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尋找失去的快樂

鎖定
《尋找失去的快樂》是2010年01月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遊涵。 [1] 
中文名
尋找失去的快樂
作    者
遊涵
出版社
電子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年01月
定    價
18 元
開    本
16 開
ISBN
9787121099458

尋找失去的快樂內容簡介

《尋找失去的快樂》內容簡介:在熱鬧喧囂的都市生活中,我們可能有這樣一個共同的困惑:物質生活的質量越來越高,精神壓力卻越來越大;面對的誘惑越來越多,內心的快樂卻越來越少;工作中的應酬越來越頻繁,身體狀況卻令人堪憂。為什麼我們的生活好了,心情卻不好?如何有效地化解這些矛盾和問題,讓我們重新找回自己的快樂呢?
《尋找失去的快樂》從故事和案例引申,採用國學結合心理學的手段,旨在幫助所有的讀者找到開啓心靈的鑰匙,從根本上解決人們的困惑和不自知,從而走向和平、喜悦和寧靜的內心。

尋找失去的快樂前言

1998年我和高希均教授率台灣暢銷作家訪問團到海峽對岸,隨身帶了幾十本新出版的《殺手正傳》送給文友。沒想到不久之後大陸就出現《殺手正傳》的盜版,而且錯誤連篇,所幸接到某版權機構的信,表示可以接洽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此書。就這樣,我認識了該公司負責台灣事務的遊涵。  遊涵那時不過三十歲,最初接觸時,他給我一種玩世不恭的印象,後來見到他草擬的版權合約,又一驚,居然是我看過的最嚴謹且能保護作家的文件。看在這合約的份上,我把代理版權的事務交給了遊涵。只是接下來又有些瑣事讓我不悦,譬如有一年春節我由美國打手機給他,他接通後卻要我等,説要接另外一個電話(事後得知是余光中先生從台灣高雄打給他的)。結果我一等就是十五分鐘,後來他重新接起,居然説:“喲!您還沒掛啊!” 照我過去的脾氣,早火了。但不知為什麼,這個表面上目中無人的年輕人。竟讓我感覺到一種真實、純粹和恃才傲物——這倒像是當年的我。
而且在聽説他不但自己為我做校對,還請他作為專家教授的母親幫着校,進而知道他父親是北京名醫,妹妹也是眼科醫生,之後,眼前浮現出一個温馨家庭的畫面。
偏偏沒多久這畫面變了樣兒。有一天我打電話給遊涵,是位老先生接的,沒好氣地撂下一句:“遊涵不在”,未等我説完就掛了。次日,遊涵來電,猜我必定被他老爸訓斥了,因為我的一口京腔,讓老太爺誤以為我是遊涵的哥們兒,而老先生對這個獨子未承襲父業的失望和憤怒,也發在了“我”身上。
至此,我才知道遊涵有多麼叛逆:大學念一半時,因看不慣同班的高幹子弟欺負女生,把那位公子哥兒從二樓打到一樓,硬是被退學;後來重新高考,學了新聞,才受聘於某版權機構,但是剛做完我的那本《殺手正傳》,就又因看不慣領導的無能和腐敗而憤然辭職。據説之後再以第一名的成績,打敗一票博士、碩士,進了另一家文化機構,卻又在不久之後離開……想必都因為他藝術家的怪習性。
記得認識不久,有一年我去北京,他到王府井的假日酒店看我,一邊跟我握手,一邊居然瞄着過路的女生,説“這妞不壞!”我當時沒生氣,連自己都不解。只是,後來我又解了,因為我知道他能文、能畫、能説又特立獨行,跟我很像,我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他父親對他的栽培與期望,又像我對劉軒,他們的父子關係使我再次見到了自己和兒子。我不敢説“幼無幼以及人之幼”,但我實實在在對遊涵有了“感同身受”的心情,而且以我的眼力,確信他定有過人的潛力和才智。
我一向認為:對有才氣的人,外界要“忍”他的才,方可讓他不羈的才情得以發揮;他自己也要“忍”自己的才,更踏實地治學。日本禪宗大師一休説得好:“佛界往往要經過魔界才能到達。”每一朵清蓮都從淤泥中成長;而每一個採蓮人,也肯定要走過污泥,才能採得清蓮。經過許多迷失的遊涵,後來的成績或許是最佳的腳註。
緣就這麼妙。雖然遊涵離開了國家機關,我們仍經常保持聯繫,他出版充滿禪意的漫畫,請我為他寫序。他結婚有了兒子,請我取名;他拿到博士學位,也馬上告訴我……我知道,他告訴我,其實是在向他逝去的父親報告。他不信自己如父親在世時所説的“沒出息”,要成功給所有的人看,父親沒等他,他就告訴我! 步入不惑之年的他,作過機關幹部、公司高管、記者、編輯、漫畫家、作家、心理醫生和教育專家,在人生的上半段,可謂經歷豐富。就連我太太也覺得奇怪,每次我看到遊涵寄來松睿(他兒子)的照片,我都放在眼前書架上,好像見到自己的孩子。她豈知我正在賭,賭自己的“青眼”不錯。
緣也確實有意思。2003年,我們全家帶着貴州失明小女孩孫琴珍在北京同仁醫院治療眼疾,有感於許多貧苦盲人需要幫助,有意捐出一套有聲書義賣。遊涵聽説,自告奮勇,找到盲文出版社,不但出版了《在生命中追尋的愛》等五本有聲書義賣,而且辦了一系列公益活動。然後他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從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種“放下就走”的灑脱。
遊涵現在除了是心理專家,也從事不少公益活動,僅山東他就去了三次,每一次都在下鄉為農村家長講解家庭教育及育兒常識,在當地口碑極佳。講完課,還把自己口袋掏空,給那些念不起書的孩子們做書本費,並在山東最貧困的沂山中學創辦了一所愛心圖書館,僅他捐贈的圖書就有上百本。從這本書稿中我看出,他心裏裝着讀者,裝着所有人,特別是那些孩子!因此,他特別強調親子教育和家庭關係的和睦,通過電視台、廣播電台、報紙和網絡等渠道宣傳心理健康常識和家庭教育經驗,也在許多單位、學校和幼兒園、社區和街道開辦講座和培訓。他的悲心和智慧,緣於對自己的瞭解和超越,也緣於他對自然的愛。
每次看他活動的照片、讀他寄來的書信和新著,都覺得十分温暖。尤其最近他在信中説“您對我的人生意義大有影響,您盡到了我所奢求的、家父未及的勉勵之責。也因此對您,既有惦念,又存依賴,那種情愫的確難以琢磨。” 其實我沒盡到什麼職責,他有偉大的父母、體貼的妻子,我只是做了喜見千里馬的伯樂。

尋找失去的快樂作者簡介

遊涵,心理及家庭教育專家,民主黨派人士,媒體策劃人及特約嘉賓山羊座,屬羊,愛吃羊羯子,性格像羊一樣温順。
沒當過三好生,也沒受過處分,童年好奇心極強,拆過好多值錢的東西,經常被大人説成是不務正業。
長大後以朋友眾多而自豪,琴棋書畫無所不好。
學過貿易、新聞
做過物價員、記者、編輯、經理、版權代理人、講師、畫匠和撰稿人
最希望的事:家庭和睦
最鍾愛的職業:爸爸
最惦念的人:母親
最愛的人:孩子
最崇拜的人:李小龍
最喜歡的動物:藏獒
最愛看的書:佛經、漫畫
最牽掛的地方:台灣
最傷心的事: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終生信條:家和萬事興
寫過的書
禪是一盞心燈》《掌上菩提》《易理乾坤》《倒空你的杯子》
《我沒錯,我有罪》《拯救心靈》《拯救家庭》《我的孩子怎麼了》

尋找失去的快樂圖書目錄

第一章 生命中的制約
心理學研究認為,我們今天在人際關係,在工作及一切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困境與煩惱,幾乎全部來自於童年經驗(心理學研究認為,童年經驗對人類性格的形成佔到95%以上的比例)。由於當年的環境制約了我們,所以為了滿足安全感,我們被迫適應了病態環境,長大後,我們仍然以這種病態的心理去接觸社會和家庭,雖然後天的環境已經有所不同,然而,我們仍然將現在投射為當年的環境,並由此病態經驗加以處理,這,就是煩惱的根源。
第二章 我是一切的根源
我是一切的根源。當我們的頭腦中有過多的條條框框時,我們本身已經被那些條條框框束縛了,即使我們再想成功,就像那頭被馬戲團捕捉的大象一樣,手腳早就被舊有的經驗和觀念牢牢地綁住。因此,我們的束縛來源於我們的安全感,為了能安全地生存下來,我們在很小的時候便接受了大人們的同化,知道了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而這些經驗,都來自那些愛我們的大人們言傳身教,我們無從選擇對錯。為了讓我們能夠生存下來,他們按他們認為是對的經驗教化我們,無形中讓我們遠離自己的本然,為了與他們共存,我們必須屈從於他們,而他們的經驗只是他們為了與環境共存而體會出來的,嚴格上説,這些經驗與我們無關,與我們的本性無關,而一旦被迫吸收,我們便離自己的大道越來越遠。
第三章 家庭關係塑造人緣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比喻,每一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塊玉石,那麼玉石的質地就是孩子的本性,也就是本我。將來形成的玉器就是超我,用於社會角色就是社會我。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既不能傷害孩子的本性(本我),還要把孩子打造成為成功的超我(社會我)。
第四章 成功的背後
智慧的女人就如同大地,而大地是平靜且盛載一切的,它的博大與深遠,正如同母性的胸懷。而它越是不動聲色(地等待),就越能激發老天(男性)的恩澤,正如廣闊的平原永遠水草豐美、秧苗遍地,這就是乾坤之道。女人若是深曉此道,就會毫不費力地締造出一個男子漢,一個成功人士。
第五章 拜師學藝
教育上的缺陷,並不能證明尊師重道的錯誤,相反,越是思維混亂、物慾橫流的環境,就越要強調從師的意義。對於職場上打拼的白領,對於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對於正在迷茫的年輕人來説,老老實實地拜師學藝,才有可能學到真正的生存之道,成功之術。
第六章 談古論今學管理
管理學就是植物學,在園丁眼中,沒有哪一朵花開得不美麗,也沒有哪一個果實不飽滿,在園丁看來,一棵樹是一個整體。同樣,老闆對團隊,就如同園丁對植物,既要“目中無人”(沒有是、非、人、我),又要心懷大局。
第七章 自由和規則
嚮往自由是人的本性,這是一種天然的能量,嚴格上説,它是一個人的人格基礎,就像水的流動本性一樣。然而如果一味地堵塞它,逼着它改道,那麼,水是沒有辦法自行改道的,它只能越積越多——隨着時間的推移,水量會越來越大,水位也越來越高,終有一日,它會氾濫。
第八章 生命的重建
當這種功課做得足夠久,並逐漸形成習慣的時候,我們的任何行為都會在這種觀呼吸的支配下進行,於是我們的生命變成了另外一種狀態——自主。是的,我們開始做自己的主人,一切均在自己心靈的掌握之中,不會再執着於任何一種狀態,無論是思維或是行為,語言或是關係。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自然會生出人人嚮往的一種心態——自在與開心。
第九章 心想事成——意識的能動作用
不要設定結局,實際上是在要求我們腳踏實地、活在當下。對自己的每一個細節負責,每一個念頭負責,是放下成就感、名利慾和成敗觀的一種輕鬆,一種釋然。
第十章 舍即是得
有一個故事可以解釋這種舍的心態,一個年輕人坐在公共汽車上,此時他看到一個老人上來,於是他下意識地站起來讓座給老人,全部過程,他沒有任何做給別人看的想法,只是直覺使然。那麼這個直覺是什麼?如果一定要説出來,那就是:“感謝老人給了我一個機會:證明我是個有責任感的年輕人。”這就是健康之舍,他在舍的同時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證明了自己是個有責任感的人。
第十一章 轉迷為悟
老子説:“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如果我們與老子換位思考,那麼就可以想象,當我們看到大海時,就會體會到那個起伏的海浪,其實只不過是一種自然現象,能量的起伏是自然,他不得不搶名的“福”、“禍”,只是起、伏而已。
第十二章 適者生存
這一切都是覺察後得出的反饋,是自己通過學習得出的經驗教訓,也是對自己的真正瞭解。從此,我才知道過往的一切來自何處,也緊緊抓住覺察,這一智慧的方法來觀察和處理當下的事物,久而久之,我的人際關係得以明顯改善。
第十三章 中庸之道
所謂中庸之道,就是在規範中展現自由,如果把一張桌子的兩頭比喻為黑、白(兩個極端),中庸就是中間的灰色地帶,這個地帶的面積很大,其空間足以發展自由和創造力。
第十四章 返璞歸真
莊子説過:受教育,是為了獲得知識後找到內心的本然,而不是僅為了求得功名。其實,這才是學習的本質目的——返璞歸真!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返璞歸真,或者説,如果做到真正的“真”呢?如果想弄清這個問題,就先要搞明白我們為什麼有時候“不真”。
第十五章 平常心
有人曾經對平常心有一種比喻:把一塊長一米,寬一尺的木板放在地上,所有人站在上面都不會有顧慮。然而,若把這塊木板放在萬丈懸崖之間,你仍然可以平靜地站在上面並走過去,此時,你明白了什麼叫平常心。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