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尊師重道

(儒家教育思想中關於師生關係的重要德目)

鎖定
儒家教育思想中關於師生關係的重要德目。 [1] 
中文名
尊師重道
定    義
儒家教育思想中關於師生關係的重要德目
儒家認為,尊師所以重道,既是知識德行的根本,也是修身的基礎。《中庸》説:“修道之謂教。”教即是修道。這就是説,為師者必須遵道崇禮,以身立教,從而取得弟子的尊敬。而為弟子者尊敬老師,則必然得到老師對弟子的愛護;老師自然能將自己的所知所能儘量傳授於弟子。因為,對於為師者教育學生不僅是其人生的重大責任,也可以説是其人生的一大樂趣。所以,伊尹説:“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此道覺此民也。”(《孟子·萬章下》)孟子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盡心上》)對於學生來説,尊師亦是一種好學的表現。好學則無處不是學問,也無處不可尋到老師,所以,孔子説:“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正是基於尊師重道,師生之間才能建立起一種無比深厚的情誼,甚至有似於父子,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關於弟子對老師之尊敬與心服,《論語》等書中多有記載,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已!”(《論語·子罕》)當魯國大夫叔孫武叔毀謗孔子時,子貢説:“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論語·子張》)宰我説:“以予觀於夫子,賢於堯舜遠矣。”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有若曰:“豈惟民哉!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飛鳥,泰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類也。聖人之於民,亦類也。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而作為老師的孔子,對其弟子也關懷備至,例如伯牛有疾,孔子就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論語·雍也》)尊師所以重道,弟子對於老師的一切自當追隨學習,辭讓謙恭。但是,對於在做人方面的基本責任即仁的問題上,則應無分師生。所以,孔子説:“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衞靈公》)當仁不讓於師,這是尊師重道的核心。
基於上述孔孟的尊師重道思想,《禮記·學記》指出,“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即僅記誦書本以資談助或應答問難,並不能做人之老師,只有“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師也”。因此,“凡學之道,嚴師為難”。由此,《禮記·學記》歸結説:“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這深刻地論述了尊師重道和敬學的相互關係。荀子在《勸學》篇中,則進一步發揮了孔子的“當仁不讓於師”的思想,在師生關係方面,提出了“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的論斷。韓愈的《師説》則比較全面地論述尊師重道的思想。他首先指出,“古之學者必有師”,而作為老師的使命,職責就在於“傳道受業解惑”,即傳播道理,傳授學業,解答疑難。這是因為“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所以應該“不恥相師”,即不以從師學習為可恥。其次,韓愈又提出“人非生而知之者”,所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師説》)的正確見解,充實和完善了儒家的尊師重道的思想。
參考資料
  • 1.    中國孔子基金會.中國儒學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