腱反射消失,周圍神經病,眼球運動失用症,脊柱側彎,內翻足,1~15歲起病,壽命較長。

小兒常染色體隱性小腦性共濟失調檢查

1.DNA檢測
由於98%的FRDA基因可測得GAA重複擴展,故可採用長PCR技術檢測GAA反覆數目,從而做出基因診斷,攜帶者診斷和產前診斷,如果只在一個等位基因上有GAA重複擴展(雜合子),則需進一步檢查另一等位基因有無點突變。
2.肌肉活組織檢查
可見直徑大的神經纖維脱髓鞘及軸索斷裂,以及非特異性的神經性肌萎縮。
3.肌電圖檢查
顯示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減慢,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在下肢消失,在上肢減慢,肌電圖可見失神經性異常。
4.CT或MRI檢查
頭顱CT檢查正常或輕度異常;MRI可見脊髓變細,萎縮,小腦和腦幹萎縮。
5.誘發電位檢查
誘發電位異常,視覺誘發電位可有潛伏期延長,波幅降低,提示有軸突變性,但臨牀可無視覺症狀。聽覺誘發電位自乳突電極記錄可降低或消失,認為與螺旋神經節變性有關,臨牀上不一定有聽覺症狀,體感誘發電位均為異常。

小兒常染色體隱性小腦性共濟失調診斷

根據臨牀症狀和家族史,可以做出初步診斷,但由於本病的表型差別很大,最準確的診斷要靠DNA檢測,在DNA分析之前,可參考Harding(1981)的臨牀診斷標準以便做出可能的診斷:
1.兒童起病。
2.隱性遺傳。
3.進行性軀幹和下肢共濟失調。
4.下肢腱反射消失。
5.逐漸出現構音障礙,錐體束徵,深感覺障礙,肢體無力。
6.心肌病。
7.10%伴發糖尿病,或糖耐量異常。
8.約2/3有脊柱側彎,弓形足。
9.少數出現遠端肌萎縮,視神經萎縮,白內障,眼震。

小兒常染色體隱性小腦性共濟失調治療

本病無特殊治療,可對症處理。手術治療脊柱側彎應慎重,如果側彎超過40°仍能行走的患兒,可考慮手術,術前應監測心肺功能。心肌病嚴重者治療心力衰減。有糖尿病者可試用胰島素,但多無效。疾病早期應儘量做平衡訓練和鍛鍊肌力,並做理療。

小兒常染色體隱性小腦性共濟失調預後

病情進展緩慢,約在起病後6~27年以後不能獨立行走。起病越早,不能行走也越早。心肌病和糖尿病是預後不良的指徵,是大多數患者的死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