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寺溝峽

鎖定
寺溝峽,因鏵尖寺坐落於溝內而得名,地處黃河北岸的民和縣三川地區中川鄉峽口村。因這裏有很多大禹治水的傳説和遺蹟,這裏也被稱為禹王峽。
中文名
寺溝峽
地理位置
青海省民和縣中川鄉峽口村
別    名
禹王峽
寺溝峽谷勢險峻雄奇,水上險象環生,民和縣是黃河流經青海的最後一個縣,寺溝峽是黃河流經青海的最後一道峽口,告別寺溝峽,黃河水便一路蜿蜒前行,浩浩蕩蕩向東流去。這裏有黃河水的吟唱,這裏有懸崖峭壁的險峻,這裏還有禹王治水的千古傳奇。禹王座椅、禹王擂鼓台、禹王盛水缸、禹王足印、禹王祭祀台、禹王洞,還有禹王祭祀台上見證風雨滄桑、有待考古學界解開的古巖畫,給寺溝峽蒙上了神秘的面紗,也造就了寺溝峽美麗如畫的峽谷風景。
寺溝峽的腳下,有座藏傳佛教寺院依山傍水而建,叫鏵尖寺,藏語稱“森格靜房”,土語稱“堪智爾西蔑”,意為形似鏵尖。相傳該寺建於清朝同治時期,清光緒二十一年毀於兵燹,上世紀三十年代重建。站在寺溝峽腳下仰望,坐落於半山腰的一座古塔坐東朝西,雄偉壯觀,似乎在守望着奔騰的黃河和沿岸的三川大地。
沿着一條彎彎曲曲的硬化路爬上鏵尖寺北側的小山丘,便能看到一塊形似座椅的大石頭,稍側前方一塊有一處足印狀痕跡,足弓、腳趾清晰,將自己的腳放到上面,足見這個腳印是常人腳的兩三倍大,這就是人們常説的大禹座椅和大禹足印,也被人們稱為“禹王石”。據《河州志》記載,青石高八尺,寬七尺,長一丈,大禹導河時曾憩其上,坐痕至今猶存。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