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對岸

(泰戈爾所著散文)

鎖定
對岸是泰戈爾20世紀初葉作品。
出自於《新月集》,是現代詩歌。
作品名稱
對岸
外文名
The further bank
作    者
泰戈爾
創作年代
20世紀初葉
作品出處
《新月集》
文學體裁
現代散文詩歌

對岸原文翻譯

泰戈爾 泰戈爾
我渴望到河的對岸去。
在那邊,很多船隻一排排系在竹竿上;
人們在早晨乘船渡過那邊去,肩上扛着犁頭,去耕耘他們的遠處的田;
在那邊,牧人使他們鳴叫着的牛涉水到河旁的牧場去;
黃昏的時候,他們都回家了,只留下狼在這長滿着野草的島上哀叫。
媽媽,如果你不介意,我長大的時候,要做這渡船的船伕。
據説有好些古怪的池塘藏在這個高岸之後。
雨過去了,一羣一羣的野鴨飛到那裏去。
茂盛的蘆葦在岸邊四周生長,水鳥在那裏生蛋;
竹雞搖着跳舞的尾巴,將它們細小的足印印在潔淨的軟泥上;
黃昏的時候,長草頂着白花,邀月光在長草的波浪上浮游。
媽媽,如果你不介意,我長大的時候,要做這渡船的船伕。
我要自此岸至彼岸,渡過來,渡過去,所有村中正在那兒沐浴的男孩女孩,都要詫異地望着我。
太陽昇到中天,早晨變為正午了,我將跑到您那裏去,説道:“媽媽,我餓了!”
一天完了,影子俯伏在樹底下,我便要在黃昏中回家來。
我將永遠不像爸爸那樣,離開你到城裏去做事。
媽媽,如果你不介意,我長大的時候,要做這渡船的船伕。
譯者:鄭振鐸 [1] 

對岸賞析

寫兒童的心理,寫一種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嚮往。
“我”想象中的“對岸”,是恬美神奇的樂土。人們在那裏耕耘、放牧,各種飛禽走獸在那裏自由自在地棲息生長,連長草在月光下也呈現出異彩。在這令人神往的景象的描繪之中,寄寓着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故土的眷戀之情。
從《對岸》的語句中,也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泰戈爾對自然的摯愛和平民化的思想。如:“我渴望到河的對岸去”,“我長大的時候,要做這渡船的船伕”等等。至於母愛的主題,也是顯而易見的。
初一配套練習閲讀答案:
1. 2.本詩表現了“我”甘願做一名船伕,為探索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為村民服務來報答養育自己的母親、祖國的深恩思想感情。 3.不能。“對岸”是詩人追求的目標,要達到理想的對岸,詩人立志從一名普通的船伕做起,甘願把追求理想對岸的人先送到目的地,同時也實現自己對理想的不懈追求。如果改為“我要做這渡船的船伕”過於直白,缺乏深意和內涵。4.黃昏的時候,長草頂着白花,邀月光在長草的波浪上飄蕩。擬人,形象地描繪了夕陽西下,長草白花與月光一同湧起地波浪圖。(本文選入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書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語文天地)

對岸作者簡介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年—1941年),印度著名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1861年5月7日,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亞洲人。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泰戈爾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飛鳥集》、《眼中沙》、《四個人》、《家庭與世界》、《園丁集》、《新月集》、《最後的詩篇》、《戈拉》、《文明的危機》等。
參考資料
  • 1.    朱自清等.最美的散文:中國華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