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仙壇窯址

鎖定
小仙壇窯址位於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上浦鎮石浦村四峯山南麓,是東漢晚期的遺址。 [6] 
小仙壇窯址總面積約800平方米。 [6]  東漢晚期小仙壇窯址的青瓷製品,具備成熟瓷器的各種條件,從而宣告成熟瓷器的誕生。這是陶瓷工藝史上的一個巨大的飛躍,也是對世界物質文明的偉大貢獻。小仙壇窯址的瓷器發現最早,瓷質最好,影響最大,是中國青瓷發源地最具代表性的窯址。 [1]  [3-4]  [7] 
2006年6月,小仙壇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 
中文名
小仙壇窯址
地理位置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上浦鎮石浦村四峯山南麓
所處時代
東漢
佔地面積
800 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6-0090-1-90

小仙壇窯址歷史沿革

1973年進行文物調查時,小仙壇窯址被發現。小仙壇窯址中出土了東漢中晚期燒製的青釉器物,確認為東漢時期的遺址。
因未經考古發掘,窯址準確位置尚不詳,但距溪西約10米的山坡上,有三處廢品堆積層,數量集中,據前幾次實地考古調查分析,這三處地方很可能是窯場所在地。 [4] 
1978年,一位將南宋官窯恢復到歷史最高水平的中國名瓷大師、全國古陶瓷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官窯研究會會長葉宏明,便率領他的團隊在上虞縣曹娥江下游小舜江附近的上浦鎮石浦村小仙壇、紅光村帳子山一些古龍窯考察,向世人宣佈“我國漢代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過渡,真正瓷器發源時間是在距今1800多年前的東漢,發源地在現在的浙江上虞縣小仙壇和帳子山一帶”。 [10] 

小仙壇窯址遺址特點

小仙壇窯址上青瓷器的碎片散佈範圍約800平方米。小仙壇山岙朝向正南,面對村居,東、西、北三面環山,岙西側有一小溪,溪對岸為山谷盆地,即窯場所在。窯場面廣,瓷片、窯壁燒土分佈廣泛,其中以溪西側山坡為主。小仙壇窯址的窯爐早已嚴重損毀。 [3-4] 
小仙壇窯址中出土了東漢中晚期燒製的青釉器物,雖然其窯爐破壞嚴重,未採集到完整的器物,但是遺存物製作規整,質量甚高。小仙壇東漢窯址中的瓷片和附近瓷土礦的化學成分十分接近,説明制瓷的原料是就近開採來的。出土的瓷器殘片,在化學組成分佈圖上的位置接近於瓷器的組成點。 [4]  [5] 
小仙壇窯址的瓷窯遺址共3處,窯式均為龍窯,分佈於小仙壇西面的大凸岡、二凸岡東麓。 [6] 

小仙壇窯址文物遺存

小仙壇窯址綜述

遺存的瓷器造型規整、製作精細,種類有碗、罐、托盤、碟、鍾、瓿、洗、壺、缽等;窯址地表的瓷片,窯具,已十分稀少,所見瓷片標本較細小。可辨器形有:碗、罐、罍、瓿、洗、壺、缽等。紋飾紋樣豐富,有網紋、布紋、鋪首、水波紋、弦紋、葉脈紋、三角內布短直線紋、方格紋、米字紋、稜形紋等,均脱胎於幾何印紋硬陶的紋樣,也是當時青瓷裝飾藝術的特色墊具有大圓餅形與喇叭形兩種。 [3] 
小仙壇窯址的窯製品胎質細膩,呈灰白色,釉以青色、青黃為主,釉層比原始瓷顯著增厚。由於燒成温度高,且在還原時燒成,胎釉結合緊密牢固,釉層光亮,吸水率極低,有較強的光澤度,釉層淡雅清澈,猶如一池清水。胎釉交界處可見多量的斜長石晶體自胎向釉而成的反應層,胎釉結合較好,無剝釉現象。 [4]  [6]  [8] 

小仙壇窯址瓷器

小仙壇窯址的瓷器胎質純淨細膩,呈灰白色,已完全燒結,叩之有金屬聲,光澤感強,透光性好,吸水率低。器表通體施釉,釉色有淡青、青綠、青灰、青黃等,釉層比原始瓷顯著增厚。由於燒成温度高(標本經測定,燒成温度為1310±20℃),且在還原焰中燒成,因此胎釉結合緊密牢固,釉層光亮,有較強的光澤度,己達到或超過現代日用瓷的標準。 [3] 
罐:尖唇,直口,高領,溜肩,弧腹,平底微內凹,有的肩部置對稱的四隻圓條形橫耳,劃兩條凹弦紋,胎灰白,質地細膩堅硬。施青釉,近底處無釉,釉光滑、晶瑩,玻璃質感很強。 [2] 
罌:盤口,平唇,粗頸,廣肩,扁圓腹,低圈足,肩部劃弦紋置環形直耳,耳面印杉葉紋。施青釉。
鍾:盤口,粗頸,廣肩,扁圓腹,底部置喇叭形高圈足,圈足外壁有兩道凸稜.胎灰白色,質地細膩堅硬,燒結度好。施青綠或青灰色釉。
碟:直口,弧腹平底,底比腹壁薄,故內底與腹壁有明顯界限。
缽:形似碗,有的直口,有的微斂,外壁腹上部飾弦紋。
盤:器形很大,圓唇,口微外撇,平底,外壁露胎,內壁劃多道弦紋和波浪紋,施青釉,是耳杯的承盤。
罍:溜肩,平底,腹上部鼓出,下部向內斜收,斂口寬平唇或直口短頸,器型高大,因拉坯胚成型較難,都用泥條盤築法做成:外壁拍印布紋、窗欞紋、三角形紋或蝶形紋等。門部和外壁施青袖。
碗:有兩種式樣,一種口緣細薄,深腹平底,碗壁圓弧呈半球形;另一種口微內斂,淺腹平底,器型細小,施青袖。 [2] 
洗:向外折山成寬唇,弧腹平底,有的唇面劃小波紋,腹外壁飾寬弦紋和貼鋪首。

小仙壇窯址莫耒石

小仙壇窯址出土的長石殘骸中發育較好的莫耒石到處可見,偶爾亦見玻璃中的二次莫耒石。玻璃態物質較多,還有少量閉口氣孔。這些瓷胎的顯微結構與近代瓷亦基本相似,只是因為泥壞料處理欠精,在低倍顯微鏡下還可看到層狀長方形小氣孔。器表通體施釉,其釉層比原始瓷顯著增厚,從標本中分析,釉內已無殘留石英,其他結晶亦不多見,釉泡大而少,因此特別透明。胎釉結合較好,無剝落現象。 [5] 

小仙壇窯址研究價值

小仙壇窯址的瓷器發現最早,瓷質最好,影響最大,是中國青瓷發源地最具代表性的窯址。 [3-4] 
小仙壇窯址的發現表明早在東漢時期成熟的青瓷器已在浙江紹興一帶燒造成功。 [3] 
小仙壇窯址的發現,正確無誤地表明,早在東漢時,中國已經能夠製造出完全符合現代所定的瓷器的標準。 [5] 
小仙壇瓷窯出土的瓷器,其吸水率、抗彎強度、胎釉結合等技術指數均符合現代瓷器標準,標誌成熟瓷器在東漢時期已經誕生,是我國陶瓷界公認的最早出現物理、化學指標符合成熟瓷器標準的一處窯址。 [6] 
東漢晚期小仙壇窯址的青瓷製品,具備成熟瓷器的各種條件,從而宣告成熟瓷器的誕生。這是陶瓷工藝史上的一個巨大的飛躍,也是對世界物質文明的偉大貢獻。 [7] 
東漢晚期小仙壇窯址出土的麻布紋四系罐與上述東漢紀年墓出土的器血完全相同,這情況不僅表明小仙壇窯址的時代屬於東漢晚期,而且也證明了這些墓葬出土的青瓷是浙江上虞地區所產的。 [8] 

小仙壇窯址文物保護

1981年,小仙壇窯址被浙江省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6月,小仙壇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 

小仙壇窯址旅遊信息

小仙壇窯址地理位置

小仙壇窯址位於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上浦鎮石浦村四峯山南麓。 [6] 

小仙壇窯址交通信息

從上虞區出發,經過峯山南路、舜江東路、舜江西路、渡江路、春暉工業大道、京嵐線、西上線到達石浦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