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九華寺

鎖定
小九華寺,位於蘇州市吳江區平望鎮小九華路1號,原名東嶽廟。 [1]  坐落在風景秀麗的鶯脰湖畔,四周環水,只有一座偉岸挺拔的安德橋相連。過去在小九華寺對面還有一座美麗的暮虹橋做伴。紅牆碧波、晨鼓暮鍾、櫓聲梵音不絕於耳,不失為一塊佛教寶地。
小九華寺面對鶯湖,鶯湖是杭嘉一帶的名湖,它與嘉興南湖、杭州西湖齊名。曾引來不少文人雅士吟詩作畫,如白居易、李白、楊萬里、陸龜蒙都留下膾炙人口的詩篇。“小紅吹簫工唱歌”,就是在這一帶留下的名句。《水滸傳》、《醒世恆言》等名著都有此湖的記述。如今小九華寺已破土重建,大雄寶殿現已開放。
截至2013年末,小九華寺佔地面積80畝,建築面積10800平方米,殿堂樓閣300餘間,總造價1億元,方丈功真,僧人9人,有皈依弟子2千餘人。該寺廟先後被評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2006年)、國家AAA級旅遊景區(2013年),吳江市文明宗教活動場所(2010年),江蘇省檔案工作三星級單位(2011年),蘇州市“創建和諧寺觀教堂先進集體”(2012年)。 [1] 
中文名
小九華寺
所在地
蘇州市吳江區平望鎮小鶯脰湖畔 [1] 
原    名
東嶽廟
文    獻
醒世恆言
初建時間
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 [1] 
景點級別
AAA級 [1] 
佔地面積
80 畝 [1] 
建築面積
10800 m² [1] 

小九華寺歷史沿革

小九華寺又名九華禪院,原名東嶽廟。
小九華寺
小九華寺(3張)
小九華寺建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里人吳國忠偕僧通運募建後殿,奉祀幽冥教主(即地藏王菩薩,故俗稱地藏殿),並鑄爐於庭中。
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初建舊址在今安德橋南堍,祀東嶽泰山之神。 [1]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里人吳國忠偕僧通運募建後殿,奉祀幽冥教主(即地藏王菩薩),並鑄爐於庭中,從此東嶽廟更名為小九華寺。 [1] 
康熙四十三年(1701年),國忠子昌運偕僧朗涵募建大士殿。 [1] 
乾隆三年(1737年),僧實恆建藥師殿。 [1] 
乾隆四年(1738年)建光帝殿、劉公祠 [1] 
乾隆五年(1740年),監院僧藴山建山門、客堂、齋堂、廚房等。乾隆十年被毀。
光緒四年(1878年),遊方僧永緣、蓮堂重建山門五間,
光緒八年(1882年)僧蓮覺蓮常建東客堂三間。光緒九年(1883年)建西客三間。
光緒十年(1884年),築東圍牆,建方丈室三間,
光緒十一年(1885年)建觀音殿五間。史料中的平望小九華寺規模尚可,廟內香火特盛,每年農曆七月一日至十月一日,遠近香客畢集、遊人紛至沓來,香市盛極一時社會影響極大,在周邊地區形成一定轟動效益,名揚國內,流傳東南亞,文人墨客遊蹤不絕,留下甚多吟詠絕句及書畫墨寶。
光緒三十年,呂沛林(近代高僧太虛法師)(1889-1947年)出家小九華寺。 [1] 
清朝道光年間《平望志》上記載:明萬曆年四十年(1616)建,是為了紀念地藏菩薩。當時規模宏大,設有大士殿、藥師殿、劉工祠及山門、客房、齋堂、廚房,一應俱全,飛檐翹角,殿宇重重,頂膜禮拜的人蜂擁於此,是當時江南的一座名剎。
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天國戰亂期間,小九華寺毀於兵燹。 [1] 
1949年改為平望糧管所
1970年改建麪粉廠,原先廟宇建築改作它用,面目全非。所幸至今寺中遺址上尚存一棵桂花樹、一棵黃楊樹和一口古井,作為物證,留下了歷史的回憶。
1997年6月2日,吳江市人民政府批准恢復小九華寺。 [1] 
1998年4月29日,在原址奠基動工重建小九華寺。是年大雄寶殿落成,建築面積764平方米,高19.8米,殿內供奉釋迦牟尼、藥師佛、阿彌陀佛三尊巨大坐像,三尊佛像法相莊嚴,木質雕刻,貼金工藝精妙,佛像後為南海觀音,殿內兩側為貼金十八羅漢,殿後門兩側奉普賢、文殊菩薩。 [1] 
1999年,蘇州市西園寺方丈普仁大和尚兼任小九華寺方丈。 [1] 
2000年4月2日,寺廟舉行開光典禮,開始接待香客。 [1] 
2002年2月24日,功真法師正式進駐小九華寺任住持。7月,建地藏、觀音兩殿。是月5日,小九華寺舉行地藏殿、觀音殿奠基法會,為千佛塔安裝灑淨法會。 [1] 
2003年,在寺院中庭豎立地藏菩薩石雕像,高9.8米。2004年建鐘樓、鼓樓,寺前水上平台、廣場、牌樓、照壁、八角亭、長廊和立水上觀音像等。2005年1月31日,水上建築廣場工程竣工。是年,建設太虛紀念堂、祖堂、居士活動場所、設立海外機構。是年末,小九華寺內設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鐘樓、鼓樓及迴廊等,全寺僧人15名,住持功真。該寺佔地面積3.53萬平方米,建築總面積6000餘平方米,總建設費用2000餘萬元。 [1] 
2005年1月31日,水上建築廣場工程竣工。是年,建設太虛紀念堂、祖堂、居士活動場所、設立海外機構。是年末,小九華寺內設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鐘樓、鼓樓及迴廊等,全寺僧人15名,住持功真。該寺佔地面積3.53萬平方米,建築總面積6000餘平方米,總建設費用2000餘萬元。 [1] 
2006年,建廂房工程、西偏殿、卧佛堂工程、齋堂、四大菩薩殿、禪堂中心。 [1] 
2007年4月2日,為寺觀教堂。 [1] 
2008年,建羅漢堂、西偏殿、卧佛堂工程。 [1] 
2009年,建財神殿、東僧房、山門,至此建築總面積已近9000平方米。 [1] 
2010年,開始建造唸佛堂、地藏閣(面積600多平方米,高28米,2013年12月地藏閣完工)。 [1] 
2011年建上客房。 [1] 
2012年,開始萬佛塔奠基。小九華寺信眾數千人,遍及江浙滬,還有少數海外信徒。小九華寺的佛事以農曆七月的地藏法會為最盛,歷時1月,七月三十夜通宵達旦。平時佛誕及講經説法活動亦常常香客盈門。 [1] 
2013年12月7日,舉行功真法師升座暨9.9米地藏菩薩像開光法會。 [1] 

小九華寺相關傳説

小九華寺
小九華寺(3張)
小九華寺相傳是紀念地藏菩薩誕辰而建的。相傳,農曆七月三十是地藏王生日,鄉鎮上的民眾都虔誠地在自己的房前屋後、街道路口、院子天井中燒香頂膜禮拜。俗話説“七月三十日插地上香。”這天小九華寺更是香火鼎盛,周邊地區燒香的人更是絡繹不絕,據老人們説,七月三十日燒香的船把平望鎮上的河埠都停滿了。那天鎮上的生意也特紅火,不少商店的老闆早有準備就等這一天。七月三十日插地上香的習俗也一直流傳至今。 地藏王據傳是韓國人,名叫金喬覺,是韓國的一位王子。他一生信仰佛教,也是佛門中一個很孝順的弟子,修行專注,誓要成佛,一生功德無量。修行至99歲圓寂,肉身不壞,如今供在大九華山。地藏王經常出去授經講課,修行路上都修了小九華寺,其中安徽浙江都建有小九華寺,平望小九華寺便是其中一處。 金喬覺圓寂後,被封為地藏菩薩。他的佛門精神不僅僅是勸人為善,好有好報,更重要的是不斷完善自我,追求完美無缺。這種精神境界也是我們後人值得提倡的。

小九華寺寺廟重建

為繼承和發揚太虛大師的積極思想和菩薩精神,落實宗教政策,把宗教活動納入正軌。1997年,經吳江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恢復平望小九華寺。此舉深為中國佛教界讚譽,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赴初先生聞訊,欣然親筆題匾“小九華寺”。該寺佔地40畝,南北座向,第一期工程竣工的建築有:山門(天王殿)、鐘樓、鼓樓、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三聖殿、千佛寶塔等;第二期工程正在規劃之中,將建藏經樓、地藏閣、唸佛堂、功德堂等建築以及“太虛法師紀念堂”等。小九華寺全部建成後,將成為蘇州地區的名寺之一,也是蘇、浙、滬交匯處的一處佛教勝地。

小九華寺建築特色

小九華寺
小九華寺(3張)
大雄寶殿飛檐翹首,黛瓦粉牆,巍峨壯觀。趙樸初書題的“大雄寶殿”,金光閃耀,高懸於正門上空,題詞神完氣足,實為大家手筆。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像,旁邊是迦葉、阿難尊者侍立像。侍立像左右分別是阿彌陀佛和藥師佛,妙相莊嚴、工藝精巧。三尊佛像面容豐腴飽滿、神態温柔敦厚、慈容善目、沉靜端莊。檀香木佛體裝金重彩,佛光垂照。大殿兩側則是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十八羅漢像,神情舉止古拙、匠心獨具、莊嚴凝重。釋迦牟尼佛像的背後安座着海島觀音、文殊、普賢菩薩等佛像。大雄寶殿的東面是三聖殿,西方三聖佛像裝金罩漆。大雄寶殿前東側是觀音殿,該殿雙重疊檐,兩層,上下各五間。下層三間為主殿堂,內塑木質聖觀音菩薩坐姿像,結跏趺坐,手持甘露瓶,神態慈祥。與觀音殿相對應的是地藏殿,該殿上下兩層,雙檐式建築,下層中間主殿內塑地藏菩薩像,頭帶毗盧冠,身披袈裟,結跏趺坐,雙手持寶珠,法像莊嚴。鍾、鼓兩樓位於天王殿後兩側。
小九華寺,據傳是地藏王菩薩不斷在這裏顯示聖蹟,錫井湧泉,頻頻靈驗。位於大雄寶殿後的“地藏泉井”為寺內一寶。井口為六邊形,井深10餘米。明萬曆年間,小九華寺大規模擴建,並興建地藏閣。地藏王菩薩在空中顯靈,用杖杵地,突湧泉水,其水甘甜,被後人稱為“地藏泉井”。在井的東邊,有一棵樹高丈餘,莖如碗口,枝葉茂盛的桂花樹,這就是當年太虛大師到小九華寺出家時親手栽下的。這棵樹,自太虛大師栽植後,一直默默生長,數年後,花開芬芳。每逢八月,信眾和遊客來到小九華寺院,就會聞到滿院的桂花香。為紀念太虛大師在此出家植樹,現寺院已將此樹圍欄,以供觀賞。

小九華寺建築格局

寺前設三楹弧形石牌樓一座,中間匾額書“慈航普渡”四字,南北向各有對聯兩副,南向為“天朗氣清,慧日普照,國運隆盛;蓮香葉落,和風送暖,民生樂利”(嚴道人書)“湖波澄靜琉璃界,古鎮興隆極樂苑”(徐圓圓書),北向為“佛號觀音,南無時聞耳畔;寺名九華,地藏即在眼前”(徐容深書)“塔影回懸霄漢上,佛光常現水雲間”(凌在純書)。 [1] 
寺前水面上豎立高19.8米的緬甸白玉觀音全身雕像1尊。 [1] 
山門前草坪上有千佛寶塔2座,每塔通高11米,重6噸,塔身9層,呈六菱形,生鐵鑄成,塑佛像千尊。塔底刻有佛祖傳燈法語40隅。塔座刻有7種文字的《心經》,以及功德主姓名。山門與天王殿是一體建築結構,雙檐歇山頂,設三個拱形券門。山門前有一對石獅,雌雄相對,中門上方檐下懸掛匾額“小九華寺”,系趙樸初題寫。上檐正中為“天王殿”匾額。殿內有對聯兩副,南向為“大肚包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北向為“菩薩化身,輔正摧邪宏聖教;童真入道,安邦護國度羣迷”。 [1] 
天王殿與大雄寶殿之間有一院場,中央豎立地藏王菩薩全身石雕像1尊,像高4.8米,雕像手持錫杖立於蓮花座上。 [1] 
大雄寶殿五開間,三開門式格局,重檐廡殿頂黃琉璃瓦綠剪邊。殿內外共有對聯6副,殿外柱聯有:“信知此土有深緣,聖教三車獨得全;誓續慈燈無盡際,輪時再轉二千年”(趙樸初書)“真識淨而實際,彰舒海目於寶方,上俯十地;聖道圓而粹業,顯挺光儀於垢域,下控三乘”(太虛法師撰,張性初書)“八難三途,共入毗盧性海;四生九有,同坐華藏玄門”“同遊華藏莊嚴海,共入菩提大道場”;殿內柱聯有:“若復有人受持讀誦,已非於三四五佛,種諸善根;當知是處恭敬供養,不可以百千萬劫,説其功德”(茗山)“覺路廣開兮,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同離苦海;迷途知返兮,願大雄大力大慈諸佛常轉法輪”(海晏書)。 [1] 
大雄寶殿東側的觀音殿,雙重疊檐,兩層,上下各五間。該殿有柱聯兩副:外柱聯為“蓮座湧祥雲,甘露灑遍三千界;慈航渡迷津,普載眾生赴蓮池”(秦快仁書),內柱聯為“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無機不被,萬里無雲萬里天”(華建平書)。 [1] 
大雄寶殿西側的地藏殿,上下兩層,雙檐,與觀音殿相對。該殿有柱聯兩副:外柱聯為“慈因積善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吉祥雲中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秦快仁書),內柱聯為“現慈悲法身,多方濟渡;作廣大教主,到處津樑”。 [1] 
大雄寶殿後有地藏井一口,井圈為六面體青石質,為明正德年間的古井。 [1] 
小九華寺為紀念高僧太虛,開設“太虛大師事蹟和資料陳列館”,塑造太虛坐像供瞻仰,並收藏太虛墨寶,其中有一幅書曰:“恆守正念,常行大悲,絕世貪愛,趣大菩提”。古井東側有桂樹、黃楊樹各一株,傳説為太虛法師、士達法師種植的。東側至今保留有清末建造的僧房樓。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