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停雲山館

鎖定
小停雲山館,是清代學者、臨海收藏家洪頤煊的藏書樓,在嘉慶庚午年(1810),他請陳均作《小停雲山館圖》,今存。
中文名
小停雲山館
本    質
清代學者洪頤煊的藏書樓
建立時間
1810
作    者
陳均

目錄

小停雲山館簡介

“小停雲山館”是清代學者、臨海收藏家洪頤煊的藏書樓,在嘉慶庚午年(1810),他請陳均作《小停雲山館圖》,今存。
陳均(1779-1828),初名大均,字敬安,號受笙,浙江省海寧人。在京城與何蘭士、伊秉綬、張船山交誼頗深。嘉慶九年(1804),做過陝甘學政馬履泰的幕僚。他工詩,善篆隸,尤精鐵筆,又嗜金石文字,是畫山水花卉的名家。他的山水師法奚岡,旁及花卉,蒼雅有骨法。陳均筆墨丹青二十多年,當時人評論他的畫在董其昌、王原祁之間。給洪頤煊作畫這一年,他中了舉人,後任教習知縣。陳均好收藏,建“十三漢鏡之齋”,有《松籟閣詩集》、《十三鏡齋詩稿》。他的作品存世不少,常鈐印有:“陳均”、“受笙詩畫”、“十三鏡齋”等。 [1] 

小停雲山館歷史背景

洪頤煊的“小停雲山館”有二處,原來的“小停雲山館”建在龍顧山麓,有朱熹書“溪山第一”匾。新建的“小停雲山館”是洪頤煊從廣東歸來後,在巾子山下興賢坊建造起來的,館內的主體建築佈局精巧,藏而不露,值得我們一遊。
“小停雲山館”東接陳宅,南靠寺廟,西北臨街。走進破落的外台門,抬頭望見高聳的巾山古塔,彷彿塔在園中,如此借景之妙,深得“因地制宜”之法。館內兩邊兩米多高的圍牆遮擋了園內的景色,讓人遐想,引人入勝。走過10來米坑坑窪窪的石板路,迎面的牆羣是1米高的石板,上面有眾多清晰的石刻圖案。
轉彎可見內台門。內台門很普通,它的對面是一塊大屏風,高高的屏風擋住了嘯嘯的北風,屏風上面的石刻圖案早已模糊,頂上的瓦片卻保存完好。雖説不是秦磚漢瓦,卻也距今100多年了。
走進內台門,裏面是一塊正方形的天井,幽蘭葉茂。迎面是今稱“洪頤煊故居”的兩層樓主體建築,共有7 間。左右兩邊也是兩層樓的房子,各有3間,洪頤煊的後裔還有人在這裏居住。環視樓房,雕拱木沉,移步廊道,景趣頓生。
這裏原有兩池四井,今門口圍牆的右邊有一塊麪積不大的狹長荒地,裏面的一口深井至今仍可以使用。這不僅是為了園林美觀、生活方便,它與樓內的豐厚藏書有關。對於收藏家來説,防火比防蟲咬、鼠啃更重要。
“小停雲山館”主樓在今洪氏故居左邊,樓旁有一口池塘。整個園林把藏書樓點綴得分外幽雅,身歷其境,醉心讀書,使人樂而忘返。曾經讀家藏的洪氏《倦舫碑目》,洪頤煊的兒子洪瞻墉在《倦舫碑目》的後記中寫到“識於小停雲山館之浣香亭”,可見當時建有“浣香亭”。他日人們修復洪氏故居,深池立荷、亭石迎風,一定能夠構建出一塊精緻、靜幽之地。
入左樓小門,豁然開朗,站在園裏,“荒涼”之感油然而生。“小停雲山館”主樓毀於火以後,一直沒有重新建造,今雜草叢生,廢墟中有兩塊形似蒼鷹的石頭,名為“鷹石”,是江南罕見的珍品,睹物思人,感慨萬千。
沿街平房曾經作為私塾,臨海學者、收藏家黃瑞在這裏做過塾師。屋後方窗依舊,醜石默默,所剩無幾,一棵歷經滄桑的桂花樹長勢正旺,它們見證着故居的盛衰史。
在故居西邊有一口池塘,池塘邊的石碑上刻有“愚有源頭活水”。新中國成立以後,當地政府在竹園建了糧倉。修復洪氏故居時,我們可以據文按圖復原,重見詩韻,再展故居新姿。
當時,洪頤煊與嘉慶期間的文人墨客多有交往,所以,他能夠請到著名學者馮登府(1783-1841)等在陳均《小停雲山館圖》上“系以詩併為之記”。馮登府在《小停雲山館記》中説:
臨海洪君筠軒自粵東解組歸,於巾子山下得宋興賢坊舊址,葺而新之。其地有花木泉石之勝,取陶泉明詩意,榜曰“小停雲山館”,以圖郵餘,並命記之。
夫人有憂患羈愁,飢驅四方,求一椽之自而不可得者矣。即或有位於朝,極富貴利祿之榮,老而思倦,作為園林,既成而不得乞身歸裏,或僅一至焉。不數年間,人事變遷,等於飄風浮雲之倏過者,往往而有。君姿性過人,博通羣籍,阮相國《定香亭筆談》稱其研精經訓,熟習天算,貫串子史,有過於齊次風侍郎者也。後果累舉不第,僅以選拔得州判,筮仕粵東,非其志也,不十年即乞歸。以其餘俸築小園,藏書三萬餘卷,漢唐宋元碑版二千餘通,以及鐘鼎彝器、法書名畫,皆著有目錄,貯庋山館。今年已七十矣,鍵户著書,終日不倦。暇則與朋舊講求桑梓故事,撰成《台州札記》,鄉邦望若神仙。此其視士貧賤而不能得,得而不能享林泉之樂者,其相去為何如?
雖然寓形宇宙其跡耳,古今惟名之留為可久。君所著書有《禮經宮室答問》二卷,《孔子三朝記注》八卷,《管子義證》八卷,《讀書叢錄》二十四卷,《平津讀碑記》八卷,《續記》四卷,《台州札記》十二卷,《筠軒文鈔》十卷,《詩鈔》五卷,《校正穆天子傳》六卷,《竹書紀年》二卷,《經典集林》三十二卷,《漢志水道疏證》四卷。皆刊播藝林,海內爭重其名,自足以不朽。後之過山館者想望丰采,覺泉明五柳去人不遠,若並世面生。如餘者乃以遠隔江海,不獲時時造廬,附於龐參軍劉遺氏之列。倘他日得以幅巾野服控天台雁蕩之奇,因君訪於山館,商榷經史,同訂絕業,其為欣幸又當何如也?因系以詩併為之記如此。道光十四年四月朔小長蘆舊史氏馮登府撰
馮登府,字雲伯,號勺園,又號柳東,浙江省嘉興人,他還有《題小停雲山館圖》三首詩,今抄錄如下:
洞天清錄趙希鵠,風月福人楊廉夫。何似盧陵名父子,一篇金石有新圖。
嶺海歸攜陸賈金,十年傲吏早抽簪。着書自愛名山住,寫出□間鳥倦心。
老去傳家有五經,春風閒策萬年藤。洪厓一喚何時見,負笈尋山我尚能。
給小停雲山館題詩的還有洪頤煊十年前的舊友劉彬華。劉彬華,字藻林,號樸石,廣東番禺人,嘉慶六年(1801)進士,翰林院編修,能詩善畫,有《玉壺山房詩鈔》。他在《題洪筠軒小停雲山館圖》中吟道:
佳人昔住山,山雲共駘宕。佳人別山久,山意亦惆悵。
青山與佳人,千里各延望。劇念撫春醪,萬笏森相向。
蒐羅金石林,料理書畫舫。纏綿松菊契,消受雲煙養。
十年事如昨,耿耿不能忘。幼輿丘壑身,我亦秉微尚。
明當倩畫師,為寫壺山嶂。
畫上鈐有“伯子藻林”印。
又有張屏維在《題筠軒詞長先生小停雲山館圖》中説:
天台一片雲,飛入珠江渚。四言陶令詩,半畝衡山墅。
君圖曰停雲,二者必有取。屋中詁經人,筆邁容齋祖。
遠懷溯嬴劉,奧義析鄭許。上下四千年,前後廿四部。
考史費鈎稽,遺文混魚魯。其間有闕疑,每賴金石補。
讀碑君有記,搜討細縷羅。君才儷籍湜,師承得韓愈。
往者西湖濆,精舍實翹楚。今來南海濱,春風坐堂廡。
從來經術深,可必政術舉。知君雲暫停,終當作霖雨。
張屏維的生平事蹟待考,曾與阮元、錢儀吉等編《學海堂集》。他在詩中以“天台一片雲”來比喻洪頤煊,接着讚譽他的文才和學術水平,期盼他“終當作霖雨”。
吳嵩梁(1766-1834),字子山,號蘭雪,別號蓮花博士、石溪老漁。江西東鄉新田(今屬紅光墾殖場)人。做過內閣中書,後官貴州黔西州知州。吳嵩梁有詩才,與黃景仁相埒,是清代嘉道詩壇的名家。高麗使臣金魯敬得到他所著的詩篇,稱他為“詩佛”。所著有《香蘇山館詩鈔》、《石溪舫詩話》。他在《筠軒先生以停雲山館圖索題率此應正》中吟道:
元亮醉倒籬菊邊,閒居一賦懷人篇。衡山待詔百寮底,平生供養惟雲煙。
兩賢出處各異地,大隱後先皆小吏。山館停雲亦偶然,似以停雲託深契。
於戲洪子今經師,老作監州官太卑。其學精密無少疵,主客佳句餘波為。
撐腸萬卷猶忍飢,蓋頭一把惟茅茨。故鄉況復還無期,手版日對空山持。
二樵東西庾嶺北,積翠千重連海色。尋秋昨上粵王台,蕭颯天風鬢毛白。
我讀君畫心先摧,十洲三島安在哉?羅浮有約未能踐,一棹看山歸去來。
畫上鈐有“蓮花博士紫微郎”、“黃岩書屋”二印。
在洪頤煊邀請題畫詩的人中以他在廣東的舊交為主。如儀克中(1796-1837),字協一,號墨農,番禺(今廣州)人。少有奇氣,讀書過目成誦。嘉慶二十二年(1817)阮元修廣東志時,以儀克中為採訪。他工詩能書善畫,詩有《劍光樓詩鈔》,畫以山水見長,廣東省博物館藏有他的楷書軸,與張維屏為莫逆之交、肝膽之友。在《題筠軒先生小停雲山館圖》中,他説:
千巖萬壑環團茅,珠墳笙典堆棟高。中有碩人心貌古,一彈瑤琴傾春醪。
靖節懷人託吟詠,室傍停雲記徵仲。即今山館慕前賢,老輩論交意殊重。
卅年吳越作經師,曾向平津志讀碑。赤文綠字讎未已,頭白監州瘴煙裏。
平生結識皆人豪,到處逢迎思御李。木綿花傍行館開,畫圖掛壁無點埃。
醇酒漉巾拼盡醉,簾風梁月伊誰來。公餘喜得讀書暇,讀書得閒文無價。
況從師友溯淵源,言語真能妙天下。君家容齋筆五傳,後來豈必居其亞。
知公事業在名山,海內名流半往還。何日圖中策筇過,着我相將拂雲坐。
畫上鈐有“克中之印”、“墨農”印。
胡森,字香海,進士,他《題小停雲山館圖》有五言、七言詩各一首:
海闊魚鱗屋,霜空馬腦天。譚經人滿座,問字酒如泉。
四壁題黃絹,層巒拔翠煙。放衙仍解帶,不廢孝先眠。
萬卷平津舊樂羣,一州斗大聽人分。白陽這管青山筆,寫到梅花又憶君。
畫上鈐有“胡”、“森”二印。
在這幅題畫詩上還有一位僧人,他叫彌本,字澹庵,徽州(今安徽歙縣)人,住在黃山,他的畫疏落有致,是一位山水畫家。在《題小停雲山館圖》中,他説:
高人有山館,雅號小停雲。卷帙千編足,川渠一徑分。
寄懷應自古,清隱不妨文。偶作監州去,松猨時憶君。
畫上鈐有“黃山僧”、“彌本私印”二印。
與洪頤煊同出阮元門下的王衍梅(1776-1832)在《題小停雲山館圖》上也有二首詩:
白雲專壑昔坐嘯,青嶂插梁今卧逰。世路蒼茫堪讀畫,斯人磊落得監州。
大江浪去淘千古,爽氣朝來橫九秋。點勘高文朔南暨,一官小隱抵封侯。
念年同拔催翹萃,萬里來為莊舄吟。之子西堂起翦燭,大夫南越裝□金。
田園策杖幾歸去,雪月追舟還重尋。松鶴他時一樽酒,亭皋回首暮雲深。
畫上鈐有“王衍梅”、“笠舫”二印。王衍梅,字律芳,號笠舫,浙江會稽人。嘉慶十六年(1811)進士,性高曠,喜文、嗜酒、愛畫,所著有《綠雪堂遺稿》、《紅杏邨人傳》。
為洪頤煊《題小停雲山館圖》的還有姜安(字怡亭)的四首詩:
屋山釵影接龍湫,擱住魚鱗冷似秋。讀畫攤書讎石刻,白雲鄉里老監州。
停雲小築憶江鄉,寶繢無名特擅長。冷宦不須憐待詔,換將清福卅年償。
薄醉籠燈喚渡頭,蠻弦魚調咽中流。珠江暮色清如許,不為蘋花也合留。
散僚仙蹟二樵偏,左右琴尊舊雨聯。相約他年天姥下,閉關對誦《悟真篇》。
姜安能詩,好收藏,酷愛古鐵錢,著有《國朝畫傳編韻》等,畫上鈐有“怡亭”、“姜安”二印。
蔣因培(1768-1838)字伯生,常熟人。少負文名,喜讀書,善詩律,工繪事,好詼諧,齋為“燕園”,官泰安縣令、齊河知縣。曾經遊豫、楚、閩、越諸地,所交多名士。晚年迴歸鄉里,以考訂金石自娛,著有《烏目山房詩略》8卷。他與洪頤煊在孫星衍那裏認識。在《題小停雲山館圖》中吟道:
鴈蕩羊城君待我,玉杯書帶我懷君。故人先佔名山去,不用重停□上雲。
畫上鈐有“蔣氏伯生”印。
清朝經學家宋翔鳳(1779-1860),字虞廷,一字於庭,江蘇長洲(今吳縣)人,嗜讀古書,兼工詩詞,雋雅可誦。他曾經做過安徽旌德縣訓導、湖南新寧縣知縣等官。尤長治經,著有《過庭錄》、《論語説義》等,編入《浮溪精舍叢書》,常州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題小停雲山館圖》中吟詠:
崎嶇度嶺一官貧,嘆息清流溷俗塵。自有云煙為供養,別開山館失比鄰。
故交分散思京洛,絕學蒐羅越筦筍。還惜工書文待詔,祇成文苑傳中人。
畫上鈐有“於庭”印。
這些詩文風格各異,他們回憶往事,切磋學問,現在輯錄在一起也可以看到當時藝苑之盛,為了解洪頤煊的生活和他們的交遊情況提供了第一手的寶貴資料。
“小停雲山館”已經毀於火,這一幅立軸圖在民國二十五年(1936)已歸項士元收藏。這是台州著名收藏家洪頤煊的一個重要掌故,彌足珍貴。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