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寶應象棋

鎖定
中國象棋起源於中國戰國時期的六博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瑰寶。至唐代初期象棋整體形制基本成型,形式為八乘八的黑白棋盤,棋子為立體造型。到唐代寶應年間象棋兵種及走法上已與現代象棋非常相似,併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娛樂工具,寶應年間的日本遣唐使把中國象棋帶回日本並加以推廣傳承,一直稱其為“寶應象棋”到如今。 [1] 
中文名
寶應象棋
出    處
《玄怪錄》〈岑順〉篇
起源時期
戰國時期

目錄

寶應象棋典故

中國象棋最早是一種簡單遊戲,交戰雙方各有16個棋子:車、炮、馬、象(相)、士(仕)各2個,兵(卒)5個,將(帥)1個,遊戲時紅棋先走,以“將死”或“困死”對方將(帥)為勝。牛僧孺把象棋變得更接近現代形制,在他的《玄怪錄·岑順》篇中,就有一個關於古代象棋的故事。 [2] 
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汝南人岑順暫時住在陝州一個破舊的地方,每天晚上都能聽到鼓聲。有天夜裏,岑順夢見一個自稱金象國使者的人,説要和天那國軍隊交戰,讓岑順來觀戰。 [2] 
這時岑順看到牆壁下的老鼠洞變成了城門,兩支軍隊嚴陣以待,有個軍師向金象國王建議排兵佈陣,説:“天馬斜飛度過三關停止,上將橫行連接四方,輜車直進不能迴翔,六甲依次不要亂走。” [2] 
國王同意了,一聲鼓響,一匹馬斜跳三尺。又一聲鼓響,一個小兵橫行一尺。再一聲鼓響,車向前衝去。就這樣,雙方你來我往,不一會兒,天那國軍隊大敗潰逃,國王逃到了一角。這樣持續了許多天,後來岑順的家人挖開老鼠洞,發現連着一個古墓,古墓裏擺着一副象棋棋局,是要開戰的樣子。棋子是用銅鑄造成的,因為在唐代宗寶應元年,人們把這個稱為“寶應象棋”。 [2] 
釋念常《佛祖通載》卷二二,載“始以車、馬、將、卒代日、月、星、辰者,豈異人乎,正牛僧孺耳。”
深淺格棋盤的波斯象棋 深淺格棋盤的波斯象棋
其中“斜飛度三止”是馬同國際象棋的馬走法,走的是2*3格的對角線,因此長度為三(√13≒3);“六甲”為六種棋子。這詩表示在唐代的象棋同波斯象棋有六種棋子,與現代的中國象棋只差炮這棋子。

寶應象棋考證

牛僧孺《玄怪錄》中,岑順夢見和墓中挖出的象棋,只有王、將(象)、軍師、輜車、天馬、六甲(步卒)6個兵種,可見當時還沒有炮。 [2] 
根據現代學者胡適兩條筆記,考證出是牛僧孺完善了中國象棋。 [2] 
一是元代和尚念常《佛祖通載》中,在唐文宗開成己未年(公元839年),大書“制象棋”,原註記載:“昔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國相牛僧孺用車馬將士卒加炮,代之為機(機:木製器械,發射石頭的工具)矣”。 [2] 
二是《全唐書》呂才的“因明註解立破義圖序”,提到呂才“由來不窺象戲,試造旬日覆成”。唐《續藏經》記載:“昔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牛僧孺用車、馬、將、士、卒加炮,代之為機矣。” [2] 
由此可知,牛僧孺以前象棋是沒有炮的,加炮以後,才完成了現代象棋的雛形。 [2] 
以前的象棋是立體的,牛僧孺《玄怪錄》中描述的古墓中,“前有金牀戲局,列馬滿枰,皆金銅成形”。根據這些文字分析,唐“寶應象棋”的棋子是銅質象形立體的。 [2] 
北宋古墓中出土的象棋,是圓形平面的銅質棋子,直徑大小不同。正面有車、馬、炮、將、士、象、卒等字樣,反面是各種不同的圖案。將是坐着的將軍,腰裏掛着劍;士是女將的樣子,上身軍裝,下身是裙子;象是一隻大象;車是帶有飛輪的輜車;馬是飛馬;炮是飛石;卒是手執長矛的士兵。説明這個時候象棋已然成型。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