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專題地圖

鎖定
專題地圖(thematic map),又稱特種地圖,是在地理底圖上按照地圖主題的要求,突出並完善地表示與主題相關的一種或幾種要素,使地圖內容專題化、表達形式各異、用途專門化的地圖。 [1] 
專題地圖的內容由兩部分構成:①專題內容。圖上突出表示的自然或社會經濟現象及其有關特徵。②地理基礎。用以標明專題要素空間位置與地理背景的普通地圖內容,主要有經緯網、水系、境界、居民地等。
中文名
專題地圖
外文名
Thematic map
別    名
特種地圖
基本類型
自然地圖、社會經濟(人文)地圖

專題地圖地圖簡介

專題地圖是指突出而儘可能完善、詳盡地表示製圖區內的一種或幾種自然或社會經濟(人文)要素的地圖。專題地圖的製圖領域寬廣,凡具有空間屬性的信息數據都可用其來表示。其內容、形式多種多樣,能夠廣泛應用於國民經濟建設、教學和科學研究、國防建設等行業部門。專題地圖和普通地圖相比,具有獨特的特徵。

專題地圖特徵

主題化
普通地圖強調錶達製圖要素的一般特徵,專題地圖強調錶達主題要素的重要特徵,且儘可能完善、詳盡。

專題地圖特殊化

專題地圖突出表達了普通地圖中的一種或幾種要素,有些專題地圖的主題內容是普通地圖中所沒有的要素。

專題地圖多元化

專題地圖不僅能象普通地圖那樣,表示製圖對象的空間分佈規律及其相互關係,而且能反映製圖對象的發展變化和動態規律。如動態地圖(人口變化),預測地圖(天氣預報)等。

專題地圖多樣化

一個國家的普通地圖特別是地形圖,往往都有規範的圖式符號系統,但專題地圖卻由於製圖內容的廣泛,除個別專題地圖外,大體上沒有規定的符號系統,表示方法多種多樣,地圖符號可自己設計創新,因而其表達形式多種多樣、豐富多彩。

專題地圖前瞻化

普通地圖側重客觀地反映地表現實,而專題地圖取材學科廣泛,許多編圖資料都由相關的科研成果、論文報告、研究資料、遙感圖像等構成,能反映學科前沿信息及成果。

專題地圖基本類型

專題地圖按內容性質分

專題地圖按內容性質分類可分為:自然地圖、社會經濟(人文地圖)和其他專題地圖。
自然地圖:反映製圖區中的自然要素的空間分佈規律及其相互關係的地圖稱為自然地圖。主要包括:地質圖地貌圖地勢圖地球物理圖、水文圖、氣象氣候圖、植被圖、土壤圖、動物圖、綜合自然地理圖景觀圖)、天體圖、月球圖、火星圖等。
社會經濟(人文)地圖:反映製圖區中的社會、經濟等人文要素的地理分佈、區域特徵和相互關係的地圖稱為社會經濟地圖。主要包括:人口圖、城鎮圖、行政區劃圖、交通圖、文化建設圖、歷史圖、科技教育圖、工業圖、農業圖、經濟圖等。
其他專題地圖:不宜直接劃歸自然或社會經濟地圖的,而用於專門用途的專題地圖。主要包括:航海圖、宇宙圖、規劃圖、工程設計圖、軍用圖、環境圖、教學圖、旅遊圖等。

專題地圖按結構形式分

可分為分佈圖、區劃圖、類型圖趨勢圖統計圖
分佈圖:是指反映製圖對象空間分佈特徵的地圖。如人口分佈圖、城市分佈圖、動物分佈圖、植被分佈圖、土壤分佈圖等。
區劃圖是指反映製圖對象區域結構規律的地圖。如農業區劃圖、經濟區劃圖、氣候區劃圖、自然區劃圖土壤區劃圖等。
類型圖是指反映製圖對象類型結構特徵的地圖。如地貌類型圖、土壤類型圖、地質類型圖、土地利用類型圖等。
趨勢圖是指反映製圖對象動態規律和發展變化趨勢的地圖。如人口發展趨勢圖、人口遷移趨勢圖、氣候變化趨勢圖等。
統計圖是指反映不同統計區製圖對象的數量、質量特徵,內部組成及其發展變化的地圖。

專題地圖構成要素

任何一幅專題地圖基本上是由主題要素和底圖要素兩個層面構成,較複雜的專題地圖則由兩個以上的層面構成,即最主要的主題要素在第一層平面,次要主題要素在第二層面,更次要主題要素在第三層面,依次類推,底圖要素則處底層平面。
主題要素是專題地圖重點和突出表達的內容,是圖面主體部分。主題要素表示的優劣決定了專題地圖的科學性。
底圖要素是製作專題地圖的地理基礎,即主題要素是編制在底圖上的。底圖要素不僅是作為描繪主題要素的骨架,用來定向和確定相對位置;而且反映主題要素和周圍環境相互聯繫、制約的密切關係,起襯托主題作用。底圖質量的優劣決定了專題地圖的數學精確性和地理相關性。普通地圖是編制專題地圖的基礎,即普通地圖常作為專題地圖的底圖。

專題地圖要素特徵

專題要素的空間分佈特徵
專題要素的空間分佈特徵有三:一是呈點狀分佈或在實地佔面積不大,如採礦點、城鎮等;二是呈帶狀分佈,如旅遊路線、交通線、江河、客流路線等;三是呈面狀分佈,可分為:連續而佈滿製圖區的,如地貌、氣候等;間斷呈片狀分佈的,如城區、湖泊、公園、森林等;大範圍內呈分散分佈的,如動物、人口等。其中點狀分佈和麪狀分佈是相對而言的,如城市,在全國城鎮分佈圖上,諸城市可能成為點;而在某城市地圖上,該城市又變為面。
專題要素的時間態特徵
專題要素的時間態特徵主要有3點:一是限定在某特殊時刻的,如今天或某日期的經濟收入值、客流總數、基礎設施數等。二是表示某一段月份內、年份內的,如2—10月的遊客數,2000—2003年各年度的經濟總收入等。三是某年度內的週期性變化,如某年內各月的氣温變化、降水變化等。
專題要素的可示特徵
在大千世界中,凡具有空間特徵的信息資料及事物現象,都可用專題地圖的形式來表達。專題地圖種類繁多、複雜多樣,其專題要素可被表示的特徵主要有:專題要素的空間分佈特徵,如鐵路線分佈、城市分佈等;專題要素的質量特徵(類別、性質),如小麥地、稻地等;專題要素的數量指標,如畝產、總產量等;專題要素的內部組成,如農作物中優良、一般和低產品種的構成比重;專題要素的動態變化,如製圖區內小麥總產的年度變化;專題要素的發展趨勢,如小麥產量預測等。專題地圖的符號圖形回答:這是什麼?在哪裏?有多少?構成怎樣?等問題。

專題地圖表示方法

點狀要素的表示方法:定點符號法
點狀要素常用定點符號法表示,簡稱符號法。它是用各種不同形狀、大小、顏色和結構的符號,表示專題要素的空間分佈及其數量和質量特徵。通常符號的位置表示專題要素的空間分佈,形狀和顏色表示質量的差別,大小表示數量的差別,結構符號表示內部組成,定位擴展符號表示發展動態。
線狀要素的表示方法:線狀符號法
線狀或帶狀分佈要素,通常用顏色和圖形表示線狀要素的質量特徵,如用顏色區分不同的旅遊路線、不同時期內的客流路線、不同的江河類型等;用符號粗細表示等級差異;符號的位置通常描繪於被表示事物的中心線上(如交通線),有的描繪於線狀事物的某一側,形成一定寬度的彩色帶或暈線帶(如海岸類型、境界線暈帶等);用符號的長短表示專題要素的數量,如用公路符號的長短表示公路的長度。線狀符號法常用來編制水系圖、交通圖、地質構造圖、導遊圖以及路線圖等。
面狀要素的表示方法
面狀要素按空間分佈特徵可歸納為三種形式:一為佈滿製圖區的要素,可用質底法等值線法定位圖表法表示;二為間斷呈片狀分佈要素,可用範圍法表示;三為離散分佈要素,常用點值法分級比值法分區統計圖表法和三角形圖表法表示。
1.質底法又叫底色法,是在區域界線或類型範圍內普染顏色或填繪暈線、花紋,以顯示佈滿製圖區域專題要素的質量差別,常用於各種類型圖和區劃圖的編制,如地貌類型圖農業區劃圖、氣候類型圖等
2.等值線是連接某種專題要素的各相同數值點所成的平滑曲線,如等高線等温線等降水量線、等海深線等。常用於表示地面上連續分佈而逐漸變化的專題要素,並説明這種要素在地圖上任一點的數值和強度,它適用於表示地貌、氣候、海濱等自然現象。
3.定位圖表法是把某些地點的統計資料,用圖表形式繪在地圖的相應位置上,以表示該地某種專題要素的變化。常用柱狀圖表中的符號高度(長短)或曲線圖表表示專題要素的數量變化。如各月或各年度風向、風力的變化,降水量、氣温變化等,均可採用此方法。
4.範圍法(區域法是用輪廓界線來表示製圖區內間斷而成片狀分佈專題要素的區域範圍,用顏色、暈線、註記、符號等整飾方式來表示事物類別;用數字註記表示數量。間斷成片狀分佈專題要素(如森林、資源、煤田、石油、某農作物、自然保護區等)的表示常採用範圍法。
5.點值法點數法是在圖上用一定大小、相同形狀的點子表示專題要素的數量、區域分佈和疏密程度的方法。該法用於表示分佈不均勻的專題要素,如人口分佈、資源分佈、農作物分佈、森林分佈等。
6.分級比值法(分級統計圖法),是把整個製圖區域按行政區劃(或自然分區)分成若干小的統計區;然後按各統計區專題要素集中程度(密度或強度)或發展水平劃分級別,再按級別的高低分別填上深淺不同的顏色或粗細、疏密不同的暈線,以顯示專題要素的數量差別。同時,還可用顏色由淺到深(或由深到淺),或暈線由疏到密(或由密到疏)的變化顯示出要素的集中或分散的趨勢。
7.分區統計圖表法是把整個製圖區域分成幾個統計區(按行政區劃單位或自然分區),在每個統計區內,按其相應的統計數據,設計出不同形式的統計圖形,以表示各統計區內專題要素的總和及其動態。可用來編制資源圖、統計圖、經濟收入圖、經濟結構圖等。
其他表示方法
1.移動要素表示方法——動線法
移動要素(如貨物流、客流、氣團移動路線、交通車流等)的表示方法,常採用動線法。動線法是用各種不同形狀、顏色、長度、寬度的箭形符號,表示專題要素移動的方向、路線、數量、質量、內部組成以及發展動態的方法。
2.內部結構表示法——三角形圖表法
三角形圖表法的成圖是一種類似於質底法的地圖,但其主要揭示事物現象的內部結構特徵,這種圖的分區範圍是各行政單元或統計區,三角形圖表是作為圖例形式出現的。
3.其他方法
此外,在專題地圖上還常使用柱狀圖表、剖面圖表、玫瑰圖表、塔形圖表、三角形圖表等多種統計圖表,作為地圖的補充。上述各種方法,經常是配合應用的。
專題地圖應用廣泛,在經濟和國防建設、科學研究及文化教育中均起重要作用。專題地圖內容是各學科長期研究積累的知識的高度概括,又為深入研究和指導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專題地圖編制程序

專題地圖收集分析處理

(一)資料的收集、分析和處理
1.資料的收集:(1)地圖資料;(2)遙感影像資料;(3)數據資料;(4)文字資料。
2.編圖資料的分析評價:
(1)總要求:1)政治性;2)科學性;3)完備性;4)現勢性
(2)對統計資料的要求:1)定位性;2)同時性;3)統一指標。
3.編圖資料的加工處理:1)改變原有的分類、分級;2)將一種數量、質量指標換算為另一種;3)整理為統一的可比的形式;4)表示方法的改變。

專題地圖制訂大綱

1.編圖的總則、任務和製圖區域:確定製圖區域的範圍和地理特點;編圖的規範、類型、圖名、用途和要求等;地圖的主要參數:開本比例尺投影。
2.製圖資料及説明:圖例、圖型、比例尺、圖號、出版機關和日期、測圖編圖和製圖日期;編制地圖所用的原始資料投影座標系和測量控制;全部資料中局部精度差別和現勢性差別;資料內容要素的分類和表示方法;資料的完備性、地理合理性、地名的正確性;資料的優缺點;使用資料的結論。
3.制訂編圖方法:編圖方法的規定;一般的編圖方法;各要素的綜合方法;地理特徵;從補充資料轉繪的,要説明資料來源;要素的分類和表示方法;規定的容量和選取標準;描繪的次序;概括的方法和程序;和其他要素的協調;配置註記
4.制印準備工作:確定印刷原圖的數量、分版清繪方案、清繪比例尺;普染參考圖、分染參考圖的數量和製作方法、清繪和圖廓外整飾的特點、符號尺寸的限差
5.地圖印刷:印刷的色數;印刷地圖時線劃整飾和彩色整飾特點;彩色適印樣圖的製作方法及要求;應遵守的標準。
6.附件。

專題地圖選擇設計

專題地圖內容選擇和圖例設計:
1、專題地圖內容的選擇:
(1)專題地圖內容要素的選取:一方面,選取與主題內容有關的各種要素,使內容豐富;另一方面,由於地圖用途、比例尺、載負量、製圖表示方法、符號的特點和顏色的數量等的限制,使地圖內容針對性強,清晰易讀。在設計時,內容選取的合理解決,為的是在地圖上表示全部最主要的,而同時補充次要的內容。
(2)表示方法的選擇:
影響因素:被表示物體和現象所要求的精度和定位程度、製圖資料的情況、專題數據的特點、地圖的用途、比例尺和區域特點。
2、圖例設計:
圖例是地圖上所使用全部地圖符號的説明。
(1)圖例設計要求:完備與一致性,以及圖例系統的科學性,要體現出藝術性、系統性,易讀性,並且容易製作。圖例系統的科學性主要在於能設計出專題內容的科學體系,如各要素的層次及相互關係,指標的分類分級,轉換成圖例系統的順序位置,明確標出質量概念及其所代表的數值、單位等。在以色階表現數量差異時,按慣例應從左到右或從上到下,分級數據順序從小到大排列。
(2)圖例設計的方法:顯示數量特徵的解析圖的圖例簡單;類型圖的圖例應反映分類的關係,注意排列的結構;對多個類型分類的地圖圖例,不同分類系統的符號應該有明顯區別;對於組合地圖,在圖例中應對組合類型的標誌予以闡明。綜合性圖種(若干種現象的不同特徵的集合),圖例的結構原則:根據地圖內容各要素進行符號分組;各組符號又按其要素的相對意義和相互關係,按順序配置;每組內部的符號予以合理安排。

專題地圖底圖編制

(四)地理底圖的編制:
1.地理底圖的作用:①建立專題地圖的骨架;②轉繪專題內容的控制系統;③更深入的提取專題地圖的信息;
2.地理底圖的內容和類型。
(1)內容選取:總的要求:既能反映專題內容的分佈特徵,又使圖面清晰易讀,不致干擾專題內容;影響因素;地圖的主題和用途;比例尺大小;製圖區域的地理特徵;專題內容表示方法。
(2)類型:
工作底圖: 供編繪專題內容用的地理基礎。內容詳細。
出版底圖:成圖上的地理基礎。內容簡略,主要作用:定位和體現專題內容與有關地理要素的相互關係。

專題地圖原圖編制

(五) 作者原圖的編制:
專題地圖的作者將專題內容編繪在工作底圖上而得到的編稿圖,稱為作者原圖。
作者應提供編圖的原始數據及必要的文字説明。
(六) 編繪原圖的編制:
1、概念:將作者原圖轉繪於出版底圖上就形成了編繪原圖。
2、編繪要求:對作者原圖的內容進行綜合、概括;按設計要求進行正確的描繪;進行圖面配置和整飾。
3、圖面配置:
圖面內容安排也可稱圖面配置,指地圖的主圖及輔助要素在圖面上的位置和大小的一種安排。
配置原則:既要充分地利用地圖幅面;又要使圖面配置在科學性、藝術性和清晰性方面相互協調。
(1)良好的圖面配置總體效果:
a、符號及圖形的清晰與易讀;
b、整體圖面的視覺對比度強;
c、圖形突出於背景;
d、圖形的視覺平衡效果好;
e、圖面設計的層次結構合理。
(2)圖面內容的安排:
a、主圖,專題地圖圖幅的主題,應占有突出位置及較大的圖面空間。
第一 ,在區域空間上,要突出主區與鄰區是圖形與背景的關係,增強主圖區域的視覺對比度。
第二,反映出該區域與四鄰之間的聯繫。
第三,主圖的方向一般應按慣例定位上北下南。特殊情況下可適當偏離,但要明確指向線。
第四,移圖,製圖區域的形狀,地圖比例尺與製圖區域的大小難以協調時,可將主圖的一部分移到圖廓內較為適宜的區域,這就成為移圖。移圖與主圖區域關係的表示應當明白無誤。
第五,重要地區擴大圖,對主圖中專題要素密度過高,難以正常顯示專題信息的重要區域,可適當採取擴大圖的形式處理。擴大圖的表示方法應與主圖一致。
b、副圖,指補充説明主圖內容不足的地圖。
c、圖名,圖名要儘可能簡練確切。組成圖名的三要素:區域、主題和時間。圖名是展示地圖主題的最直觀形式,應當突出、醒目。
d、圖例,位置應安排在讀者讀圖的方便處:掛圖圖的下方,桌面用圖視紙面安排的可能,圖的兩側或下方。如圖例量大,分成幾部分安排在地圖的空白處,應保持從左至右,從上而下的自然連續性。
e、比例尺,專題地圖的比例尺一般被安置在圖名或圖例的下方。
f、統計圖表與文字説明,是對主題的概括與補充比較有效的形式。
g、圖廓,單幅圖地圖一般都以圖框作為製圖的區域範圍。

專題地圖出版準備

編繪原圖照相在清繪圖版上曬成藍圖.然後在藍圖上按照規定的要求進行清繪並剪貼註記,製成印刷原圖

專題地圖表示方法

現代專題地圖往往是兩種以上表示方法配合使用,以提高圖面表達效果和增加傳輸信息量
表示方法配合的幾基本原則是:在圖上呈點狀符號的表示方法和呈面狀符號的表示方法能夠配合;圖上呈點狀符號的表示方法和呈線狀符號的表示方法能夠配合;圖上呈線狀符號的表示方法和呈面狀符號的表示方法能夠配合;圖上呈點狀符號的表示方法不易互相配合;圖上呈線狀符號的表法方法不易互相配合;圖上呈面狀符號的表示方法不易互相配合。

專題地圖二者關係

專題要素表示方法是製圖對象圖形表達的基本方法,是對製圖對象實質的科學處理技能,是圖形思維方法在專題地圖領域的具體體現。專題要素表示方法通常要求直觀地顯示製圖對象的空間地理分佈特徵,數量、質量特徵,空間結構特徵以及時空演變特徵,其中空間地理分佈特徵是最基本的內容。
專題要素表示方法是依據地圖語言去完成製圖對象具體的圖形表達,是利用地圖符號視覺變量去顯示專題要素的特徵。
參考資料
  • 1.    張軍海、李仁杰等.地理信息系統原理與實踐:科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