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梓潼江

鎖定
梓潼江,《四川省志·地理志》稱梓桐江, [4]  古名梓潼水。一般以梓潼縣為界,上游稱潼江,下游稱梓江。另外,下游鹽亭縣彌江河匯入後又稱大彌江;梓潼江河口段射洪市每到汛期江水如箭直奔龍寶山而來,所以梓潼江古時又名射江。 [1]  此外還有、馳江、白馬河、五婦水、弛水、陰平河、蛇水、九曲水、岐江等名稱。長江支流嘉陵江支流涪江中游的左岸支流,是涪江最大的一條支流,也是平武以下涪江左岸唯一的一條流城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
梓潼江發源於龍門山東南麓四川省江油市北部,河長達340公里,流域面積5200平方公里 [4]  ,佔涪江流域面積的1/7。梓潼江經江油市、梓潼縣、三台縣、鹽亭縣、射洪市境,至龍寶鄉龍寶山下河口匯入涪江。河長340公里,流域面積5200平方公里。較大的支流有魏城河、彌江、櫸溪等。
梓潼江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約4.7億立方米,僅為通口河徑流總量的1/7。儘管徑流總量不大,但因其源遠流長,年降水量分配差異大,是涪江中下游洪水的主要來源。最大洪峯流量曾達858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55立方米每秒。
梓潼江中下游,是涪江水源開發最早之地,唐代起即有引水工程建設,且航運較為發達,最遠可上溯至梓潼縣。自然落差270。水能理論藴藏量1萬千瓦。建國後攔河築壩,建設了系列水電站。
中文名
梓潼江
別    名
梓江、梓潼水、大彌江、 射江、 馳江、白馬河、潼河、梓桐江
所屬水系
長江支流嘉陵江支流涪江中游左岸支流
地理位置
四川省東部
流經地區
四川省江油市、梓潼縣、三台縣、鹽亭縣、射洪縣
發源地
四川省江油市北部龍門山東南麓
主要支流
魏城河、彌江、櫸溪
河    長
340 km
流域面積
5200 km²
平均流量
55 m³/s
落    差
270 m
河    口
射洪縣龍寶鄉龍寶山王家嘴

梓潼江幹流概況

 梓潼江的位置及幹流走向 梓潼江的位置及幹流走向
  • 江油段
梓潼江,在江油市為其上游,名潼江,發源於江油市境龍門山地 [12]  (一説大堰山南坡會龍場,海拔1602米 [1]  ,一説大火山(又名五子山) [8]  ),潼江河源段溪河眾多,呈樹枝狀遍佈江油市西北部馬角、厚壩、小溪壩3鎮和永勝、雙河、新鳳、新春、新興、銅星、重華、文勝、百勝、東安、河口、重興、青林口等13鄉。其主源有3支,東支名渭河(又名喂兒河,龍洞河),發源於二郎廟鎮東北雷家河村海拔1710米的五指山(古稱五婦山、五子山)南坡關埡子;北支名馬閣水,發源於雁門鄉會龍村海拔1602米的裏埡子南坡(《梓潼縣誌》稱馬閣山 [10]  ),東、北二支南流至二郎廟火車站東雙岔河匯合後仍名馬閣水,繼續南流。
西支系潼江正源,稱文勝河 [12]  ,《梓潼縣誌》稱岐江 [10]  ,發源於文勝鎮安順村海拔2127米的大火地北坡,東南流經白陽洞、文勝場,至百勝鄉中林壩與馬閣水匯合,稱陰平河。西南流至小溪壩陰平村觀音壩,有發源於重華廣利寺的重華河與發源於銅星、新春、永勝、新鳳等鄉的貓兒河匯流後注入陰平河,再南流2公里至陰平壩,又注入發源於雙河、新興兩鄉的倒淌河(即神農河,發源於老君山,流至馬長壩與發源於樊家溝的貓兒河匯合,至龍家壩又與發源於廣利寺的重華河匯合;南源名神龍河,發源於雙河鄉、新興鄉),自此形成潼江上游主河道,海拔562米,河面寬約150米,流向東北經三合村折向東流,至河口鎮場南劉家壩海拔529米處南流入梓潼縣境。潼江江油市境流域面積1580.04平方公里,形成主河道後長14公里。 [12]  潼江主河道至河口鎮(與梓潼仙峯鄉交界),河牀海拔562米,河面寬150米左右。 [10] 
潼江正源文勝河上游文勝鎮養馬峽 潼江正源文勝河上游文勝鎮養馬峽
河源東支馬閣水二郞廟鎮青林口段 河源東支馬閣水二郞廟鎮青林口段
潼江江油市厚壩鎮一段 潼江江油市厚壩鎮一段
潼江江油市河口鎮一段 潼江江油市河口鎮一段
  • 梓潼段
潼江從縣境北部的仙峯鄉張家壩橋進入梓潼境內。途經仙峯、雙板、天寶、許州、豢龍、宏仁、文昌、長卿、青龍、東石、觀義、瑪瑙、交泰等鄉鎮,由西北向東南縱貫全境,至縣境南部的交泰鄉後山村三江口出境。一般縣城以上始稱梓江。梓潼境內潼江河道長99.9公里,流域面積965.1平方公里,天然落差113米,平均比降1‰,以許州鎮牛蹄山為界,上段河谷狹窄,仍屬“U”型谷,河牀20~60米,平均比降1.43‰,下段河谷開闊平坦,亦系“U”型谷,河牀寬120~180米,河谷寬數百米至數公里,河流平均比降0.33‰。 [10] 
梓江梓潼縣城一段 梓江梓潼縣城一段
梓江梓潼縣瑪瑙鎮一段 梓江梓潼縣瑪瑙鎮一段
  • 三台段
梓潼在三台縣段,稱梓江。位於縣東北邊境,向南經梓潼縣流入三台縣龍樹鄉,復向東流入鹽亭縣安家鄉,再轉流入三台縣雙勝鄉出境至鹽亭縣,三台縣境流程12.7公里,流域面積569.1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49.1立方米/秒。自然落差4米。 [8] 
  • 鹽亭段
梓江向南流經梓潼縣(稱潼江,古名馳水)和三台縣北境,由三台縣龍樹鄉流入鹽亭縣安家鄉趙家邊河壩頭,再沿縣境西側南下,流經麟瑞鄉和毛公鄉,至兩河鄉右納魏城河,再經堠溪鄉至縣城云溪鎮南東納彌江,再經臨江鄉至麻秧鄉東納湍江,再經黃溪鄉和三星鄉,至玉龍鎮外東納櫸溪後於大佛寺南流入射洪市境。梓江干流流經鹽亭縣境河段長110.7公里,流域面積1353平方公里,水流平緩,河牀自然落差75米,平均比降0.68‰,梓江鹽亭河段寬達100米~200米,沿河心灘、河漫灘、階地斷續發育;河牀橫剖面呈淺凹形,河道曲折,水面寬約50米~100米,流量年變化很大,枯水期最小流量僅1立方米/秒,甚至斷流,而洪峯流量可達3400立方米/秒以上,年平均流量53.2立方米/秒;年逕流總量16.76億立方米,是鹽亭縣唯一可以通航的河流。 [5] 
梓江鹽亭縣兩河鎮一段 梓江鹽亭縣兩河鎮一段
梓江鹽亭縣城一段 梓江鹽亭縣城一段
  • 射洪段
梓江於雙廟鄉釣魚台入射洪市境,流經7個鄉、25個村,流經雙廟、天仙、四樂、東嶽,仙鶴、雙溪、龍寶7個鄉,至龍寶鄉龍寶山(古名獨座山)(龍寶鄉龍寶山王家嘴 [5]  注)河口入涪江。縣境河長35公里,河牀比降0.443‰。縣幅員面積匯入183.5平方公里。河岸陡峻,縣境沿江新沖積面積僅1.45平方公里的卵石灘,無農耕價值。 [1]  [2] 
梓江射洪縣廣興鎮河口一段 梓江射洪縣廣興鎮河口一段
梓江在射洪縣龍寶匯入涪江 梓江在射洪縣龍寶匯入涪江
至此,梓潼江全長345公里,全流域面積5060平方公里(《射洪市志》載) [2]  ,《四川省志地理志》記為全長340公里,流域面積5200平方公里 [4]  ;《鹽亭縣誌》《梓潼縣誌》《江油市志》記為全長296公里 [10]  ,流域面積5220平方公里 [5]  [12]  ;《三台縣志》記為305公里,流域面積5200平方公里 [8] 
 梓潼江水系分佈 梓潼江水系分佈

梓潼江水文特徵

據《射洪市志》, 梓潼江徑流補給主要為降水,次為地下水,少有冰雪。 [12]  高水位一般出現在7~9月,天仙寺最高水位398.25米(1981年7月14日,假設高程。比縣境地區黃海系高39.641米,後同)。相應流量8580立方米每秒,枯水位出現在2月,極枯時斷流。流量季節變化很大,下游射洪市(原射洪縣)多年(1953~1985)年平均流量49.1立方米每秒,最大年(1981)118立方米每秒,最小年(1979)年13.5立方米每秒。 [1] 
上游江油段徑流洪枯變化非常突出,汛期平均流量43.5立方米/秒左右,洪峯最大流量卻高達1000立方米/秒以上;而枯水期流量僅在0.7立方米/秒左右,1969年3~5月還出現過3個月的斷流,年平均徑流總量為4.68億立方米。 [12] 
上游梓潼縣潼江最大流量61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023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27.2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8.578億立方米。 [10] 

梓潼江主要支流

金天河,因流域內有金寶山和天寶山,名取首字以為河名,又名街房河、景家河。有二源,東源發源於劍閣縣武連鎮燕家溝,西源發源於江油市重興鄉竹園裏。兩源於縣境小埡鄉街房村匯合南流,途經演武鄉和許州鎮境於豢龍鄉圓壩子從東面注入潼江。金天河全長29.7公里,流域面積113.3平方公里,總落差211米;縣境內河道長20公里,流域面積76.6平方公里,落差66米,平均比降3.1‰,多年平均流量1.44立方米/秒,最大流量54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003立方米/秒,年徑流總量4540萬立方米。水能理論藴藏量836千瓦,1974年縣水電局河流規劃的可開發量為1站24千瓦。流域內建有油房溝小(一)型水庫1座,庫容362萬立方米。 [10] 
雙板河,發源於江油市小溪壩鎮小溪埡,從雙板鄉西北入縣境,向南流至許州鎮蔣家壩從西面注入潼江。雙板河全長25.3公里,流域面積75.5平方公里,總落差152米;縣境內河長21公里,流域面積53.6公里,落差70米,平均比降2.2‰,多年平均流量0.95立方米/秒,最大流量4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002立方米/秒,年徑流總量3000萬立方米。水能理論藴藏量865千瓦。流域內建有中型水庫東方紅水庫(又名珍珠埡水庫),庫容2120萬立方米。 [10] 
石雞河 石雞河
赤溪河,又名石雞河,因沿河多系紫色泥、砂岩,故名赤溪河。共有4源:東源發源於仙鵝鄉鄧家溝,經石台鄉流入宏仁鄉;北源發源於雙板鄉地包梁,經仙鵝鄉、石台鄉、白雲鎮流入宏仁鄉;西北源發源於江油市東安鄉蘇家溝,經縣境金龍場鄉流入仙鵝鄉;西源為正源,發源於江油市新安鄉嚴家溝。西源東流經縣境金龍場鄉、黎雅鎮於仙鵝鄉馬家灣匯合西北源,再東流至白雲鎮雷家寺匯合北源後再東流入宏仁鄉於三岔口匯合東源,再東南流到宏仁鄉張家壩從西面注入潼江。赤溪河全長49.8公里,流域面積208平方公里,總落差170米;縣境河長44.7公里,流域面積247平方公里,落差70米,河牀平均比降1.2‰。多年平均流量3.13立方米/秒,最大流量75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006立方米/秒,年徑流總量9870萬立方米。水能理論藴藏量1180千瓦,1978年縣水電局水力資源普查規劃的可開發量為3站444千瓦。流域內已建有團結、安家嘴、任家溝3座小(一)型水庫,總庫容461萬立方米。 [10] 
馬鳴河,又名鵝溪、沙河。發源於劍閣縣馬登鄉太平灣上坪。從縣境東北演武鄉梁家坪入境,南流經建新鄉和馬鳴鄉,於青龍鄉小河從東西注入潼江。馬鳴河全長35.5公里,流域面積198平方公里,總落差207米;縣境內河長33.6公里,流域面積169平方公里,落差117米,河牀平均比降2‰。多年平均流量2.27立方米/秒,最大流量739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005立方米/秒,年徑流總量7160萬立方米。水能理論藴藏量1628千瓦。流域內已建有1座小(一)型水庫名雲豐水庫,庫容107.5萬立方米。 [10] 
寶石河,又名潼鄉河、爺溝。河有數源,東源發源於梓潼仁和鎮徐家坪;東北源發源於文興鄉四根樹;北源發源於劍閣縣公店鄉四房壩;西北源為正源,發源於馬迎鄉石廟溝;西源發源於自強鎮西溝灣。西北源自馬迎鄉南流入二洞鄉,在二洞橋匯合北源,再南流到寶石鄉新橋匯合西源,至母豬壩匯合東北源後繼續南流,到仁和鎮張泉巖匯合東源,南流進入鹽亭縣境內,至鹽亭縣安家鎮金台寺從東面注入梓江。寶石河全長48公里,流域面積230.25平方公里,總落差145米;縣境內河長36公里,流域面積214.4平方公里,落差115米,河牀平均比降2.2‰。多年平均流量2.65立方米/秒,最大流量87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005立方米/秒。年徑流總量8360萬立方米。水能理論藴藏量787千瓦,1978年縣水電局水力資源普查規劃的可開發量為1站90千瓦。1973年至1976年寶石公社興建“勁松”電站開發20千瓦。流域內已建有望瓢山、天生埝、長梁河、松林、大安、和平、燈塔7座小(一)型水庫,總庫容1486.7萬立方米。 [10] 
太平河,發源於梓潼縣境西部卧龍鎮敬家溝,東南流經三泉鄉,於長卿鎮牛王廟從西面注入潼江。太平河全長19公里,流域面積42.5平方公里,落差72米,河牀平均比降2.6‰,多年平均流量0.496立方米/秒,年徑流總量1560萬立方米。 [10] 
石牛河,發源於梓潼縣境南部石牛鎮化龍溝,東南流至雙峯鄉賈家灣進入綿陽市遊仙區劉家鎮馬家拐從北面注入魏城河。縣境內石牛河長18公里,流域面積39.7平方公里,落差59米,河牀比降2.4‰,多年平均流量0.428立方米/秒,年徑流總量1350萬立方米。 [10] 
大新河,又名亂石溝。河有3源,皆發源於梓潼大新鄉境:東源發源於東溝頭,北源發源於柏埡灣頭,二源南流至大新場匯合;西源發源於圓包子,東南流至小龍灘匯入主河道。南經唐家壩流入鹽亭縣茶亭鄉,名茶亭河(即彌江北源),再南流至鹽亭縣大興回族鄉龍寶匯入彌江。大新河縣境河道長13公里,流域面積為59.05平方公里,基本控制了大新鄉全境,河道落差97米,河牀平均比降2.6‰,平均流量0.31立方米/秒,年徑流總量980萬立方米。 [10] 
支流魏城河三台縣三元鎮段 支流魏城河三台縣三元鎮段
魏城河,古稱絡水溪。發源於綿陽市中區與江油市、梓潼縣交界處的帽盒山(海拔644米)玉皇觀南坡。南流至三台縣魏城鎮,折向東南,經劉家鎮、玉河鄉流入縣境,再經白雀、槐樹、雙勝、忠孝、東風等鄉鎮,至東風鄉王家街出境入鹽亭縣兩河鄉,流入梓江。全長90公里,流域面積970平方公里。縣境流程41.5公里。流域面積490平方公里,自然落差40米。年平均流量9.87立方米/秒。 [8] 
柳池河,是三台縣北魏城河的一條支流,發源於綿陽市中區關太鄉周家松林子。進入縣境後,經中太、長樂、柳池等鄉鎮,從柳池鄉6村的清溪庵注入魏城河。全長65.8公里,流域面積117.8平方公里。縣境流程37.2公里,流域面積76.8平方公里。自然落差54米。年平均流量1.76立方米/秒。 [8] 
支流彌江鹽亭縣城一段 支流彌江鹽亭縣城一段
支流張彌江在鹽亭縣城匯入梓江 支流張彌江在鹽亭縣城匯入梓江
(氵)彌江,有東北兩源。東源又稱靈江,是彌江正源,發源於南部縣光中鄉光木山,西南流至馬靈廟入鹽亭縣花林鄉太極庵。再西南流經水灌、彌江、馮河等鄉至大興回族鄉龍寶場與北源匯合;北源又名茶亭河。發源於梓潼縣大新鄉境,於亂石溝入鹽亭縣茶亭鄉,再南流經雙碑鄉和七寶鄉境,至龍寶場與東源匯合後始稱彌江。再南流經龍江鄉至縣城云溪鎮南貓兒嘴注入梓江。全長39.5公里,干支流呈樹枝狀遍佈縣境北部,流域面積575平方公里(鹽亭縣境454平方公里)。河牀自然落差45.9米,平均比降1.16‰,年平均流量3.17立方米/秒;年逕流總量9960萬立方米,五年一遇洪峯流量380立方米/秒。 [5] 
湍江,發源於南部縣雙佛鄉大犁寨,西流至雙佛鄉何家溝入鹽亭縣三岔鄉境,再西南流經永泰、淨銘、黃甸、定光等鄉,至麻秧鄉谷壩嘴注入梓江,全長45公里,干支流呈不對稱羽毛狀分佈縣境中部,流域面積214.3平方公里(鹽亭縣境207平方公里)。河牀自然落差59.6米,平均比降1.13‰。年平均流量1.11立方米/秒;年逕流總量3510萬立方米。 [5] 
櫸溪,發源於鹽亭林農鄉玉龍山龍洞埡,西南流經八角、櫸溪、五龍、天垣等鄉,至玉龍鎮外注入梓江。全長41公里。干支流呈樹枝狀分佈縣境南部,流域面積193.3平方公里。河牀自然落差90.95米,平均比降2.31‰。年平均流量1.11立方米/秒;年逕流總量3510萬立方米。 [5] 
可波水,《通志》“源出鹽亭縣可波池(今鹽亭縣共和鄉劉家溝)”,今名偏溪。於虎楊鄉入射洪市(原射洪縣)境,經大龍山水庫、太興場至四樂鄉入梓江。多年平均流量0.55立方米每秒,相應徑流量1660萬立方米。 [1] 

梓潼江治理開發

梓潼江蓄水工程

潼江在梓潼縣境(不包括支流雙板河、金天河、赤溪河、馬鳴河、太平河)已建有三埝、三清觀、關田壩、金銀埡、大埝等5個小(一)型水庫,總庫容773.2萬立方米;還建有開化堰、宏仁堰2處小(一)型渠堰,攔蓄庫容350萬立方米,引水量1300萬立方米。 [10] 
鹽亭前鋒水庫,鹽亭縣茶亭鄉前鋒水庫始建於1971年,屬小(一)型水庫,庫容245萬立方米,為茶亭鄉場鎮所有居民唯一的飲用水源地, [13] 
紅旗堰水庫,位於支流魏城河下游,三台縣槐樹鄉三村“鵝項嶺”處。1966年由省、地、縣技術人員組成勘測設計施工組,翌年4月完成設計。1968年8月會審,定主壩為45度傾斜石質連拱壩,壩高14米,長136米,蓄水1015立方米,下游建單拱副壩1座,右側建水輪泵站,安裝60—6型74米高揚程水輪泵4台,提水流量1.2立方米/秒,可灌槐樹、塔山、聯勝、柳池、忠孝、雙勝等公社的農田4.21萬畝。1967年三合區(今塔山)成立工程指揮部,指揮長李安富、熊伯林,工程技術負責人曲文科、易德風。1968年組織全區民工3000餘人進行主體工程修建,歷經5年,1971年9月竣工受益。工程挖填土石方48萬立方米,安砌石方1.68萬立方米,澆注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240立方米,用工150萬個,耗資179萬元,其中國家補助73萬元。1973年4月,三合區用省撥抗旱專用投資款96萬元,建10千伏輸電線路(梓潼縣交泰鄉竹林溝5號變電站至紅旗堰22.7公里,至塔山區5.1公里),由縣水利工程隊和安安電廠承建。建龍樹豬兒洞、塔山雞公石、紅旗堰大壩電力提灌站3處,裝機容量1125千瓦,豐水期水輪泵抽水,枯水期電泵抽水,確保春灌,擴大了灌面7098畝。1975年7月後,經1年零2個月建成規格石渠11公里,打深加寬自然整石渠5公里,延修支渠117.6公里,使灌面達到5萬餘畝。 [9] 

梓潼江引水工程

梓潼縣民於江河截流築壩,開渠引水灌溉,歷史久遠。《四川史綱》記載,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陰平縣令劉鳳儀督民於陰平壩開利仁渠,引馬閣水(潼江北源)灌田。又於江村雲河築雲龍堰,引岐江水(潼江西北源,經白陽洞)灌江村700畝農田(文勝鎮江村,1953年劃屬江油)。
清代,境內小河堰發展較多,忠鄉(今許州及江油的重華,青林口、厚壩、文勝、馬閣、二郎廟等地,清時屬梓潼忠鄉轄地)鄉民先後於潼江上游西南源倒淌河丁家壩築丁家堰,灌田1500畝,於潘家壩築潘家堰,引倒淌河水灌田1000畝,在重華河重華場築重華堰,灌田3500畝,又於潼江西北源岐江獅子嘴築潼江堰,引水流量0.7立方米/秒,灌忠鄉文勝長坪下壩的1400餘畝農田,於百勝場築道河堰,引岐江水灌田400畝,於潼江北源馬閣河嶽村築卡子堰,灌田400畝,於青林口築七里堰,引馬閣水0.4立方米/秒,灌田700畝,於羅林壩築燒房堰,引渭兒河水灌田1000畝。潼江上游各小河堰,共灌田1萬餘畝,時為境內主要水利工程。 [11] 

梓潼江水電工程

兩河水電站,1956年初,由鹽亭城關區所屬13鄉人民在兩河場南300米處的梓江干流上修築連拱攔河壩,壩高4米,長110.3米,自壩左側開引水明渠3公里,過謝家壩到趙家壩南臨梓江左岸建立廠房,設計落差4.2米,引用流量3.5立方米/秒,裝機1台,容量100千瓦。1957年7月,梓江暴發洪水,渠道多處為洪水所毀,工程暫停。當年12月,繼續開工修建,將開發方式改為單純的“堤壩式”,棄引水渠不用,緊靠攔河壩右端設廠房,裝機2台,45千瓦和100千瓦各1台,設計落差3.2米,引用流量6.6立方米/秒。1958年7月和12月,2號機組45千瓦和1號機組100千瓦先後開始發電。由於兩台自制木製水輪機質量差,效率低,兼之電站下游河道淤塞,落差只2.6米,機組出力低,1號機僅42千瓦,2號機僅27千瓦,且故障多,電能質量差。1978年疏浚了河道,增加落差0.3米,兩台機組出力提高到接近額定容量值260千瓦。到1985年電站總投資為40萬元,固定資產原值31萬元,年平均發電量117.6萬度,為全縣各發電站年平均發電量的14%,年平均利潤5.7萬元。 [6] 
城關水電站,1958年冬,在鹽亭縣城南郊彌江上動工修建,於1959年6月和10月,兩台機組先後建成投產。水輪機為鐵木結構,土法制造,單機出力15千瓦左右。1982年,將2台水輪泵換為2台2D760~VM~80型水輪機,與2台55千瓦發電機配套使用,單機出力約40千瓦。到1985年有固定資產原值6.5萬元,年平均發電量16.4萬度,佔全縣各發電站年平均發電量2%,年平均利潤232元。 [6] 
磨灘水電站,位於鹽亭堠溪鄉指南村磨灘壩,是梯級開發梓江水能資源較大的工程,1960年秋動工,就地取卵石堆壩攔水,利用天然落差電發,安裝160千瓦發電機1台,自制木水輪機1台,於1961年上半年建成投產,實際出力40餘千瓦。至1962年7月,卵石壩及發電廠房為洪水所毀,兩台水輪機被泥沙淤埋,電站報廢。 [6] 
麻秧水電站,位於鹽亭麻秧場南2公里,1964年夏正式動工。攔河壩築於梓江干流上,石質16拱,平均高9.2米,長285米,緊接壩左航運部門建有通航閘室,主廠房建於攔河壩左後方250米處,有引水渠相通,渠首段有隧洞長115米,進水口建有閘門室1座,用以控制通向主廠房河水。主廠房安裝水輪發電機組2台,容量各為500千瓦,其尾水泄人湍江,至谷壩嘴與梓江匯合。1969年11月及1979年10月,兩台機組先後建成投產,單機實際出力400千瓦。另一主廠房在廠後41米處,緊靠江岸,以其機組容量較小,職工習慣稱為“小機房”,1967年5月開始發電、裝機容量125千瓦。由於廠房基礎未作全面仔細鑽探,基岩隱潛着數個垂直裂隙,經過歷年洪水衝擊後,裂隙逐漸增大,基礎發生離位。水工建築物多處被拉裂,1983年9月停止使用。1984年1月動工,拆除原廠房和機組,清除了基岩中不穩定的地質結構,重新安裝機器和建造廠房,至1985年7月竣工,裝機1台,容量320千瓦,實際出力280千瓦左右,建站總投資197.5萬元。1985年,電站有固定資產原值201.8萬元,年平均發電量397.5萬度,佔全縣各發電站年平均發電量47.4%,年平均利潤20.7萬元。 [6] 
漏水埡水電站,是鹽亭縣玉龍區區辦企業,位於玉龍鎮西南2公里。梓江流經該處繞山回行如瓢狀,“瓢頸”有埡名漏水埡,電站建於埡上,遂以為名。1973年動工興建。該站原壩始建於1966年10月1日,竣工於1969年12月,石質,6拱高7米,長192米。設計安裝水輪發電機組3台,容量各為320千瓦。1977年2月3日,一、二號機組建成投產,1980年9月10日,三號機組建成投產。實際最大出力約900千瓦左右。一般年平均發電量285.2萬度,佔全縣各發電站年平均發電量34%。1985年獲得純利潤11.3萬元。建設總投資286萬元,其中國家補助183.5萬元。 [6] 
龍潭水電站,屬鹽亭縣五龍鄉鄉辦企業,位於五龍鄉龍潭村,於1964年1月正式動工,自原建水庫攔河壩上游向右開引水渠120米,渠尾建立廠房,安裝55千瓦發電機1台,自制木水輪機,於同年6月開始發電,實際出力37千瓦。1982年將水輪泵拆除,換為2D760~VM~80型水輪機,配100千瓦發電機,工程總投資13.4萬元。實際最大出力85千瓦,年平均發電量18.9萬度,佔全縣各發電站年平均發電量2%。1985年利潤0.3萬元。 [6] 
章邦水電站,站址位於鹽亭縣章邦場2公里,1968年5月興建,1972年竣工,裝有40千瓦和28千瓦發電機各1台。電站投資16.4萬元,其中國家補助3萬元。1983年至1985年平均發電量10.6萬度,佔全縣各發電站年平均發電量1.1%。年獲利潤4000元。 [6] 
1955年後,鹽亭縣各區、鄉先後興辦了一批小水電站。玉龍鄉首先在櫸溪上建起了1座10千瓦的水力發電站,於1956年12月開始發電。接着三星、馮河、七寶、金孔、八角、花林等地也相繼建成小電站26座,裝機容量從6千瓦到55千瓦不等共27台,總容量達445.5千瓦。除晚上供應當地羣眾電燈照明外,白天還利用其動力機經營農副產品加工業務,有的還為提灌站提供電源。 [6] 
梓潼縣段,水能資源理論藴藏量為23140千瓦,1978年梓潼縣水電局水力資源普查規劃的可開發量為6站4930千瓦,1957年宏仁堰建龍口電站開發了30千瓦。 [10] 
射洪市(原射洪縣)縣境建成攔河壩式的天仙水輪泵站(兼有灌溉、航運、發電之利)和沿江電灌站23處(裝機64台,3489瓩),共控灌面積32747畝。 [1] 

梓潼江航道航運

梓潼江航運

《蜀記》:大禹治水,用梓潼尼陣山一株直徑為一丈二尺的大梓樹,制一獨木舟輾轉指揮治水十三年,終於治平洪水。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鹽亭向外銷售的井鹽,“原額行水引八十五張”(注:每引200公斤,共計1.7萬公斤)。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令各地引岸,仍按原來規定執行”。鹽亭有關鹽業史料載:“原鹽亭水引,過去一貫在鹽境本廠配鹽,運至涪陵龔灘,截換引張至彭水繳紙根,到思渠投税,然後運赴貴州行銷;一由龔灘行銷思南府,一由白馬鎮行銷正安州”,足見始航年代久遠。
民國26年(1937年)川康綏靖公署河道交通調查表記載:“鹽亭梓江有船49只,載重4000公斤,每日下行80公里,上行35公里。”民國30年《中農月刊》第二卷第一期《四川桐油之供銷狀況》載:“市場名稱太和鎮,來源地點梓江小河,來源數量4500公擔,佔全數45%,包括區域鹽亭玉龍鎮”。民國38年據四川省涪江、嘉陵江船隻調查:“梓江之鹽亭、射洪、廣興段,行駛舢板及少數櫓船,一般7噸,最大12噸,共約100只”。
梓江航程之開拓。遠在清光緒末年(公元1908年),兩河灶户許復初,古七月造小櫓杆船兩隻,裝鹽50擔運梓潼,船至距城4公里之險灘石龍奔江處,梓潼城內商賈鳴鞭炮前往迎接。民國10年(1921年)柏梓富商李銀章資助銀兩,將安家以上10多處險灘進行疏淘,船載五金、百貨駛抵梓潼城銷售,縣長率僚屬紳商,出城歡迎,傳為盛舉。民國11年水槽壩劉思來,造毛船一隻,裝鹽20擔,於臘月初始航梓潼,27日運大米回鹽亭。民國35年《四川新地誌》記載:“涪江支流航程,梓潼下太和鎮150公里輕舟,安家場下125公里,洪水重載2500公斤。”
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梓江水運航道上抵梓潼,下達重慶。1961年,梓江小河船發展到114只,1429噸。專業木船年貨運量完成1.3萬噸,週轉量156萬噸公里。1967年以後,貫徹“統籌兼顧,一水共用”的原則,先後築起了五座電站水壩、提灌站135處,致河流斷航。運力下降,貨源從陸路轉向,迂迴運輸,鹽亭全縣進出物資增加運費支出約62萬元。 [7] 
梓江射洪市(原射洪縣)內段長35公里。水位變化大,7至9月份,最高水位為海拔398.25米,最大流量為每秒3583立方米。2至3月份水位最低,最小流量為每秒0.21立方米,常年平均流量每秒118立方米。正常情況下,一年內可通航3至8個月,航行船隻均在20噸級以下。夜合堂炸礁夜合堂河寬底淺,礁石零亂,1971年於航道中間開出長100米,寬15米的人工航漕。梓江險灘炸礁梓江射鹽航段,有大小灘口39處,為連山石構造,水淺礙航。1956年起,經過4年時間先後對魚網灘、石板灘、散壩灘、文昌灘、豺狗灘、三叉口灘等26處炸礁疏浚。 [3] 

梓潼江船閘

1973年11月,四川省計委陸續下達梓江船閘基本建設投資項目,由射洪、鹽亭兩縣分段施工。1974年1月,縣成立了“梓江船閘工程指揮部領導小組”,閲時九年,完成四處礙航閘壩船閘的修建工程。
天仙船閘(屬射洪市),1973年興工,總投資額56100元,投勞11747工日。
玉龍船閘,1974年興工,在鹽亭縣漏水埡攔河壩上就壩修建,於1977年竣工。渠化距離20公里,水級8.786米,閘室長25.6米,寬9米,總土石方工程量28660立方米,投資225800元,投勞66200個工日。
麻秧船閘,於1975年興工,1977年竣工。渠化距離14公里,水級8.78米,閘室長25米,寬8米,總土石方工程量65235立方米,投資336800元,投勞66200個工日。
兩河船閘,於1977年3月興工,1981年竣工。渠化距離8公里,水級5.4米,閘室長25米、寬9米、門寬4米,門攔水深1.2米,總土石方工程量19216立方米,投資33萬元,投勞104326個工日。 [7] 
參考資料
  • 1.    射洪縣誌編纂委員會.射洪縣誌(第一輪):四川大學出版社,1990:110-112
  • 2.    射洪縣誌編纂委員會.射洪縣誌(第一輪).:四川大學出版社,1990:331
  • 3.    射洪縣誌編纂委員會.射洪縣誌(第一輪).:四川大學出版社,1990:334
  • 4.    四川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四川省志•地理志(上下冊):成都地圖出版社,1996:156-157
  • 5.    鹽亭縣誌編纂委員會.鹽亭縣誌(第一輪):四川文藝出版社,1991:80-82
  • 6.    鹽亭縣誌編纂委員會.鹽亭縣誌(第一輪).:四川文藝出版社,1991: 205-206
  • 7.    鹽亭縣誌編纂委員會.鹽亭縣誌(第一輪).:四川文藝出版社,1991: 247-248
  • 8.    三台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三台縣志(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99-100
  • 9.    三台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三台縣志(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427
  • 10.    四川省梓潼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梓潼縣誌(第一輪):方誌出版社,1999:141-144
  • 11.    四川省梓潼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梓潼縣誌(第一輪).:方誌出版社,1999:419
  • 12.    江油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江油縣誌(第一輪):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146-147
  • 13.    鹽亭民行跟進監督茶亭水庫水質污染及自來水不合格情況  .鹽亭 縣政府[引用日期2021-04-2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