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寶璽

鎖定
寶璽:帝王最重要的一枚玉璽。乃是象徵皇權帝位傳承的無上至寶,自古以來只有傳國玉璽獲此殊榮。歷代帝王雖然有很多璽、印、章,但是都不能與被稱之為“寶璽”的傳國玉璽相比。
玉帝有九璽,人皇有六璽(天子信行之三璽+皇帝信行之三璽)。從秦始皇“乘輿六璽”開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秦王嬴政建立皇帝制度,與此相對應,皇帝的印章則稱“璽”,自此“璽”成為皇帝印章的專用名詞。皇帝的“璽”有公、私之分。凡是皇帝發佈詔書或其他文告時所鈐用的具有公章性質的印章,人們稱其為“御寶”、“御璽”、“國寶”等。 [1]  除御寶外,皇帝也製作和使用一些獨有的表示收藏、玩賞性質的閒章。我們現今能看到的皇帝閒章的印記以唐代為最早。唐太宗李世民用其年號為印文,刻成了“貞觀”聯珠文印,鈐蓋於書畫法帖之上。這些寶璽製作時由皇帝下旨,由內府各作御用工匠完成,一般要經過選料、雕紐、選擇印文、書篆、呈皇帝御覽、修改、刻制、磨光、進呈等程序,要求嚴格,做工精細,極具皇家雍容華貴之特色。其質地包括玉(白玉、青玉、碧玉、翡翠等)、石(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等)、木(檀楠木、竹根等)、骨(象牙、駝骨等)、金屬(金、銀、銅等)等,幾乎囊括了能夠製作印章的所有材料。帝后印章平時都存放於固定地點,有專門人員管理。清代比較重要的寶璽存放地有交泰殿壽皇殿懋勤殿
中文名
寶璽
外文名
Treasure to seal
象    徵
皇權
存放位置
交泰殿、壽皇殿、懋勤殿

寶璽古文記錄

據[漢]蔡邕《獨斷》載:“天子璽以玉螭虎紐。古者尊卑共之…… 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羣臣莫敢用也。”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辨誤二》:“徐令玉璽記》:‘玉璽者,傳國寶也。
據説秦始皇帝取藍田玉,命李斯用小篆刻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2] 

寶璽專業解釋

專業稱謂:寶璽。寶璽者何?天子所佩曰璽,臣下所佩曰印。無璽書則王言無以達四海,無印章則有司之文移不能行之於所屬,此秦漢以來之事也。(《明清帝后寶璽》弁言朱家溍
皇帝、皇后、皇太后所佩謂璽,印是大臣所用。是有規矩的,不然,是會砍頭的。
玉璽是御璽的俗稱,正確、專業的稱謂:寶璽。明代正式寶璽亦為玉製,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即記載:“至嘉靖四十五年之冬,則世宗已不豫久矣,乃下詔曰:先朝甲戌遇災,御寶凡六,其五已遭毀。命所司覓美玉補造。”可見御寶仍為玉製,惜未能流傳。然成化、嘉靖時,確實用白石等製作一批印璽,多屬閒章,部分印文的文字與御寶一樣,現藏故宮。明朝有二十四寶璽,其中皇帝奉天之寶為唐宋之傳璽(《明史》卷七十四;《明會要》卷二十四;《明官史·木集》); 清朝的寶璽用料更繁多,除玉外,還有栴檀香木、檀香木質、金質、水晶、瑪瑙、骨質等等。
不同時代,對璽、印、章的使用範圍不一。根據《通典》所載:“又三代之制,人臣皆以金玉為印,龍虎鈕,唯所好也。……秦以印稱璽,以玉,不通臣下……齊,……並依秦漢之制。皇太子諸王金璽,皆龜鈕。公侯五等金章……光祿大夫、卿……四品五品將軍,皆銀章。尚書令、僕射……諸州刺史,皆銅印。”可見,“璽”是帝后以及諸侯王所用,臣下則根據實際地位稱“章”、稱“印”。傳説武則天忌“璽”諧音“死”而改為“寶”,自此至明代帝后及諸王印章皆稱“寶”,如明代“潞王之寶”,清代“和碩怡親王寶”。

寶璽獨領朝綱

“夫天子宸章,擇言鐫璽,以示自警,正也。”這是乾隆皇帝對皇帝寶璽內容的基本看法,實際上,也是所有皇帝寶璽在擇取印文時要考慮到的。清代皇帝在選擇閒章印文時,都力求充分體現其為政思想,儘管這類閒章在全部皇帝寶璽中所佔的比重並不是很大,但是通覽之後,我們還是能夠感覺到清朝皇帝施政方略的某些痕跡,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敬天法祖的思想意識。清代每位皇帝都有表示敬天法祖的璽印,如康熙帝的“敬天勤民”璽、雍正帝的“敬天尊祖”璽、乾隆帝的“敬天法祖之寶”。“敬天”,就是要用君權神授的理論證明其統治的合理與神聖,“法祖”則維護了其統治的嚴肅性和合法性,以法祖為名,推行自己的政策,減少了用人行政方面的諸多阻力,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其統治政策的連續性和一貫性。通過對敬天法祖思想的提倡,可以增強滿族的民族凝聚力,進而維護其民族的獨特傳統和純潔性。
二是勤政愛民的治世方略。清帝對勤政愛民極為重視,將其視為治理國家維護社會安定的重要手段。清帝將勤政提升到祖制家法的高度,勤政已經成為其施政特徵之一,也是構成清朝皇帝集體性格的重要方面。他們的寶璽中經常出現“朝乾夕惕”、“兢兢業業”等反映勤政的內容。同樣,民為邦本,愛民如子的思想在清代也得到較好的體現和實踐,清帝對如何勤民、愛民、養民、恤民多有論述,而“敬天勤民”、 “育德勤民”等寶璽正與這些言行相呼應。
三是中道政治的施政方針。為保持統治局面的長治久安,清帝必須調和隨時可能激化的滿漢民族矛盾,把握好政策的力度,自覺運用能為漢民族普遍接受的理論學説作為統治依據,其中儒家的中庸學説被廣泛採用,提出了“寬猛相濟”的“中道政治”策略。在清帝閒章中,有不少印文就是依此衍化而來的,如“中得天地心”、“和順積中”等,反映出清代諸帝對“中道政治”施政方針的重視和推崇。
此外,還有一些璽印反映出清代特殊時期朝政的狀況,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乾隆的“歸政仍訓政”、“敕幾訓政”等璽以及咸豐帝的“御賞”和“同道堂”璽。 “歸政仍訓政”正是乾隆帝禪位嘉慶帝后歸政不放權,仍獨攬朝綱的真實反映。咸豐帝於熱河去世前,將“御賞”和“同道堂”璽分賜孝貞皇后同治帝,規定二璽為輔政期間下達聖諭的信符。這兩方咸豐皇帝的普通小璽後來被慈禧所掌控,成為她專權的工具。 [3] 

寶璽育德勤民

檀香木異獸紐“育德勤民”璽
“育德勤民”璽,清康熙,檀香木質,異獸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11cm見方,通高10.8cm,紐高6.2cm。附系黃色綬帶。

寶璽雍正敕命之寶

壽山石海水行龍紐“雍正敕命之寶”全形之一
“雍正敕命之寶”,清雍正,壽山石質,海水行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12.4cm見方,通高11.5cm,紐高6cm。
雍正元年(1723)“正月二十三日,怡親王交壽山石九龍鈕雕夔龍邊大寶一件,奉旨:鐫‘雍正敕命之寶’。欽此。於二月二十四日壽山石九龍鈕雕夔龍邊大寶一件,鐫‘雍正敕命之寶’完,配做錦匣,怡親王呈進。”

寶璽雍正尊親之寶

壽山石卧象紐“雍正尊親之寶”
“雍正尊親之寶”,清雍正,壽山石質,卧象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9.8cm見方,通高9.7cm,紐高6.2cm。
雍正元年(1723)“八月十七日,怡親王交太平有象壽山石圖書一方,奉旨:鐫‘雍正尊親之寶’。欽此。本日郎中保德交袁景邵、滕繼祖各篆字樣二張,呈怡親王看。王諭:準袁景邵篆的三行樣式,但筆畫掩草,收拾好再照樣鐫刻。遵此。於九月十四日太平有象壽山石圖書一方,鐫刻‘雍正尊親之寶’完,怡親王呈進

寶璽敬天尊祖

壽山石鼉龍紐“敬天尊祖”璽全形之一
“敬天尊祖”璽,清雍正,壽山石質,鼉龍紐方形璽,篆書。面6.6cm見方,通高9.5cm,紐高4.5cm。
《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記載:雍正元年(1723)“正月二十三日,怡親王交紅色壽山石鼉龍鈕圖書一方,奉旨:鐫‘敬天尊祖’。欽此。於四月初八日紅色壽山石鼉龍鈕圖書一方,鐫‘敬天尊祖’字樣完,配做錦匣,怡親王呈進。”據此,知此寶刻於雍正元年。
此寶是雍正帝早期重要寶璽之一,經常鈐蓋於其御筆書法之上。

寶璽朝乾夕惕

壽山石飛熊紐“朝乾夕惕”璽全形之一
“朝乾夕惕”璽,清雍正,壽山石質,飛熊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6cm見方,通高7cm,紐高4cm。
此寶刻於雍正元年(1723),雍正元年“正月二十三日,怡親王交紅色壽山石飛熊鈕圖書一方奉旨:飛熊鈕圖書鐫‘朝乾夕惕’欽此。於三月十三日紅色壽山石飛熊鈕圖書一方,鐫‘朝乾夕惕’四字……怡親王呈進。”該寶是反映雍正帝勤政思想的重要文物,經常鈐蓋於其御筆書法之上。
此寶之飛熊紐雕刻精細,為清早期印紐雕刻之代表作品。

寶璽兢兢業業

壽山石雙螭玦紐“兢兢業業”璽
“兢兢業業”璽,清雍正,壽山石質,雙螭玦紐長方形璽,漢文篆書。面寬4.3cm,長9.4cm,通高4.5cm,紐高1.8cm。
雍正元年(1723)“正月二十三日,怡親王交紅白壽山石雙螭玦長方引首一件。奉旨:兩邊磨去些,鐫‘兢兢業業’。欽此。於四月初八日紅白壽山石雙螭玦長方引首一件,鐫‘兢兢業業’字樣完,配做錦匣。怡親王呈進。”該璽為雍正帝自勵自勉之作。

寶璽親賢愛民

壽山石雙獸紐“親賢愛民”璽全形之一
“親賢愛民”璽,清雍正,壽山石質,雙獸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6.6cm見方,通高9.2cm,紐高4.5cm。
此寶刻於雍正元年(1723),雍正元年“正月二十三日,怡親王交紅色壽山石雙獸鈕圖書一方,奉旨:鐫‘親賢愛民’,欽此。於四月初八日紅色壽山石雙獸鈕圖書一方,鐫‘親賢愛民’字樣完,配做錦匣,怡親王呈進。”此寶為雍正帝御極後的自箴之作。

寶璽乾隆敕命之寶

壽山石螭紐“乾隆敕命之寶”全形之一
“乾隆敕命之寶”,清乾隆,壽山石質,螭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13.3cm見方,通高13.4cm,紐高5cm。
寶應專鈐於乾隆帝發佈的敕書之上,其地位與“二十五寶”之中的“敕命之寶”同,為乾隆帝諸寶璽中規格較高者。

寶璽敬天勤民

白玉交龍紐“敬天勤民”璽
“敬天勤民”璽,清乾隆,白玉質,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9.6cm見方,通高9.2cm,紐高4.6cm。附系黃色綬帶。
璽四周刻乾隆帝御製《敬天勤民寶四言詩》。

寶璽所寶惟賢

壽山石卧獸紐“所寶惟賢”璽
“所寶惟賢”璽,清乾隆,壽山石質,卧獸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4.1cm見方,通高4.5cm,紐高1.9cm。
此璽與“乾隆御筆”、“德日新”為一組,相配使用,鈐諸御筆書畫之上。
乾隆帝將此為文入璽,以明其求賢若渴,綏遠撫近之心跡。

寶璽歸政仍訓政

青玉交龍紐“歸政仍訓政”璽
“歸政仍訓政”璽,清乾隆,青玉質,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6.3cm見方,通高5.6cm,紐高2.7cm。附系黃色綬帶。

寶璽嘉慶尊親之寶

壽山石隨形紐“嘉慶尊親之寶”鈐本
“嘉慶尊親之寶”,清嘉慶,壽山石質,隨形紐長方形璽,漢文篆書。面9.7cm長,9.3cm寬,通高17.8cm。
“尊親之寶”一般在新皇帝即位不久後製作,為上尊諡或徽號而用。此方“嘉慶尊親之寶”在嘉慶初年的乾隆帝裕陵的神道碑上已經使用,是嘉慶帝寶璽中製作較早的一方。
此寶的雕制至少是在乾隆二十年(1755,乙亥年)由內府御用工匠完成,以為祝壽之用,至嘉慶初年又刻上印文,因此此寶表現了乾隆年間宮廷壽山石雕刻水平。

寶璽惟幾惟康

昌化石雕雲龍“惟幾惟康”璽鈐本
“惟幾惟康”璽,清嘉慶,昌化石質,隨形雕雲龍方形璽,漢文篆書。面7.1cm見方,通高14cm。
嘉慶以“惟幾惟康”為治世之要道,故刻之於璽,垂諸萬世,固當與典謨訓誥共昭法守

寶璽傳心基命

青玉雲龍紐“傳心基命”璽鈐本
“傳心基命”璽,清嘉慶,青玉質,雲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4.1cm見方,通高7.3cm,紐高3.1cm。

寶璽保泰持盈

青玉瑞獸紐“保泰持盈”璽
“保泰持盈”璽,清嘉慶,青玉質,瑞獸紐葫蘆形璽,漢文篆書。面寬2.4cm,長4.1cm,通高3.1cm,紐高1.9cm。

寶璽政貴有恆

壽山石雕雲龍“政貴有恆”璽
“政貴有恆”璽,清道光,壽山石質,通體雕雲龍紋方形璽,漢文篆書。面4.6cm見方,通高9.9cm。

寶璽恭儉惟德

壽山石雕靈芝葡萄“恭儉惟德”璽全形之一
“恭儉惟德”璽,清道光,壽山石質,隨形雕靈芝葡萄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6cm見方,通高9.5cm。
此璽是反映道光帝節儉思想的重要實物

寶璽同治尊親之寶

水晶連環橋紐“同治尊親之寶”
“同治尊親之寶”,清同治,水晶質,連環橋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4.8cm見方,通高5.2cm,紐高2cm。
同治帝寶璽。此寶用一塊水晶雕制,尤其是橋紐及連環,雕刻難度很大,不易成型,故十分難得。此寶曾鈐於慈安皇太后、慈禧太后《行樂圖》以及咸豐帝定陵神道碑之上。

寶璽同道堂與御賞

同道堂”與“御賞”二璽
“同道堂、御賞”璽,清咸豐,二方一組,共裝於一黑漆盒內。其中“同道堂”璽,青田石質,光素,篆書。面2cm見方,通高8cm。“御賞”璽,田黃石質,光素,篆書。面寬1cm,長2cm,通高5cm。
兩璽原是咸豐帝奕詝所用的閒章
二璽作為諭旨下發的憑證,其使用從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始,約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親政結束,是晚清政治的見證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

寶璽懷抱古今

印章雖小,但約千言於數字,縮尋丈於徑寸,誠可謂盡乎碑版銘勳賦詩樂志之勝。皇帝閒章亦不例外,尤其是嘉言詩詞璽,多憑藉詩詞文句表達其個人的胸襟懷抱,優美的文辭,加之篆刻家的細心經營和巧妙雕琢,在方寸之間,呈現出典雅的意境和風神。
清帝閒章印文擇取的渠道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幾種:一是取自儒家經典。清代皇帝深知要統治人數比本民族多得多,文化積澱更為深厚,社會發展又處於先進地位的漢民族,必須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思想有極為透徹的瞭解,知彼知己,才能保持長久的安定。因此,他們十分重視對漢文化的學習,自覺利用儒家禮制塑造自己。從他們的印章中,可以看出他們對儒家經典和理學是相當熟悉的,許多印文就直接或間接出自這些典籍。如出自《論語》的有 “為君難”等;出自《尚書》的有 “萬國咸寧”、“惟精惟一”等。所有這些璽文都與修身養性、治國安民有關,代表了他們對古代文化經典奧義宏綱的理解,這是他們自覺學習的結果。二是擇自古代名篇佳句,如 “心清聞妙香”擇自杜甫大雲寺贊公房四首》,還有一些印文擇自唐代詩人李白、杜甫、許渾等的詩句,如果沒有長期的知識積累,恐怕是不會產生這一現象的。三是選自皇帝自己的御製詩句,這也是以前所沒有的。
清代皇帝常於萬幾之暇,讀書研史,鑑賞吟詠,以琴棋書畫自娛。這在他們的閒章中表現很明顯。如寫字作畫的有“××宸翰”、“××御筆”,描繪自然中物象的有“平生知己是梅花”,此外,調琴鼓瑟、吟詩讀書等也有閒章表現。
由於皇帝的閒章多是根據他們的旨意而作,可以隨時把自己的心情和感受落入印文,藉以抒發一己之心性,即便是內外臣工的進獻,也都揣摩上意,因此,綜合考察便不難發現在印文中所反映出的皇帝鮮明的個性特點。雍正帝“為君難”的璽文,反映出在經歷了慘烈的皇權鬥爭之後的內心的真實感受。印文反映皇帝性格最充分者莫過於乾隆帝,他一生所刻印章在千方以上,其中諸如“古稀天子之寶”、“十全老人之寶”、“八徵耄念之寶”等,多記述他一生的功業,這種具有記事紀盛功能的璽印在他的寶璽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凸顯出他喜歡張揚炫耀自我的性格特點。而 “即事多所欣”、 “心願符初”等更是乾隆帝創造盛世之後那種志得意滿、沾沾自喜心態的真實寫照。閒章為考察皇帝的性格、情趣、思想和生活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窗口。 [4] 

寶璽雍正御筆之寶

壽山石雕夔龍瓦紐“雍正御筆之寶”全形之一
“雍正御筆之寶”,清雍正,壽山石質,雕夔龍瓦紐,漢文篆書。面13.2cm見方,通高15cm,紐高6.5cm。
此寶體量碩大,瓦紐上雕出沒於雲間的九條夔龍,形態各異,寶周邊淺浮雕博古夔龍紋飾,古樸典雅,做工精細,為典型的清早期壽山石雕作品。為雍正寶璽中的重器。

寶璽雍正宸翰

壽山石雲龍紐“雍正宸翰”璽
“雍正宸翰”璽,清雍正,壽山石質,雲龍紐,漢文篆書。面6.2cm見方,通高7cm,紐高4.5cm。
此寶紐雕雲如流水,行龍出沒雲端,飄逸生動。此寶經常與“朝乾夕惕”或“親賢愛民”相配,鈐於雍正帝御筆書畫之上,印跡多有留存。

寶璽圓明主人

壽山石獅紐“圓明主人”璽
“圓明主人”璽,清雍正,壽山石質,獅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3.8cm見方,通高7.7cm,紐高3cm。
該璽為雍正帝皇子時期所制,大致刻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以後,因是年康熙帝把暢春園北賜給皇四子胤禛,並“賜以園額曰‘圓明 ’”,此後雍正便以“圓明主人”自居。此璽曾鈐於《御選語錄》之《御製總序》及《御製序》後。

寶璽破塵居士

壽山石“破塵居士”璽
“破塵居士”璽,清雍正,壽山石質,光素方形璽,漢文篆書。面1.7cm見方,通高2.7 cm。
此璽為雍正帝皇子時期所制。此璽與“雍親王寶”相配使用,鈐於御筆書法之上。此璽雍正帝即位後便不再使用。

寶璽萬國咸寧

壽山石雕山水人物“萬國咸寧”璽
“萬國咸寧”璽,清雍正,壽山石質,隨形雕山水人物方形璽,漢文篆書。面3.3cm見方,通高7cm。

寶璽乾隆宸翰

昌化石雕荷塘小景“乾隆宸翰”璽全形之一
“乾隆宸翰”璽,清乾隆,昌化石質,隨形雕荷塘小景方形璽,漢文篆書。面8.4cm見方,通高15.2cm。
此璽用昌化雞血石刻治,印石雞血雖然不多,只絲絲縷縷散佈於頂端,但質地卻極温潤,近似於牛角凍。尤其是雕刻者依據材質表面不同的色彩巧妙構思,精心佈局,使之成為一件難得的藝術佳作。是乾隆帝寶璽中雕制最為精美者之一。該印本為文人印章。

寶璽信天主人

田黃石“信天主人”璽
“信天主人”璽,清乾隆,田黃石質,光素長方形璽,漢文篆書,璽文兩邊圍二升龍圖案。面寬2.5cm,長3.2cm,通高5.5cm。

寶璽乾隆御筆

田黃石子母獅紐“乾隆御筆”璽
“乾隆御筆”璽,清乾隆,田黃石質,子母獅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4.7cm見方,通高6.2cm,紐高3.5cm。
此寶與“所寶惟賢”、“德日新”為一組配合使用,是乾隆帝寶璽中鈐用較多的一方。如著名的“三希堂”匾上就鈐有此璽。

寶璽惟精惟一

昌化石質“惟精惟一”璽全形之一
“惟精惟一”璽,清乾隆,昌化石質,隨形雕蘇軾《赤壁賦》文意,漢文篆書。面6.9cm見方,通高11.9cm。貼黃籤一,上墨書“惟精惟一御寶一方”。
此璽與“乾隆宸翰”相配,鈐諸御筆書畫之上。

寶璽古稀天子之寶

碧玉交龍紐“古稀天子之寶
“古稀天子之寶”,清乾隆,碧玉質,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12.9cm見方,通高10.8cm,紐高5.2cm。
此璽制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是年乾隆七十萬壽。

寶璽八徵耄念之寶

碧玉交龍紐“八徵耄念之寶
“八徵耄念之寶”,清乾隆,碧玉質,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13cm見方,通高11cm,紐高5。4cm。附系黃色綬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