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對鏡仕女圖

(明代陳洪綬創作中國畫)

鎖定
《對鏡仕女圖》是明代畫家陳洪綬創作的中國畫,現收藏於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該畫畫了一位恬靜仕女,手託鏡子自照,用筆細勁內斂,設色古雅雋永,人物形象稍事變形誇張,高雅脱俗。 [1] 
中文名
對鏡仕女圖
創作年代
明代
作    者
陳洪綬
現收藏地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規    格
縱103.5釐米、橫43.2釐米
材    質
絹本
畫作類型
中國畫

對鏡仕女圖畫作內容

對鏡仕女圖 對鏡仕女圖
此圖的畫面突出的是一位恬靜、娟秀的仕女形象。她兩手託鏡自照,神態悠閒,身穿交領右衽束袖短上衣,外系長裙,腰間配有錦紋織物以及玉環小綬。上衣短而下裙長,袖口窄,下角圓,裙腰束得很高。 [2] 
題款:種桃三百樹,顏色亦如之。莫向漢宮説,美人爭自為。洪綬似天耳社長兄。
鈐印:洪綬之印(白文)、章侯(朱文)。­
收傳印記:淵雷室藏(朱文)、曾在朱屺瞻家(朱文)、印章漫漶(朱文)。 [1] 

對鏡仕女圖創作背景

該畫是作者陳洪綬中後期的作品,大約創作於明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 [3-4] 

對鏡仕女圖藝術鑑賞

對鏡仕女圖形象

局部圖
局部圖(3張)
此圖為工筆人物畫,畫面居中位置的仕女,面頰豐潤,眉目細長,體態較同時期的人物畫略顯豐腴,髮鬢高聳以桃花、雲簪裝飾,其渲染方式承唐代之法,畫中仕女手持青銅菱花鏡合於胸前,微微頷首垂目視鏡,眉宇間略顯哀愁,若有所思。畫中人物襦裙高系,刻意變形的比例關係,又通過深色的前襟和裙襬的佩飾加以視覺的平衡。 [1] 

對鏡仕女圖構圖

畫面環境樹石相伴,泉水隱現,人景契合 [5]  ,畫面右上角斜出的桃樹與畫面下方皴染的幾處坡石等補景起到了突出主體與調節畫面的作用。 [1]  整個畫面,人物屬於密體而背景屬於疏體,從而形成人和自然之間的節奏變化,在藝術處理上別具匠心。造形誇張,帶圓弧形,時常失調,反映了文人寫意畫脱略形似的審美意識。 [5] 

對鏡仕女圖技法

此圖設色淡雅,坡石以或濃或淡的墨色與淡赭色皴染勾勒,佈局疏密得當,主體突出。畫面左上角以草書題詩,線條蒼勁老練,爐火純青。 [1]  此圖的衣飾用筆,純屬中鋒,則寓清剛圓勁於長短、輕重抑揚、頓挫之中,如同奏樂,使人體會到一種韻律感。 [5] 

對鏡仕女圖線條

該畫用筆細勁流暢,十分強調線條的運用,特別是服飾的摺紋,借鑑了唐人、宋人、元人的線條技巧,又重性情揮灑自如,形成了人物的線條美。 [5] 

對鏡仕女圖名家點評

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趙欣歌:仕女眉毛和眼睛距離很寬,顯得意態非同尋常,人物仍然是圓渾豐滿的。線條細勁,有轉折和輕重的變化,且內含蒼道剛勁之力。設色古淡,僅於女人嘴唇點硃紅色,其餘地方若淡若無。 [6] 

對鏡仕女圖歷史傳承

根據收藏印記可知該畫經淵雷室、近代收藏家朱屺瞻等收藏,現收藏於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1] 

對鏡仕女圖重要展覽

2018年6月16日,該畫在“清華藏珍·翰墨丹青——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藏品展”中展出。 [7] 

對鏡仕女圖作者簡介

陳洪綬(1598—1652年),明代畫家。號老蓮、悔遲,諸暨(今屬浙江)人。幼年即喜愛繪畫,一度為宮廷作畫,後南返。擅畫人物、山水、花鳥、竹石、魚蟲,初學藍瑛,後學李公麟、趙孟頫。繪有《水滸葉子》《博古葉子》《九歌》和《西廂記》等繡像插圖。傳世作品有《拳石山茶圖》《籠鵝圖》《升庵簪花圖》《摘梅高士圖》。著有《寶論堂集》等。 [8] 
參考資料
  • 1.    對鏡仕女圖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引用日期2019-03-21]
  • 2.    牛蘇放編著,圖説中國 300幅繪畫名作,時代文藝出版社,2012.01,第35頁
  • 3.    唐譯編著,一生不可不知道的中國人物畫,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203頁
  • 4.    楚默著,楚默全集 陳老連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14.11,第168頁
  • 5.    中國名畫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第772頁
  • 6.    趙欣歌著,中國繪畫簡明讀本,新華出版社,2013.01,第166頁
  • 7.    從陳洪綬看到吳昌碩:清華大學博物館書畫藏品換展  .澎湃新聞網[引用日期2019-03-22]
  • 8.    朱立春編著.中國歷史常識全知道 家庭必備典藏版:中國華僑出版社,2015.03:第4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