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對口詞

(1983年姜昆、李文華表演的相聲)

鎖定
《對口詞》是由姜昆、李文華創作並表演的相聲作品,於1983年2月12日在《1983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播出 [4] 
《對口詞》以學對口詞的形式介紹出了這一藝術的特點,並説出了它沒落的原因。
中文名
對口詞
作    者
姜昆
李文華
表    演
姜昆、李文華
演出時長
2分57秒 [4] 
演出場合
1983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
首播時間
1983年2月12日
播出平台
中央電視台

對口詞創作背景

對口詞作品來源

相聲《對口詞》來源於姜昆、李文華的相聲作品《笑談藝術特點》,是其中的一個小段 [5] 

對口詞演出背景

文革期間,姜昆就創作了不少對口詞,朗誦詩,小劇,歌曲 [3]  。在《1983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中,有些作品採取了點播的形式,在姜昆、李文華演完準備好的節目《錯走了這一步》之後,由於點播節目的人太多,所以又給觀眾表演了這段《對口詞》 [4] 

對口詞作品台詞

【台詞】根據1983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該作品的視頻播出同期聲進行後期字幕整理,請從左列至右列閲讀
姜昆:最近有一種節目形式,不知您看到沒有?
李文華:額,什麼形式啊?
姜昆:這個對口詞您現在還看得見嗎?
李文華:對了現在看不見了。
姜昆:看不見了吧。
李文華:原來看過一陣。
姜昆:知道什麼原因嗎?
李文華:這原因沒找着。
姜昆:一直沒找着嗎?
李文華:啊。
姜昆:那我來給您説一下。
李文華:哎你説説。
姜昆:好不好。
李文華:嗯。
姜昆:我跟您説説是什麼原因這對口詞沒了。
李文華:啊對對。
姜昆:62年。
李文華:嗯。
姜昆:全國戰土業餘匯演。
李文華:嗯。
姜昆:有個宣傳隊,戰土業餘宣傳隊演出了一個槍桿詩。
李文華:我看的就是內個。
姜昆:那是第一個對口詞。
李文華:兩個小戰士演的。
姜昆:一人手持一杆鋼槍。
李文華:都拖着槍上來。
姜昆:非常的威武。
李文華:特別精神。
姜昆:邦邦邦邦跑上來,説出詞也利索。
李文華:也快。
姜昆:槍!
李文華:槍!
姜昆:槍!
李文華:槍!
姜昆:革命的槍!
李文華:槍!
姜昆:戰鬥的槍!
李文華:槍!
姜昆:持胸前!
李文華:槍!
姜昆:抗肩上!
李文華:槍!
姜昆:上靶場!
李文華:槍!
姜昆:練兵忙!
李文華:槍!
姜昆:革命的武器!
李文華:槍!
姜昆:勝利的保障!
李文華:槍!槍!
姜昆:嗆布隆咚———咚嗆!
李文華:你怎麼打上鑼了?
姜昆:説不上來了。
李文華:對口詞就是這麼快!
姜昆:這個節目演完,觀眾熱烈鼓掌,輿論一致讚揚。
李文華:對,第二天報紙上就見文章了嘛。
姜昆:因為這形式有特點,表現了戰士衝上戰場,殺氣騰騰的勁頭兒。
李文華:符合戰士的生活實際,真實。
姜昆:可後來,只要對口詞這個形式演,大家就皺眉頭,弄得沒人演,沒人看了。
李文華:因為什麼?
姜昆:大家都説,沒特點了。
李文華:各行各業都演對口詞。
姜昆:嗬,農民也演。
李文華:也拿槍上來?
姜昆:人家拿槍幹嗎?拿鐮刀。
李文華:鐮刀?
姜昆:嗬,“鐮刀!鐮刀!”上下揮舞。
李文華:嚯!這通亂砍!
姜昆:鐮刀在地下割,往上頭揮幹什麼?
李文華:看着不舒服。
姜昆:工人也演對口詞。
李文華:喊什麼?
姜昆:也是工具。“齒輪!車牀!齒輪!車牀!”
李文華:嚯!多繞嘴呀。
姜昆:喊着喊着就繞一塊兒去了:“齒輪!車牀!車輪!齒牀!吃
吃!吃吃吃吃!”
李文華:這是吃什麼呀?
姜昆:都喊自己的工具,醫務工作者喊什麼?
李文華:那就喊聽診器吧!
姜昆:耍不開呀!喊着也不上口:“聽診器!聽診器!”
李文華:是不好聽。
姜昆:後來有人給出了個主意。
李文華:喊什麼?
姜昆:手術刀!
李文華:手術刀?
姜昆:嗬,嗵、嗵跑上來:“手術刀!革命的刀!手術刀!開膛的
刀!左一刀!右一刀!上-一刀!下一刀!”
李文華:這都什麼呀!
姜昆:觀眾明白了:“這不是開刀呢!”
李文華:這是幹嗎呢?
姜昆:屠宰場剔肉呢!
參考資料 [4] 

對口詞角色介紹

  • 姜昆
    演員 姜昆

    作品的逗哏,講述了“對口詞”的來源,也為觀眾展示了農民、護士和工人的對口詞。

  • 李文華
    演員 李文華

    作品的捧哏,配合姜昆一起為觀眾展現了對口詞。也給予了各行各業對口詞很中肯的評價。

參考資料 [4] 

對口詞幕後花絮

  • 在表演《對口詞》時,由於舞台需要調度,姜昆與李文華走下了舞台,在觀眾席為觀眾表演 [4] 
  • 《對口詞》中的“槍桿詩”裏有一句:“練兵的武器”被臨時改成了“革命的武器” [4] 

對口詞作品評價

姜昆、李文華的相聲《對口詞》輕靈小巧,活潑幽默,對“文革”期間形式主義風氣的諷刺,令人在一笑之中有所感悟 [1] (《中國電視藝術通史 上》評)
《對口詞》在乘改革開放之春風推出,反映了文革時期種種畸形社會現象為主題的相聲新作,使姜昆迅速在相聲界站穩腳跟 [2] (杭州網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