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尋李山人不遇

鎖定
《尋李山人不遇》是唐代詩人王建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作品名稱
尋李山人不遇
作    者
王建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體裁
七言律詩

尋李山人不遇作品原文

尋李山人不遇
山客長鬚少在時,溪中放鶴洞中棋。
生金有氣尋還遠,仙藥成窠見即移。
莫為無家陪寺食,應緣將米寄人炊。
從頭石上留名去,獨向南峯問老師。 [1] 

尋李山人不遇註釋譯文

山人:隱居在山中的士人。南朝齊孔稚珪北山移文》:“蕙帳空兮夜鶴怨,山人去兮曉猿驚。”唐王勃《贈李十四》詩之一:“野客思茅宇,山人愛竹林。”元薩都剌題劉渙中司空山隱居圖》詩:“放光峯下結茅廬,光照山人夜讀書。”明黃溥《閒中今古錄》:“丹山之南有白石,山人隱遁松林間。”
山客:隱士。晉葛洪抱朴子·正郭》:“若不能結蹤山客,離羣獨往,則當掩景淵洿,韜鱗括囊。”《魏書·裴衍傳》:“詔曰:‘知欲養痾中嶽,練石嵩嶺,棲素雲根,餌芝清壑。騰跡之操,深用嘉焉。但治缺古風,有愧山客耳。’”唐王維《田園樂》詩之六:“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清王夫之《小樓雨枕》詩:“江城二月催寒雨,山客三更夢嶺雲。”
未經冶煉的丹砂、金砂。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金》﹝集解﹞引陶弘景曰:“金之所生,處處皆有。梁、益、寧三州多有,出水沙中,作屑,謂之生金。”
窠:古同“顆”。

尋李山人不遇作者簡介

王建(約767-約830年),唐代詩人。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享年約六十七歲。家貧,“從軍走馬十三年”,居鄉則“終日憂衣食”,四十歲以後,“白髮初為吏”,沉淪於下僚,任縣丞、司馬之類,世稱王司馬。他寫了大量的樂府,同情百姓疾苦,與張籍齊名。又寫過宮詞百首,在傳統的宮怨之外,還廣泛地描繪宮中風物,是研究唐代宮廷生活的重要材料。著有《新唐書·藝文志》、《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等皆作10卷,《崇文總目》作2卷。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