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寶山縣

鎖定
寶山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緩坡狀傾斜。地面高程以吳淞口為零(基準),陸地部分地面高程為2.8~4.1米,平均高程為3.86米,島嶼部分地面高程2.4~3.1米,平均高程為2.8米。
寶山縣位於上海市的北郊,東北瀕長江,與崇明縣隔水相望,東與吳淞區接壤,南與楊浦、虹口、閘北普陀區毗連,西以界涇、楊涇與嘉定縣分界,西北隅與江蘇省太倉縣為鄰。境內分成陸地與島嶼兩部分,陸地北狹南寬,東西寬17.5公里,南北長23.08公里。 [1] 
寶山縣總面積370.73平方公里島嶼面積約124平方公里。地理座標:東經121°17′42″~12l°53′,北緯31°16′01″~31°30′28″。2008年總人口34.1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8.28萬人。 [1] 
中文名
寶山縣
外文名
Baoshan County
別    名
寶山區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上海市
地理位置
南方
面    積
370.73 km²
下轄地區
轄3個縣屬鎮、17個鄉
政府駐地
密山路5號
電話區號
021
郵政區碼
310223
氣候條件
年平均氣温15.7℃
人口數量
34.15萬人
車牌代碼
方    言
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寶山話
無霜期
235天
年平均日照
2167小時
人口密度
6350人/平方千米
行政代碼
310113
平均高程
2.8米

寶山縣歷史沿革

寶山縣境域,唐代起至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前屬崑山縣,嘉定十年崑山縣分出東境建立嘉定縣,此後歷經南宋、至清雍正初年均屬嘉定縣。 [2] 
雍正二年(1724年),嘉定縣分出東境依仁、守信、循義、樂智4鄉所屬的13個都的全部或部分建立新縣,定名為寶山縣(縣定名時間,乾隆、光緒《寶山縣誌》記載為雍正三年,現據《清實錄》世宗實錄卷二十四記載,雍正二年九月分縣時,就定名為寶山縣。)與嘉定縣同城而治,雍正三年核准分治。隸江蘇布政使司直隸太倉州 [2] 
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寶山縣直隸江蘇省。民國3年1月,隸江蘇省觀察使,1912年5月,省下設道,隸江蘇省滬海道。民國1916年廢滬海道,直隸江蘇省。民國22年隸江蘇省松江行政督察區。民國1926年至34年,先後隸日偽“上海市大道政府”、“督辦上海市政公署”、汪偽上海特別市,並改縣為區,民國1933年8月復改為縣。民國34年8月,日軍投降後,復歸江蘇省,隸第三行政區督察區。 [2] 
1949年5月26日,寶山縣全境解放,隸蘇南行政區松江專區。1952年11月,隸江蘇省松江專區。1958年1月,劃歸上海市管轄,1958年8月,北郊區併入。1988年1月,國務院批准撤銷寶山縣,1988年9月,隨着寶山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完成撤縣任務,原境域成為新建的寶山區的一部分。 [2] 

寶山縣行政區劃

主詞條:清代區劃,民國時期區劃解放以後區劃。

寶山縣清代

清雍正建縣時,寶山縣轄4個鄉中13個都333個圖(),所領、圖為:依仁鄉,7個都(七~十三都)的234個圖;守信鄉,3個都(四~六都)的83個圖,循義鄉,2個都(二十三、二十四都)的12個圖,樂智鄉,l個都(二十六都)的4個圖。以上圖境由於坍缺合併,實領320圖。 [3] 
康熙九年(1670年)境水災,次年為賑災設施粥廠,共9個,分別為:城廠、楊行廠、月浦廠、羅店廠、廣福廠、大場廠、真如廠、江灣廠、高橋廠,並逐漸以廠代鄉,管理地方行政事務。各廠設廠董一二人,由知縣委任。圖設排年(後稱現年)一二人,由縣任命,助理一圖的事務,也稱圖董乾隆嘉慶道光年間,為更便於領賑,又陸續從江灣廠分出殷行廠,廣福廠分出劉行廠,城廠分出胡巷(吳淞)廠,江灣、大場、真如三廠分出彭浦廠,羅店月浦兩廠分出盛橋廠。寶山縣共設14個廠,實領313圖(到光緒年間連前共坍沒20圖) [3] 
城廠領
楊行廠領
月浦廠領
羅店廠領
盛橋廠領
劉行廠領
廣福廠領
8圖(裏)
20圖(裏)
22圖(裏)
44圖(裏)
6圖(裏)
15圖(裏)
16圖(裏)
大場廠領
真如廠領
彭浦廠領
江灣廠領
殷行廠領
胡巷廠領
高橋廠領
41圖(裏)
38圖(裏)
11圖(裏)
27圖(裏)
22圖(裏)
11圖(裏)
32圖(裏)

寶山縣民國時期

民國元年(1912年),所轄市、鄉不變。長江口的長興石頭、鼎興3沙歸併於城()市。 [4] 
民國2年,劃出江灣、彭浦兩鄉南境的一部分,與上海縣閘北市合併,成立閘北自治區(簡稱閘北市),由上海寶山兩縣共管。 [4] 
民國15年5月,軍閥孫傳芳為控制上海,設立淞滬商埠督辦公署,提出建設“大上海”的設想,計劃將寶山縣吳淞、高橋、殷行、江灣真如、彭浦與上海縣的上海、蒲松、洋涇、引翔、法華以及閘北等市、鄉的行政權集中在一處,改良原有市政設施,籌備擬開的商埠。 [4] 
民國16年3月,國民革命軍奠定江浙,即以淞滬商埠區域擴大為上海特別市。 [4] 
民國17年7月,縣境南部地區7市、鄉:閘北市、彭浦鄉高橋鄉、真如鄉、江灣鄉、殷行鄉、吳淞鄉,正式劃歸上海特別市。市、縣劃界後,寶山縣轄城廂市、羅店市、楊行鄉、劉行鄉、月浦鄉、盛橋鄉、廣福鄉、大場鄉8市、 [4] 

寶山縣解放以後

1949年5月26日寶山縣解放。縣人民政府接管舊鄉鎮,設聯鄉辦事處。1949年7月設立5個區,分轄6鎮14鄉,1949年10月廢除保甲制。 [5] 
1954年10月,經江蘇省松江行政區專員公署批准,撤銷城廂、羅店、月浦、劉行4個區的行政建制(設工作組),保留長興區公所,並撤銷太平、胡莊、蕭涇、聚源、新建、新合6個鄉,分別劃入其鄰近各鄉。寶山縣轄1個縣屬鎮羅店鎮;31個鄉(): [5] 
城廂
楊行鎮
楊東
楊南
楊北
城西
月浦
獅林
新生
新興
盛橋
渡川
劉行
顧村
陳行
廣福
楊溪
福民
積福
潘涇
張橋
羅平
羅南
羅西
羅涇
洋橋
陳行
鳳凰
長興
潘石
瑞豐鄉
2012年寶山縣轄友誼路、吳淞、張廟3個街道,楊行、月浦、羅涇、羅店、顧村、大場、廟行、淞南、高境9個鎮。 [6] 

寶山縣地理環境

寶山縣境域是由長江夾帶泥沙不斷淤積而成的沖積平原和河口沙島。距今1400多年前,西部洋橋、羅店、大場一線已經成陸;公元8世紀初,月浦江灣一帶已有海岸線;11世紀中葉,陸地部分已全部成陸,地面高程2.8~4.1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緩坡狀傾斜。長興、橫沙兩島,成陸時間較晚,僅有一二百年曆史,地勢普遍較低,地面高程在2.4米~3.1米。 [1] 
寶山縣葑溪衞生院
境內氣候温和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温15.7℃,常年無霜期235天,年平均降雨量1056.8毫米。 [1]  土壤類型以水稻土為主,佔84.57%,菜園灰潮土主要分佈在南部地區,佔13%。氣候温暖濕潤,四季分明,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温15.7℃,常年無霜期235天,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056.8毫米,年平均日照為2167小時,極利於動、植物的生長、繁衍。 [7] 
寶山縣就處在這一險要處。縣境內歷代設有眾多軍事設施,在黃浦江口和長江口南岸曾先後築有西、東、北、南和獅子林5個炮台及大批營房,駐重兵扼守吳淞口。在丁家橋、大場、江灣建有3個軍用機場;在吳淞和橫沙分別建有軍港碼頭;在江灣、廟行、楊行等地闢有4個靶場;還有軍火庫2處、哨所7個、碉堡1350多個和一批永久性國防工事。這些設施,雖一部分在因建設需要改建他用,但大部分仍作為國防設施在繼續發揮作用。縣境至今仍為東南沿海國防要區之一。 [1] 
寶山縣地處海濱,境區有118.91公里岸線襟江帶海。每年夏秋之際,常因颱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造成嚴重災害。從雍正三年(1725年)分治起至1949年5月解放,因颱風潮溢造成沿海人廬漂沒和因暴雨洪澇造成的大饑荒就有48次之多。 [1] 

寶山縣人口

寶山縣人口在清末民初時分佈較平衡,民國5年(1916年)時(按1958年時轄境),寶山縣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92人,南部為702人,北部為682人。之後,隨上海城市發展,南部地區客民麇集,人口增加較快,“八一三”淞滬戰爭後,差距更大,南部每平方公里人口上升至1168人,北部則降至329人。北部到抗戰勝利時每平方公里還只有537人。 [8] 
解放後人口增加較快,人口密度也相應提高。解放初寶山縣人口每平方公里818人,南部為992人,北部為640人。1958年時寶山縣人口密度增加為1070人,南部為1380人,北部為757人。1975年寶山縣人口密度為1079人。之後人口稠密的南部部分地區陸續劃歸市區,1984年底又劃出江灣五角場兩鎮,人口密度相應降低。1987年,縣人口密度為859人。 [8] 
寶山縣有姓氏404個,其中複姓3個。各鄉鎮共同有的姓,計37個;只在1個鄉鎮獨有的姓,計101個。以、陳、朱、沈5姓最多,共27507户。其中張姓6110户,長興、橫沙、羅涇、大場均在500户以上;王姓6068户,縣境西部的羅店、羅南、劉行、羅涇4鄉共有2884户,尤其在羅店最為集中,1鄉,1鎮合計1253户;陳姓5670户,以橫沙為最多,有862户;朱姓5626户,羅南鄉最多,有1221户;沈姓4033户,較多的是大場,有578户。 [9]  到2010年末,有常住總人口1,623,598人,其中户籍人口882,854人。常住人口密度為3006人/平方公里。 [10] 

寶山縣經濟

寶山縣農業

寶山縣農業歷來以種植為主,以棉為大宗,原為江蘇省主要產棉區之一,糧食不夠自給。城市郊和城鎮附近生產商品蔬菜有上百年曆史。解放前,受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縛,抗災能力薄弱,又遭受多次戰禍的嚴重摧殘,農業發展緩慢,生產水平低下。 [11] 
1949年,寶山縣農業總產值僅2045萬元,每一農村人口農業總產值88元,純收入6l元;糧食常年畝產223.5公斤,總產33440噸,人均143.9公斤。 [11] 
1949年到1952年,克服戰爭造成的破壞戰勝嚴重災荒,並完成土地改革,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2.1%。 [11] 
1953年到1957年,比較順利地實現了對個體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依靠集體力量,進行了較多的農田基礎設施的建設,增強了抗災能力。5年中農業總產值的遞增率達13.7%,農民的生活也有較大的改善。 [11] 
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一度發生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命令風和“共產風”、“一平二調”等錯誤,嚴重挫傷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遭到挫折。
1987年擁有農機總動力19.60萬千瓦,耕作排灌運輸脱粒等大量農活都實行機械操作,農村貧窮落後面貌已發生顯著改變。 [11] 
2010年,實現農業總產值5.99億元,比上年增長4.7%。其中,種植業產值2.97億元,增長10%;林業產值0.42億元,下降9.1%;畜牧業產值1.89億元,增長2.9%;漁業產值0.19億元,下降12.1%。 [12] 

寶山縣工業

1955至1956年農業合作化時期,在農業合作社內,農村手工業者開始創辦以生產竹器為主的作坊,為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服務。 [13] 
1958年“大躍進”,人民公社大辦工業,大搞農具改革,農村小工廠成批湧現,奠定了社隊工業的基礎。但當時盲目性很大,、產、銷問題很多,同農業爭勞力爭資金的矛盾也很突出,嚴重影響農業的發展 [13] 
20世界60年代初調整經濟,社辦企業紛紛下馬,實行關、、並、轉。60年代中期農村形勢好轉,社隊工業有所恢復。“文化大革命”初期,村隊工業被視為“脱軌轉向”,發展受阻。 [13] 
1970年中國北方地區農業工作會議提出“圍繞農業辦工業,辦好工業支援農業”的號召後,社隊工業出現轉機,得到較大發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搞活的方針,在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支持下,鄉鎮工業生機勃勃,持續地以較高速度發展。 [13] 
1987年底,寶山縣有鄉企業1145家,其中鄉辦工業269家,村辦工業522家,生產隊辦347家,鎮辦工業7家;年總產值12.33億元,佔寶山縣工農業總產值的74.8%,其中鄉辦佔54.51%,村辦佔39.81%,隊辦佔5.35%,鎮辦佔 0.33%;年末職工110654人,工業利潤總額 2.20億元,產值利潤18.07%,擁有固定資產原值5.41億元,淨值4.00億元;企業佔地面積566.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 193.49萬平方米。 [13] 
2010年寶山縣工業生產保持穩定增長。實現工業增加值232.54億元,比上年增長13.3%,工業總產值1178.18億元,增長14.0%,工業銷售產值1172.08億元,增長14.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產值1108.57億元,增長26.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99.5%。 [14] 
規模以上工業中,通用設備製造業實現銷售產值179.24億元,佔比重16.2%;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銷售產值170.83億元,佔15.4%;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製造業銷售產值147.37億元,佔13.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7.48億元,比上年增長41.1%。 [14] 

寶山縣水產資源

寶山縣濱江臨海,內河小港縱橫,水產資源比較豐富。解放前,沿江地區有以船為家的漁民百餘户,在北部地區有專在內河小港捕魚的絲網船户。1949年,寶山縣魚產量為871噸。解放後,漁民組織起來,改革漁船網具,發展海洋和長江捕撈 [15] 
80年代起海洋、長江漁業資源衰退,各鄉大力發展淡水養殖,增加淡水魚產量,淡水養殖水面18156畝。1987年,寶山縣海、淡水魚產量7209.6噸,比1949年增長7.28倍;漁業產值(按1980年不變價)724萬元,佔縣農業總產值的5.04%;漁業勞動力1442人,佔縣農村勞動力的 0.86%。 [15] 
寶山縣濱江臨海,歷來魚類資源富饒,盛產鮰魚、青魚鰱魚、子鱭、刀魚銀魚白蝦等水產。 [16] 
解放前,沿江各鄉有漁户百餘家,大都自備漁船一二隻,或受僱於魚行,或自行捕撈,以船為家。根據漁具設備,有滾鈎船、刺網船、挑船等區別。也有農户兼營的,在沿江或內河用插網、牽網撒網拖網、淌網、手操網、魚罩等漁具捕撈。西部地區也有農民用蝦簏、蟹籪捕捉蝦蟹。 [16] 

寶山縣交通

寶山縣內海運鐵路公路城市道路、內河航運等互相銜接,構成完善的交通體系,是上海通江達海和通向外省市的門户之一。已建成以主幹道為骨架,次幹道、支路為基礎,農村公路為補充的道路網絡。主幹道主要有逸仙路高架道路、S20公路(外環線)和外環線越江隧道、G1501公路(郊環線)寶山段、共和新路混合高架道路、軌道交通1、3、7號線北延伸(寶山段)、江楊路、滬太路、薀川路等,寶山縣軌道交通運營線路長度達到46.47公里。 [17] 

寶山縣水路

上海港張華浜集裝箱裝卸公司 前稱張華浜碼頭,後為上海港第九裝卸區。位於湘南鄉境,地處吳淞藴藻浜橋南堍東側、黃浦江沿岸。清宣統年(1909年)滬寧鐵路局在此建碼頭。淪陷期間,日軍加以擴大利用。解放前夕,遭國民黨軍隊破壞,僅存破舊的棧橋式木質基樁水泥碼頭,長120米,以及殘腐的水碼頭。 [18] 
解放後,1959年建新港區,到1974年建成5個泊位。1980年建國際集裝箱專用碼頭。1987年有7個萬噸級泊位,其中2個是集裝箱碼頭,岸線長1504米,鐵路專用線長3490米,鐵路裝卸線長1086米,年吞吐量409.7萬噸,是上海市主要海運港區之一。 [18] 
寶山縣屬交通運輸事業,經歷了逐步發展的過程。解放初的個體船户裝卸搬運、腳擔,通過合作逐步發展。 [19] 

寶山縣陸路

寶山縣境內首條公路軍工路,築於民國7年(1918年);首條商辦省際公路滬太路。至解放時,共有公路55條,171.07公里。解放後,新建公路63條段,198.93公里。
歷經各次政區調整劃出,至1987年,境內有各類公路50條,215.55公里。已形成以市區幹道公路幹線為骨架,聯絡縣公路、鄉村公路、專用公路為支脈的陸路交通網絡。 [20] 

寶山縣政治

寶山縣政協委員

寶山縣歷屆政協委員一般由17至20個單位和界別組成。以第七屆委員會為例,有委員157人,經縣政協六屆常委會協商討論通過,由19個單位和界別組成:中共縣委14人,民革縣支部4人,民盟縣支部4人,民進縣支部4人,民建縣支部2人。 [21] 
寶山縣工商業聯合會12人,縣總工會8人,共青團縣委6人,縣婦女聯合會6人,農民9人,文化藝術界8人,體育界3人,教育界17人,醫藥衞生界14人,科學技術界17人,歸國華僑2人,少數民族4人,宗教界2人,特別邀請人士21人。 [21] 

寶山縣現任領導

寶山縣現任領導:
任中共寶山區委副書記、區政府黨組書記,區長。 [22] 
任寶山區委常委、區政府黨組副書記、副區長。 [22] 
任寶山區委常委、區政府黨組副書記,區行政管理學院院長。 [22] 
任寶山區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局長。 [22] 
任寶山區副區長。 [22] 
任寶山區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 [22] 
任寶山區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 [22] 
任寶山區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上海市援青幹部領隊。 [22] 
任寶山區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 [22] 
任寶山區副巡視員。 [22] 

寶山縣教育

民國1913年創辦縣立初級中學。清末民初,復旦、中國、同濟、勞動、上海、持志等一批高等院校在境內吳淞、江灣地區設立。民國1921年陶行知在大場創辦山海工學團。民國1926年“八一三”淞滬抗日戰爭爆發,學校幾乎全毀。 [23] 
解放後,工農子女入學人數激增,普通教育迅速發展。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教育事業橫遭破壞升學考試被取消,學制被縮短,教育質量顯著下降。 [23]  嚴禁體罰學生,組織教師學習蘇聯教學經驗,採取五級記分法,學習毛澤東的十大教學法,注重直觀教學,並加強學校與家庭的聯繫。 [24] 
1949年解放前夕,寶山縣和上海北郊地區共有小學137所,學生18956人,中學10所,學生3268人。1968年,採用所謂“大小課堂結合,走出去請進來”、“工人、貧下中農佔領講台”,教學質量嚴重下降。1978年後,調整中、小學佈局,恢復秋季招生和升學考試制度,同時發展成人教育。學校逐步講求實效,不一概否定傳統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注重教學方法的科學性,加強基礎知識訓練,培養實際工作能力,發展智力。1981年寶山縣基本完成掃盲任務。 [23] 
1983年普及小學教育,城鎮地區普及初中。1987年末,寶山縣共有幼兒園246所,小學130所,中學25所,中專、進修學校、職校、成人業餘學校等20所,電大分校1所;中小學在校學生47113人,教師2893人。 [23] 
2010年,寶山縣教育圍繞育人為本、提高質量、促進公平、創新發展的中心任務,努力提升教育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寶山縣有教育單位275個,其中中學54所,小學73所,幼兒園128所,其他教育機構20所;學生數14.5萬人,教職工人數1.3萬。各級各類教育實現優質均衡協調發展,3歲-6歲嬰幼兒入園率達到99%以上,義務教育入學率保持100%,高中階段教育入學率超過98%,0歲-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指導率達98%,社區教育培訓率達到68%,區域內來滬務工人員同住子女100%享受免費義務教育。寶山縣教育獲:中國陽光體育活動先進區、上海市規範教育收費優秀達標區、上海市教育系統“五五”普法先進單位、上海市學法用法示範機關。 [25] 

寶山縣文化藝術

越劇
20世紀40年代,在南部各鄉、鎮逐漸流傳。解放初寶山越劇團建立後,《梁祝》、《孔雀東南飛》等劇目,以其優美的音調、動人的情節和豔麗的裝扮吸引了觀眾。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在寶山縣盛極一時。 [26] 
説唱
寶山縣羣眾喜見樂聞的一種娛樂形式。寶山縣顧村人士劉春山是上海獨腳戲的開拓者之一,20年代起知名於上海曲藝界。抗日戰爭前,上海滑稽界曾在羅店專場演出,吸引了大量觀眾。劉春山之子小劉春山,解放初亦在上海曲藝界名噪一時。 [27] 
解放前後,寶山縣羣眾性文藝演出活動中,亦有雙簧相聲、説唱等演出,多數是應景即時,自編自演,妙趣橫生。20世紀60年代,寶山縣説唱、相聲、鈸子書等都有佳作產生。講述民兵刻苦練武的鑼鼓書《姑嫂比武》、在《曲藝》雜誌上發表;快報劇《節制生育好》,較早就宣傳了計劃生育;説唱《堵漏洞》,參加過市會演,並進京彙報演出。 [27] 
傳説、歌謠、諺語
寶山民間流傳的故事、傳説、神話、諺語極多,內容涉及人物、史事風物、動植物等類,以歷史上修海塘的胡仁濟、抗英的陳化成、抗倭的嚴家兵和援朝驅倭的錢世楨的傳説流傳較廣。 [28] 
歌謠中有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生活歌、兒歌等,反映陳化成抗英的《愛國大旗滿天飄》選入了《中國歌謠選》。諺語有氣象、農時、時政、生活等類,以氣象為主,選入《上海農諺》的有500條。1987年《民間文學集成》普查,又發掘故事661只,歌謠190首,諺語1600餘條。 [28] 

寶山縣著名人物

劉鏡人 字士熙,劉行人,光緒十六年畢業於上海廣方言館,先後在駐英、駐法使館充當翻譯學生。光緒三十二年、宣統二年、辛亥革命後,歷任駐俄使館參贊、出使荷蘭和駐俄公使。民國八年後歷任外交部條約研究會副會長、外交委員會副會長等職。 [29] 
沈雷奮 字東原,大場人,至元間,官海漕千户,忠勇有幹略。大德辛丑,隨運船至山東界,遇盜,沈巧妙地設法捉住強盜,上級賞識他,準備重用,不幸去世。 [29] 
陳瑄 字彥瑄,合肥人,永樂初以平江伯總督海漕,九年上書皇帝:嘉定瀕海,沒有高山大陵作標識,不利於漕運船隻的停泊,應當在清埔寨難上成山,作為航海標記。得到批准。工程完成後,賜名寶山 [29] 
趙酉 字文山,甘肅秦州人,貢生,乾隆八年任寶山知縣。當時寶山建縣不久,到任後,先後建造文廟、選拔人才,築土堤、修水利,設養濟院,造福地方,辦了不少事業。乾隆主修《寶山縣誌》。乾隆十三年升任太倉知州。 [29] 
張金惠 字夢球,月浦人,歷任福建壽寧、福安知縣。在任期間,興教育,破舊俗,並對持勢阻撓的鹽商繩之以法,受到百姓擁戴。因秉性鯁直,不被重用,後歸故里。墓地植銀杏,蔚成密林,稱之為“獅子林”。 [29] 
劉子歌破紀錄奪金剪影 劉子歌破紀錄奪金剪影 [30]
劉子歌 [30]  身高1米81,在2008中國游泳冠軍賽暨奧運選拔賽200米蝶泳項目的比賽中,劉子歌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以2分07秒76達到A級標準的優異成績力壓歷屆冠軍焦劉洋獲得第一名。
毫無爭議的將一個奧運名額收入囊中,劉子歌這次在奧運選拔賽的成績可以排到世界第8位,而2007年她的最好成績僅列世界第21位。 [3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