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對(拼音:duì)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基本義指回答、應答。由應答雙方引申出敵對、對立,也引申為成雙的、配偶,還引申為核對。對又引申作量詞,表示成雙的人或物。對又用作介詞。現代漢語的對還表示正確,與錯誤相對而言。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duì
繁    體
部    首
又、寸
五    筆
CFY [4] 
倉    頡
EDI
鄭    碼
XSDS
字    級
一級(編號:0341) [1] 
平水韻
去聲·十一隊 [5] 
注音字母
ㄉㄨㄟˋ
總筆畫數
2+3、3+2(部首+部首外)
異體字
対、𡭊、𡁨
四角號碼
7440₀
Unicode
CJK統一漢字U+5BF9
造字法
會意字(存疑)
結    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對”的繁體字寫作“對”(圖16),漢字簡化時將左部構件簡化為“又”。“對”字甲骨文(圖1-2)、金文屢見,尤其是在西周金文中,使用頻率很高,異體很多。其構形像以手(“”)把持某物。學者們對“圖A”為何物做了種種猜測,至今未能達成一致,但可以肯定的是商周時期的“對”與“口”、“寸”(《説文》中常常代表法度)沒有關聯。許慎説“𡭊,應無方也”,是因為漢代之“對”常常用於司法審問的答辭。罪犯所對是不會以褒辭譽美的,當然就成了“應無方”了。然而驗之周代金文的“對揚王休”,都是王對下屬有所休美,其下屬以實際行動和華美的言辭迴應,是十足的“應有方”。然而,在春秋、戰國的出土文獻中至今尚未發現確切無疑的“對”字。《説文》以“對”為“𡭊”的或體,治《説文》的學者早已指出“士”為“土”之訛。驗之以商周古文字,從“土”的“對”當為正體。因“對”的常用義是“應答”,所以漢代出現改“土”為“口”的“𡭊”字。 “對”、 “𡭊”二字在漢代構成異體字,與漢文帝改字無關。對於“對”字的研究還有兩個重要問題尚未解決:一是“對”字的構形和本義;二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對”字是什麼樣。這兩個問題是互相聯繫着的,尚需深入研究。 [2]  [6] 
中國最早的詞典《爾雅》説:“對,遂也。”意思是順着心意就説對,也就是不錯的意思。清代段玉裁在《説文解字注》中的解釋是:“對,答問也。”意思是回答、應答。古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叫對、對策、對詔或奏對,是皇帝就有關政事、經義等方面的問題提出策問,應試者做出回答。
“對”的另一個意義是朝着、向着。如:對牛彈琴。相對是互相面對着面的意思,用這個意義的“對”組成的詞都有雙方對立的意思,如對峙是相對而立,對抗是雙方對立相持不下,對壘指兩軍相持,對話指雙方交談,對質指面對面的質問和當面對證,等等。
“對”還有相互比較的意思,如對照、核對。對當針對講,如:對症下藥。“對”也指處於相反方面的,如對岸、對門。對還有適合、相當的意思,如門當户對。 [7]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回答;應答。
answer;reply
《詩經·大雅·桑柔》:“聽言則對,誦言如醉。”
《論語·子路》:“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
應對;對答如流;無言以對
會見。
meet with
《莊子·讓王》:“ 魯君之使者至,顏闔自對之。”

對待;應付。
handle;
cope with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一:“遂往與棋工對,棋工連負三局。”
《韓非子·初見秦》:“夫一人奮死可以對十,十可以對百。”
對策;對症下藥
臣下奉詔陳述政見、對策。

漢·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使兩種東西配合或接觸合攏。



抵償;抵押。
mortgage
《馮玉蘭》第四摺:“這番推勘見分明,則你那夜來兇惡可也還僥倖,眼見的惡貫盈,今朝對了俺爺命。”
秦簡夫《東堂老》第三摺:“他兩個少下的錢鈔,都對在我身上。”

朝着;向着(常跟“着”)。
towards;facing
《儀禮·士昏禮》:“設對醬於東。”
《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子孫有過失,不譙讓,為便坐,對案不食。”
茅盾《曇》二:“濃眼毛下一對烏溜溜活潑的眼睛盡對着張女士瞧。”
面對面
投合;適合。
match
《詩經·大雅·皇矣》:“帝作邦作對,自大伯王季。”
對勁兒;對胃口
把兩種東西放在一起互相比較,看是否符合;對證。
check;
compare;
identify
龔煒《巢林筆談續編·校字難》:“小有著述,已對過數次,付梓而誤字疊出,過來人語定不差。”
柳青《銅牆鐵壁》第十七章:“石得富也拿着山炮連長替他對好距離的一副。”
對質;校對;
調整使符合於某一標準。


對錶;對焦
平分為兩份。
divide into

對半;對摺
指婚娶。

沙汀《獸道》:“(她)靠着自己一雙手把兒子養大了,而且對了媳婦。”

逢;遇。
come across
《魏書·張讜傳》:“遣中書侍郎高閭與讜對為刺史。”

共;同;合。



摻和(多指液體)。
mix;add
儒林外史》第三一回:“這酒是二斗糯米做出來的,二十斤釀,又對了二十斤燒酒,一點水也不攙。”

二者相對;彼此相向。


對流對仗;對調(diào)
使詩文詞句相互成對;對仗。

宋·沈括《夢溪筆談·藝文二》:“如‘自朱邪之狼狽,致赤子之流離’,不唯赤對朱,邪對子,兼狼狽、流離乃獸名對鳥名。”

攙和;衝調。

《儒林外史》第三一回:“這酒是二斗糯米做出來的,二十斤釀,又對了二十斤燒酒,一點水也不攙。”

顯揚。

《詩經·大雅·皇矣》:“以篤於周祜,以對於天下。”

形容詞
對面的;敵對的。

沈從文《邊城》九:“兩人剛把新買的東西搬運到家中,對溪就有人喊過渡。”
《三國志·吳志·陸遜傳》:“(劉備)今在境界,此強對也。”
對岸;對方;對手
正常;正確。

曹禺《雷雨》第四幕:“衝兒,她的樣子不大對,你趕快出去看看她。”
柳青《銅牆鐵壁》第十二章:“大路以北又沒敵人,我只直端朝北走就對了。”

”的古字。茂盛。

《周易·無妄卦》:“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

名詞
古代的一種文體,又叫奏對、對策。指臣下應詔對答皇帝的文章。

南朝·劉勰《文心雕龍·議對》:“觀晁錯之對,證驗古今,辭裁以辨,事通而贍,超升高第,信有徵矣。”

敵手;競爭的雙方。
opponent;
enemy
《三國志·吳志·陸遜傳》:“劉備天下知名,曹操所憚,今在境界,此強對也。”

配偶。
partner;mate
《後漢書·逸民傳·梁鴻》:“同縣孟氏有女……擇對不嫁,至年三十。”
湯顯祖《紫簫記·勝遊》:“足下存四方之志,兼是隴西士族,亂定而歸,定尋名對。”

對子對聯的簡稱。

《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難蘇學士》:“荊公寫出一對道:‘一歲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
喜對;五言對
(Duì)姓氏用字。



量詞
雙。

唐·皮日休《重元寺雙矮檜》詩:“應知天竺難陀寺,一對狻猊相枕眠。”
清·蔣士銓《臨川夢·説夢》:“可憐見腐太史,東奔西跑,也踏破了幾對靴鞋。”

相當於“件、套”。

唐·白居易《醉中得上都親友書偶乘酒興詠而報之》:“歲要衣三對,年支谷一囷。”

介詞
引進相關的情況,用法上與“對於”相同。

巴金《探索集·長崎的夢》:“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這兩個城市今天的面目,加強了我對人類前途的信心。”

引入動作的對象。

他對我説了幾句話。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三】【丵部】都隊切(duì)
𡭊,譍無方也。從丵從口從寸。
對,𡭊或從士。漢文帝以為責對而為言,多非誠對,故去其口以從士也
【註釋】①譍(yīng)無方:徐鍇《説文解字系傳》:“有問則對,非一方也。”②“漢文帝”句:趙明誠《金石錄》:“周以後諸器款識,對字最多,無從口者。疑李斯變古法作小篆,始從口,至文帝復改之耳。”姚文田、嚴可均《校議》:“漢文下廿二字當是校語。‘漢文帝’者,巽代人謂。“ [10] 

説文解字注

“𧭭無方也”注:《聘禮》注曰:“對,荅問也”,按,對荅古通用。雲𧭭無方者,所謂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以大者則大鳴,叩以小者則小鳴也,無方故從丵口。
“從丵口,從寸”注:寸,法度也,丵口而一歸於法度也。都隊切,十五部。
“對,𡭊或從士,漢文帝㠯為責對而面言”注:依《廣韻》訂。
“多非誠對,故去其口㠯從士也”注:鍇曰:“士,事也。”取事實也。按,《篇》《韻》皆作土,未知孰是。《趙氏明》誠曰:“據古鐘鼎皆作對”,是漢文亦從古耳,非肊更也。 [11] 

廣韻

都隊切,去隊端 ‖對聲內2部(duì)
對,答也。當也。配也。揚也。應也。古作𡭊。漢文責𡭊而面言,多謂非誠𡭊,故去其口以從土也。都隊切。六。 [12] 

康熙字典

【寅集上】【寸部】 對;部外筆畫:11
《唐韻》都隊切。《集韻》《韻會》《正韻》都內切。竝音碓。《説文》應無方也。本作𡭊。《爾雅·釋言》:對,遂也。疏:遂者,因事之辭。《廣韻》:答也。《增韻》:揚也。《詩·大雅》:以對於天下。注:答天下仰望之心也。《書·説命》:敢對揚天子之休命。
又《禮·曲禮》:侍坐於先生,先生問焉,終,則對。又:君子問更端,則起而對。注:離席對也。
又次對,轉對。王栐《貽謀錄》:唐百官入閤,有待制次對官。後唐天成中,廢待制次對官,五日一次,內殿百官轉對。
又當也,配也。《詩·大雅》:帝作邦作對。注:言擇其可當此國者而君之也。
又對簿。《史記·李將軍傳》: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
又敵也。吳陸遜曰:劉備今在境界,此疆對也。
又凡物竝峙曰對。杜甫《萬丈潭》詩:山危一徑盡,岸絕兩壁對。 [13] 

近義辨析

  • 對、對於
這兩個詞都用作介詞,引進動作的對象或事物的關係者,但其中也有細微差別,如:大家對於礦難事故很關注|對於未來充滿了信心。這裏的“對於”都可以用“對”來替換。“對”所保留的動詞性較強,因此有些用“對”的句子,不能換用成“對於”,如:我對她説了幾句話|同學們對老師很尊敬。 [14] 
  • 對、對……來説。
使用時要注意主體與客體的關係。用“對”的時候,只能是主體對客體如何,不能反過來説客體對主體如何。可以説“他對唱歌很有興趣”,不能説“唱歌對他很有興趣”。如果要以客體為談論的對象,要用“對……來説”。如:當年的知青,對這段艱苦的歲月是終生難忘的。也可以説成:這段艱苦的歲月,對當年的知青來説,是終生難忘的。 [14]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對字字形對比 對字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對字書寫筆順 對字書寫筆順
“又”的末筆捺改點。“又”小“寸”大,頂部“又”低,底部“寸”低。“又”,兩筆相交於橫中線下側。“寸”,橫筆從“又”側起筆,點筆在田字格中心的右下側。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t
wəd
王力系統
t
uəi
董同龢系統
緝/微
t
uə̂b/uə̂d
周法高系統
t
wər
李方桂系統
t
əbh
西漢



東漢





əi


əi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皆灰咍廢

wəd
北魏後期北齊
皆灰咍廢

wəd
齊梁陳北周隋
灰咍廢

wəd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t
uɑ̆i
擬音/王力系統

t
uɒi
擬音/董同龢系統

t
uAi
擬音/周法高系統

t
uəi
擬音/李方桂系統

t
uậi
擬音/陳新雄系統

t
iuəi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5] 

韻書集成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十八隊

合口呼
一等
全清
都隊切
tuAi
集韻
𡭊
去聲
十八隊

合口呼
一等
全清
都內切
tuɒi
禮部韻略


去聲





都內切

增韻


去聲





都內切



入聲





當沒切

中原音韻

去聲
齊微

合口呼

全清

tui
中州音韻


去聲
齊微





當累切

洪武正韻

去聲
七隊


全清
都內切
tuei

入聲
二質


全清
當沒切
tuət
分韻撮要

陰去
第二十八魁賄誨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5]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uei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uei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uei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ei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uei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e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uəi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tuei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tᴇ
412
陰去
吳語
温州
tai
42
陰去
湘語
長沙
tei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tue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tui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tui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tøy
33
陰去
粵語
陽江
tui
24
陰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tui
11
陰去
閩語(閩南片)
潮州
tui
213
陰去
閩語(閩東片)
福州
tœy
213
陰去
閩語(閩北片)
建甌
to
22
陰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6]  、漢典 [15]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6-02]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200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77
  • 4.      .漢典[引用日期2020-06-02]
  • 5.    平水韻 十一隊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6-02]
  • 6.    何金松著.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07:607-608
  • 7.    時學祥,趙伯平主編;中國中央電視台海外中心專題部編.語林趣話 精選本[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7.01:106-107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328-331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上[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8.01:271-272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372.
  • 11.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 説文解字 1 全注全譯版[M].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8.05:278.
  • 12.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234.
  • 14.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170
  • 15.    “對”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6-02]
  • 1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 第2版[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6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