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封閉經濟

鎖定
封閉經濟開放經濟相對,是指沒有和外部發生經濟聯繫的經濟。在經濟學意義上是指一國在經濟活動中沒有與國外的經濟往來,如沒有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勞動力的交流,僅僅存在國內的經濟活動,本國經濟與外國經濟之間並未存在密切的往來,稱為處於封閉經濟狀態。
中文名
封閉經濟
外文名
Closed Economy
對    稱
開放經濟
釋    義
指沒有和外部發生經濟聯繫的經濟

封閉經濟特徵

1對外貿易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很低。
2 在國際貿易和國際資本流動中存在着較嚴重的障礙。
3國內貨幣體系基本不受外匯儲備與國外金融市場的影響,貨幣供給量利率由國內各種因素與貨幣政策決定。
4 國內物價水平基本不受匯率變動與國外物價水平的影響。
在現實中,不與國外發生經濟上的聯繫是非常少見的。封閉經濟是相對於整個世界經濟交往的要求而言的。人們通常把對外經濟聯繫少的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稱為封閉經濟,或者把由於意識形態上的原因或經濟發展戰略需要而拒絕同國外發生經濟聯繫的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稱為封閉經濟。

封閉經濟中國轉型

要突破封閉性的經濟體制,必須“從封閉轉到開放,從固守成規轉到各方面的改革。”因此,“一九七八年底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非常嚴肅和認真地總結了建國後的近三十年的經驗。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主要是改革開放對內開放對外開放”。
兩個開放政策的提出,要求中國不但要對外國開放,對世界開放,而且國內的各個地區、行業、企業都要對其他地區、行業、企業開放,這就要對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條條塊塊、方方面面進行開放化的改革,建立不斷地和外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流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市場經濟體制,更好地利用國外、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鄧小平説,“無論是農村改革還是城市改革,其基本內容和基本經驗都是開放,對內把經濟搞活,對外更加開放。” 只“改革”,不“開放”,改革就沒有方向。如果越改越封閉,就是倒退,就是“死路一條”!
“開放化”,説明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質。“對內開放”的改革,是一個逐步放開各種束縛生產力的封閉性政策的過程。

封閉經濟開放農村

我國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農民。如果農民沒有積極性,國家就發展不起來。所以開放政策首先在農村實行,中央制定了搞活政策,決定進行農村改革,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村改革迅速見效,鄧小平坦承這是我們原來“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收穫”,包括:
第一,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突破了原來封閉性的生產關係對人的束縛。農民有了生產經營的自主權,農業因地制宜,實行多種經營,農民積極性提高,農產品大幅度增加;
第二,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突破了原來單一農業的產業結構,“突然冒出搞多種行業,搞商品經濟,搞各種小型企業,異軍突起。這不是我們中央的功績。鄉鎮企業每年都是百分之二十幾的增長率,持續了幾年,一直到現在還是這樣。”
第三,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到鄉鎮企業城鎮,突破了土地對農民的束縛,農村城市化得到迅速發展。“長期以來,我們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農村勞動力被束縛在土地上,農村每人平均只有一兩畝土地,多數人連温飽都談不上。一搞改革和開放,一搞承包責任制,經營農業的人就減少了。剩下的人怎麼辦?十年的經驗證明,只要調動基層和農民的積極性,發展多種經營,發展新型的鄉鎮企業,這個問題就能解決。鄉鎮企業容納了百分之五十的農村剩餘勞動力。”

封閉經濟户籍鬆動

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大鍋飯”、“鐵飯碗”被打破,勞動力的流動越來越頻繁,農村人口不斷流向城市,尋求新的生存機會;城市職工“跳槽”也日益成為時尚,其中不乏高學歷、高技能的人才。公民有了越來越多的的擇業、居住以及遷徙自由,每年全國流動人口可達上億人。人口和勞動力的合理流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有利於人才交流和勞動力資源市場配置。經濟高速發展的美國澳大利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都是世界上人口流動頻繁的國家和地區。
人口的流動對我國40年不變的封閉的户籍制度形成了衝擊,嚴格的城鄉户籍壁壘也出現了明顯的鬆動。1998年7月,國務院發出批轉公安部《關於解決當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幾個突出問題的意見》,提出了“嬰兒落户隨父隨母自願、放寬解決夫妻分居問題的户口政策、到城市投靠子女、在城市投資、興辦實業、購買商品房的公民可准予落户”等改革政策。
在此之前,為推動農業城市化的發展,全國許多地區的小城鎮都推出了大量的吸引農民離開土地改變生存方式,鼓勵農民到小城鎮落户的措施,眾多符合條件的農民(有資料稱,改革開放以來約有一億農民)辦理了小城鎮的“居民户口”。
此外,為吸引人才和資金,上海深圳廣州等一些大城市實行了“藍印户口”政策。對符合條件的外來人口可先申請藍印户口,一定期限後可轉為常住户口。户籍改革比較保守的北京也推出類似的“工作寄住證”政策。
上述措施使封閉性的勞動體制逐漸走向開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