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搗蛋

(美國1922年羅伯特·F·麥高文執導的電視劇)

鎖定
《小搗蛋》 [1]  是羅伯特·F·麥高文執導的電視劇,約拍攝於1922年。 [2] 
該劇是喜劇創作人Hal Roach的工作室製作的兒童喜劇系列節目,反應了兒童時代的詼諧、調皮、智慧與幽默。
中文名
小搗蛋
外文名
Our Gang
別    名
小頑童
作品類型
兒童、喜劇
語    言
英語
主    演
Anna Mae Bilson
Peggy Cartwright
Jackie Condon
Mickey Daniels
主    演
Weston Doty 展開
主演
Weston Doty
Winston Doty
Helen Gilmore
John Hatton
Wallace Howe
Mark Jones
Fanny Kelly
Ernest Morrison
George Warde
Charley Young
Carl Switzer 收起
製片地區
美國
導    演
羅伯特·F·麥高文
編    劇
Hal Roach (story)
H.M. Walker (titles)
製片人
Hal Roach的工作室
集    數
53 集
色    彩
黑白
出品時間
1922年

小搗蛋劇情簡介

在這部系統節目中,呈現給觀眾的是每個兒童時期曾渴望的種種冒險嘗試、離奇幻想及在日常生活在校園裏的故事,不僅引起少年兒童們的共鳴,同時也喚起了眾多成年人以自己曾有過的美好少年時光的回憶。故事已二十年代早期的生活為背景,製片人捕捉到了平凡生活中的孩子們的天真無邪、質樸自然的童趣。

小搗蛋演職員表

導演:羅伯特·F·麥高文
編劇:哈爾·羅奇、H.M. 沃克
主演:Anna Mae Bilson、Jackie Condon、Mickey Daniels、John Hatton、Ernest Morrison、Buck Black、Peggy Cartwright、Weston Doty、Winston Doty、Henry Hill、George Ward、Helen Gilmore、Wallace Howe、Mark Jones、Fanny Kelly [1] 

小搗蛋劇集目錄

01、愛情事件
02、不眠之夜
03、歌舞劇
04、釣魚
05、讀與寫
06、歌星
07、橄欖球比賽
08、海盜
09、米糊與牛奶
10、鬼屋
11、童心未泯
12、新鄰居
13、划船比賽
14、還童記
15、尋寶記
16、歡樂頌
17、輕喜劇
18、儀表堂堂
19、假腿風波
20、生日禮物
21、造型
22、交換皮特
23、男人與女人
24、演員夢
25、離家出走
26、新教師
27、野營
28、看完買票
29、摔跤比賽
30、下課後
31、打高爾夫球
32、吊鈎和梯子
33、趣味芭蕾
34、釣魚去
35、拳擊
36、幸運街角
37、植樹節
38、寵物大會
39、人小鬼大
40、歪打正着
41、誤會
42、歪繼母擒賊
43、逃學記
44、風箏
45、驛動的心
46、聖誕老人
47、鬧劇
48、新學期
49、青蛙協奏曲
50、忙碌的一天
51、虛驚一場
52、樂隊
53、擒賊記

小搗蛋作品評價

在這部系統節目中,呈現給觀眾的是每個兒童時期曾渴望的種種冒險嘗試、離奇幻想及在日常生活在校園裏的故事,不僅引起少年兒童們的共鳴,同時也喚起了眾多成年人以自己曾有過的美好少年時光的回憶。故事已二十年代早期的生活為背景,製片人捕捉到了平凡生活中的孩子們的天真無邪、質樸自然的童趣。
《福州晚報》上的報道:
美國兒童劇《小搗蛋》引發爭議
本報北京專電 上海教育電視台日前試播了美國兒童劇《小搗蛋》,劇中一羣“調皮搗蛋”的孩子經常鬧出“惡作劇”以致不斷“闖禍”,而劇中的大人們對這些“搗蛋”行為不僅沒有像中國家長通常做的那樣嚴厲訓斥,反而呵護鼓勵他們的天性,引導孩子們從事實中明辨是非、認識真理。對此,觀眾反映不一。幾乎所有接受問卷調查的孩子都迫切要求電視台儘快播出此劇。一些五、六年級的學生異口同聲表示特別喜歡劇中“小搗蛋”的形象,看的時候幾乎“笑出了眼淚”。不少孩子説,我們除了學習還是學習,有時真的也很想“搗蛋”一次,可是如果那樣一定會“大禍臨頭”,老師要批評、學校要告狀、爸爸會打我,所以看了《小搗蛋》後最想説的話就是:“要是我們的爸媽、老師也能那樣教育我們該多好。”一些中小學的校長們認為,長期以來的傳統觀念總是把“搗蛋”的孩子看成“壞學生”而抹殺了他們的自尊和天性。雖然美國與中國的教育觀念和標準不盡相同,但是如何理解童心,引導和鼓勵他們把“搗蛋”精神變成創新意識,卻是值得教育工作者認真思考的問題。家長的觀點比較矛盾,有的贊同校長看法,但也有不少家長表示會限制孩子看這部電視劇,因為“孩子已經夠調皮的了”。他們普遍認為《小搗蛋》中的教育觀點和方式是“可看而不可行”,從理論上講能夠接受,但實際上做起來往往感到很矛盾,因為孩子要升學,要適應學校、社會的要求,所以家長有時也不得不違心地按照傳統的模式去“塑造”孩子。(傅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