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寶應湖

鎖定
寶應湖,位於鹽(城)金(湖)公路西不遠處,屬淺水、封閉型湖泊。據明代《隆慶縣誌》載:“清水湖在縣南,東西長十二里 , 南北闊十八里,西南連氾光湖;汜光湖在縣西南十五里,東西長三十里,南北闊十里,南會津湖,西通灑火湖;灑火湖在縣西南四十里,西通衡陽河,東北入氾光湖;津湖在縣南六十 裏,東通大運河,西北會氾光湖。清水、氾光、灑火、津湖匯合為一,人稱寶應湖。”隨着地理的變化和區劃的調整,如今的寶應湖南連高郵湖,西接金湖縣,北會白馬湖,總面積約 140平方公里,分屬寶應金湖兩縣管轄
中文名
寶應湖
外文名
Baoying Lake
地理位置
江蘇揚州
面    積
140 km²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
特    產
野鴨,莒蒿
主要景點
小夾嶺

寶應湖位置境域

寶應湖的淮河入江水系中的位置 寶應湖的淮河入江水系中的位置
寶應湖的範圍 寶應湖的範圍
寶應湖
位於縣境西部,高郵、白馬二湖之間。原為運西湖泊羣,嘉靖《寶應縣誌略》載:四湖(清水、汜光、灑火、津湖)匯而為一,俗總呼為汜光湖道路,人稱寶應湖,所謂鐵寶應者是也。後以劉堡
為界,南稱汜光湖,北因臨近寶應城取名寶應湖。今白馬湖隔堤以南,大汕子隔堤以北,金湖三
河攔河壩和淮南大圩以東,中港、汜光湖湖圩以西,統稱寶應湖。實際湖面由大汕子河、南北公
司河、金寶航道、唐港、三河等深泓及圩外灘面組成。屬寶應、金湖二縣管轄,原面積為192.1平
方公里,因原三河來水經該湖後由大汕子入高郵湖,成為洪澤湖泄洪的主要洪道,後因入湖尾
閭段三角洲的迅速發育,湖面日漸縮小。自入江水道和大汕子、白馬湖隔堤建成以後,阻隔了與
白馬、高郵二湖的聯繫,而成為一個不受洪澤湖影響的內湖。湖底高程一般為4.8米,枯水位
5.5米,小引江送水水位6.4米,防洪水位7.5米。由於水位變化比較穩定,灘地被大量圍墾,
現湖面積縮小到140平方公里。據1983年土地資源調查,其中寶應境內為50.83平方公里,佔
36.3%,其中湖泊水面24.22平方公里。據1989年水利部門核實,境內湖面積僅存37.24平方
公里。境內湖面除主要是大汕子河等主要深泓河道,南北長23公里,東西寬約2公里,大窪子、
小汕子已成為中港、汜光湖兩鄉圩內粗放養魚塘。 [3] 

寶應湖形成變遷

寶應境內在從古瀉湖逐漸演化淤淺形成窪地平原後,殘留下一些小型湖蕩和沼澤濕地。春
秋末期,境內東有射陽湖(古稱射陂),東南有博支湖(又名博芝湖),西北有白馬湖(又名馬瀨)。
東漢三國時,在今縣境西南有津湖(又名精湖,即今界首湖),西北有山陽池,射陽湖西北又分化
成梁湖。西晉時,山陽池淤涸。直至唐代,境內湖泊無大變化。宋真宗、光宗時大築漕堤,古夾
耶河瀦水漸多,始有汜光湖。南宋紹熙五年(1194年),黃河改道南遷,於蘇北奪淮入海,因黃淮
之水東壓,受運堤阻擋,迫使運西地區原來淤積嚴重的沼澤窪地水面日益擴大,彼此互相通連,
致湖泊漸多。宋元之時,在今運西地區有湖泊五個,呈串珠排列,自北而南有:自馬湖、清水湖、
汜光湖、新開湖、津湖(元更名界首湖)。黃淮合流歷時661年,直到明代才修建洪澤湖大堤,由
於淮河入海故道為黃泛泥沙淤高,泄水不暢,上游發水,超過了洪澤湖大堤和裏運河堤防的限
度,不斷決口氾濫,造成寶應境內湖蕩水面大增。明朱日藩曾有“白水圍城廓,青林指墓田”詩
句。明隆慶時,境內有五蕩九湖。五蕩是黃昏蕩、火盆蕩、章思蕩、關車蕩、蜆蝗蕩I九湖為清水湖、汜光湖、灑火湖、津湖、白馬湖、廣洋湖、射陽湖、博支湖、梁湖。由於明、清兩代實施蓄清刷黃
濟運的治水方略,不斷加高洪澤湖大堤,使洪澤湖呈建瓴之勢,造成高埝大堤屢決,災患頻繁。
洪水由三河進入高寶湖窪地,湖面大增,連成一片,瀦合形成為高寶巨浸。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棄淮北徙後,高、寶、諸湖水量又漸減,人民於湖中築圩興墾,與水爭地,湖面又逐漸縮小。至清末時,除梁湖因淤湮廢外,境內湖泊尚有清水湖、汜光湖(明吳敏道有《汜光湖賦》寶應湖即汜光湖)、灑火湖、津湖、白馬湖、廣洋湖、射陽湖、博支湖;蕩有黃昏蕩、火盆蕩、獐獅蕩、關車蕩、蜆蝗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於1952年冬興建洪澤湖三河閘,使淮河洪水初步得到控制。
1969年在寶應湖西口建造了三河攔河壩,湖區水面縮小了十分之六、七。1970年自金溝入江水
道,大汕子隔堤建成後,寶應湖已不再受外洪侵入,成為封閉型湖泊,運東多為淺水性湖蕩,原
黃昏蕩、關車蕩、蜆蝗蕩,歷經水陸滄桑,在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雙重影響下,早已分化解體,蕩
然無存。自50年代始,經40多年的水利建設,由治理地面水發展到治理地下水,由單一治理髮
展到綜合治理。隨着地下水位降低、灘地出露,人類對湖蕩圍墾和聯圩並圩的活動,全縣湖蕩面
積由60年代初的302平方公里,縮減到1983年的167.34平方公里①,其中湖泊水面55.27平
方公里。1989年湖蕩面積僅存120.59平方公里。今運東湖泊,多被葦地分割成許多小湖泊水
面,隨水位高低湖泊、灘地互為消長,非汛期有70%露灘,有些湖泊還被匡在圩內,成為大型內
蕩(塘)。今境內主要湖泊分述如下。 [3] 

寶應湖水文特徵

寶應湖水位
1970年以前,寶應湖受三河閘泄洪影響,汛期常出現高水位。1954年三河閘最大流量
10700立方米/秒,柏家尖最高水位10.43米;1963年三河閘最大流量8010立方米/秒,阮橋最
高水位9.63米。大汕子隔堤建成後,寶應湖不再受外洪侵入,主要來水為區間水,水位以阮橋
閘下和大汕子退水閘上表示,最高水位7.29米(1984年阮橋閘下),最低水位為5.09米(1983年退水閘上),冬春水位在江水北調時達6.4米左右,比正常水位高出0.7米左右。 [5] 

寶應湖水系構成

高寶湖區水系
該區歷史上為淮河行洪走廊,常遭淹沒,河道不成系統。1970年在高郵湖與寶應湖之間築
成大汕子隔堤後,寶應湖區才擺脱了洪水威脅。排水主要是通過寶應湖中泓一大汕子河經大汕
子隔堤退水閘入高郵湖,或經南運西閘相機排入大運河。此後,逐漸建立圩外河網,形成排水、
引水和通航水系。東西向的河道主要有:山陽大溝、長虹河、中港河、南閘河、金寶航道等;南北
向的有:張港河、同心河、山陽閘河、中心排河。 [4] 
山陽東西大溝
東起八淺運河西堤至白馬湖邊中碼頭,全長10公里,河底寬5米,河底高程3米,起北高
南低的分隔作用,是山陽鎮、長溝鄉向白馬湖、寶應湖排引水的主要河道,可通航。
中港河
位於運西中港鄉,東起大運河,西通寶應湖。是溝通大運河與寶應湖的航道,全長6.45公
裏,河底寬:船閘以東30米,以西10,-,-15米;河底高程:船閘以東3.2米,以西2.o~4.0米。
運西中心排河
北起中港河費家渡船口東,南至寶應湖穿運涵洞,全長22.9公里。河底寬5米,河底高程
2.5~3米,為大圩內排澇河道,集水面積94平方公里。
白馬湖
古稱馬瀨,為東漢時邗溝故道。位於縣境西北部,分屬周圍四縣。北為淮安縣,西為洪澤縣,
南為金湖縣,東為寶應縣,山陽鎮瀕臨其東緣。南北長18公里,東西最寬約11公里,湖面積
105平方公里。據1983年土地資源調查,其中在寶應縣境內湖面積為18.35平方公里,佔全湖
總面積的17.5%,其中湖泊水面9.88平方公里。據1989年水利部門核實,境內湖面積僅存
15.58平方公里。湖底高程一般為5米,枯水位5.7米,蓄水位6.5米,防洪水位8.5米。1957
年以前,白馬湖與寶應湖通連,水位接近。1957年白馬湖隔堤建成後,低水位時與寶應湖溝通,
汛期兩湖形成兩級水位,白馬湖為上一級湖。 [3] 

寶應湖治理開發

汕子隔堤及退水閘工程
大汕子隔堤
。西自金湖縣德興圩的張家尖,東至寶應縣的南運西閘,連接裏運河西堤,是淮河入江水道
工程之一。隔堤將高郵湖與寶應湖隔開,為寶應湖、自馬湖區域的防洪屏障,使寶應、白馬兩湖
成為內湖,以達到洪澇分治的目的。同時,在堤北取土開挖金(湖)寶(應)航道。隔堤設計標準
為:防禦三河閘泄洪12000立方米/秒,高郵湖相應水位9.5米I堤頂高程12.5米,頂寬8米。
隔堤工程於1969年11月開工,次年4月建成。江都、寶應、興化3縣組織6萬多民工參加施
工。隔堤建成後,頂寬為7-8米,堤頂高程為11.6~12.5米,內外坡坡比均為1。3。
1970年,大、小汕子白水段迎高郵湖面堤坡在高程8米以下鋪設塊石護坡1325米;1971
年,又接着鋪設高程8~11米的塊石護坡2200米和迎寶應湖面高程8米以下塊石護坡700
米。1976年,迎高郵湖面的有灘段高程8-11米處,鋪設塊石護坡2400米。1983、1986年,又
分別對大汕子段迎高郵湖面的護坡幹砌塊石,混凝土灌縫583米,面積11650平方米。1988年
在小汕子段迎高郵湖面做混凝土灌縫120米,面積2400平方米。大汕子隔堤寶應縣管理段,由
退水閘西77米處,向東至南運西閘,長3.9公里。
退水閘
衞’
位於大汕子隔堤中部,距裏運河西堤4.6公里的金湖與寶應兩縣交界處,其作用是改善白
馬湖、寶應湖排水。1969年11月開工,1970年7月建成。全閘共分5孔,東1孔兼通農船之用,
每孔淨寬8米,全長45.4米,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上設公路橋,設計標準為汽8級、拖一30。 [6] 
潼河
西起寶應湖穿運涵洞,向東經興化桂莊北入郭正湖,通花粉蕩、下官河;全長29公里,流域
面積176平方公里,是縣內南片排水骨幹河道之一。1965年,為消滅血吸蟲病,結合滅螺對潼
河上、中段進行拓寬浚深,並興建跨河橋13座。1966年整治下段,由範侖至郭正湖,使排水能
力達30立方米/秒。作為新水系“五橫”之一的潼河是寶應南片子嬰河、汜水、蘆村、韋鎮、夏集、
郭橋等鄉鎮14萬畝農田排、降、引水的主要河道。由於上段河道淺、窄,使該流域的排、降水未
能得到根本解決;並且下段出口受郭正湖圍墾影響,口門狹窄,湖面縮小,排水能力達不到20
立方米/秒。.
大三王河
南通廣洋湖,北通薔薇河。全長14公里,溝通蘆汜河、朱馬河、寶射河、宋涇河等東西走向
河道,連接射陽湖與廣洋湖。1974年冬組織民工3000人拓浚該河南段(後舍至易家),次年春
竣工。現為新水系“四縱”之一的大三王河,仍是寶應東片主要排水、行船通道之一。7
中港河
東起裏運河,西通寶應湖,全長6.45公里。民國期間,河道狹窄,只能通航小農船。1959年
冬,裏運河整治工程期間,中港河重新開挖,並於1962年在裏運河與中港河交接處興建中港船
閘。船閘以東河道長450米,河底高程3.2米,底寬30米;船閘以西河道長3500米,河底高程
3.5"-'4米,底寬10"-'15米。1978年春,從縣水產養殖公司向西延伸2500米,工程標準:河底高
程2米,底寬10米,坡度1·3;堤頂高程8米,南堤頂寬3米,北堤頂寬6米。整治後的中港河
既是溝通裏運河與寶應湖的航道,也是兩岸農田排灌的河道。 [7] 
運西中心排河
1975、1976年分兩次開挖完成,北起中港河費家渡船口東,南至寶應湖穿運涵洞,全長
22.9公里。河底高程2.5~3米,河底寬5米,邊坡1t2.5。該河為運西圩內排澇河道。原規
劃承受中港、汜光湖兩鄉內澇排入寶應湖穿運涵洞,由於大汕站及配套的江水北調工程未能實
施,中心排河作用也未能發揮。1989年,修訂運西南片規劃,計劃將中心排河通向寶應湖。同年
冬季拓浚中心排河,中港鄉拓浚中港河至南閘段6.2公里,河底寬8米,河底高3米。汜光湖鄉
拓浚團結閘至主排河3.75公里,河底寬10米,河底高2.5米,兩岸做成外圩標準。
運西地區另一條中心排河為山陽東西大溝,於1958年後分3次開挖完成。由運河西堤八
淺至白馬湖邊中碼頭,全長10公里。河道起北高南低的分隔作用,承受運西北片排水面積45
平方公里,是山陽鎮、長溝鄉向白馬湖、寶應湖排、引水和航運主要河道。 [8]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淮河入江水道的大汕子隔堤及寶應湖退水閘的建成,御洪水於寶
應湖外,實現洪澇分開,為寶應湖地區大面積土地開發、復墾創造條件,使運西的農業生產迅速
發展。1973年以後,隨着江水北調的實施,運西水位抬高,內部工程不配套,澇漬災害突出,糧
食產量低而不穩,尚需進一步改造配套,方可旱澇保收。 [9] 
寶應湖退水閘 寶應湖退水閘
寶應湖退水閘,位於江蘇省寶應縣大汕子隔堤,上游寶應湖,下游高郵湖,始建於1969年11月,建成於1970年5月,2003年9月被鑑定為三類閘,2012年10月進行加固改造,計劃2013年8月底完工。該閘共5孔,加固後,原有的1號通航孔廢除,閘總長65m,閘總寬61m,底板高程3.5m(廢黃河零點,下同),胸牆底高程7.0m,設計排澇流量為160m3/s,屬中型水閘。閘室為鋼筋混凝土大小底板分離式結構,墩牆為砼結構,岸牆為砼結合漿砌塊石結構,上游翼牆為漿砌塊石結構,下游翼牆為砼結構,閘門為平面鋼閘門,鋼軌滑道,啓閉型式為捲揚直升式。工程設計效益為:汛前預排寶應湖澇水,汛期擋水,汛後退水排澇。工程實際效益是相機排澇和擋洪。 [10] 

寶應湖基本概況

寶應湖地理位置

從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城出發,經過寶應運河二橋,驅車沿寬闊平坦的鹽(城)金(湖)公路西行不遠,便來到了寶應湖邊。?

寶應湖形態描述

寶應湖
寶應湖(3張)
運西湖羣中面積最小的一個湖泊。原是淮河入江行洪必經之地,面積192.1km2,三河來水流經該湖後於尾閭段大油子注入高郵湖
1969年新建淮河入江水道和大汕子隔堤後,三河來水經淮河入江水道直接泄入高郵湖,從此成為不受洪澤湖泄洪影響的湖泊。
由於原入湖水源被隔斷,湖水位遂之降低,廣大湖灘顯露並被大量圍墾,致使湖泊面積急驟縮小,狀如圩內河道。
水位6.00m,長23.8km,最大寬4.4km,平均寬1.8km,面積42.8km2;最大水深2.20m,平均水深1.13m,蓄水量0.48×108m3。 [1] 

寶應湖生態環境

寶應湖
寶應湖(3張)
湖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温14.3℃,1月平均氣温0.7℃,7月平均氣温27.3℃;多年平均日照時數2 050h,輻射總量489 060J/cm2,無霜期217d;降水量962.3mm,蒸發量890mm。集水面積1 057.0km2,補給係數24.7。
湖水依賴地表徑流和湖面降水補給,白馬湖有部分來水經阮橋閘入湖,出水主要由大汕子閘下泄入高郵湖,年入出水量4×108m3。
多年平均水位6.06m,歷年最高水位7.16m,最低水位5.09m,絕對變幅2.07m;年內水位最大變幅1.71m,最小變幅1.2m,水位6月起漲,8月達最高值,9月以後逐漸下降,直至翌年1~2月達最低值。
湖水黃綠色,透明度0.6~1.3m,年均水温17.5℃,7月平均水温28.5℃,1月平均水温2.7℃。pH值7.9,礦化度208.2mg/L。
離子組成中,Ca2+約佔陽離子總量的58%,為30mg/L;HCO3-約佔陰離子總量的81%,為119.2mg/L,屬重碳酸鹽類鈣組Ⅰ型淡水湖。DO1.01mg/L,COD7.2mg/L,TN0.653mg/L,TP0.45mg/L,SiO2 3.1mg/L。 [1] 

寶應湖湖泊生物

魚類 計有魚類8目16科46屬64種,其中鯉科37種。
主要經濟魚類有、鯽、鯿、魴、湖鱭銀魚、蒙古紅鮊、翹嘴紅鮊紅鰭鮊、青、鰱、鱅、鱖、鯰、烏鱧、赤眼鱒等。魚產量原以鯉、鯽、鮊為主,佔全湖捕撈總產量的20%以上。現以湖鱭、小雜魚、青、白蝦等佔優勢。其產量約佔全湖捕撈總產
寶應湖
寶應湖(3張)
量的60%左右。
水生植物 計有水生植物16科30種,主要種類有蘆葦、荻、蒲、菰、蓮、、芡、荇菜、金銀蓮花微齒眼子菜、聚草、黑藻、金魚藻和水鱉等。
全湖平均生物量7700g/m2,現存量32×104t。蘆葦、荻、蓮、菱、芡實是該湖的主要經濟植物,合計分佈面積19.5km2,可年產優勢質葦、荻1.8×104t。
浮游植物 見有浮游藻類84屬117種。浮游藻類平均數量11.34×104ind./L,生物量0.18mg/L;其中藍藻數量最多,佔38.7%;硅藻生物量最高,佔39.19%。
浮游動物 見有浮游動物53種。浮游動物平均數量356.9×104ind./L,生物量3.223mg/L。
底棲動物 見有底棲動物38種,其中軟體動物20種;環節動物5種;節肢動物13種。平均密度114.6ind./m2,生物量92.6g/m2。 [1] 

寶應湖湖區旅遊

寶應湖景色介紹

站在湖邊大堤上,極目遠望,但見茫茫一片,遠處的藍天、碧水和近處的綠樹、蒲葦連為一體,令人心曠神怡,宛若畫中。
由南湖大汕橋碼頭登遊船環湖遊覽,置身湖中,清風徐來,水波“湯湯斥斥,或竹箭之 流,或桃花之色”。嬉戲的水禽,低旋的水鳥,搖曳的水草,加上打魚的漁舟點綴其間,人 與自然的和諧在這裏達到了極致。?
從寶應閘向南至退水閘的數十里湖面,竹柵林立,圍網遍佈,這裏是萬畝水產圍養區。 漁民們在淺水區域將湖面整齊地分成少則百畝、多則數百畝的方塊,進行水產養殖。到了秋 冬季節,湖上漁火點點,銀網閃閃,好一幅漁村歡歌的風景圖。
方塊間隔的水面上,停泊 着各式各樣的漁船,漁民們以船為家,船上生活用具應有盡有。有的漁船裝飾裝潢高檔,現 代用品一應俱全。到漁船上作客,品嚐“漁家宴”,是一種特別的享受。
湖中有一小島,叫“小夾嶺”。
小夾嶺方圓幾十裏,春雨過後,千萬棵蘆筍破土而出, 拔地而起。到了夏天,蘆葦亭亭玉立,密密匝匝,成了一片綠島,蔚為壯觀。
寶應湖水質良好,生態優越,盛產野鴨、莒蒿等多種野生動植物和水產品,其中鳥類就 達147種之多,丹頂鶴、白天鵝等珍稀鳥類經常棲息於此。
“湖水煮湖魚”,味道鮮美純正 。
特別是寶應湖大閘蟹,青殼、白肚、金爪、黃毛、膏肥、黃豐、個大、味美,已獲得無公 害品牌,與陽澄湖大閘蟹相媲美,遠銷廣東、香港等地,已註冊為國家商標。金秋時節, 賞寶應湖風光,嘗寶應湖魚蟹,實乃人生一大快事。

寶應湖詩歌描述

寶應湖素有“小西湖”之稱。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慕名遊覽,留下了許多美麗的詩 篇。如宋代詩人楊萬里過寶應縣新開湖》詩:
漁家足可壓塵囂,結屋圓沙最近梢。外面更栽楊柳樹,上頭無數鷺鷀巢。
明代禮部尚書倪嶽《夜渡寶應湖》詩:
湖光晃漾水波平,夜半舟人靜不驚。霜旆近於天上轉,風帆遙向月中行。
一泓清淺魚龍隱,兩岸空寒鸛鶴鳴。猶勝坡翁雪堂夢,相逢有客不知名。 [2] 

寶應湖特色水產

寶應湖水質良好,生態優越,盛產野鴨、侶高等多種野生動植物和水產品,其中鳥類就達147種之多,像丹頂鶴、白天鵝、白鷺這樣的珍稀鳥類也經常棲息於此。
寶應湖擁有較為獨特的水生陸生植被和野生動物:水中生長着蘆、菱、萍、蓮、水草、蘆葦、菱角、茭白、蓮藕;兩岸茂盛着梅、柿、樟、竹;湖中游動着鯉魚、草魚、蝦、黃鱔、刀鱭、大銀魚、鯉魚、泥鰍、鮎魚;天上岸中翻飛着白鷺、翠鳥、綠頭鴨、銀雞等稀有鳥類,形成了獨特的濕地生態景觀。
這些濕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質,淨化水質。同時還能夠分解、淨化環境物,起到“排毒”、“解毒”的功能,因此被人們喻為“地球之腎”!
荷藕
荷藕,其花叫荷花。荷花為多年生水生植物,根莖(藕)肥大多節,橫生於水底泥中。葉盾狀圓形,表面深綠色,被蠟質白粉背面灰綠色,全緣並呈波狀。
葉柄圓柱形,密生倒刺。花單生於花梗頂端、高託水面之上,有單瓣、復瓣、重瓣及重台等花型;花色有白、粉、深紅、淡紫色或間色等變化;雄蕊多數;雌蕊離生,埋藏於倒圓錐狀海綿質花托內,花托表面具多數散生蜂窩狀孔洞,受精後逐漸膨大稱為蓮蓬,每一孔洞內生一小堅果(蓮子)。
花期6月-9月,每日晨開暮閉。果熟期9月-10月。荷花栽培品種很多,依用途不同可分為藕蓮、子蓮和花蓮三大系統。
大閘蟹
寶應湖大閘蟹享有“全國十大名蟹”之美譽,作為寶應水產業的龍頭產品和特色品牌,如今它已是“美名傳四方,蜚聲海內外”。寶應湖大閘蟹生長在生態環境優越的寶應湖,目前,它已被認定為“國家級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轉換水產品“。
並榮獲江蘇省著名商標。我們寶應湖大閘蟹可與陽澄湖大閘蟹相媲美,用這湖水煮出來的湖蟹,味道鮮美而純正!所以説,寶應湖大閘蟹的口感與陽澄湖大閘蟹相比可以説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我們寶應湖大閘蟹的特色可以用八個詞來形容:青殼、白肚、金爪、黃毛、膏肥、黃豐、個大、味美。我們寶應湖大閘蟹的蟹苗都是從上海崇明島、長心島、川沙以及南匯等地購買的。
每年的二、三、四月份大閘蟹以吃魚為主,到了五月份以吃螺絲為主,平時一般情況下,它們吃的最多的就是這湖裏的水草。秋季呢,是吃大閘蟹的最好季節,金秋時分,賞寶應湖風光,品寶應湖大閘蟹,實乃人生一大樂事。我們寶應湖大閘蟹啊,不僅在內地享有名氣,如今它們已經遠銷到了香港、澳門、台灣、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
香蒲
香蒲為多年生落葉、宿根性挺水型的單子葉植物,喜温暖、光照充足的環境。莖極短且不明顯。走莖發達,不分歧或偶爾分歧,不呈肥大狀,外皮殆為淡黃褐色,前端可以不斷地分化出不定芽株。葉殆為青綠色,極近生至呈叢生狀,直立型,線形,長度有時可以達一公尺以上,基部鞘狀包覆;葉鞘邊緣膜質。花單性,雌雄同株;盛花期在夏季,正常莖會在植株成熟時快速抽長,並於頂端著生穗狀花序;花序殆為黃綠色,雄花序在上方,雌花序在下方,雌花序較之雄花序長許多;雌雄花序緊緊相連,其間並有大型的苞片參差。花粉鮮黃色。
蘆葦
白鹿島上有很多蘆葦,金秋時分,蘆葦隨風起伏,一排秋盡江南的自然風貌。蘆葦多生於低濕地或淺水中。蘆葦是經常見到的水邊植物,蘆葦常會和寒芒搞混,區別是蘆葦的莖是中空的,而寒芒不是,另外,寒芒到處可見,蘆葦是擇水而生。夏秋開花,圓錐花序,頂生,疏散,長10~40釐米,稍下垂,小穗含4~7朵花,雌雄同株,花序長約15~25公分,小穗長1.4公分,為白綠色或褐色,花序最下方的小穗為雄,其餘均雌雄同花,花期為8~12月。蘆葦的果實為穎果,披針形,頂端有宿存花柱。
水芹
水生宿根植物。根莖於秋季自倒伏的地上莖節部萌芽,形成新株,節間短,似根出葉,並自新根的莖部節上向四周抽生匍匐枝,再繼續萌動生苗,上部葉片冬季凍枯,基部莖葉依靠水層越冬,第2年再繼續萌芽繁殖,株高70~80 cm;二回羽狀複葉,葉細長,互生,莖具稜,上部白綠色,下部白色;傘形花序,花小,白色
水葱
多年生宿根挺水草本植物。株高1~2米,莖杆高大通直,很象我們食用的大葱,但不能食用。杆呈圓柱狀,中空。根狀莖粗狀而匍匐,鬚根很多。基部有3~4個膜質管狀葉鞘,鞘長可達40釐米,最上面的一個葉鞘具葉片。線形葉片長2~11釐米。

寶應湖政府規劃

近年來,地方政府貫徹“全面規劃、積極保護、科學管理、永續利用”的方針,將京杭 運河以西面積為 276.99平方公里的區域劃定為自然保護區,制定實施發展規劃及相關管理 規定,區內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整個運西地區蒼翠葱綠,水質清澈,空氣清新,物種豐富 ,生機盎然。2000年初,被揚州市政府批准為市級自然保護區
作為運西自然保護區核心區 域寶應湖,在加強保護的同時,將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環境優勢,規劃建設湖濱生態 旅遊度假區,組織開展娛樂性垂釣、限制性狩獵等休閒活動,逐步把寶應湖開發為觀光遊 覽、娛樂避暑的勝地,讓寶應湖自然、質樸、醇厚的迷人風姿展現在更多的遊人面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