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寶雲閣

鎖定
寶雲閣位於北京頤和園萬壽山佛香閣景區西側,建於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俗稱銅殿或銅亭。外形仿照木結構建築的樣式,重檐歇山頂
寶雲閣通高7.55米,重約207噸。殿構件柱、梁、椽、瓦、脊吻獸,連匾額等都像木結構。通體呈蟹青冷古銅色,坐落在一個漢白玉雕砌的須彌座上。
中文名
寶雲閣
外文名
Baoyun Pavilion
地理位置
北京頤和園萬壽山佛香閣景區西側
創建時間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
別    名
銅殿或銅亭

目錄

寶雲閣發展歷史

寶雲閣內原有銅鑄佛像,清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火焚清漪園,銅亭雖倖免於難,但亭內的陳設卻被擄掠一空,銅製門窗也遭到嚴重破壞。直到1993年才最終由美國工商保險公司董事長格林伯格出資51.5萬美元將十扇銅窗購買,無償贈還頤和園,後經多方努力,才最終恢復了寶雲閣的完整。亭內現存一張銅鑄供桌,重約2噸,曾給侵華日軍搶去,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時,才從天津追回,放歸原處。
在這稀世銅閣的內壁上,鐫刻着督造官員以及製作工匠的名字(40名)等文字,詳見寶雲閣內部文字。這個銅閣是採用失蠟法熔模鑄造的。這種鑄造法是我國古代三大鑄造技術之一。據考證,這種鑄造法最早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唐、宋以後,更有較大發展,成為通常應用的一種鑄造技術。隨着失蠟鑄造的日益發展,元代設立了出蠟局,專管失蠟鑄造。到了清朝,內務府造辦等處也專職設有失蠟工匠,銅閣內刻的這四個名字,極可能是專職的失蠟工匠。鑄造時,工匠們要先將銅閣的各種大小構件分別鑄造出來,然後再將各種構件連鑄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銅閣。鑄成這樣一座宏麗奇特的銅閣,在我國熔模鑄造史上是一項突出的成就。
寶雲閣院落
寶雲閣院落(4張)
銅閣建成後,乾隆皇帝在閣前的牌坊上,書寫了“側峯橫嶺聖來參”的詩句。自此後的清朝統治時期,西藏喇嘛到達北京,常來這裏唸經祈禱,舉行參拜儀式。閣後石壁上高約10米的周邊蓮框,就是誦經時懸掛佛像用的。石壁上方的高閣叫做五方閣。五方是佛家語“無方色”。按照佛教密宗的説法:“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中央黃”。
每到頤和園遊覽的國內外遊客,只顧盡情欣賞皇家園林的秀麗景色,往往不知道在萬壽山上還有這樣一座“金殿”建築傑作,殊為惜。

寶雲閣考證

寶雲閣歷經的災難和銅亭叫法的來歷
1860年罹難後銅亭由於材質免於戰火,但破敗不堪 1860年罹難後銅亭由於材質免於戰火,但破敗不堪
銅亭關於慈禧修建的故事完全是杜撰的。銅亭其實是叫銅殿或者金殿,銅亭這個叫法是有來歷的,這就要説道寶雲閣經歷的兩次災難:第一次災難,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縱火燒燬圓明園和清漪園,因寶雲閣全由銅鑄,無法燒燬,所以才得以倖存;第二次磨難,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雖然沒有放火燒園,但是卻洗劫了頤和園,也將寶雲閣裏的銅鑄佛像和物品以及銅製門窗搶掠一空,後來因為沒有門窗,銅殿看起來就像亭子一樣,從那時候起寶雲閣就有了“銅亭”的民間叫法。1993年,遺失的門窗在90多年後,經過多方努力終於從海外回到了它們原來的地方,這就是大家見到的銅殿寶雲閣的樣子。
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燒燬後,就一直荒廢,寶雲閣也幾乎淹沒在野草之中,二十六年後,1886年9月,即光緒十二年,由醇親王奕譞奉旨利用海軍軍費,秘密開始重修清漪園,修復工程由一直負責清皇家園林設計工程的樣式雷第七代傳人,雷廷昌的負責修復。雷廷昌雖然傾盡心血,但因為修復經費緊張等原因,修復重建了清漪園中大部分建築,有些就沒有修復放棄或者改建,比如曇花閣和治鏡閣等。1888年,慈禧借光緒之名頒佈上諭,清漪園進入公開修復時期,清漪園也正式更名為頤和園。修復工程只到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倉促結束。
寶雲閣內部文字
東坎牆上的文字:
奉旨開列督理萬壽山銅殿工程大臣官員監職名
太子少保內大臣户部尚書管理户部三庫事務總管內務府大臣:海望
工部侍郎總管內務府大臣:三和
總管內務府大臣、副都統:蘇赫訥
乾清門行走、副都統:鄂實
正卿職銜:傅巖
正卿職銜:和爾經額
監 督
郎 中:通福壽
員外郎佐領:海福
騎 都 尉:佟起
主 事:舒善
總 領:育麟
副總領職銜:衡位
筆 帖 式:何爾金
栢 唐 阿:福重
栢 唐 阿:拴住
領 催:二達塞
乾隆二十年歲次乙亥夏六月鐫刻
西坎牆上的文字:
鑄 匠:郭文炳、李元麟、王永貴、蘇佩鳴、張文成、方玉公
鑿 匠:紀會、李國棟、高海紹、王定禮、王之忠、良玉、金瑤章、陳文彩、趙天祿、張永盛
撥臘匠:楊國柱、張成、韓忠、高永固
鏇 匠:周光祿、王震坤、朱成祿、王良玉
銼 匠:張國良、牛漢臣、姜得玉、繆德臣、張聖如、張喜鳴、王天福、王進孝、張九齡、鄧文英、李德、劉忠
木 匠:趙承業、胡明忠、王瑞、孫有功
從鐫刻的文字首先可以看出,各位名字的開列鐫刻是奉旨行事的,當然乾隆下旨絕不是為了給大臣、匠人們歌功頌德、流芳百世的,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工程質量的責任追究。乾隆曾經就因為望蟾閣和須彌靈境工程質量問題處理過有關官員。這一點應該值得現代學習,否則因為質量問題而坍塌的橋樑、建築等最終找不到責任人。
第二,開列的官銜由最高的“太子少保户部尚書”海望一直到“領催”二達塞涉及官員16人,可謂參與官員種類之多,涉及之廣。不過有的官職還是很少聽到過,如:郎中(這個可不是大夫)、筆帖式、栢唐阿和領催等,難道口語“碎催”來源於“領催”不成?
第三,銅亭的“撥蠟法”澆鑄建造涉及到六個主要工序,根據各工序的工作量不同匠人多少也不一樣,工匠共40人。其中撥蠟匠、木匠和鏇匠均是四人,鑄匠六人,鑿匠十人,銼匠最多十二人,看來最終銅亭的精加工工作量最大,所以鑿匠、銼匠用人最多。
第四,年款為乾隆“二十年歲次乙亥夏六月刻”,同時也告知銅亭的落成時間是乾隆乙亥年即1755年,乾隆乙亥年正好也是十七孔橋橋頭銅牛的落成日期,所以推測銅牛也應該是這些匠人的傑作。 [1] 
參考資料
  • 1.    CCTV 大型記錄片 《頤和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