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對蝦桿狀病毒病

鎖定
對蝦桿狀病毒病是由對蝦桿狀病毒引起的、發生在對蝦的病害。病蝦嗜睡厭食,體色呈藍黑或藍灰,鰓和體表有纖毛蟲、絲狀真菌、藻類附着,最終卧於池底死亡。 [1] 
對蝦桿狀病毒病氏是一種急性傳染病,主要分佈在中美洲和南美洲沿太平洋地區。在中國尚未有此類病害出現。在幼體常表現為急性死亡,通常在48小時內出現90%以上的死亡率;後期幼體和養殖中期的蝦,特別是在高密度養殖的情況下,常表現為亞急性或慢性死亡,但累積死亡率很高,4-8周累積死亡率超過50%。 [1-2]  [5] 
對蝦桿狀病毒病尚無高效的防治藥物,因此只能強化養殖管理,進行全面綜合預防。 [2] 
中文名
對蝦桿狀病毒病
外文名
Penaei baculovirus disease
病 原
對蝦桿狀病毒
為害動物
對蝦
病害類型
急性傳染病
侵害部位
上皮細胞

對蝦桿狀病毒病病原特徵

對蝦桿狀病毒病的病原為對蝦桿狀病毒(學名:Baculovirus penaei),屬桿狀病毒科。雙股DNA型,桿狀,具囊膜;核衣殼平均長度為269納米 ,平均直徑50納米;核衣殼加上囊膜的平均直徑是74納米。 [4] 
該病毒只在細胞核內複製,產生多個核內包涵體,包涵體是四面體或三錐的金字塔狀,這種包涵體從錐頂到底面高0.5-20微米,大多數是8-10微米,由晶格排列的多角體蛋白亞單位構成。澳酚藍汞染色包涵體呈淺藍至深藍色,甲基綠-焦寧染色呈鮮紅色,這表明有核糖核蛋白存在;PAS反應陰性,孚爾根反應通常陰性。多角形核內包涵體呈晶格構造,是由圓形的亞基整齊排列組合而成。病毒顆粒在包涵體內。 [3] 
包涵體形態

對蝦桿狀病毒病為害症狀

病蝦會嗜睡、食慾降低、體色呈藍灰色或藍黑色,胃附近自濁化。病蝦浮頭,停滯岸邊,厭食,和體表有固着類纖毛蟲、絲狀細菌、附生硅藻等生物附着,容易併發褐斑病等細菌性疾病,病蝦最終側卧於池底死亡。解剖後可發現肝胰腺腫大、軟化、發炎或萎縮硬化、腸道發炎等。 [5] 
對蝦桿狀病毒病

對蝦桿狀病毒病分佈範圍

對蝦桿狀病毒病主要分佈在中美洲和南美洲沿太平洋地區,如厄瓜多爾、哥斯達黎加、巴拿馬、美國(佛羅里達、密西西比、得克薩斯和夏威夷羣島)等。 [1] 

對蝦桿狀病毒病流行情況

對蝦桿狀病毒病主要經對蝦相互殘食以及糞—口途徑經口傳播。親蝦產卵時排泄帶毒糞便也可使病毒傳給下一代種羣:實驗表明,輪蟲和滷蟲可將該病毒傳給對蝦幼體。在褐對蝦孵化過程中,曾發生數百萬前蚤狀幼體和糠蝦幼體中,95%在48小時內死亡。將病蝦的肝胰腺餵給健康蝦吃後也患病,因此推測,在自然界中,該病的傳播途徑可能是健康蝦吃了帶病毒的蝦而感染,但隨着日齡的增長,感染率和死亡率會逐漸降低。 [3]  [6] 

對蝦桿狀病毒病病理變化

對蝦桿狀病毒病的病毒主要侵害肝胰腺腺管、中腸等上皮細胞。病毒感染後可在肝胰腺和中腸上皮細胞中形成細胞核內核型多角包涵體,少量包涵體也可在糞便中游離存在。肝胰腺和中腸上皮細胞核內存在數量不等的金字塔狀包涵體。 [6] 
受感染的對蝦的肝胰腺小管和前中腸的上皮細胞的細胞核比正常細胞核大1.5-2倍,核內有1個至幾個角錐形包涵體。核仁被擠到一邊,並退化或消失,核膜增厚,染色質分佈於核的邊緣,呈環狀排列。由於病毒不斷增殖,最後上皮細胞破裂或溶解,病毒被釋放到腺腔中而排出體外。 [6] 

對蝦桿狀病毒病診斷方法

初步診斷:對蝦桿狀病毒病可根據流行病學、臨牀特徵和病理特徵做出診斷。 [6] 
壓片顯微鏡檢查法:取病蝦肝胰腺和中腸進行濕片壓片,顯微鏡檢查發現角錐形包涵體基本可診斷。結果可疑時根據組織病理或PCR結果確認。 [6] 
染色法:取一部分肝胰臟和中腸用FAA液固定後用蘇木精曙紅染色或用甲基綠派洛寧染色觀察細胞核的病理變化和核內包涵體。確診需用電子顯微鏡觀察棒狀的病毒粒子。 [7] 
組織病理學診斷法:觀察組織切片H一E染色後細胞核內角錐形包涵體。適用於對蝦感染對蝦桿狀病毒情況的初步診斷或未知疾病樣品的組織病理學評價。不適於非感染性攜帶病毒樣品的病毒檢測。 [6] 
透射電鏡診斷法:製備病蝦中腸腺超薄切片,透射電鏡檢查包涵體和核質中有無許多桿狀病毒顆粒,從而確診。 [6] 

對蝦桿狀病毒病防治措施

對蝦桿狀病毒病的防治根本措施是強化飼養管理,進行全面綜合預防:
  1. 徹底清池消毒;
  2. 嚴格檢測親蝦,不用帶毒親蝦,受精卵進入孵化池前用50毫克/升的聚乙烯吡咯烷酮碘(PVP-I)浸浴0.5-1分鐘;
  3. 放養無病毒感染的苗種,並控制適當養殖密度;
  4. 使用無污染和不帶病原的水源;
  5. 投餵優質配合飼料,病毒流行季節可在飼料中添加免疫增強劑或中草藥,提高對蝦抗病力;
  6. 保證蝦池溶氧任何時候不低於5毫克/升,保持蝦池周圍環境穩定,減少人為驚擾;
  7. 使用有益菌劑,保持池水活爽,避免大排大灌換水法;
  8. 防止細菌、寄生蟲等繼發性疾病,或採用相應藥物防治;
  9. 早期發病可用克毒丹3-5克/千克飼料拌喂5天,結合水體消毒,具較好的防治效果。 [2] 
參考資料
  • 1.    劉全,劉孝剛編.最新動物檢疫技術.瀋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08:第250-251頁
  • 2.    陳畢生編著.水產動物常見病害防治與用藥手冊.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3.11:第153-154頁
  • 3.    黃琪琰編.水產動物疾病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07:第91頁
  • 4.    於大海,崔硯林主編.中國進出境動物檢疫規範.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05:第766頁
  • 5.    高春生主編.魚病防控關鍵技術.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2014.04:第91-92頁
  • 6.    李振龍. 對蝦桿狀病毒病[J]. 中國水產. 2011, (5):53
  • 7.    孟慶顯主編.海水養殖動物病害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10:第1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