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封建農業經濟

鎖定
中國古代農業的基本特點: (1)以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 (2)借用牛耕和不斷改良生產工具,生產技術,使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日益完善。 (3)“男耕女織式”的經營方式
中文名
封建農業經濟
來源出處
經濟學——入門與創新

封建農業經濟觀點介紹

山西農業大學經貿學院張建華先生在所著《經濟學——入門與創新》一書中,從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下,對封建農業作了全面系統的研究,提出了許多獨特的個人見解。其具體內容摘錄如下:

封建農業經濟農業形成

從奴隸農業到封建農業的發展,使人感到困惑的是:一家一户的“小生產”取代了大規模集中經營的“大生產”,這好象不大符合經濟競爭中“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一般規律。
筆者認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奴隸主大規模集中經營,是依靠外力強制的沒有“內在結構”的簡單拼合,只適用於使用奴隸勞動,而不適用於使用自由民勞動。因此,一旦奴隸來源枯竭,奴隸農業就無法繼續維持下去了。而實際情形也正是這樣,隨着奴隸農業以及整個奴隸社會經濟的發展,經過連年不斷的征戰,到奴隸社會末期,奴隸制國家周圍的落後民族越來越少,奴隸來源逐漸趨於枯竭,奴隸農業的基礎被嚴重動搖,奴隸農業遇到嚴重危機,奴隸和奴隸主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鋭。於是,一些中小奴隸主率先改革經營方式,將自己的領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仍實行集中統一經營,另一部分則分配給奴隸實行個體經營,這樣奴隸農業就轉變為“封建領主制農業”。以後,隨着封建領主制農業的發展,封建領主努力擴大經營規模,一方面在領地之外大規模開墾土地(即所謂私田),另一方面大量招募流亡奴隸和破產農民,實行租佃經營,這樣封建領主制農業就發展為“封建地主制農業”,並與奴隸農業發生了直接的尖鋭的衝突,最後封建地主階級被迫率領農民和奴隸起來進行反抗,推翻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建立封建國家。

封建農業經濟農業特徵

封建農業的發展有兩個階段,一是封建領主制農業,二是封建地主制農業。封建領主制農業的主要特點是:土地仍然屬於國家所有,並分配給封建領主來經營管理,一般將土地劃為兩類,一類由封建領主直接經營,即中國古書中所謂“公田”,仍然使用農奴集中勞動來完成生產過程;另一類再分為若干小塊,分別交給農奴分散經營,即中國古書中所謂“私田”,農奴可以在公田勞動之餘,使用個體勞動,進行私田生產,並以其產品供給個人消費。這也就是歷史上孟子所謂“井田制”。可以看出,其中仍然保留了較多的奴隸農業痕跡,它實際上只是奴隸農業向封建農業發展的早期過渡形態。
真正典型的封建農業是封建地主制農業。其最根本的特徵是個體家庭經營,即由農民一家一户自行管理和安排生產活動,並主要依靠家庭勞動來完成生產過程。由此派生了其它基本特徵:
(1) 使用個體勞動 主要依靠家庭本身的勞動力來完成農業生產過程,這是個體家庭經營本身應有之義。
(2) 使用畜力耕作 主要是牛耕,這是因為個體經營,使用個體勞動,微觀上勞動力不足,需要以畜力補充。
(3) 使用鐵製農具 使用畜力耕作以後,需要比青銅器更堅韌的農具,以鐵犁為代表的鐵製農具便應運而生。
(4) 土地實行連年耕作 因為個體經營,土地數量有限,不得不連年耕作。
(5) 施肥 在土地連年耕作的情況下,必須施肥。由於學會了施肥,於是在農藝技術上便實現了生態平衡,良性循環,土地肥力不斷提高。
(6) 種植業與家庭舍飼畜牧業相結合 使用畜力耕作,需要家庭飼養牲畜,為了滿足連年耕作對肥料的需要,也需要飼養家畜,而種植業的副產品又可用作牲畜的飼料,這樣就促使種植業與家庭舍飼畜牧業結合到了一起。
(7) 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 因為個體經營產出有限,幾乎沒有多餘的農產品用於銷售,同時農閒時間又較多,於是農民便儘量依靠自己的力量來生產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生活用品,做到自給自足。“男耕女織”就是這方面的典型寫照。
(8) 個體家庭成為基本的經濟組織 與個體經營相適應,個體家庭成了封建農業的基本經濟組織。但奴隸並沒有從此絕跡,而是仍然相當普遍地存在,特別是一些豪強地主家裏,更是奴隸成羣。
(9) 私有制成為佔統治地位的所有制形式 與個體經營、個體勞動相適應,個體私有制開始成為封建農業時期最基本的所有制形式。不過,由於個體小農經濟勢單力薄,難以抵禦天災人禍,因而其發展趨勢總是土地不斷向地主手裏集中,土地的地主所有制是封建農業制度最典型的特徵。
(10) 租佃經營普遍化 因為土地大部分集中在地主手裏,一般農民只好向地主租種土地,並向地主交納一定數量的實物地租。這是封建農業最普遍最典型的經營形式。
(11) 以實物地租為主的多種分配形式 農民租佃經營的產品,首先向地主交納一定數量的實物地租,剩下的才能歸自己所有,這是最基本的分配形式,可謂“自有其勞”。然後,還有一部分產品要到市場去交換,以互通有無,可謂“等價交換”。最後國家還要向地主和農民收取一定的税收,這是財政分配。這三種分配形式,構成了封建農業時代社會產品分配的基本框架。注意:由於個體農民勢單力薄,因而地主常常憑藉超經濟強制手段迫使農民交納超出合理經濟限度的高額地租,對農民實施殘酷的剝削。這是封建農業時代最引人注目的現象,也最受世人批評。
(12) 高度集權的封建國家 個體小農經濟的基本特點是高度分散性、自私性和軟弱性,這樣就在政治上導致了高度專制,形成高度集權的封建國家。具體可從三個方面來考慮:第一,封建小農經濟自給自足,自成一體,自家的事情自個兒説了算,根本缺乏平等協商的機會和習慣,差不多每一個人從小就養成了獨斷專行的思維方式,這在一般家庭裏,就是家長制,在政府機構中,就是實行封建專制。第二,在小農經濟狀態下,農民一家一户,自給自足,高度封閉,自成一體,這使得他們缺乏足夠的動機關心社會公共事務,往往對社會公共事務採取漠不關心的態度,這樣封建小農狹隘的自私性就與社會公共事務發生了矛盾,封建政府除了強制別無他法。第三,從力量對比來看,千千萬萬的個體農民,雖然人數眾多,但卻高度分散,擰不成一股勁,這就又為封建政府有效地使用高壓手段對付農民提供了可行條件。
(13) 一整套封建小農文化 由於小農經濟,侷限於一定的地域範圍內,自給自足,高度封閉,由此導致了一整套封建小農文化,試擇其要者略述如下:第一,自私狹隘,這是因為小農經濟自成一體,高度封閉,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所以“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其影響至深,直到今天幼兒園阿姨還在教導小朋友們説“自己的事情自己幹”,“不要和陌生人説話”。第二,“等級屈從”觀念根深蒂固,“忠”是屈服於皇帝,“孝”是屈服於父母,“節”是屈服於某種道德規範,“義”是屈服於他人。這是因為小農經濟自成一體,宏觀上形同一盤散沙,不得不人為規定一套強制性的等級秩序,以維護社會安寧。同時,個人力量極其弱小,身不由己,只得看別人的臉色辦事。第三,熱衷於撈“外快”,如常言所説,“馬無夜草不肥,人無外快不富”。這是因為小農經濟產出實在有限,終年辛苦,仍難得温飽,無奈之中,只有盼望“天上掉餡餅”,天上當然不會掉下餡餅來,於是各種歪門邪道紛紛出場。第四,盲目求神拜佛,這是因為小農經濟幾乎絕了發財的希望,想撈外快常常落空,欲走歪門邪道又膽小怕事,於是只好求神拜佛,以求暫時的心理安慰。第五,窮講究。這是因為小農經濟力有不逮,人窮志短,總怕別人小看自己,於是打腫臉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第六,消極保守。這是因為小農經濟自給自足,自成一體,生活經驗侷限,目光有限,加之力量微薄,於謀生之不暇,更不敢心存奢望。第七,熱衷於“窩裏鬥”。這是因為小農經濟自成一體,與外界聯繫基本隔絕,內部矛盾就凸顯出來了。有時也與外界打交道,但因勢單力薄,往往吃虧的時候多,只好關起門來稱王稱霸。第八,自由散漫,無法無天。這是因為小農經濟,自成一體,凡事自己説了算,壓根就缺乏基本的社會規則觀念。第九,官僚作風盛行。主要表現為,一事當前,盛氣凌人,能拖就拖,能推就推,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正如民謠所謂“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這些毛病雖然出在官僚身上,但病根則在民間百姓身上。在小農經濟狀態下,就算有個別熱心的官吏,也會因為處在眾多冷漠、自私、狹隘而又愛貪沾小便宜、愛耍小聰明的小老百姓的包圍中,而逐漸官僚起來,更何況許多官僚原本就是百姓子弟。第十,濃厚的鄉土觀念,因為在小農經濟狀態下,佔全部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都被固着在土地上,不得自由遷徙,大家都是“父母在,不遠遊”,只有少數人孤身在外,感覺當然很不美妙,俗話説“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日難”,於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家鄉的好處都想起來了,甚至將“他鄉遇故知”與“久旱逢甘霖,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一起並稱為人生四大樂事。

封建農業經濟定義

概括起來,封建農業的基礎在於以個體家庭為單位,個體經營,個體勞動,普遍使用畜力耕作,農藝上實行土地連年耕作和施肥,財產實行私有制,並以自給自足為基本分配形式。而其最典型的特徵則是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數地主手裏,實行租佃經營,並收取高額實物地租。以小農經濟為基礎,政治上形成高度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並形成一整套封建小農文化。
截止到2015年,學術界和社會輿論對封建農業多持負面評價,但從整個歷史來看,封建農業卻是農業史上最輝煌的頂峯。當時,農業不但是整個社會經濟的基礎,而且還是整個社會經濟的主體,和其它行業相比,農業經濟效益最好,最有保障,農民的社會地位也遠遠超過一般手工業工人和商人。進入工業經濟時代以後,農業的地位便一落千丈了。
另外,封建農業還是私有制經濟發展的頂點,財產所有權細分到了每一個個人身上,並由個人支配使用,不可能再細分下去了。進入工業經濟時代以後,廠商成為基本的經濟組織形式,雖然所有權還在個人手裏,但實際經營使用已不是個人所能完全決定的了。換句話説,在工業經濟時代,財產所有制又開始朝着公有制方向發展了。

封建農業經濟實證討論

(1) 中國古代的封建農業
在世界歷史上,封建農業以中國古代發展最為典型最為充分。主要表現在:第一,延續時間長,按西周封建説,從公元前11世紀開始到1949年,大約3000年。第二,發育完全,從早期的封建領主制農業到後期的封建地主制農業,整個封建農業在中國古代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第三,發展水平高,古代中國封建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科學技術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居世界前列。因此,筆者認為,研究封建農業,應以中國古代的封建農業為標準樣本。
(2) 歐洲中世紀的封建農業
歐洲中世紀封建農業的發展是很不充分的。主要表現在:第一,延續時間短暫,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公元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滿打滿算,才只有1000多年,而這1000多年中,早期尚在奴隸制與封建制的過渡中,晚期則已經開始產生資本主義萌芽,比較典型的封建農業時期大概只有500年左右。第二,發育不全,只經歷了封建領主制階段,沒有發展到封建地主制階段。第三,發展水平低。歐洲人在談及這段歷史的時候,總是習慣於稱之為“黑暗的中世紀”。事實上,直到19世紀上半葉歐洲人仍然不懂得施肥,土地利用仍然實行“三圃制”,生產經營非常粗放。因此,傳統觀點以歐洲封建農業作為標準樣本是不適當的。

封建農業經濟發展原因

這個問題比較常見的提法還有“中國封建社會為什麼能長期延續”、“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為什麼遲遲得不到發展?”、“中國近代為什麼會衰落下來?”等等。從1920年代開始,學術界對此已爭論了80多年,迄今仍無定論。
筆者認為,上述幾種提法明顯地是以歐洲短命夭折的封建農業作為標準,將中國封建農業的充分發展視作異端,這是很不妥當的。其次,這個問題需要站在整個社會歷史發展的高度,用系統論的觀點,進行全面綜合研究,千萬不可過分糾纏歷史細節,以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下面簡略介紹一下筆者個人看法:
第一,中國地理環境較為封閉,山川險塞,易於形成高度集權的封建專制政權。這種封建專制政權是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之上的,本質上與商品經濟對立,其基本經濟政策之一就是“重農抑商”,結果商品經濟遲遲得不到發展,從而保證了封建農業充分發展的社會環境條件。
第二,從封建農業本身來看,由於實行土地私有制和個體小農租佃經營方式,地主和農民都有強烈的動機維持封建農業的存在和發展,而施肥技術的應用,加上比較温和濕潤的氣候,又保證了封建農業生態良性循環,這就使封建農業本身具有一種極其頑強的自我維持能力,或者叫“歷史頑固性”。
第三,封建農業面臨的主要威脅是人口過快增長,土地不堪重負。但連綿不斷的天災人禍,殘忍地解除了這一威脅。
概括起來,在中國內部,從自然、政治、經濟、技術等各個角度來看,都在強烈維持封建農業的存在,而缺乏足以侵蝕瓦解封建農業的因素。可以肯定,如果沒有外來因素介入的話,中國封建農業還將繼續存在下去。
與中國相反,歐洲,特別是西歐,地理環境顯得極為開放,海闊天空,支離破碎,這就很難形成並且事實上也從未實際形成集中統一的封建政權,於是商品經濟就在很少受到政治約束的情況下迅速發展起來,並對封建農業形成強烈侵蝕;其次,歐洲封建農業本身的自持能力也很差,因為當時尚處在封建領主制時期,農奴還沒有獲得人身自由權利,缺乏生產自覺性和主動性,技術上還沒有學會施肥,還不能實現農業生態良性盾環,再加上地理緯度較高,氣候比較寒冷,對農業的發展構成了嚴重製約。這樣內外因素結合在一起,就使歐洲封建農業尚未得到充分發展,就匆匆結束了自己短促的一生。

封建農業經濟科學評價

自1919年“五四運動”以來,“打倒封建主義”的聲音就一直響徹中華大地。世界各國輿論上,一般也都對封建制度持否定態度。對此,筆者看法不同:封建制度是一種歷史的存在,只能從歷史的角度給予科學的評價,不應全盤否定。特別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發展成就光輝燦爛,值得我們全體華夏子孫永遠引以自豪,這些都是與封建制度聯繫在一起的。有些人一方面全盤否定封建制度,另一方面又大肆宣揚“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和火藥)等等,這實際上是一種人為地將封建社會的發展成就與封建制度割裂開來的機械論做法,是不足為訓的。
實際上,全盤否定封建制度是西方資產階級的偏見,同時也是歐洲封建社會發展緩慢的反映。如前所述,歐洲中世紀時期,整個社會發展特別緩慢,幾乎沒有任何可以誇耀的成就。因此,當資產階級起來革命的時候,就有理由將封建制度描繪得一團漆黑,連封建制度下僅有的一點成就也予以一筆抹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