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尋淮洲

鎖定
尋淮洲(1912年8月29日—1934年12月14日),又名尋波,湖南瀏陽人。 [5]  [7] 
尋淮洲1912年出生於湖南瀏陽。1927年9月,參加了毛澤東同志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並隨起義部隊進軍井岡山,參加開闢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和反“會剿”作戰。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排長、連長、營長、團長,1930年18歲時就擔任紅1軍團第15軍45師師長,20歲時成為紅21軍軍長,1933年21歲時任紅7軍團軍團長,成為紅軍最年輕的軍團長。1934年7月,尋淮洲兼任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總指揮,指揮部隊轉戰閩浙皖贛地區。1934年12月14日,在譚家橋戰鬥中,尋淮洲不幸腹部中彈負重傷,輾轉至涇縣茂林因傷重無醫,英勇犧牲,年僅22歲。 [4] 
2009年,尋淮洲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1] 
中文名
尋淮洲
別    名
尋波 [5] 
性    別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湖南瀏陽
出生日期
1912年8月29日
逝世日期
1934年12月14日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尋淮洲人物生平

1912年8月29日,尋淮洲出生在湖南省瀏陽縣社港區蓮溪鄉黃獅塘一個貧農家庭。 [5] 
1927年初,尋淮洲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9月,隨瀏陽工農義勇隊參加秋收起義,並隨起義部隊進軍井岡山,參加開闢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和反“會剿”作戰。 [7] 
1928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7] 
1929年春,隨紅4軍轉戰贛南、閩西。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排長、連長,紅1軍團第12軍34師營長、團長。 [7] 
1930年11月,尋淮洲率紅34師第100團參加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次反“圍剿”作戰,因為指揮果斷,作戰有功,被任命為紅12軍第35師師長。隨後,他率部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二、三次反“圍剿”作戰,屢建戰功。 [7] 
1932年3月,任紅1軍團第15軍45師師長,12月任紅21軍軍長。 [7] 
1933年,在第四次反“圍剿”作戰中,尋淮洲率部牽制國民黨軍幾個師的兵力,保證了紅一方面軍主力取得黃陂、東陂兩個戰役的勝利,榮獲中央軍委特別嘉獎。同年7月,紅21軍與紅7軍改編為紅3軍團第5師,他任師長。根據黨中央指示,紅3軍團4師、5師和紅5軍團34師組成東方軍,執行收復閩西連城、新泉蘇區和開闢閩北新蘇區的任務。他率紅5師從江西廣昌頭陂地區出發,向福建進軍,入閩作戰幾個月,連戰告捷。 [7] 
1933年10月,尋淮洲被任命為紅7軍團軍團長。率部參加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作戰。 [7] 
1934年1月,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同年7月,紅7軍團奉命組成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尋淮洲任軍團長兼抗日先遣隊總指揮。 [7] 
1934年11月,尋淮洲率部進入閩浙贛蘇區,與方誌敏領導的紅10軍合編為紅10軍團,任第19師師長,奉令先行出擊浙皖邊,繼續率部英勇作戰,連連取勝。12月14日,在安徽太平縣譚家橋戰鬥中,他指揮部隊同數倍於己之敵展開激戰,不幸腹部中彈,壯烈犧牲,年僅22歲。 [7] 

尋淮洲人物事蹟

尋淮洲年少有為

  • 年少立志
1925年,尋淮洲就讀蓮溪高小。在校讀書時,他曾在題為《現在的我》一文中抒發自己的情感,他寫道:“我現在的年紀,雖不是當大國民的時候,也不是當小孩子的時候了,所以我在這個學期內,對於學業上應該猛力前進,求一些豐富的知識,對於辦事方面,更應該隨時練習,養成很好的才幹,預備將來與國家做些大事業……所以我在這個學期的初始,就確定我的願頭,照我的志願努力前進,那麼,過去的我雖然頑劣,將來的我,一定是不可限制的。” [8] 
  • 參加革命
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國民革命軍一部進入瀏陽。9月中旬,中共瀏陽縣委成立,在縣委的領導下,瀏陽的各級社團建立起來,併成立了瀏陽工農義勇軍。此時的尋淮洲即將高小畢業。他積極參加各級組織的活動,在瀏陽學界有一定的影響。 [8] 
1927年初,中共瀏陽縣委在蓮溪鄉建立了黨和團的組織。由於尋淮洲表現出色,不久加入團的組織,並在蓮溪初小任教。他利用這一職業,開展革命活動。他發動清泰團農民開展減租減息,查禁鴉片、賭博,動員婦女剪髮放足。在鬥爭中,他立場堅定,旗幟鮮明。他演講能力強,在大會上發言,不用講稿,深受廣大人民羣眾的歡迎。同年5月,形勢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許克祥在長沙發動反革命政變,大批共產黨員遭屠殺。瀏陽縣城的反動勢力也捲土重來,當地的惡勢力糾集勢力,反攻倒算,大肆鎮壓工農羣眾。面對着敵人的血腥屠殺,黨組織為了保存革命力量,決定尋淮洲轉移。7月2日,尋淮洲抽空回到家中,與母親和妻子告別。 [8] 
尋淮洲告別親人後出走,行至距家僅三里的大落坪,被當地清鄉隊抓住。脱險後,尋淮洲跑到平江長壽街,加入到賀龍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獨立團,參加南昌起義。出發前,瀏陽工農義勇軍按團、營、連建制作了調整,任命了幹部,尋淮洲任連黨代表。部隊從瀏陽出發,經平江龍門廠、江西修水、武寧等地向南昌挺進。8月5日,部隊行進到距南昌三十里的塗家埠近郊,得知南昌起義部隊已南下,遂轉向西進,經奉新到達高安,爾後又折回至江西銅鼓縣。後編為江西邊防軍暫編第一師的一個團。 [8] 

尋淮洲縱橫閩贛

  • 秋收起義、保衞井岡山
1927年9月初,毛澤東在部署完秋收暴動計劃後,立即趕赴銅鼓,將瀏陽、平江兩支工農義勇軍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三團。9月9日,尋準洲作為第三團的一名戰士參加了秋收起義,並隨部隊上了井岡山。9月29日,工農革命軍到達江西永新縣三灣村,進行了三灣改編。尋淮洲被編在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一團第三營九連任副班長。10月23日,隨部隊一同上井岡山,在遂川縣大汾鎮遭肖家壁地主武裝的襲擊,部隊被折成兩股。毛澤東率團部及特務連上井岡山,張子清率第三營誤走錯道,深入到贛南、湘南,巧遇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部隊。尋淮洲也一同來到湘南。12月返回井岡山,參加了攻打茶陵的戰鬥。 [8] 
1928年1月,尋淮洲隨部隊參加了攻打遂川的戰鬥。4月,前往湘南,迎接南昌起義部隊和湘南農軍上井岡山。5月4日,毛澤東、朱德兩軍會師,成立紅四軍。尋淮洲被編在紅四軍三十一團第三營任班長,參加了五斗江、草市坳、龍源口戰鬥。“八月失敗”期間,留守井岡山,參加了黃洋界保衞戰。是年冬,參加了紅四軍冬季整訓和井岡山上的挑糧運動。後升任九連排長,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9年升任紅四軍三十一團三營八連連長。1930年又升任紅十二軍三十四師一〇〇團團長,成為紅軍隊伍中的高級指揮員。 [8] 
  • 粉碎第一次“圍剿”
紅四軍主力下山後,在贛南閩西開闢了新的革命根據地,尋淮洲隨部隊下山。1930年11月,蔣介石調動國民黨軍十萬人,對中央蘇區實行第一次“圍剿”。此時紅軍才四萬人,敵我力量懸殊太大。總前委認真分析了形勢,決定採取“誘敵深入”的作戰原則,大踏步後撤,隱蔽集結,等待戰機。11月28日,敵前線總指揮十八師師長張輝瓚指揮十八師師部及兩個旅共九千餘人向龍崗推進,接近紅軍集中地。29日夜,紅一方面軍主力奉命秘密西進,包圍該敵。次日,發起猛攻。尋淮洲指揮的紅一〇〇團擔任左翼主攻,此役斃傷俘獲大量敵人。不久,他被提升為紅十二軍三十五師師長。 [8] 
  • 粉碎第二次“圍剿”
1931年2月,蔣介石不甘心於第一次“圍剿”的失敗,又重新組織了二十萬兵力,發動了第二次“圍剿”。為粉碎敵人此次“圍剿”,紅一方面軍以少數部隊監視北面之敵,主力秘密南移集結,待機殲敵。尋淮洲率領紅三十五師在江西興國高興圩地區阻擊敵“圍剿”主力十九路軍。騰出更多的時間讓紅軍主力單獨作戰。結果,紅一方面軍主力連戰皆捷,十五天內由西向東橫掃七百里,殲敵三萬餘人,繳槍兩萬餘支,勝利地粉碎了蔣介石發動的第二次“圍剿”。 [8] 
  • 粉碎第三次“圍剿”
1931年7月,蔣介石調集三十萬人,自任總司令,對中央蘇區發起了第三次“圍剿”。紅一方面軍採取“避其主力,打其虛弱,乘勝追殲”,主力從閩西北繞道千里,集結贛南。為隱蔽紅軍意圖,造成敵人錯覺,尋淮洲率三十五師等部隊及地方武裝一道西進,以遊擊行動將敵六師、九師從興國誘至贛江東岸的大廖、良口,敵十一師、十四師從富田牽至萬安,敵五十二、六十、六十一師鉗制在崇賢、東固一帶,使敵失去了七個“圍剿”主力師。這時,主力紅軍發起攻擊,連戰十五天,擊潰敵七個師,殲敵十七個團,粉碎敵人的第三次“圍剿”。此戰之後,尋準洲率部掃除贛南地主武裝的“土圍子”。在不到兩個月內,徹底地剷除了“土圍子”,並在各地幫助建立革命政權,廣泛地發動羣眾。 [8] 
  • 粉碎第四次“圍剿”
1932年2月,毛澤東率東路軍東征漳洲,尋淮洲奉命率部擔任東路側翼掩護。4月20日,部隊一舉攻佔漳洲城。同期,尋淮洲率部攻佔了蛟洋、古田等地,給予東路軍東征漳洲以有力援助。同年6月,蔣介石調集五十萬大軍,發動第四次“圍剿”。尋淮州部奉命從福建回師贛南,與紅三軍團會合。7月,在總前委的領導下,尋淮洲部與兄弟部隊一道從信豐出擊,在粵北南雄的水口圩和贛南漳水之濱的池江地區與號稱“鐵軍”的國民黨廣東軍閥陳濟棠十八個團展開激戰,殲滅大量敵人,僅水口一役,尋淮洲部就殲敵二個營。10月,紅二十二軍軍部和紅三十六師、紅二十二軍合編為紅二十二軍。尋淮洲擔任紅二十二軍三十一師師長,不久又升任紅二十一軍軍長。 [8] 
  • 出擊福建
1933年7月,紅二十一軍與紅七軍在江西永豐大湖坪改編,取消原番號,編為紅三軍團第五師,尋淮洲任第五師師長、樂少華任政委,下轄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四個團。7月1日,紅三軍團四師、五師和紅五軍團三十四師及紅十九師奉命組成紅軍東方軍,執行收復淪陷的閩西連城、新泉蘇區和開闢閩北新蘇區的戰鬥任務。7月2日,尋淮洲率紅五師由江西廣昌的頭陂地區出發,向福建進軍。7月5日,到達閩西寧化地區,主力部隊即包圍寧化縣泉上土堡。此地駐有國民黨軍閥盧興邦部一個團,並有寧化、清流、石城、長汀四縣殘餘地主武裝四百餘人,儲有大量的糧食等物資,尋淮洲決計拔掉這顆“釘子”。7月9日,經激戰,殲滅歸化守敵一個營,解放歸化城,為攻克泉上土堡創造了有利條件。7月19日,尋淮洲率所部,在兄弟部隊的配合下,攻克泉上土堡,全殲土堡守敵。8月1日,又與兄弟部隊一起全殲朋口守敵,解放朋口。 [8] 
1933年10月28日,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將紅十軍和紅三十一師合編為紅七軍團,下轄三個師和一個獨立團,尋淮洲被任命為紅七軍團軍團長,閩贛軍區司令員肖勁光兼任紅七軍團政委。此時,蔣介石調動一百萬軍隊、二百架飛機,發動了第五次“圍剿”。其中以五十萬兵力進攻中央蘇區。不久,敵北路軍對紅七軍團駐地發動進攻,因敵我力量懸殊,紅七軍團被迫撤離,敵人佔領黎川。黎川失守,敵人已打開了蘇區北面的門户,黨內“左”傾盲動主義者急調在閩西作戰的紅軍主力三、五、七軍團,發動了一系列的戰役,結果,不僅未達到預期的目的,而且使紅軍東突西擊於臨川、黎川、南城、南豐、金溪地區敵人和堡壘之間,完全陷於被動地位。 [8] 
1934年春,蔣介石集中十一個師編為三個縱隊向根據地門户廣昌大舉進攻。4月,“左”傾錯誤領導者仍然採取“禦敵於國門之外”的錯誤方針,調集紅軍主力組織廣昌大會戰。為配合主力紅軍作戰,尋淮洲率紅七軍團發起“歸化戰役”,斃敵四百餘人,俘敵團長一名、營長二名,傷敵營長三名,繳獲武器彈藥一批,收復歸化。歸化戰鬥結束後,4月18日一舉攻克永安城,殲敵一個正規團和一個保安團,俘獲敵兩千餘人,繳獲大量物資。5月29日,他率紅十九師在三元附近的湖源又殲滅敵人一個旅,繳槍八百餘支。儘管尋淮洲連戰皆勝,但終究改變不了失敗的命運,中央蘇區也由原來的縱橫近千里縮小到各三百餘里。 [9] 

尋淮洲抗日先遣

為了減緩敵人對中央蘇區的壓力,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1934年7月初,紅七軍團奉命從福建連城地區返回江西瑞金,組成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尋淮洲繼任軍團長,樂少華粟裕劉英分別繼任軍團政委、參謀長、政治部主任,閩浙贛蘇區中央代表、省委書記曾洪易組成先遣隊軍事委員會,決斷一切政治、軍事問題。紅七軍團抵達瑞金後,中央領導接見了紅七軍團負責人,當面交代了任務。紅七軍團有四千餘人,為了執行北上抗日先遣隊新任務,突擊補充了兩千多名新戰士。這樣,全軍團共有人員六千餘人。在軍團領導中,尋淮洲身為軍團長,卻無指揮實權,而曾洪易是隨軍中央代表,面對艱險的鬥爭環境悲觀動搖,喪失信心;樂少華是“左”傾錯誤政策的執行者,既無實際鬥爭經驗,又作風霸道,濫用“政治委員最後決定權”瞎指揮。尋淮洲雖然負責軍事工作,卻無實權,他深感責任重大。 [9] 
1934年7月7日,部隊開始行動,從瑞金秘密出發,在紅九軍團的配合下,經長汀、連城、永安縣境,進至閩中地區,準備北上浙西去皖南。這時,突接中央軍委的電令:改由谷口東進,佔領水口,威脅並襲取福州。8月2日,紅七軍團離開水口。8月7日,抵達福州西北近郊,發起強攻,激戰三晝夜,曾一度攻入市區。蔣介石急調重兵增援,敵強我弱,紅七軍團撤出戰鬥。接着,在閩北地區取得連勝。這時,樂少華一昧盲目執行中革軍委命令,專橫無忌;而曾洪易貪生怕死,到閩北就提出要到閩浙贛大蘇區去,並且直接拍電報要閩浙贛軍區派部隊接應,受到尋淮洲和紅七軍團大多數人的堅決反對,同時也遭到中革軍委的批評。9月9日,紅七軍團奉命北上浙江。 [9] 
浙江是蔣介石的老巢,為防範紅七軍團的軍事行動,從各方面調集軍隊圍擊紅七軍團。而紅七軍團在沒有根據地作依託的情況下,按照中革軍委指定的時間、地點、路線艱苦轉戰,雖然也打了一些勝仗,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按照中革軍委的指示,以浙江遂安為中心,開展游擊戰爭,建立蘇區,爾後再向浙皖邊境發展。然而,遂安地處新安江上游,水陸交通極為不便,對部隊機動極為不利。這裏不僅地瘠民貧,難以解決部隊給養,加之又無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工作基礎,敵人又有重兵在此駐紮,此地難以生存。為了有效的保護自己,消滅敵人,尋淮洲便不顧中革軍委的一再指責,率部轉向皖贛邊行動。 [9] 
1934年10月15日、21日,中革軍委電令紅七軍團轉移到閩浙蘇區整頓補充。尋準洲奉命率部轉移,衝破敵人兩道封鎖線,進入閩浙贛蘇區的重溪地區與新紅十軍匯合。此時,紅七軍團仍保持三千多人。當時,“左”傾錯誤路線統治中央,他們錯誤地判斷形勢,要求這支僅幾千人、武器裝備短缺的部隊在國民黨的腹心地區閩、浙、贛、皖地區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新的蘇維埃根據地,尋淮洲被扣上了“違抗中央命令”等大帽子。11月4日,中革軍委命令紅七軍團與新十軍合編為紅十軍團。任命劉疇西為軍團長、樂少華為軍團政委,下轄十九、二十、二十一三個師,原紅七軍團改編為十九師,聶洪鈞王如痴、劉英分別擔任十九師政委、參謀長、政治部主任,尋淮洲由紅七軍團長降為十九師師長。這時,第五次反“圍剿”徹底失敗,紅軍主力突圍西征,中央蘇區成立了以項英為首的中央分局和中央軍區,紅十軍團歸中央軍區指揮,繼續執行北上抗日任務。根據中央軍區指示:方誌敏、劉疇西、樂少華、聶洪鈞、劉英五人組成軍政委員會,方誌敏為軍政委員會主席,隨紅十軍團行動,尋淮洲則被排除與軍政委員會之外。儘管如此,尋淮洲仍然以大局為重,率領十九師馳騁在戰場上。他率部東進,逼近昌化、於潛和臨安,震驚杭州,隨後折轉皖南,表現出他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然而,正當尋淮洲率領紅十九師活動得心應手之時,中央軍區命令:紅十九師立即回師與紅十軍團部及紅二十、二十一師會合,爭取以運動戰消滅敵人,創建浙皖贛邊新蘇區。 [9] 

尋淮洲沙場捐軀

1934年12月10日,紅十九師與紅十軍團部和紅二十、二十一師在安徽太平縣黃山東南的湯口地區會合。蔣介石獲悉,急調七個師及安徽、浙江兩省的反動地主武裝約二十萬人,兵分四路“圍剿”。為粉碎敵人的陰謀,13日,紅十軍團設伏於黃山東麓譚家橋地區,伏擊王耀武補充旅。14日上午,敵人進入伏擊區,紅十軍團發起攻擊,敵頓時大亂,繼而調整兵力,憑藉優勢裝備拼命反撲。經激戰,紅二十、二十一師陣地相繼被沖垮,制高點被敵人佔領。在這緊要關頭,尋淮洲親自率部發起猛攻,將制高點奪了回來。不幸的是,在激戰中,尋淮洲小肚負傷,被轉送到茂林醫院醫治,由於傷勢過重,加之醫療條件差,躺在擔架上的他流血不止,到達茂林的第三天早晨不幸犧牲,年僅二十二歲。 [9] 

尋淮洲所獲榮譽

2009年9月10日,被全國“雙百”評選活動組委會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1] 

尋淮洲人物生活

尋淮洲人物語錄

大革命失敗後,尋淮洲被迫遠走他鄉。臨行前,尋淮洲安慰母親:“我要去平江參加武裝部隊,有了槍桿子才有力量打倒地主豪紳,才有打回來的希望,請母親等待着這一天啊!” [5] 

尋淮洲家庭成員

父親:尋餘盛,農民。 [8] 
母親:胡聘秀。 [8] 

尋淮洲逸聞軼事

  • 13歲立志“與國家做些大事業”
1925年,13歲的尋淮洲考入蓮溪鄉立高等小學校,在學校接觸到《嚮導》《中國青年》等進步書刊,逐步接受革命思想,還積極參加了兒童團、學生聯合會、“反日雪恥會”和農民協會等革命團體。 [6] 
對於近代以來中國領土主權遭到列強侵略、瓜分的現實,尋淮洲認為,“無非因我國人民的知識淺陋,沒有團結的思想所致”。在《對於農民協會的我見》《對於瀏北學聯會應否加入的我見》文章中,他提出“多設平民學校”“啓迪民智,以此救國”;在《個人革命的可貴》一文中,他認為,“革命的意義,是革除腐劣而建新優:如社會黑暗,便起社會革命;政治腐敗,便生政治革命”;他明確認識到,民國的國民,不需要忠於君主,但要“抱定一個忠字去忠國”;在題為《現在的我》的習作中,尋淮洲立下決心和志向:“對於學業上,應該致猛力前進,求一些豐富的知識;對於身體上,應該竭力鍛鍊,求一個強健的身體,對於辦事方面,更應該隨時聯繫,養成很好的才幹,預備將來與國家做些大事業……” [6] 
尋淮洲在蓮溪鄉立高等小學校讀書時的作文本和作文
  • 孤膽奪槍
1929年春節,紅軍部隊在遂川休整。31團團長張子清與排長尋淮洲商議,紅軍武器裝備緊張,準備派他帶領20名戰士去土豪家奪槍。據偵察,這户盧姓土豪的家距離遂川城約15公里,家裏有10條槍,但家丁眾多,附近還有國民黨的正規軍駐守。尋淮洲説:“去20個人,行動不便,容易走漏風聲,我一個人去就行!” [6] 
尋淮洲穿上一身放牛娃衣衫,帶一條麻繩、一個殺豬用的鐵鈎子、兩支駁殼槍和兩枚手榴彈,隻身一人來到土豪家,悄悄翻牆進屋,一把抓住盧姓土豪的衣領,用手槍頂住他的頭,聲稱自己帶來了3個排的人,只要一有槍聲,就會衝進來殺死他全家人,土豪只好乖乖地讓家丁把槍送到尋淮洲面前。尋淮洲扛着繳獲的10支槍,命令盧姓土豪把自己送出村子。臨走時,他故意喊道:“一、二、三排,跟我撤!”就這樣,尋淮洲不費一槍一彈,圓滿完成任務。 [6] 

尋淮洲人物評價

“尋同志為紅軍青年將校,以游擊戰鬥著稱,畢生為革命利益、民族利益犧牲到底,在足為抗日戰士之楷模。”(陳毅《尋淮洲同志略歷》) [4] 

尋淮洲後世紀念

  • 立碑紀念
尋淮洲烈士墓碑 尋淮洲烈士墓碑 [4]
尋淮洲同志犧牲後,戰友們把他的遺體埋葬在涇縣茂林鎮區西邊的螞蟻山上。白色恐怖時期,為避免遭受國民黨反動派和地方民團劣紳的破壞,僅設墳塋,沒有立碑。1938年5月,陳毅同志遵照黨中央、毛澤東同志關於新四軍開展游擊戰、挺進蘇南敵後創建以茅山為中心的江南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指示,率領新四軍一支隊由皖南巖寺出發向蘇南挺進。5月15日,在途經皖南涇縣茂林時,陳毅為尋淮洲烈士撰寫了碑文——《尋淮洲同志略歷》,碑文由政治部主任劉炎同志謄寫後,專程找到當地一位最有名的石匠楊同發,請他連夜將碑文刻上,立碑重建了尋淮洲烈士墓。 [4] 
  • 安葬遺骸
新中國成立後,尋淮洲烈士的遺骸於1952年由當地政府移入魁山烈士合墓。 [4] 
  • 文物保護
尋淮洲故居 尋淮洲故居 [2]
尋淮洲故居是尋淮洲追求革命理想、走上革命道路的起點,是他短暫而光輝一生的歷史見證和載體,是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3] 
  • 精神傳承
2022年8月29日,在尋淮洲烈士誕辰110週年之際,尋淮洲生平事蹟陳列展揭幕式在尋淮洲故居舉行。“紅軍最年輕的軍團長——尋淮洲生平事蹟陳列”建築面積約550平方米,共有14間展室,收集文物30餘件,全方位展現了烈士短暫而絢爛的一生。陳列展以時間為序,分為四個部分,展現了尋淮洲烈士少年時期的成長鬥爭經歷,再現了紅軍史上最年輕軍團長的成長曆程,並展示了一路誓師北上,轉戰浙、皖、贛的戰績,以及譚家橋戰役烈士犧牲的壯烈史詩。 [3] 
  • 文藝作品
2019年,尋淮洲的“請戰書”被收入《見證初心和使命的“十一書”》。2022年8月29日,根據尋淮洲烈士英雄事蹟創作的花鼓小戲《北上·北上》在尋淮洲故居演出。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