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索綽絡·寶鋆

鎖定
寶鋆(1808年1月25日—1891年9月5日 [166]  ),索綽絡氏,字鋭卿,號佩蘅,晚號羣玉山樵 [167]  (字號有不同説法),室名吟梅閣、自怡悦齋, [9]  滿洲鑲白旗人, [10]  世居吉林(今吉林省吉林市 [11]  ),晚清政治人物。
寶鋆是道光十八年(1838年)進士,咸豐年間幾經浮沉,官至總管內務府大臣,於英法聯軍進犯京師時協助巡防,並因諫阻咸豐帝修葺避暑山莊獲譴。辛酉政變後,在軍機處行走,並充總理各國事務大臣、體仁閣大學士光緒年間晉為武英殿大學士甲申易樞休致,光緒十七年(1891年)病逝,享年八十五歲。 [166]  諡文靖,入祀賢良祠 [11]  其早年詩作見《佩衡詩鈔》及《佩蘅詩草》 [12]  ,後人又輯有《文靖公遺集》《文靖公詩鈔》等。
寶鋆早年以果敢任事聞名,自辛酉政變後與奕訢文祥等共同主持樞務,是洋務派在清廷中央的代表人物之一, [13]  對於興辦同文館、重用漢員及調和滿漢矛盾、處理對英美的外交等事務均發揮過積極作用;此外,他還長期主持文教詮選,並參與主持了咸豐、同治兩朝《實錄》及《籌辦夷務始末》等文獻的編纂。 [14]  然而其當政後期的操守也存在缺憾,並招致“貪鄙” [15]  “不滿人口” [16]  “專説浮話” [17]  等的批評。
(概述內圖片:寶鋆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約翰·湯姆森 [18] 
本    名
索綽絡·寶鋆
別    名
佩公 [17] 
寶相/寶相國 [19] 
Paou-keun(威妥瑪拼音) [18] 
鋭卿(一説鋭卿為其號) [167] 
佩蘅,晚號羣玉山樵(一説佩蘅為其字) [167]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滿族
出生日期
1808年1月25日 [166] 
逝世日期
1891年9月5日 [166] 
主要作品
《文靖公遺集》12卷等
主要成就
參與辛酉政變;洋務運動在清廷中央的主要領導者之一
諡    號
文靖
旗    籍
滿洲鑲白旗
祖    籍
吉林(今吉林省吉林市) [11] 

索綽絡·寶鋆人物生平

索綽絡·寶鋆通籍春官

嘉慶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808年1月25日),寶鋆出生。 [20]  [166]  道光三年(1823年),寶鋆與麒慶同補“博士子弟員”。道光十七年(1837年),寶鋆中舉道光十八年(1838年),寶鋆中進士 [21-22]  被分到了禮部主事之位,候缺補官;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正式補官。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寶鋆充任玉牒館纂修。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寶鋆被拔擢為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寶鋆轉任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寶鋆在京察中獲一等,同年九月即升任翰林院侍講。 [10]  [23] 

索綽絡·寶鋆簡在帝心

寶鋆關於前赴三音諾顏部的記錄 寶鋆關於前赴三音諾顏部的記錄 [24]
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帝駕崩,咸豐帝繼位。六月,引見各衙門京察保送一等未經記名人員,寶鋆亦在其中,奉旨記名以道府用; [25]  同月,寶鋆充任實錄館纂修。十二月(1851年1月),寶鋆升任翰林院侍講學士 [10]  [26] 
咸豐二年(1852年)七月,寶鋆轉任翰林院侍讀學士 [26]  十二月,因太平天國運動已波及湖南,寶鋆上疏,稱要鎮壓太平軍,應讓臨近湖南的各省督撫按嘉慶年間平定白蓮教起義的做法,共同施行堅壁清野的策略。 [27]  這一建議,得到咸豐帝的認可。 [28] 
咸豐四年 (1854年)五月,寶鋆以翰林院侍讀學士身份充任日講起居注官。 [29]  同年,寶鋆奉旨前往蒙古三音諾顏部致奠(此前一年,該部車林多爾濟汗去世) [30]  ,期間能潔身自好、謝絕饋贈,贏得了各部的尊重。十二月十五日(1855年2月1日 [31]  ),咸豐帝升寶鋆為內閣學士 [32-34] 
咸豐五年(1855年)十一月,寶鋆升任禮部右侍郎 [35-36]  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856年2月4日),以正使身份完成冊封婉貴人索綽羅氏為婉嬪的儀式。 [37]  咸豐六年(1856年)五月,寶鋆兼任正紅旗蒙古副都統。 [36]  [38] 
咸豐七年(1857年)二月,寶鋆調任户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 [36]  [39]  一説在此前後,寶鋆開始接近恭親王奕訢 [34]  (另説兩人友誼系在北京議和期間結成) [40]  咸豐八年(1858年)三月,寶泉局爐棚起火,咸豐帝令將寶鋆、杜䎗等户部官員交部議處 [41]  事後,寶鋆等請另購民房,改地設爐,以節經費,獲准。 [42] 
咸豐八年(1858年)八月,寶鋆受命參與查處順天府鄉試弊案。 [43]  同月,被任命為浙江鄉試正考官。 [44-45]  然而在浙主持鄉試期間,寶鋆等破例增收了一名舉人,咸豐帝因此嚴責寶鋆,命交部議處。 [46]  後寶鋆被降一級,仍留任。 [47] 
咸豐九年(1859年)七月,寶鋆又受命與府尹董醇一同監臨順天鄉試。 [48]  十月,因“五宇官號欠款”等案再被交部議處。 [49]  十一月,改為察議 [50]  同月,又因旗務案件被部議降二級調用,咸豐帝“加恩改為降四級留任”。 [51] 

索綽絡·寶鋆巡防勞勩

咸豐十年(1860年),寶鋆受命去天津驗收海運漕糧,後又去通州視察,發現漕運中的不少弊病。寶鋆遂疏請嚴定杜弊章程, [52]  並對有過錯的官員加以彈劾,咸豐帝依所請加以懲辦。 [53-54]  後寶鋆與時任户部尚書肅順一同升為總管內務府大臣 [55]  海運漕糧驗收完竣後,寶鋆並獲議敍 [56]  然不久又因户部奏銷案被交部議處。 [57] 
這時,正值英法聯軍內犯,咸豐帝醖釀逃往熱河(今承德),軍機以下諸官曾聯名上疏勸諫咸豐帝不要出逃,咸豐帝反問此疏系何人執筆,諸官以寶鋆主稿為答覆,最終咸豐帝仍執意出逃, [58-59]  寶鋆則於危局中留京,彈劾不稱職的官吏, [60]  協助巡防。 [61]  期間,咸豐帝命提庫銀二十萬兩,修葺行宮。寶鋆認為國用方亟,堅持反對。咸豐帝大怒,先以寶鋆請求分任差遣是推卸責任為由予以嚴譴, [62]  又適逢寶鋆管轄之三山(一説為玉泉山香山、甕山) [63]  被英法聯軍劫掠,再降詔深切譴責,並將寶鋆降五品頂戴 [64-65]  不過,由於在英法聯軍肆虐京城的時候,寶鋆不以個人進退為慮,全心守城巡防,多立功勞,加之外侮當前、正是用人之際,咸豐帝又將寶鋆官復原職,併兼鑲紅旗護軍統領,復兼署正紅旗漢軍都統、左翼前鋒統領。 [34]  [66] 
咸豐十一年(1861年)夏,咸豐帝病逝,遺詔肅順等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然而,肅順等與兩宮皇太后、尤其是慈禧發生了尖鋭矛盾,兩宮太后遂與奕訢共同發動辛酉政變。一説在政變前夕,寶鋆曾秘密接見慈禧的心腹太監安德海並獲兩宮太后共署的懿旨,隨後將懿旨密呈恭親王奕訢,促使奕訢趕往承德與兩太后密謀;另説奕訢回到京師時,也曾與寶鋆等心腹籌劃一切。 [34]  同年十月,在政變勝負已分的情況下,寶鋆進入軍機處、在軍機大臣上行走, [67]  同月又獲賞“在紫禁城騎馬” [68]  (參見詞條“紫禁城內騎馬”),旋即充任總理各國事務大臣。 [34]  [69]  [70] 

索綽絡·寶鋆儤直樞垣

主詞條:洋務運動
同治元年(1862年),寶鋆由户部右侍郎轉任户部左侍郎, [71]  兼任右翼前鋒統領。 [72]  不久,擢升户部尚書。 [73-74]  同年,他還曾署理正白旗滿洲都統、 [75]  兵部尚書 [76]  等職,並於十一月二十六日(1863年1月15日)受命兼任鑲藍旗蒙古都統。 [77] 
同治二年(1863年),寶鋆由鑲藍旗蒙古都統調任鑲藍旗滿洲都統。 [78]  四月,任殿試讀卷官。 [79]  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864年1月7日),寶鋆作為户部尚書在壽莊和碩公主府內辦事時,首領太監張玉蒼對寶鋆出言不遜。經寶鋆奏劾,清廷依律懲處了張玉蒼。 [80-81] 
同治三年(1864年),太后命大臣輪班進講《治平寶鑑》,進講者中包括了寶鋆。夏,湘軍經苦戰,攻克了太平天國的“天京”(即江寧,今南京)。寶鋆翊贊有功,加太子少保銜,賜花翎。 [82] 
同治四年(1865年),又命佩帶內務府印鑰。後寶鋆請辭,獲允。 [83] 
同治六年(1867年),候選直隸州知州楊廷熙上疏請求撤銷同文館,並提及恭親王、寶鋆等專擅挾持。寶鋆等聞奏,請罷職,聽候處理。太后温詔慰留,勉勵寶鋆等不避嫌疑,不要以浮言影響政務。 [84-85] 
同治七年(1868年),捻軍被平定,身在中樞的寶鋆加軍功二級。 [86] 
成林、文祥、寶鋆在譯署(左起,John Thomson攝) 成林、文祥、寶鋆在譯署(左起,John Thomson攝) [87]
同治十一年(1872年),寶鋆轉任吏部尚書。同年因同治帝大婚,普天同慶,嘉獎朝臣,寶鋆加太子太保銜。 [88] 
同治十二年(1873年),寶鋆兼任翰林院掌院學士 [89] 
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帝親政,仍信任寶鋆,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又調為兵部尚書. 拜體仁閣大學士,管理吏部。同年同治帝駕崩。由載湉繼皇帝位,是為光緒帝。兩宮太后再次垂簾聽政。寶鋆仍居樞臣之位。
光緒三年(1877年),寶鋆晉升為武英殿大學士 [90-91] 
光緒四年(1878年),因清軍收復新疆之戰獲成,清廷嘉獎朝臣,寶鋆也獲優敍。 [92]  同年,編修何金壽因全國大旱成災,上疏彈劾樞臣,以為他們坐視造成饑饉,實不稱職。懿旨雖斥責恭親王、寶鋆目擊時艱而無補救之法,但加恩不予處理,而是慰言留任。 [93] 
光緒五年(1879年),因寶鋆題寫同治帝神主,加太子太傅。同年寶鋆主持編纂的《同治實錄》告成,清廷又加賜其子景灃晉秩郎中,其侄景星也被賜舉人。 [94] 

索綽絡·寶鋆西山晚景

寶鋆為恭親王《萃錦唫》題字 寶鋆為恭親王《萃錦唫》題字 [95]
主詞條:甲申易樞
光緒七年(1881年),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陳寶琛借當時天象異動專折彈劾寶鋆。他説: 天有災異例應處理大臣,漢朝已有先例,應罷免大臣寶鋆以合天意。此前寶鋆跟隨恭親王得居高官。奕訢主持朝政以後,慈禧以政權日益鞏固,對他漸懷戒心,屢次削權,但因寶鋆機智,尚需任用,所以陳寶琛上疏後,太后下旨,説寶鋆在軍機大臣任上有幾年了,還不曾有過失,陳寶琛指控他“畏難巧卸,瞻徇情面”查無實據,其彈劾是因平時議事未能和衷共濟所致。諭旨不予寶鋆任何處分,而是勉勵他恪矢公忠、殫精竭慮、力戒因循積習。 [34]  [96] 
光緒十年(1884年),清軍在中法戰爭中失利。三月,慈禧太后最終藉此發難,將軍機大臣自恭親王以下同日斥罷,因該年系甲申年,這一事件又稱“甲申易樞”。罷斥奕訢、寶鋆等人的上諭中稱:“恭親王奕訢、大學士寶鋆,入直最久,責備宜嚴,姑念年老,特錄前勞,全其末路。”最終,奕訢保住了親王之位,寶鋆則以原品休致。 [97-98]  光緒十二年(1886年),清廷“加恩”,令寶鋆改以大學士致仕,享受半俸。 [99]  光緒十五年(1889年),又對寶鋆“賞食全俸” [100] 
寶鋆致仕期間,不時偕同恭親王居西山遊覽唱和。 [101]  這一時期,詩書是寶鋆紓解心中憤懣的途徑。例如,在光緒十一年(1885年)所寫的《鑑園遣興三十首》中寶鋆藉物抒懷,借景志慨,有“積感深於海,拋杯瀉玉缸”等語。 [102] 
光緒十七年八月三日(1891年9月5日),寶鋆去世,享年八十五歲 [11]  [166]  (虛歲)。同月八日(9月10日),清廷褒獎其“忠清亮直,練達老成”,遣貝勒載瀅前往致奠,並追贈他為太保,準其入祀賢良祠,且令賜諡;寶鋆的子孫也得到照顧,兒子景灃升為四品京堂,孫子蔭桓賜為舉人。後清廷將寶鋆的諡號定為“文靖”。其各項飾終儀典,同那些卒於任上的大學士、軍機大臣一樣。 [1]  [34]  [103-104] 

索綽絡·寶鋆主要影響

索綽絡·寶鋆政治

寶鋆像 寶鋆像 [105]
寶鋆在咸豐政壇中以正直及果敢任事聞名,具體表現在:不阿附宗室成員肅順 [106]  ,在英法聯軍入侵時諫止咸豐帝出逃, [58]  反對咸豐帝將庫銀解往熱河修葺行宮 [65]  [107]  ,等等。咸豐帝逃亡後人心惶惶之際,文祥力任開倉放米,寶鋆亦力任開府提銀,使人心稍定。咸豐帝儘管對寶鋆不滿、加以懲戒,但也承認他辦理巡防有功。也是在這一過程中,清廷在熱河和北京分別形成肅順集團與奕訢集團。寶鋆堅定站在恭親王奕訢一邊,乃至於在辛酉政變後迅速升遷,成為奕訢集團的主要成員。 [40] 
自辛酉政變後至甲申易樞止,寶鋆位居中樞二十餘年,是晚清任職時間最長的軍機大臣之一, [34]  與軍機大臣文樣同為恭親王奕訢的最重要的助手。 [14]  有觀點批評這一階段的寶鋆雖有才能,但對恭親王阿諛逢迎,沒有自己的建樹。 [108]  也有觀點認為,寶鋆在一些關涉政局的重大問題上還是有自己的見解的,且“能見其大”。 [102]  他與西方來華學者接觸較多,對西方科學表示一定的興趣。 [109]  在協助奕訢推進洋務運動的過程中,他卓有成效, [108]  尤其是支持開辦同文館,批評反對開館的大學士倭仁等。 [102]  寶鋆等對恭親王奕訢興辦洋務的支持,也影響到晚清政局,不同政治派系逐漸分化, [108]  尤其是寶鋆等所在的“洋務派”與反對洋務運動的“頑固派”形成對立。 [13] 
在人事方面,除多次擔任會試主考官外,寶鋆也多次主持京察 [14]  他主張重用漢人,據何剛德春明夢錄》記載,捻軍未平時,滿漢官員曾有矛盾,寶鋆則對奕訢表示:“我們滿洲特一洲耳,雖有人才,何能與漢人十八省比?” [110-111]  學者董守義認為,寶鋆“是滿族大官僚中主張放棄民族壓迫政策最力的人之一,對奕訢堅定地重用漢族地主階級人才有良好作用”。 [109]  然而,據沃丘仲子現代名人小傳》記載,寶鋆在謙讓漢員的同時,也在人事薦舉的過程中貪財納賄。 [108] 
寶鋆也曾參與晚清若干案件的查辦或某些爭議事件的廷議,也能提出個人見解,例如在軍機大臣李鴻藻為嗣母丁憂的問題上,他認為李鴻藻是無可非議的。 [102]  總體而言,學者謝俊美認為,《清史稿》關於寶鋆“偕文祥和衷翊贊,通達政體,知人讓善,恭親王資其襄助”的描述,是比較客觀、接近事實的。 [102] 

索綽絡·寶鋆外交

光緒元年(1875年)“馬嘉理案”發生後,寶鋆、沈桂芬等在與英國公使威妥瑪的談判中據理力爭,威妥瑪惱怒而中止談判。後清政府改派李鴻章與威妥瑪談判,解決了爭端。
光緒六年(1880年),寶鋆、李鴻藻等同美國使臣安吉立就修改《中美續增條約》進行談判,簽訂了《中美續修條約》和《中美續補條約》,其中規定了保護在美華工權益的條款。 [14] 

索綽絡·寶鋆文教

任職中樞期間,寶鋆曾主管文教方面的事務。據《清史列傳》統計,寶鋆自咸豐五年(1855年)以後,曾充任“順天及各直省舉人覆試閲卷大臣,貢士覆試閲卷大臣,殿試讀卷官,進士朝考閲卷大臣,庶吉士散館閲卷大臣、考試試差閲卷大臣、考試漢廕生閲卷大臣,考試漢教習閲卷大臣,拔貢朝考閲卷大臣凡二十一次”。 [112] 
寶鋆也參與興復教育,除了支持興辦京師同文館外,也參與籌議整頓國學和八旗官學。他曾與翁同龢李鴻藻等上《復陳官學情形折》,提出修整校舍、增加教酬、增加“膏火”、面向社會募集資金與圖書、改進監生分配事宜等建議。經多年努力,國學面貌大有改觀。 [102] 
官修文獻上,寶鋆除早年參與編纂《清宣宗成皇帝實錄》 [113]  外,還擔任過翰林院掌院學士、國史館總裁併任《清文宗顯皇帝實錄》總裁官之一、 [114]  任《清穆宗毅皇帝實錄》監修總裁官, [115]  主持纂輯了前述《清文宗實錄》、《清穆宗實錄》,以及咸豐、同治兩朝《籌辦夷務始末》等書。 [14] 

索綽絡·寶鋆歷史評價

寶鋆手跡 寶鋆手跡 [12]
曾國藩:兩宮才地平常,見面無一要語;皇上衝默,亦無從測之;時局盡在軍機恭邸、文、寶數人,權過人主。恭邸極聰明而晃盪不能立足;文伯川正派而規模狹隘,亦不知求人自輔;寶佩衡則不滿人口。 [16] 
郭嵩燾:小魯言京師清議,謂沈經笙陰險,寶佩蘅貪鄙,景秋坪有寶佩蘅之貪鄙而無其爽快,王夔石有沈經笙之陰險又不及其清廉,持論頗確,亦不得謂京師竟無清議也。 [15]  [116] 
李鴻章:佩公專説浮話,不管實事。 [17]  [117] 
光緒帝:①致仕大學士寶鋆,忠清亮直,練達老成。②服官三十餘年,夙夜宣勤,靖共(即“靖恭”)匪懈。 [104] 
何剛德:旋即大用,與恭忠親王、文文忠公(祥)同心夾輔,蔚成中興,不得謂非一時之盛也。 [118-119] 
崇彝:才極聰強,善於譎諫,為軍機大臣二十餘年,恭邸倚為左右臂。當咸豐朝,因公嘗與肅順抗,故頗負直聲雲。 [106] 
趙爾巽等《清史稿》:①寶鋆自同治初年預樞務,偕文祥和衷翊贊,通達政體,知人讓善,恭親王資其襄助,至是朝列漸分門户。②文祥、寶鋆襄贊恭親王,和輯邦交,削平寇亂。文祥尤力任艱鉅,公而忘私······寶鋆明達同之,貞毅不及,遂無以鎮紛囂而持國是。 [120-121] 

索綽絡·寶鋆軼事典故

索綽絡·寶鋆字號別名

寶鋆的字號,存在不同説法。《樞垣紀略》《清史稿》均稱其字“佩蘅” [2-3]  [10]  ,但出自寶鋆門下的何剛德則稱“佩蘅”為其號 [7]  ;此外,黃遵憲曾國藩等人的文字中,又以“寶佩珩” [4-5]  稱呼寶鋆,一説佩珩亦為其字。 [122-123]  “鋭卿”也是寶鋆的字號之一,但究竟是其號 [6]  [124]  還是其字 [8]  ,同樣説法不一。根據寶鋆之子景灃所作《行述》,則寶鋆字鋭卿,號佩蘅,晚號羣玉山樵。 [167] 
寶鋆並曾命名其居室曰吟梅閣、自怡悦齋, [9]  還有説法稱,“東宮”、“鑑園”為寶鋆別號。 [102] 
寶鋆久居大學士之職,儘管並非明以前所謂“宰相”,但明清以“宰輔”作為對大學士的尊稱, [125]  尤其是清代大學士位居一品、有時也被視為“宰相之職” [126]  ,故有文獻用“寶相”或“寶相國” [19]  之類的説法尊稱寶鋆的。又因寶鋆曾任户部侍郎等職,故有“司農”之稱 [45]  。也有人截取寶鋆字號加以稱呼,如李鴻章曾以“佩公”指代寶鋆。 [17]  還有人因不同的人際關係而對寶鋆使用不同的指稱,如在何剛德即因科場師生關係而在《春明夢錄》中以“寶師”稱呼寶鋆。 [127] 

索綽絡·寶鋆名園遺恨

主詞條:火燒圓明園
咸豐十年八月二十二日(1861年10月6日),圓明園遭英法聯軍攻佔。寶鋆當日在北京城中協防,晚間遙見西北方有火光(學者單士元推測,當晚聯軍是先焚燒海淀街市,後焚燒園內的一部分建築) [128]  ,大為驚駭,次日知英法聯軍已於前日闖入圓明園,後又派員調查,初步探知園內情形,遂奏聞咸豐帝。 [129-130]  嗣後,在《奏禁園被搶印信遺失折》中,寶鋆奏明萬壽山清漪園玉泉山靜明園以及香山靜宜園的情況, [131]  並再次述及圓明園遭劫情形。 [132]  這兩份文獻,被學者單士元視作“最先報告英法聯軍毀劫圓明園的文獻”,他並指出,面對奏報,逃避承德的咸豐帝非但不知羞愧,反而還歸咎寶鋆等人。 [128] 

索綽絡·寶鋆樞臣謔語

據何剛德《春明夢錄》載,寶鋆任職中樞期間,一日臨近散值時如廁,歸來時恭親王還在等他。見面後恭親王便笑問道:“往何處撇寶去?”“撇寶”二字,是當時北京對如廁的謔稱。寶鋆針鋒相對,答道:“那(哪)裏,是出恭。”又一日,恭親王從太廟出來,指着廟碑下的贔屓,對寶鋆説:“汝看這個寶貝。”寶鋆字佩蘅(原文稱“號佩衡”),“貝、佩”音近,恭親王以此為戲。結果寶鋆應答道:“這也是龍生九子之一。”此處不僅用了既有的“龍生九子”的典故,而且奕訢正是道光帝的九個兒子之一。 [133]  何剛德認為,當時樞臣見面閒談時,多摻雜以此類玩笑話,用意在於擔心一旦在閒談中説到正事,會導致泄露機要,並認為這也是古人“不言温室樹”的用意所在。 [119]  [127]  (《花隨人聖庵摭憶》並收此事) [134-135] 
又晚清作家李伯元南亭筆記》稱,左宗棠入掌軍機時,與寶鋆相處甚歡。一日,左宗棠同寶鋆開玩笑説:“我在外地蕩平發捻(指太平天國和捻軍),凡七十三歲之老賊,被我所殺者,不知得有多少。”當時寶鋆已七十三歲。寶鋆笑着回答説:“您哪裏知他們就是七十三歲?或許僅只七十歲呢?”左宗棠當時正是七十歲,為寶鋆的答語捧腹。 [136]  (按:近代文史研究者秦翰才指出,寶鋆與左宗棠實不相和合) [137] 

索綽絡·寶鋆所謂雅賄

位於馬大人衚衕寶鋆宅邸舊址的一五六中學 位於馬大人衚衕寶鋆宅邸舊址的一五六中學 [138]
當代畫家王言夫曾述寶鋆獲胡雪巖雅賄”之事。相傳光緒七年(1881年)三月,胡雪巖來到北京,意在疏通中央政府,使清廷同意由他向洋人借外債三百萬兩。時寶鋆任户部尚書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這一關節務必要打通。胡雪巖並不認識寶鋆,但事先打聽清楚寶鋆藏有一幅明代唐寅的《看泉聽風圖》,就到琉璃廠找到一個和寶鋆熟悉的商人,讓他去寶鋆家聯絡,告訴他有人喜歡該畫,願以三萬兩銀子購買。寶鋆自然知道這幅畫雖好,但哪裏會有這般高價, [139]  心照不宣,順利成交。成交後,胡雪巖隨即又將重金買到的那幅畫送還寶鋆家裏,琉璃廠商人也獲得了胡雪巖另給的一筆手續費。事後,寶鋆在朝廷上歷數借洋債的種種好處,終於辦妥了借外債的事。就寶鋆而言,他只是把自家的字畫交給琉璃廠商人,再由商人賣出,他並沒有直接收受胡雪巖的銀子,而只是收了一幅畫,這總算是文人雅士間的人情往來,並沒沾上銅臭。胡雪巖正是用這種辦法,巧妙地送了寶鋆三萬兩銀子,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140]  也有文學作品演繹稱,胡雪巖是首先從寶鋆之弟寶森身上打開突破口的。 [141] 
按,光緒七年(1881年)胡雪巖確有協助左宗棠借洋款之事,不過該筆借款並非三百萬兩,而是四百萬兩。 [142]  又,寶鋆早在同治十一年(1871年)已由户部尚書調任吏部, [88]  光緒七年(1881年)已不在户部尚書任上;不過寶鋆的確家資頗豐,一説八國聯軍侵華時,聯軍中的日軍曾掠走藏在寶鋆府井內30萬兩白銀。 [143] 

索綽絡·寶鋆人際關係

曾祖輩:曾祖父色得禮,曾祖母兆佳氏。 [167] 
祖輩:祖父德明阿,祖母伊爾根覺羅氏。 [167] 
父輩:父長春,母舒穆祿氏。 [167] 
堂兄:麟魁 [106]  [144]  官至協辦大學士、兵部尚書、陝甘總督(署理) [145-146] 
胞弟:寶鋆在兄弟四人中居長,其有胞弟三人。寶福,景灃生父;寶栴;寶森 [147]  [167] 張佩綸曾質疑其獲特薦是因系寶鋆之弟之故,對其加以彈劾, [148]  後其在盛京刑部侍郎任上乞休, [149]  先於寶鋆而卒。 [147] 
子:景灃,過繼子, [167]  曾任廣州將軍 [150]  後調總管內務府大臣、正黃旗蒙古都統等職, [151-152]  《清史稿》稱其諡誠慎。 [153] 
孫:蔭桓,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進士,歷官國子監司業,改乾清門一頭等侍衞。 [154] 

索綽絡·寶鋆主要作品

寶鋆著有《佩蘅詩鈔》,該書於咸豐九年(1859年)初版時共八卷,內含《典試浙江紀程草》一卷、《浙省還轅紀程草》一卷,《奉使三音諾彥紀程草》一卷、 《塞上吟》一卷、 《試帖詩存》四卷,後又增輯為十二卷, [155]  哈佛大學圖書館即提供“佩衡詩鈔”之名著錄的十二卷本; [24]  [156]  另説《佩衡詩鈔》是更名“佩蘅詩草”並增為十二卷的。 [157]  (其中《奉使三音諾彥紀程草》亦曾有稿本存世 [158]  後人又輯有《文靖公遺集》十二卷(有補遺一卷) [159-160]  《文靖公詩鈔》八卷 [161-162]  等若干種。此外,寶鋆還著有兵書《火器新論》《城防紀要》等。 [8] 

索綽絡·寶鋆後世紀念

索綽絡·寶鋆祠廟

寶鋆去世後,入祀北京賢良祠 [104]  後吉林籍詩人徐鼎霖在北京地安門附近築“吉林先哲祠”,也將寶鋆列為其中的十四位吉林賢良之士之一。 [11] 

索綽絡·寶鋆故居

寶鋆在北京大佛寺東街原有一處宅邸,後又購得位於馬大人衚衕西口路北的那彥成舊宅,但並未入住。光緒十七年(1891年)寶鋆去世,其靈位在新宅供奉。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變後,其子景灃遷居於此,該宅又稱“景大人府”。後屢經變遷,1947年成為崇慈女中的校園用地,該校也屢次更名,1972年後為“北京市第一六五中學”。 [138] 

索綽絡·寶鋆史料索引

《誥授光祿大夫致仕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士賞食全俸贈太保予諡文靖顯考佩蘅府君行述》 [163]  (一卷,寶鋆之子景灃撰,又著錄作“寶文靖公行述” [164]  “索綽絡文靖公(寶鋆)行述” [165] 
清史列傳·卷五十二·大臣畫一傳檔後編八》 [112] 
清史稿·卷三百八十六·列傳一百七十三》 [120-121] 
參考資料
  • 1.    《清史稿·卷二十三·本紀二十三·德宗本紀一》:八月壬辰朔,予樂亭耆儒史夢蘭四品卿銜。癸巳,命奕劻總理海軍事務,定安、劉坤一襄辦。己亥,世祖御製勸善要言譯漢書成,頒行直省學官,朔望與聖諭廣訓一體宣講。寶鋆卒。癸丑,諭疆吏飭營伍,除積習,嚴禁句結包庇。【此處己丑日,即光緒十七年八月初八,中西曆換算據台灣“中研院”之“兩千年中西曆轉換系統”,https://sinocal.sinica.edu.tw/】
  • 2.    梁章鉅、朱智《樞垣紀略·卷十五·題名一》:寶鋆,字佩蘅,滿洲鑲白旗人。道光戊戌進士,排大學士。(謹按:以上皆咸豐年間入直。又按:是書紀襄止於光緒乙亥十二月,卷中題名及分注現官云云,皆以是月為斷。)
  • 3.    徐為民 編.中國近現代人物別名詞典.瀋陽:瀋陽出版社,1993:9
  • 4.    (清)黃遵憲著;北京大學中文系近代詩研究小組編.人境廬集外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56
  • 5.    《曾國藩日記》:(同治九年十月初十日)是日慈禧皇太后萬壽。寅初起,飯後二刻七分出門。坐轎,泥濘,直至卯初二刻始至景運門,在兵部報房久坐。旋由景運門穿過隆宗門,又在工部朝房一坐,直至辰正始隨皇上在慈寧門外行禮。禮畢,在朝房吃點心,江西按察使俊達所備也。旋出門,至黃恕皆家久坐。午初二刻出,至寶佩珩家,渠請戊戌同年賓主凡七人。午正三刻登席,申正二刻散。餘回寓已燈矣。寫昨日日記。寓中人預祝生日。改信稿一件。將應送別敬之人再加料理一番。二更四點睡。
  • 6.    陳玉堂著.中國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 全編增訂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847
  • 7.    何德剛《春明夢錄·捲上》:餘以丁丑會試成進土。房考為翰林院編修廣東呂冕士師(紹端),座師為大學士吉林寶文靖師(鋆),號佩蘅,吏部尚書河南毛文達師(昶熙),號旭初,禮部侍郎浙江錢湘吟師(寶廉),閣學宗室昆文恪師(岡),號筱峯。呂師、毛師於餘戊寅回京時,即不及見。閲數年,錢師亦終於吏部侍郎任內。照例賜祭,餘在其教場五條衚衕寓所,見世兄幹臣總揆(能訓)出迎天使,時方數齡也。寶師、昆師則相從最久焉。
  • 8.    孫文良 主編.滿族大辭典.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0:466
  • 9.    《佩衡詩鈔》有《吟梅閣試帖詩存》和《自怡悦齋試帖詩存》各二卷。
  • 10.    《清史稿·卷三百八十六·列傳一百七十三》:寶鋆,字佩蘅,索綽絡氏,滿洲鑲白旗人,世居吉林。道光十八年進士,授禮部主事,擢中允。三遷侍讀學士。
  • 11.    楊子忱.關東奇人.長春:長春出版社,1990:7-9
  • 12.    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 680 清代名人墨跡.台灣:文海出版社,1979年:205-206
  • 13.    朱紹侯主編..中國曆代宰相傳略.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1540
  • 14.    清史編委會編;羅明,楊益茂主編;關威(該傳作者).清代人物傳稿 下編 第10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138-139
  • 15.    《郭嵩燾日記》:(光緒六年二月)十六日。為先光祿公忌辰,率諸子及家人致奠。復吳陶村信,兼寄秉文一信。張力臣、黃小魯、羅小垣、彭先模、胡又森過談久坐。小魯言京師清議,謂沈經笙陰險,寶佩蘅貪鄙,景秋坪有寶佩蘅之貪鄙而無其爽快,王夔石有沈經笙之陰險又不及其清廉,持論頗確,亦不得謂京師竟無清議也。接張壽荃、陳臧伯二信。周履清來見,詢其家經理諸事為徐斌農,其親戚也。擬資助其婚費,當以屬之徐斌農,去歲亦曾聞之楊砥皆也。
  • 16.    趙文烈撰,廖承良標點整理.能靜居日記(三).長沙:嶽麓書社,2013:1258
  • 17.    李鴻章《致潘鼎新》(光緒六年六月二十八日):頃奉二十七日手答,敬悉一一。前謂戈登血性勝於中國宿將,意有所指,執事諒可揣測而知,奚必明言。其非激時,足下遠來相從者,亦無待再剖晰也。而復書語意牢騷太甚,鄙人自問實不敢當,不得不直截言之。公事往返辨難,乃師弟朋友之正道;若夾雜私意,令人難受,豈有心性至交,不相詰問者耶。足下以數疏勸仲良,吾並不嫌其數,史無所謂疏也。至以周旋疑鄙人,尤覺失實。吾專請來此幫辦,而中旨靳而不予,所謂諸侯薦人於天子,不能使天子與之諸侯,鄙衷已覺抱慚,又何周旋之有。惟自恨處此窘地,不能為麾下籌餉,獨樹一幟耳。紹良捕風捉影之説,決不可聽。吳清卿與政府交密,幫辦吉林要地,木無一兵,乃僅歲得二十萬金,僅練二千人耳。諸公目光如豆,妄稱津郡兵多。鮑春霆遍告京官,天津僅淮軍二十餘營。昨薛撫屏召醫,西聖又屬其密告政府,吾力實不能兼顧山海關一路,乃蒙特派曾沅帥督師,然亦僅令雜湊皖、鄂、晉、豫現成之營,未另添一餉,另募兵,可知天下財力之窘,政府意指所在矣。五千三千之説,歲需卅萬外,談何谷易。佩公專説浮話,不管實事。景公顢頇人,即有此言,不便據為典要。政柄乃沈、王主之,農部則王之專政也。尊意如非添貲不可,請白上書政府,將回信送閲,兄即奏請,斷不得聽紹良等招謠無稽之談,又令我作難吃碰也。葉鎮已赴新城謁商,務望指示一切。似令其步隊分扎外城,張守備兵分佈內城。尊見以為何如大沽營餉已批定照加二錢,並派劉祺兩營協守。羅榮光心肝頗少,萬一失事,必正軍法。津防月餉專歸支應局,本與省局兩事。籌餉責在鄙人,實有無法多加之勢,司道皆不任咎。公在滇時,籌餉亦未必盡諉司道耳。
  • 18.    Paou-keun, Manchu Minister of State | Wellcome CollectionPaou-keun, Manchu Minister of State  .The library at Wellcome Collection[引用日期2020-08-21]
  • 19.    李嶽瑞《春冰室野乘·卷中》:寶相國退閒後,常語門下士曰:「吾他日身後,得諡文靖,於願足矣。」及其薨也,易名之典,適符素志。蓋門下士具以公意啓樞臣,而樞臣為之乞恩也。
  • 20.    《清史列傳》及《清史稿》本傳未提及寶鋆享年,無法據此倒推寶鋆生年,也有人(如常峯瑞)據“年逾八十”等語推測他生於1806年,但辭書多稱其生於嘉慶十二年或1807年。查檢史料,《萃錦唫》卷三頁三十八有《佩蘅相國、醖卿大司農今歲皆八旬正壽,因於邸中朗潤園置酒為賀,翌日相國寄贈一律,即次元韻奉和》,可知寶鋆與董恂(1807-1892)同歲,在同一年(即光緒十二年,1886年,參考《還讀我書室老人手訂年譜》卷二頁六十六至六十八)過八十正壽。又《翁同龢日記》光緒十二年八月初四日(1886年9月1日)載“散後祝董公壽”,九月廿二日(1886年10月19日)又載:“歸寓寫對,午後孫五兄來,同詣寶相國家聽戲。寶公今年整八十,擇日宴客也。”亦與奕訢詩吻合。由此倒推,可知寶鋆生於嘉慶十二年(1807年)。另外,寶鋆在詩作中也曾提及自己的年齡。如《文靖公遺集·卷四》頁五至六《奉旨免帶引見紀恩恭賦》詩末有“支離叟伴兩喬松”句,自注雲:“湘陰年七十一歲,葉河年八十一歲,餘年七十有五,適介其中。”因該詩“愧在蓬萊第一峯”句尚有小注雲“同日奉旨在左湘陰、全葉河兩公之前”,可知湘陰即左宗棠(1812-1885),葉河即全慶(葉赫納喇氏,1882年卒),事在左宗棠首次入職軍機之光緒七年(1881年)。此處存疑者,是所謂“餘年七十五,適介其中”似有自相矛盾處,若以“適介其中”為準,則七十五當作七十六,即寶鋆與兩人各差五歲。其中左宗棠生年為嘉慶十七年(1812年),可知寶鋆生於嘉慶十二年(1807年),但此處年齡計算方式仍與前述“八十正壽”異。
  • 21.    《佩蘅詩鈔·吟梅閣試帖詩存·序》(該序作者為“輝發麒慶”):道光癸未夏,與佩蘅同補博士子弟員,時佩蘅年十七,餘才十三齡耳。餘以辛卯歲舉於鄉,佩蘅尚困諸生,然同人中耳其名者恆嘖嘖不去口。迨丁酉,佩蘅始以拔萃科領鄉薦,次年成進士。
  • 22.    宣宗成皇帝實錄 卷之三百九 道光十八年 閏四月 三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8-21]
  • 23.    《清史列傳·卷五十二·寶鋆》:寶鋆,索綽羅氏,滿洲鑲白旗人。道光十八年進士,以主事用,分禮部。二十三年,補官。二十六年,充玉牒館纂修。二十七年,擢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二十八年,轉左春坊左中允。道光二十九年,京察一等。九月,升翰林院侍講。
  • 24.    佩蘅詩鈔 : 12卷  .HVD - Core(哈佛大學圖書館)[引用日期2020-08-23]
  • 25.    文宗顯皇帝實錄 卷之十二 道光三十年 六月 二十六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8-23]
  • 26.    《清史列傳·卷五十二·寶鋆》:三十年六月,充實錄館纂修。十二月,升侍講學士。咸豐二年七月,轉侍讀學士。
  • 27.    《清史稿·卷三百八十六·列傳一百七十三》:咸豐二年,粵匪竄兩湖,寶鋆疏請鄰近諸省力行堅壁清野之策。
  • 28.    《清史列傳·卷五十二·寶鋆》:十二月,寶鋆以粵匪竄楚,疏請敕鄰楚省份各督撫,查照嘉慶年間剿辦川楚教匪成案,力行堅壁清野之法。上違之。
  • 29.    文宗顯皇帝實錄 卷之一百三十一 鹹豐四年 五月 二十八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8-23]
  • 30.    文宗顯皇帝實錄 卷之八十六 鹹豐三年 二月 二十五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9-19]
  • 31.    本詞條中西曆換算依據“中研院”兩千年中西曆轉換系統,https://sinocal.sinica.edu.tw/
  • 32.    文宗顯皇帝實錄 卷之一百五十四 鹹豐四年 十二月 十五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8-21]
  • 33.    《清史稿·卷三百八十六·列傳一百七十三》:四年,命往三音諾顏部賜奠,謝絕餽贐,外藩敬之。擢內閣學士。
  • 34.    車吉心主編;劉德增,王大建,李曉副主編;陶雪(該傳作者).中國宰相全傳 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4639-4642
  • 35.    文宗顯皇帝實錄 卷之一百八十四 鹹豐五年 十一月 二十一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8-21]
  • 36.    《清史稿·卷三百八十六·列傳一百七十三》:五年,遷禮部侍郎,兼正紅旗蒙古副都統,調户部。
  • 37.    文宗顯皇帝實錄 卷之一百八十七 鹹豐五年 十二月 二十八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8-23]
  • 38.    文宗顯皇帝實錄 卷之一百九十七 鹹豐六年 五月 五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8-21]
  • 39.    文宗顯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二十 鹹豐七年 二月 二十六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8-21]
  • 40.    寶成關著;尚爾元責任編輯.奕訢慈禧政爭記.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0:80-81
  • 41.    文宗顯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四十七 鹹豐八年 三月 七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8-22]
  • 42.    文宗顯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四十八 鹹豐八年 三月 十七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8-22]
  • 43.    文宗顯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六十一 鹹豐八年 八月 十一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8-22]
  • 44.    文宗顯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六十二 鹹豐八年 八月 二十八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8-22]
  • 45.    《佩衡詩鈔·典試浙江紀程草·序》(署“咸豐八年孟冬十月浙闈同考官朱緒曾謹序”):咸豐戊午之歲,保靖中丞以浙江全境肅清,請於十月補行鄉試。吉林司農,恭膺簡命,星軺蒞浙,偕湘浦太史入闈。
  • 46.    文宗顯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七十 鹹豐八年 十一月 二十七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8-22]
  • 47.    《清史稿·卷三百八十六·列傳一百七十三》:八年,典浙江鄉試,以廣額加中官生一名,坐違制,鐫一級留任,文宗諭「寶鋆素以果敢自命,亦同瞻徇」,特嚴斥焉。
  • 48.    文宗顯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八十七 鹹豐九年 七月 八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8-22]
  • 49.    文宗顯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九十八 鹹豐九年 十月 二十一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8-22]
  • 50.    文宗顯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九十九 鹹豐九年 十一月 六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8-22]
  • 51.    文宗顯皇帝實錄 卷之三百一 鹹豐九年 十一月 二十六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8-22]
  • 52.    文宗顯皇帝實錄 卷之三百八 鹹豐十年 二月 二十七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8-22]
  • 53.    文宗顯皇帝實錄 卷之三百十六 鹹豐十年 四月 十三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8-22]
  • 54.    文宗顯皇帝實錄 卷之三百十八 鹹豐十年 五月 四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8-22]
  • 55.    文宗顯皇帝實錄 卷之三百十八 鹹豐十年 五月 五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8-22]
  • 56.    文宗顯皇帝實錄 卷之三百十八 鹹豐十年 五月 八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8-22]
  • 57.    文宗顯皇帝實錄 卷之三百二十 鹹豐十年 五月 二十八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8-22]
  • 58.    《翁文恭公日記》:(咸豐十年七月)廿五日。謁壽陽相國,遇何白英於壽陽座上,相對欷獻。朱修伯來談:前日,桂良奏和議各條,硃批切責,大略謂:“城下之盟,古人所恥,無論兵費二百萬傾府藏不足供,即使能供,該夷誅求無厭,又帶兵千人入城,其包藏禍心,婦孺皆知,此二事斷不準行。倘桂良喪心病狂,一概允許,定將桂良等立正典刑,以謝天下”等因。昨日,僧格林沁密請巡幸木蘭,硃批:將親統六軍,駐蹕通州等因。命內廷王,會同端華、軍機大臣、御前大臣、內務府大臣及本日值日帶引見奏事各部院大臣會議。即日議上,略言:澶淵之功難恃,土木之變堪虞,籲請車駕還宮,以堅眾志。此折諸王未列銜,領銜者,軍機以下各官也。硃諭問:“何人定稿?何人秉筆?可從緩。惠親王天潢近派,行輩又尊,自必以國事為重,著與惇親王、恭親王、端華等,速行定議具奏。”
  • 59.    齊思和編.第二次鴉片戰爭 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89
  • 60.    文宗顯皇帝實錄 卷之三百二十八 鹹豐十年 八月 十五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8-22]
  • 61.    文宗顯皇帝實錄 卷之三百二十八 鹹豐十年 八月 二十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8-22]
  • 62.    文宗顯皇帝實錄 卷之三百三十 鹹豐十年 九月 二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8-22]
  • 63.    孫曉野等主編;吉林省文史研究館編.雞林採珍.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3:2-4
  • 64.    文宗顯皇帝實錄 卷之三百三十 鹹豐十年 九月 六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8-22]
  • 65.    《清史稿·卷三百八十六·列傳一百七十三》:十年,命赴天津驗收海運漕糧,復赴通州察視,迭疏請定杜弊章程,並劾監督貽誤,如所請行。任總管內務府大臣,署理户部三庫事務,會辦京城巡防。時英法聯軍內犯,車駕幸熱河,既至,命提庫帑二十萬兩修葺行宮。寶鋆以國用方亟,持不可。上怒,欲加嚴譴,會所管三山被掠,詔切責,降五品頂戴。
  • 66.    《清史稿·卷三百八十六·列傳一百七十三》:逾月後,以巡防勞勩,復之,兼鑲紅旗護軍統領,復兼署正紅旗漢軍都統、左翼前鋒統領。
  • 67.    穆宗毅皇帝實錄 卷之六 鹹豐十一年 十月 一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9-13]
  • 68.    穆宗毅皇帝實錄 卷之八 鹹豐十一年 十月 二十二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9-13]
  • 69.    穆宗毅皇帝實錄 卷之八 鹹豐十一年 十月 二十八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9-13]
  • 70.    《清史稿·卷三百八十六·列傳一百七十三》:十一年,文宗崩於行在。十月,穆宗回京,命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並充總理各國事務大臣。
  • 71.    穆宗毅皇帝實錄 卷之十六 同治元年 正月 十七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9-18]
  • 72.    穆宗毅皇帝實錄 卷之十六 同治元年 正月 十七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9-18]
  • 73.    穆宗毅皇帝實錄 卷之十八 同治元年 二月 八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9-18]
  • 74.    《清史稿·卷三百八十六·列傳一百七十三》:同治元年,擢户部尚書。
  • 75.    穆宗毅皇帝實錄 卷之三十二 同治元年 六月 二十二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9-18]
  • 76.    穆宗毅皇帝實錄 卷之四十二 同治元年 九月 五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9-18]
  • 77.    명·청실록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9-18]
  • 78.    穆宗毅皇帝實錄 卷之五十六 同治二年 正月 二十三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9-18]
  • 79.    穆宗毅皇帝實錄 卷之六十四 同治二年 四月 二十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9-18]
  • 80.    穆宗毅皇帝實錄 卷之八十六 同治二年 十一月 二十八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9-18]
  • 81.    《清史稿·卷三百八十六·列傳一百七十三》:二年,奏劾壽莊公主府首領太監張玉蒼出言無狀,嚴旨逮訊,玉蒼治如律。
  • 82.    《清史稿·卷三百八十六·列傳一百七十三》:三年,命大臣輪班進講《治平寶鑑》,寶鋆與焉。江寧克復,以翊贊功,加太子少保,賜花翎。
  • 83.    《清史稿·卷三百八十六·列傳一百七十三》:四年,命佩帶內務府印鑰。尋以樞務事繁,請解內務府大臣職,允之。
  • 84.    穆宗毅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四 同治六年 五月 二十九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9-13]
  • 85.    《清史稿·卷三百八十六·列傳一百七十三》:自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始求通知外國語言文字,置同文館,肄習西學,廷臣每以為非。六年,都察院代奏職員楊廷熙上書請撤同文館,語涉恭親王及寶鋆等專擅挾持,於是寶鋆偕恭親王請罷直候查辦,温詔慰留,勉以不避嫌怨,勿因浮言推諉。
  • 86.    《清史稿·卷三百八十六·列傳一百七十三》:七年,直東捻匪肅清,加軍功二級。
  • 87.    Peking, Pechili province, China: three Manchu Ministers at the Office of Foreign Affairs, late Qing. Photograph by John Thomson, 1869. | Wellcome Collection  .The library at Wellcome Collection[引用日期2020-08-21]
  • 88.    《清史稿·卷三百八十六·列傳一百七十三》:十一年,調吏部。穆宗大婚禮成,加太子太保。
  • 89.    《清史稿·卷三百八十六·列傳一百七十三》:十二年,兼翰林院掌院學士,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尋調兵部,拜體仁閣大學士,管理吏部。
  • 90.    德宗景皇帝實錄 卷之四十八 光緒三年 二月 十九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9-13]
  • 91.    《清史稿·卷三百八十六·列傳一百七十三》:光緒三年,晉武英殿大學士。
  • 92.    《清史稿·卷三百八十六·列傳一百七十三》:四年,回疆肅清,被優敍。
  • 93.    《清史稿·卷三百八十六·列傳一百七十三》:寶鋆自同治初年預樞務,偕文祥和衷翊贊,通達政體,知人讓善,恭親王資其襄助,至是朝列漸分門户。文祥既歿,議論益紛,編修何金壽因旱災劾樞臣不職,請加訓責,詔斥恭親王、寶鋆等目擊時艱,毫無補救,嚴議革職,加恩改留任。
  • 94.    《清史稿·卷三百八十六·列傳一百七十三》:五年,以題穆宗神主,加太子太傅,復以《實錄》告成,推恩其子景灃晉秩郎中,侄景星賜舉人。
  • 95.    萃錦唫  .中國國家圖書館[引用日期2020-09-18]
  • 96.    《清史稿·卷三百八十六·列傳一百七十三》:七年,庶子陳寶琛以星變陳言,專劾寶鋆,請仿漢災異策免三公故事,立予罷斥。詔曰:「寶鋆在軍機大臣上行走有年,尚無過失。陳寶琛謂其畏難巧卸,瞻徇情面,亦不能確有所指。惟既有此奏,自平時與王大臣等議事未能和衷共濟,致啓人言。該大學士受恩深重,精力尚健,自當恪矢公忠,勉圖報稱,務宜殫精竭慮,力戒因循積習,用副委任。」
  • 97.    德宗景皇帝實錄 卷之一百七十九 光緒十年 三月 十三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8-25]
  • 98.    《清史稿·卷三百八十六·列傳一百七十三》:十年三月,軍機大臣自恭親王以下同日斥罷,詔:「寶鋆入直最久,責備宜嚴,姑念年老,特錄前勞,全其末路,以原品休致。」
  • 99.    《清史稿·卷三百八十六·列傳一百七十三》:十二年,皇太后懿旨加恩,改以大學士致仕,賞食半俸。
  • 100.    德宗景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六十五 光緒十五年 正月 二十二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8-22]
  • 101.    《清史稿·卷三百八十六·列傳一百七十三》:寶鋆退休後,時偕恭親王居西山遊覽唱和。年逾八十,恩賚猶及。
  • 102.    謝俊美著.翁同龢人際交往與晚清政局.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8:213-215
  • 103.    《清史稿·卷三百八十六·列傳一百七十三》:十七年,卒。遺疏入,詔褒其「忠清亮直,練達老成」,贈太保,祀賢良祠,擢子景灃四品京堂,賜孫蔭桓舉人,遣貝勒載瀅奠醊,飾終之典,視在位無所減,諡文靖。
  • 104.    德宗景皇帝實錄 卷之三百 光緒十七年 八月 八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8-22]
  • 105.    常峯瑞編撰.曾國藩智慧書 5 識才.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213
  • 106.    崇彝著.道鹹以來朝野雜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18
  • 107.    《行素齋雜記》捲上:寶文靖公身歷四朝,儤直樞府二十餘年,諳習掌故。咸豐庚申,文宗巡狩木蘭,公適任少司農,詔提庫藏。公以夷人不靖,城守吃緊,留備兵餉,靳不與。攖文宗怒,欲置之重闢,公毅然不撓。即此一節,已不愧大臣體。
  • 108.    徐立亭著.咸豐 同治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262-263
  • 109.    董守義著.中國第一次近代化運動的倡導者 恭親王奕訢大傳.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192
  • 110.    何剛德《春明夢錄》卷下: 晚清滿漢大臣關糸 發捻未平,滿漢大臣仍鬧意見。寶師嘗告恭邸曰:“我們滿洲特一洲耳,雖有人才,何能與漢人十八省比!”此言為其侄世兄景月汀將軍(星)與餘閒談及之。當時天下承平,滿漢漸無畛域,而月汀尚以此為言,可見滿族之解事者,固早以排漢為戒也。
  • 111.    何剛德著;張國寧點校,社.春明夢錄 客座偶談.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58
  • 112.    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4124-4130
  • 113.    宣宗成皇帝實錄·修纂官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8-22]
  • 114.    文宗顯皇帝實錄·修纂官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8-22]
  • 115.    穆宗毅皇帝實錄·修纂官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8-22]
  • 116.    (清)郭嵩燾撰;梁小進主編.郭嵩燾全集 11.長沙:嶽麓書社,2018:238
  • 117.    李鴻章全集 32 信函四.顧廷龍,戴逸主編..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安徽出版集團,2008:571-572
  • 118.    春明夢錄(清)何剛德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8-22]
  • 119.    何剛德著;張國寧點校.春明夢錄 客座偶談.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8-14
  • 120.    清史稿·卷三百八十六·列傳一百七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0-09-19]
  • 121.    清史稿·卷三百八十六·列傳一百七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0-08-21]
  • 122.    恩華篡輯;關紀新整理/點校.八旗藝文編目.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6:44-45
  • 123.    《八旗藝文編目·編目二·史類》:奉使三音諾顏汗紀程詩 (收) 滿洲寶鋆著。寶鋆字鋭卿,字佩蘅,一字佩珩,氏索綽絡,隸正白旗。道光戊戌進士。由禮部主事升授侍講。同治十三年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武英殿大學士。光緒甲申予告。辛卯卒,諡“文靖”。子景澧。
  • 124.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館藏名人手札選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1
  • 125.    夏徵農,陳至立主編.大辭海 第11卷 中國古代史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176
  • 126.    台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辭源 上 修增 第7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4:525
  • 127.    《春明夢錄》:寶師一日將散值時,先往出恭。恭王待之久,及見面,嘲之曰:“往何處撇寶去?”(撇寶二字,,京中謔語也)師曰:“那裏,是出恭。”恭與寶二宇,針鋒相對也。又一目,恭邸自太廟出,指廟碑下贔屓,謂寶師曰:“汝看這個寶貝。”師號佩蘅,“貝、佩”字,相似也。師應之曰:“這也是龍生九子之一。”此可謂善戲謔矣。蓋當時樞臣見面閒談,多雜以謔語,意恐涉正事,轉致漏泄機要,殆古人不言温室樹意歟。
  • 128.    舒牧等編.圓明園資料集.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4:117-121
  • 129.    《內務府大臣寶鋆奏英法聯軍焚掠圓明園情形折》(咸豐十年八月二十八日 軍錄): 奏為夷匪闖入園庭,恭摺奏聞,仰祈聖鑑事。 八月初八日皇上鑾輿起行後,總管內務府大臣文豐、明善遵旨照料圓明園。奴才‘當即進城,籌劃撥解行在餉需,辦理防守等事。詎意八月二十一日夷匪逼進京城,九門戒嚴。奴才隨同總統巡守大臣等晝夜在城防護。二十二日夜間,遙見西北火光燭天,奴才等不勝驚駭。惟當時深夜,恐其乘勢攻城,下敢開門往探。至二十三日驚聞二十二日酉刻夷匪闖入圓明園。奴才等聞信之下,曷勝憤恨。旋於二十五日夷匪由園返回,當即委派司員前往探聽。隨據稟稱:“園內殿座焚燬敬處。常嬪業經因驚溘逆。總管內務大臣文豐投入福海殉難。”等語。至總管內務府大臣明及管理園庭司員等,均尚不知下落,現仍派員查訪,並園內一切詳細情形,統俟查明後,再行具奏。 謹將查出大概情形,先行奏聞,伏乞皇上聖鑑。謹奏。 咸豐十年,九月六日由內閣接到奉硃批:知道了。欽此。
  • 130.    齊思和等編.第二次鴉片戰爭 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171-172
  • 131.    英法聯軍除了圓明園還燒燬了哪些園林-上游新聞 匯聚向上的力量  .上游新聞.2020-08-19[引用日期2020-08-26]
  • 132.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檔案史料 圓明園 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557-559
  • 133.    徐徹著.一個真實的慈禧太后.北京:團結出版社,2007:326
  • 134.    黃濬著.花隨人聖庵摭憶 附補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509
  • 135.    黃濬著;霍慧玲點校.花隨人聖庵摭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854-855
  • 136.    李伯元《南亭筆記》:文襄入掌軍機,與寶文靖公望甚相得。一日,戲謂寶文靖日:“吾在外蕩平發捻,凡七十三歲之老賊,為吾所殺者,不知凡幾矣。”寶文靖笑而應之日:“公焉知其為七十三歲?或僅只七十歲耶?”文襄不禁捧腹。蓋其時,寶文靖已七十三歲,而文襄則正七十歲也。
  • 137.    秦翰才輯錄.左宗棠逸事彙編.長沙:嶽麓書社,1986:149
  • 138.    馬大人衚衕 一座舊王府 兩所新學校(北京晚報 2019年11月05日 版次: 36)  .北京晚報.2019-11-05[引用日期2020-08-22]
  • 139.    雅賄:已無雅可言  .新浪收藏.2015-01-28[引用日期2020-08-22]
  • 140.    優雅式賄賂襲中國官場 官員挖地下藏寶室收藏品  .搜狐新聞.2010-07-05[引用日期2020-08-22]
  • 141.    墨香滿樓著.胡雪巖那些事兒 讀透“紅頂商聖”的用勢謀略.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14:226-236
  • 142.    劉江華著.左宗棠傳信錄 基於清宮檔案的真相還原.長沙:嶽麓書社,2017:332-338
  • 143.    日本靖國神社“遊就館”歪曲歷史  .新浪新聞.2005-12-02[引用日期2020-08-22]
  • 144.    《道鹹以來朝野雜記》:寶文靖公,姓索綽羅氏。為協辦大學士、陝督麟梅谷(魁)之族弟。
  • 145.    穆宗毅皇帝實錄 卷之十六 同治元年 正月 十三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9-03]
  • 146.    명·청실록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9-03]
  • 147.    《翁同龢日記》(光緒十四年五月十六日):由東華門登車,出朝陽門吊寶玉堂(森),晤佩蘅師。(其胞弟也)
  • 148.    德宗景皇帝實錄 卷之八十三 光緒四年 十二月 十三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8-22]
  • 149.    德宗景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二十八 光緒十二年 五月 十四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9-03]
  • 150.    德宗景皇帝實錄 卷之五百六十九 光緒三十三年 正月 二十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9-03]
  • 151.    德宗景皇帝實錄 卷之五百九十六 光緒三十四年 九月 二十八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9-03]
  • 152.    宣統政紀 卷之四 光緒三十四年 十二月 十四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0-09-03]
  • 153.    《清史稿·卷三百八十六·列傳一百七十三》:子景灃,官至廣州將軍,卒,諡誠慎。
  • 154.    《清史稿·卷三百八十六·列傳一百七十三》:孫廕桓,光緒二十四年進士,歷官國子監司業,改乾清門頭等侍衞。
  • 155.    柯愈春著.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 中.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1419
  • 156.    高文德 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1522
  • 157.    公元1859年,寶鋆著《佩蘅詩鈔》八卷刊刻。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8-25]
  • 158.    蘇曉君纂.蘇齋選目.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328
  • 159.    文靖公遺集 : 12卷, 補遺 : 1卷  .HVD - Core(哈佛大學圖書館)[引用日期2020-08-23]
  • 160.    文靖公遺集一_實鋆撰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8-23]
  • 161.    文靖公詩鈔 : 8卷  .HVD - Core(哈佛大學圖書館)[引用日期2020-08-23]
  • 162.    顧廷龍主編;《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 1536 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79-324
  • 163.    誥授光祿大夫致仕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士賞食全俸贈太保予諡文靖顯考佩蘅府君行述  .國家圖書館文津搜索[引用日期2020-10-26]
  • 164.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稿本 索引卷.濟南:齊魯書社,1996:092,730
  • 165.    索綽絡文靖公(寶鋆)行述一卷 景灃[撰]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10-26]
  • 166.    景灃《誥授光祿大夫致仕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士賞食全俸贈太保予謚文靖顯考佩蘅府君行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一函一冊本):延至八月初三日亥時痰壅氣微竟成終天之訣嗚呼此皆不孝侍奉無狀不能弭沴於未形以致斯也府君生於嘉慶十二年丁卯十二月二十八日午時享年八十有五【中西曆換算據台灣“中研院”之“兩千年中西曆轉換系統”,https://sinocal.sinica.edu.tw/】
  • 167.    景灃《誥授光祿大夫致仕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士賞食全俸贈太保予謚文靖顯考佩蘅府君行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一函一冊本):府君諱寶鋆字鋭卿號佩蘅晚號羣玉山樵姓索綽絡鑲白旗滿洲人曾祖諱色禮祖諱德明阿父諱長春皆贈如府君官曾祖妣氏兆佳祖妣氏伊爾根覺羅妣氏舒穆祿皆一品夫人先王父子四府君為長次本生考諱寶福次叔父諱寶栴次季父諱寶森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