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人蔘

鎖定
小人蔘,中藥名。為桔梗科植物心葉黨蔘Codonopsis cardiophylla Diels.的根。分佈於陝西、山西、湖北、四川及貴州等省。具有補虛斂汗之功效。常用於氣短、盜汗。
別    名
大頭黨蔘
心葉黨蔘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植物綱
桔梗目
桔梗科
黨蔘屬
心葉黨蔘
分佈區域
陝西、山西、湖北、四川、貴州
中文學名
小人蔘
採收時間
秋季
用    量
內服:煎湯,9-15克

小人蔘入藥部位

根。

小人蔘性味

味甘,性温。

小人蔘歸經

歸心經。

小人蔘功效

補虛斂汗。

小人蔘主治

用於氣短、盜汗。

小人蔘相關配伍

治氣虛盜汗:小人蔘三至五錢,倒提壺二錢。蒸雞吃。(《貴州民間藥物》)

小人蔘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克。

小人蔘採集加工

秋季採集,除去莖葉,洗淨,曬乾備用。

小人蔘形態特徵

莖基有多數瘤狀莖痕,根常肥大呈紡錘狀或圓柱狀,長10-15釐米,直徑約1-1.5釐米,表面灰黃色,上部有少數環紋,下部則疏生橫長皮孔。主莖數條發自一條莖基,上升或近於直立,高20-60釐米,直徑1-4毫米,側枝在主莖近下部的細而不育,在上部的可育,長10-17釐米,被極疏的白色短硬毛,後漸變無毛。葉在莖下部及中部的對生,至上部則漸趨於互生;葉近於無柄或葉柄極短,長一般不及3毫米,無毛或被硬毛;葉片卵形或披針形,頂端鈍;基部淺心形或較圓鈍,全緣,邊緣反捲而形成一條窄的鑲邊,長1-3釐米,寬0.5-2.5釐米,上面綠色,近無毛,下面灰綠色,疏被短毛。花頂生於主莖及上部的側枝頂端;花梗長,疏生短毛,後漸變無毛;花萼貼生至子房中部,筒部半球狀,具10條明顯輻射脈,光滑無毛,裂片間灣缺尖狹,裂片寬披針形或近三角形,長0.9-1.2釐米,寬4-5毫米,頂端鈍,全緣,綠色,脈紋明顯,無毛或被微柔毛;花冠闊鍾狀,長2-3.2釐米,直徑2.5-3釐米,淡藍白色,花冠筒內有紅紫色或褐紅色斑點,淺裂,裂片卵形,頂端急尖,長寬約1釐米,被柔毛;雄蕊無毛,花絲線形,基部微擴大,長6-7毫米,花絲長約5毫米。蒴果下部半球狀,上部圓錐狀,直徑8-10毫米,裂瓣長5-7毫米。種子橢圓狀,無翼,細小,長1-1.5毫米,直徑0.5毫米,棕黃色,光滑無毛。花果期7-10月。

小人蔘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草叢中或石崖上。分佈於陝西、山西、湖北、四川及貴州等省。

小人蔘相關論述

《貴州民間藥物》:“治氣虛盜汗,小人蔘三至五錢,倒提壺二錢。蒸雞吃。”
[1-2] 
參考資料
  • 1.    冉先德主編;徐扣根,任超,侯獻平副主編.《中華藥海》: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
  • 2.    謝宗萬. 《全國中草藥彙編》 :人民衞生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