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寶頂山摩崖造像

鎖定
寶頂山摩崖造像是由南宋高僧趙智鳳於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間(1174-1252年)主持開鑿的一座以大、小佛灣為主體,造像近萬尊的佛教密宗道場。 [1] 
始刻於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至南宋淳佑九年(1249年)結束。寶頂山石刻以聖壽寺為中心,包括大佛灣、小佛灣等13處造像羣,共有摩崖造像近萬尊。 [3]  造像雕刻在U字形山灣內東、北、南三面崖壁上,崖面高8—25米,龕窟通編為31號。全部造像題材涉及佛教密宗、禪宗、華嚴宗等宗派,此外,大佛灣還遺存有碑碣、題刻、遊記、詩詞、培修、裝繪等銘文2萬餘字。 [1] 
1961年3月4日,寶頂山摩崖造像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於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 
中文名
寶頂山摩崖造像
地理位置
重慶市大足區 [2] 
所處時代
[2] 
保護級別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組成部分
大佛灣、小佛灣、廣大山、龍潭、松林坡 [2] 

寶頂山摩崖造像歷史沿革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寶頂山摩崖造像始刻,至南宋淳佑九年(1249年)結束。 [3] 

寶頂山摩崖造像建築特點

寶頂山摩崖造像大佛灣呈馬蹄形,長500多米,巖高15—30米,雕刻造像分佈在東、南、北三面,先以小佛灣為藍圖,後在此雕造石窟。有三十多幅巨型的雕刻,著名的有六道輪迴、廣大寶樓閣、華嚴三聖像千手觀音像釋迦涅盤聖蹟圖、九龍浴太子、孔雀明王經變等,其中以宋代的雕刻最有特色,保存完整,極富趣味性和故事性。其中除毗盧洞及圓覺洞外,均為摩崖羣雕。

寶頂山摩崖造像文物遺存

寶頂山摩崖造像大佛灣

大佛灣位於聖壽寺左下一個形似"U"字形的山灣。崖面長約500米,高約8~25米。造像刻於東、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編為31號。依次刻護法神像、六道輪迴圖、廣大寶樓閣、華嚴三聖、毗盧庵、千手觀音像、佛傳故事、釋迦涅磐聖蹟圖、九龍浴太子、孔雀明王經變相、毗盧洞、父母恩重經變相、雷音圖、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六耗圖、地獄變相、柳本尊行化圖、十大明王、三清龕、道祖山君龕、玉皇王母龕、寶頂福壽山水佳處字、柳本尊正覺像、圓覺洞、牧牛圖、慄呫婆子圖。全部造像圖文並茂,無一龕重複。 [4] 
其中,千手觀音鐫刻於大佛灣南崖東頭的巖壁上,刻手1007只,縱橫交錯,富於變化,畫面如同孔雀開屏一般,金碧輝煌、富麗多姿,是國內僅有的一尊。華嚴三聖像高7米,菩薩手託千斤石塔,歷經多年而不墜毀,可見其建造時力學運用之高妙。寶頂圓覺洞,在大佛灣的南巖,以設計周密及雕刻精美而著稱於世,洞頂的上方開天窗用以採光,洞口開有兩道。洞頂的泉水引入洞中後經壁間的小溝流入龍口吐出,再注入暗溝流出洞外。洞的正壁刻有三尊佛像,主佛前有一尊跪菩薩,俯首合十,顯得十分的恭敬虔誠。
左右壁為十二圓覺菩薩,趺坐蓮台,美麗莊嚴,姿態不一。壁間雕刻樓台亭閣、人物鳥獸、花草樹木、幽泉怪石,與寫實作品十分相近,是大佛灣雕刻的精華之作。

寶頂山摩崖造像小佛灣

小佛灣位於聖壽寺右側,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築為一座石砌的壇台,高2.31、東西寬16.50、進深7.90米。壇台上用條石砌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薩像,通編為9號。主要有祖師法身經目塔、七佛龕壁、報恩經變洞、殿堂月輪佛龕及十惡罪報圖、毗盧庵洞、華嚴三聖洞、灌頂井龕等。 [4] 

寶頂山摩崖造像聖壽寺

聖壽寺地處寶頂山大佛灣右後側,是由南宋高僧趙智鳳於1178年始建的一座密宗禪院,佔地面積5000平方米,原稱“五佛崖”。聖壽寺依山構築,雄偉壯觀。南宋趙智鳳創建,後遭元、明兵燹,明、清兩度重修。現存主要殿宇山門、天王殿、帝釋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燈殿和維摩殿七重殿宇,為清代重建。建築面積1631.68平方米。 [4] 
大、小佛灣旁有釋迦真如舍利塔和轉法輪塔,此外周邊尚分佈十餘處結界造像。如廣大寺、佛祖寺、菩薩堡、巖灣、龍潭等。 [4] 

寶頂山摩崖造像文物價值

寶頂山摩崖造像中的大佛灣摩崖造像規模宏大、內容豐富、構圖謹嚴,教義體系完備,文字通俗,注意闡述哲理,涵蓋社會思想,把佛教的基本教義與中國儒家的倫理、理學的心性及道教的學説融為一體,博採兼收,具有社會鑑戒作用,顯示了中國宋代佛學思想的特徵。 [1] 
寶頂山摩崖造像生活氣息濃郁,地方特色鮮明,是石窟藝術民族化、生活化的典範,反映出源於印度的石窟藝術至此已完成了中國化的進程。寶頂山摩崖造像以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誘之以福樂,威之以禍苦為創作原則,並能融科原理於藝術造型之中,是石窟藝術的集大成之作。 [1] 
寶頂山石窟除了造像外,造像龕刻銘文、碑碣、題刻、遊記、詩詞、培修、裝絢記等文字記載更是數以萬計,這些文字不僅是研究大足石刻的重要資料,同樣可用來證史之誤、補史之缺,與其他史料相互補充。 [6]  寶頂山摩崖造像對於研究中國佛教史,尤其是佛教密宗史等具有重大學術價值,對於宋代建築、音樂、服飾、民俗等諸多領域的研究都具有其他石窟不可替代的價值和地位。 [1] 
寶頂山摩崖造像

寶頂山摩崖造像保護措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國家撥專款對寶頂山造像採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20世紀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在大佛灣增修了護檐、保坎、圍牆和欄杆等,開鑿大小排水溝2條及增建“牧牛圖”保護亭。70年代,對石刻保護區的“聖壽寺”、“萬歲樓”等進行維修,對“涅盤像”前的十大弟子、“毗盧洞”、“圓覺洞”、“牧牛圖”等部分造像進行修復和粘接。80年代,實施“地獄變相”危巖的歸位與粘結錨固,還對“毗盧洞”、“地獄變相”進行了化學灌漿加固等。
1956年8月16日,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為第一批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3月4日,寶頂山摩崖造像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包括大佛灣、小佛灣、廣大山、龍頭山及松林坡等13組,共27個點。 [4] 
1999年12月4日,寶頂山摩崖造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19年6月29日,寶頂山摩崖造像保護修繕工程於啓動本體修復,修繕分三階段。第一階段為前期勘察研究設計及局部病害治理階段;第二階段主要完成表面色彩信息提取及留存、殘損石刻造像的現場試驗性保護修復、試驗性保護修復效果跟蹤監測等。第三階段主要完成殘損石刻造像保護修復,完成各項病害治理工作的實施,預計到2023年完成。 [5] 

寶頂山摩崖造像地理位置

寶頂山摩崖造像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城東北約15公里處。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