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對峯台

鎖定
位於柞水縣石甕鎮天佛洞對面,海拔1090米,高出地面400米,遊人需攀行台階610米、S形盤旋石棧道110米即可登臨峯頂。
中文名
對峯台
位    置
柞水縣石甕鎮天佛洞對面
海    拔
1090 m
高出地面
400米

對峯台簡介

對峯台地質地貌

對峯台
對峯台(5張)
對峯台峯巔突兀、山勢崢嶸、四面懸絕、千尋筆立,酷似杭州飛來峯、桂林獨秀峯,山頂觀音廟遠近聞名,遊人、香客常年不絕。

對峯台旅遊資源

對峯台景區包括:鋼釺刺咽喉、仙居處、海拔、天然石觀音、定風洞、少林氣功、滴水觀音等等。
對峯台是柞水久享盛名巋峻壯麗的山峯之一。來溶洞觀光的人,都要行至山下眺望讚賞,它“賽似俄眉,勝似華山”,被當地羣眾稱為“奇峯”。
對峯台,在縣城南35裏的石甕鄉,奇峯突兀,險峻難攀,峯頂建有娘娘廟。兩傍雙峯聳峙,西北側山下有洞,據百神洞有碑載:相傳明代中葉,“洞吼三日,忽然劃開,有神水,祈雨多應。”

對峯台傳説故事

相傳在宋朝的真宗天喜年間,當地名士和羣眾在對峯台建修祖師廟三年。到元朝末年的一天,一個樵夫去筆架山砍柴,休息的時候背靠山,面向對峯台,忽然瞧見對峯台的山峁上有一婦人面向東在那裏梳頭。他甚感奇怪,梳頭不在家裏,卻到山頂梳什麼頭。心裏這麼想,但並未在意。第二天吃過早飯拿起砍刀仍到此山砍柴,不停地砍,砍了捆,捆了砍,當他就地休息時,忽然又瞧見那婦人在梳頭,他又驚奇又畏懼,便一口氣跑回有對眾人説:“對峯台有一婦人在梳頭……”。大家聽了甚感奇怪,認為是菩薩顯聖。故於明代在此山修建了觀音娘娘廟。中為南海觀世音娘娘,身坐蓮花台,金身鼎冠;前為齊天大聖像;左邊為送子娘娘;右邊為三肖娘娘。陳設有香爐、油燈、鐵器、籤筒和籤簿;左邊有鑼鼓各一面,兩壁繪有壁畫。格子門窗,門枋刻有對聯上為:此山就是普陀山,何必遠來求神仙;下為:祗要凡民心向善,回心轉意就是仙。
在舊時建廟後四鄉香客甚多,每逢初一、十五,老公求壽,老嫗引媳婦求子,年輕夫婦領着兒女還願;商人求財,農夫默佑五穀豐登,香煙飄渺,各有其求;而且每年於二月二和九月十八日過盛會兩次,每次三天,請僧誦經。為了招待香客,在山下的西乾溝修建公館三間,設有總管、司帳、接待人員。
對峯台是縣境一大奇觀,人云:“四峯排漱,八仞列平”。前峯筆架山,形似筆架勝似筆架,兩山背彎,中山直壘,遠近眺望,墨油油地一頂兩角。後峯桃二山,長得似桃非桃,就象五月仙佻,青山紅崖,現出桃子本相。東、南、北三方,有八個山頭向着對峯台;乾佑河,西乾溝河,東干溝河三水繞着對峯台向東流去。
相傳,對峯台原叫避風台,廟門向東,東風再大,把塵土吹得打旋渦,廟對點燈而燈焰絲毫不動,據説是山裏邊有兩顆避風珠的緣故。
對峯台山腰有一條通向山峯和西乾溝的小道,相傳,在宋末朝廷腐敗,遮民百姓負擔過重,農民造反四起,大舉義旗反抗,有一徐氏,丈夫被官軍掠去充軍,兒女被殺害,自身逃出虎口,被迫無奈,集眾造反。朝廷派兵清剿徐寡婦,徐氏領兵路過此道,遇一青年婦人坐在山腰,一腳從這山踩着那山不讓經過,徐氏只得領兵返轉,順乾佑河而下。所以這條小道名叫長腿彎。

對峯台相關名勝

對峯台的名勝甚多,東有魚洞,清明至穀雨之間洞裏出魚,年產一萬餘斤。1980年因修路而毀。南邊西乾溝有九三洞、探奇洞、玉瑕洞和馬鞍子,奇景可觀,十分吸引人。西有百神洞,洞內有二龍戲珠、龍潭、地下河等,去洞觀景的人不絕於途。東北有佛爺洞、風洞、天洞,洞內有過風樓、滴水崖、閻王碥、青龍潭、大陽坡、小陽坡、頭天門、八畝田、蓮花池、萬人坑、陳楊二道、棺材石、二天門、秦嶺坑、吊洞等。真是山峯雄偉,美景壯觀,峻峯壁壘,洞洞成羣,山水如畫,這邊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