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寶卷

(民間宣講宗教教義的説唱腳本)

鎖定
寶卷是由唐代寺院中的俗講演變而來的一種中國傳統説唱文學形式。作者大都是出家的僧尼。內容有佛經故事、勸事文、神道故事和民間故事,以佛經故事最多。人們往往把它們分為佛教的和非佛教的兩類,但基本傾向都是宣傳因果報因和修道度世,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今存《香山寶卷》,一般認為是宋普明和尚所作。明清以來,取材中國民間故事的寶卷日漸流行。最為後世所知的有《梁山伯寶卷》、《藥名寶卷》等200餘種。形式上以七言和十言韻文為主,間以散文。語言生動形象,通俗明快,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中文名
寶卷
外文名
Hexibaojuan
作    者
僧尼
發    展
文字傳播、口頭流傳
代    表
《梁山伯寶卷》、《藥名寶卷》

目錄

寶卷特色

寶卷是民間宣講宗教教義的説唱腳本。採用説唱結合的通俗文學體裁宣傳宗教教義法規,在唐代的俗講、變文中已出現,後又有宋代説經、諸宮調、鼓子詞的影響,至明代始有寶卷之名。寶卷分為講唱經文和演唱佛經故事兩大類。由於其通俗淺易且為百姓喜聞樂見,遂成為民間宗教(如白蓮教、紅陽教)經典。明正德四年(1509),羅夢鴻的五部六冊寶卷印刷出版,各教派紛紛效仿,至萬曆、崇禎年間,形成寶卷刊行高峯。民間宗教的信徒視寶卷為珍寶,奉為神聖。寶卷大多印製裝潢精美,與正統宗教經典無異。殘留下來的寶卷,是瞭解認識研究民間宗教信仰的珍貴資料。清道光年間後,寶卷內容出現兩種走向:一種仍為宗教性的壇訓和教義,即扶乩通神降壇垂訓式寶卷;另一種則逐漸擺脱宗教氣氛,以講唱神話傳説和民間故事為主,成為一種曲藝形式,如《五祖黃梅寶卷》、《韓湘寶卷》、《白蛇傳寶卷》、《孟姜女寶卷》等。

寶卷發展

一是文字傳播,二是口頭流傳。
寶卷的故事都較長,最短的也有五六千字,最長的達八九萬字。當地人認為抄卷是積功德,有文化的人都願意抄。抄了自己保存,也可以贈送親朋好友。不識字的人請人抄,靠它鎮妖避邪。也有少數寶卷是木刻本、石印本。寶卷流傳最基本的方式是“宣卷”。
寶卷在明清兩代大量產生,盛行於全國許多地方。在今甘肅河西地區的廣大農村,寶卷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每年春節前後及農閒時節,許多農村舉行隆重的"宣卷"活動,因而保存了大量的以手抄本為主的寶卷。近十多年來,一些民間文藝愛好者深入河西農村調查挖掘研究,初步理清了河西寶卷的分佈、保存及宣卷情況,整理出版了一批寶卷。

寶卷內容

河西地區流傳的寶卷,不僅種類多,內容也很有特色,寶卷內容多為抑惡揚善,既能興教化、勸操守,又能營造熱鬧氣氛,給人以情感愉悦或心靈感悟。農村羣眾普遍把它當成立言、立德、立品的標準,視為“家藏一寶卷,百事無禁忌”。有的當它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及時雨;有的當它為懲惡揚善、伸張正義的無私棒;有的當它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百寶經。有的家庭兒女不孝、媳婦不賢、家事不順、人丁不和,用“念寶卷”的方式使家人受到教育,幡然悔悟。寶卷在河西人民羣眾中根基之深、影響之大、範圍之廣,可謂“之最”。寶卷的韻文句式以十字句最多,七言句次之,還有五言句、四言句,句子有一定的平仄韻律。當然,句數的多少還可以靈活的變化,最長者可以達30句,短者只有4句。韻文配以曲調,其曲調除保留了個別原有曲調外,大量使用的是當地民間曲調。據初步統計有20多種,常見的有蓮花落、打宮調、浪淘沙、哭五更等,這些曲調的使用,沒有嚴格的規定和限制,念卷人可以根據情節的發展靈活安排,內容的不同隨時轉化。常常給寶卷注入新鮮血液,使唱調常青不老,娓娓動聽。這樣,使整個寶卷從頭到尾,唱唱唸念説説,説説念念唱唱,生動活潑。聽眾聚精會神,津津樂道,通宵達旦,興味十足。 [1] 
參考資料