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寶燒

鎖定
寶燒,又稱寶作、寶作瓷,即用寶玉石末燒製的瓷器
中文名
寶燒
拼    音
bǎo shāo
注    音
ㄅㄠˇ ㄕㄠ
釋    義
用寶玉石末燒製的瓷器
又    稱
寶作瓷

目錄

寶燒簡介

明 高濂 《遵生八箋·論定窯》:“ 元 時 彭君 寶燒,於 霍州 者名曰霍窰,又曰彭窰。” 清 朱琰 《陶説》卷六:“寶燒,以西紅寶石末燒也。”
寶燒又稱寶作瓷,是添加金銀珠寶等名貴材料,通過其特殊的天然成份燒製出稀世的瓷器,故稱寶作。據説,名貴的汝瓷、鈞瓷其實就是珍寶入釉的寶作瓷範疇,只是以不知古人具體的配方了,這些配方也是古代官窯藏而不宣的秘方之一。可稱為中國古代頂級工藝的典範,名符其實的國瓷技藝。

寶燒發展史

珍寶入瓷的寶燒工藝追根溯源,我國古代早有寶燒瓷釉配法“非有書傳,亦無定則,五金八石,皆可配入。”之説。而且,官窯作坊的匠人很早就發現,將玉石、珍珠、瑪瑙摻入胎、釉中,可以燒製出流光溢彩,美輪美奐的絕世瓷器。
陶瓷史上,至精至美之瓷,多與珍寶入瓷有關。其中最早用珍寶入瓷的是被稱為諸窯之冠的“柴窯”(五代時期,柴世宗在位之窯)。清代著名陶瓷學專著《南窯筆記》載:“柴窯,周武德年寶庫,火玻璃、瑪瑙,諸金石燒結一處,因令作釉。其釉色,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其品之高,歷代古瓷莫過於此。以至於後世將其碎片亦等諸珍寶,視若拱璧。又,南宋周輝《清波雜誌》雲:“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為油(釉),惟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汝瓷的特殊光澤,即源於此。明清以降,“寶燒”之法,綿延不絕。“明宣德窯制祭紅器,紅魚靶,以西洋紅寶石為末研入釉料,色鮮豔,有寶光。”
傅振倫《略論古代瓷器的鑑定》記載,明代,雲南保山以寶燒工藝,燒製出晶瑩剔透,寶石一般的圍棋———“永子”,被譽為“天下第一棋”。據涉及珠寶與名瓷兩項業務的唐人公司技術人員透露,雲南保山是南紅瑪瑙的主要產區,那裏盛產優質的南紅瑪瑙,色彩豔麗,入瓷的珍寶或就是如今非常熱門的南紅瑪瑙。而清代傳入日本的“七寶燒”瓷,則更是彙集了金、銀、玉石、瑪瑙、珍珠、珊瑚、硨磲等多種珍寶。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